與孩子一起制定游戲規則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與孩子一起制定游戲規則
在相反國主題游戲中,我們開設了一個娛樂城,在里面有關相反的游戲,文字游戲:提供一些大文字卡片和一些單個的字,找出與大卡片上相反的字;明暗堡:提供會發光的物體,讓幼兒在黑乎乎的洞里去探索;釣魚樂:提供大小不同的魚和魚竿,讓孩子體驗磁鐵相吸的特征。
孩子們對三個游戲都非常感興趣,介紹完游戲內容后,我并沒有說游戲的規則,而是讓孩子先玩游戲,在游戲中,孩子們發現了問題:
1、文字游戲區:有的顧客想要自己挑選大卡片,而負責人確認為應該幼兒負責人拿,兩人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2、明暗堡:有的小顧客進去了很長時間,負責人催他出來的時候,他說自己還沒有玩好,后面小朋友等待的時間很長。
3、釣魚樂:小朋友對釣魚非常喜歡,有的孩子釣了一條又一條,一個人釣了很多魚,后面的小朋友都釣不到魚了。
在游戲中,以前我們總是先向孩子說好游戲的規則,孩子來遵守,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孩子不會來問,對孩子到底適不適合,接不接受,老師也不會仔細去想。我想孩子是游戲的主人,也可以讓他們自己來確定,來體現孩子的主動性。因此,我們孩子展開了討論,爭取孩子的意見。
1、文字游戲區:請兩方面意見不同的孩子都說說自己意見,為什么要顧客自己選,或者為什么要負責人拿,孩子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意見,顧客說:“自己拿可以選一些自己會的,這樣才能過關。”負責人說:“玩的人要聽負責人的安排。”針對兩種意見,孩子們支持率各占一半,最后一期決定,兩種意見都采納,具體操作是,顧客在游戲的時候,負責人問一下顧客,是要自己選還是負責人拿,讓顧客自己決定。這樣既尊重了顧客,又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2、明暗堡:我給孩子提出問題:“玩的時間太長怎么辦?后面的孩子要等很久,也可能就玩不到了,怎么辦呢?”馬上就有孩子回答:“可以規定一個時間,時間到了就要出來。”追問:“多長時間比較合適呢?”當然孩子對時間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我就讓孩子看著時鐘感受,看看多長時間比較適合,最后決定,兩分鐘,能夠遵守時間的才能過關。
3、釣魚樂:我與孩子進行交談:“小朋友喜歡釣魚嗎?如果你是釣魚的人,你希望自己釣多少魚?”小朋友的回答當然是越多越好。接著問:“如果你是后面等待的人,你希望前面釣魚怎么樣?”小朋友都希望他快一點,要不然自己就釣不到魚了。通過讓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明白,也要替別人想一想。最后決定一次最多釣三條小魚,這樣時間既不是很長,又能體驗釣魚的快樂。
通過讓孩子自己制定規則,在游戲的時候,孩子在遵守規則方面比老師規定的要好很多,因為孩子明白了遵守規則的意義。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游戲聯歡晚會(游園會)游戲規則設置方案
踩氣球。
游戲規則:選擇一些人參加比賽,每只腳上綁3個氣球。然后在裁判發出指令后,選手想方設法踩爆對手腳上的氣球。如果自己腳上氣球已經全部踩爆,必須退出比賽。3分鐘后,裁判敲鑼終止比賽,腳上剩余氣球最多的人獲勝。給前五名發放獎品,
筷子夾玻璃球。
準備一個盆子,里面倒入一些水,然后把玻璃球浸進水里。在裁判發出指令后,選手開始夾。不能用手,如果用手,就淘汰出局。3分鐘過后,哪隊夾的最多者,獲勝。取前三名。
一口氣吹蠟燭。
在桌上點著10根紅蠟燭。站在桌前不許動,看誰一口氣吹的蠟燭多,誰獲勝。游戲時間5分鐘。取前三名。
筷子掉進啤酒瓶口。
分成幾隊,以家庭為單位,接力賽形式展開。在5米開外的地上放2個空啤酒瓶。選手必須以站立姿勢來將筷子垂直掉入瓶口。將筷子成功掉入后,由裁判將筷子取出交給選手,選手這時需跑向自己組的其他選手,并擊掌接力。游戲時間10分鐘。
反正話
由裁判準備三組題目,每題為一句短短的話,由三個字/四個字/五個字組成。然后由裁判發布題目,選手搶答。如果在5秒之內答不上來,就不得分。游戲時間10分鐘。取前三名。
腦經急轉彎。
由裁判準備腦筋急轉彎,選手分成若干組,待題目出來之后,選手搶答。游戲時間10分鐘。取前三名。
畫鼻子
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沒有鼻子的人臉。然后報名參加的選手眼睛必須被蒙上,然后原地轉三圈。然后拿手中的粉筆畫出鼻子。如果能把鼻子畫在臉上就可以得分。反之不得分。游戲時間5分鐘。
摸手游戲
每隊找一個人上來蒙住眼睛,挑另一組的一個隊員走上來,讓蒙住眼的人摸手,然后除去蒙眼布,走到那一隊人中,讓被蒙眼的人一一摸他們的手,看看能不能找到來那個人,在規定10秒鐘之內找出來就算贏,最后以哪個隊找出的人多為勝。
二人三足賽跑(家長孩子一起參與)
兩人并列,綁住各自一只腳,組隊賽跑,以家庭為單位比賽。誰先跑到終點算贏,如果中途繩子開了,則出局。游戲時間5分鐘,取前三名。
兩人背頂氣球
選手報名之后,用背部夾住氣球,在裁判發出指令之后,向終點跑去,不能用手擋,否則,犯規。游戲時間10分鐘,取前三名。中國
篇3:幼兒教育隨筆:利用游戲規則巧對幼兒任性行為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幼兒教育隨筆:利用游戲規則巧對幼兒的任性行為
桌上兩個小朋友正在玩跳棋,周圍一圈小朋友在觀看,不時發出一兩聲議論。其中一個小朋友跳的明顯要快很多,勝券在握。另一個小朋友有些著急了,在違反規則的情況下,連續跳了好幾個格,在場的小朋友把這個問題指了出來,這個小朋友理直氣壯的回答:“在家媽媽就讓這么做”,其他小朋友也毫不示弱,立即指出媽媽這么做也是不對的。該小朋友生氣地把棋盤掀翻在地,并且說再也不玩跳棋了,引起小朋友們的一片混亂。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該幼兒能這么做除了本身缺乏規則意識之外,還與家長長期的嬌生慣養給孩子帶來的任性行為是分不開的。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最初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家長在與幼兒的接觸過程中過分寵愛,百般遷就,會導致幼兒的驕橫無禮,遇事任性而為。同樣若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缺乏統一性,全憑自己一時的意念,而不考慮后果,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兒缺乏一種做事的標準,從而缺乏規則意識。
通過對幼兒任性行為的分析,結合學前期幼兒以游戲為主導活動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游戲規則來巧對幼兒的任性行為。實踐證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會更易于接受自己制定的規則。因此在游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幼兒來討論什么樣的規則是合理的,我們該怎樣遵守?以前面的案例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小朋友這么做對嗎?我們玩跳棋時該遵守什么樣的規則?玩跳棋的規則都有哪些?這樣,幼兒要想和別人玩游戲,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規則,這對幼兒的任性行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在引導孩子們制定了自己能接受的規則之后,還應對這些規則進行積極強化。幼兒的任性行為,會促使他們對外界的規則特別是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規則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往往老師越是強調,違反的次數越多。因此在游戲過程中,表揚能夠積極遵守游戲規則的幼兒,不僅能對其他幼兒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還有利于所有幼兒對規則的認同和遵守。
在游戲過程中,通過游戲規則對幼兒的任性行為起到約束作用,從而促使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斷提高。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