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礦井災害預防處理應急救援計劃制定審批管理制度

礦井災害預防處理應急救援計劃制定審批管理制度

2024-07-09 閱讀 6058

第一節?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

一、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定義

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是指為了防止災害的發生和一旦發生事故后,預先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煤礦企業每年至少按照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方案,組織一次礦井救災實戰演習。

二《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的內容

1.附圖及有關處理各種事故必備的技術資料

(1)礦井通風系統圖、反風試驗報告以及反風時保證反風設施完好可靠的檢查報告。

(2)礦井供電系統圖和井下電話的安裝地點。

(3)井下消防----灑水管路、排水管路和壓風管路的系統圖。

(4)地面和井下消防材料庫位置及其儲備的材料、設備、工具的品名和數量登記表。

(5)地面、井下對照圖。

2.文字說明

文字說明中包括:

(1)可能發生事故的地點以及地點的自然條件、生產條件及預防的事故性質、原因和預兆。

(2)保證人員安全撤退的措施。

(3)預防、處理各種事故和恢復生產的具體技術措施。

(4)實現預防措施的單位及負責人。

(5)參加處理事故的人員組成、分工和其他有關人員名單、通知方法和順序。

3.安全迅速撤退人員的措施

(1)及時通知災區和受威脅地區人員的方法及所需材料設備。

(2)人員撤退路線及該路線上需設的照明設備、路標、自救器及臨時避難硐室的位置。

(3)風流控制方法、實現步驟及其適用條件。

(4)發生事故后,對井下人員的統計方法(一般采用定位卡和考勤記錄統計在井下的人數及其姓名)。

(5)救護隊員向遇災人員接近的移動路線。

(6)向待救人供給空氣、食物和水的方法。

《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每季度還要對《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作出相應的修改與補充。

三、《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的編制方法、審批程序及其貫徹執行

(1)《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編制由礦長安排總工程師組織單位有關人員編制,

(2)《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必須在每年開始前1個月報批。

(3)在每季開始前15天,礦總工程師根據礦井自然條件和采掘工程的變動等情況,組織有關科室進行修改和補充。

(4)已批準的《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由礦長負責組織實施。

(5)已批準的《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應立即向全體職工(包括全體礦山救護隊員)貫徹,組織學習,并進行考試。沒有學習過或考試不及格,不熟悉《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有關內容的干部和工人,不準下井工作。《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如有修改補充,還應組織職工重新學習。

(6)每年必須至少組織1次礦井救災演習。對演習中發現的問題,必須采取措施,立即改正。

(1)確定最短安全路線。

(2)計算各救護小隊的最短行動路線。

(3)計算火災發生后的通風穩定性,選取防止風流逆轉的措施。

第二節?煤礦事故應急預案

一、編制事故應急預案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一)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原則

1、符合性

2、針對性

3、可操作性

4、動態性

5、體現性

(二)編制事故應急預案的注意事項

1、必須明確安全撤退人員應該采取的具體措施

2、必須明確各類災害事故的處理措施和原則

3、要有正確的編制程序。

二、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內容

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是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所需的應急準備和響應行動而制定的指導性文件,其重要內容包括方針與原則、應急策劃、應急準備、應急響應、現場恢復、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和附件這7大要素:

1.方針與原則

應急救援預案應有明確的方針和原則作為指導應急救援工作的綱領。

2.應急策劃

應急策劃是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的基礎,是應急準備、響應的前提條件,應明確煤礦的基本情況,以及危險分析與風險評價、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等結果。

包括;基本情況,危險分析,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等

3.應急準備

(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

設置分級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應包括主要負責人及有關管理人員.現場指揮人。

主要職責為:組織制訂煤礦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調動;確定現場指揮人員;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事故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煤礦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接受集團公司的指令和調動;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數據。

(2)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預案的資源配備情況:包括應急救援保障、救援需要的技術資料、應急設備和物資等,并確保其有效使用。

①應急救援保障分為內部保障和外部保障:

內部保障的內容:確定應急隊伍;

各種技術資料的存放地點、保管人員;

各種保障物資;

各種制度。

外部保障的內容:互助的方式,請求政府、集團公司協調應急救援力量,應急救援信息咨詢,專家信息。

②應急救援應提供的技術資料:

通常包括:礦井平面圖、巷道布置圖、采掘工程平面圖、井下運輸系統圖、礦井通風系統圖以及排水、防塵、防火注漿、壓風、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統圖,井下避災路線圖,安全監測裝備布置圖,瓦斯、煤塵、頂板、水、通風等數據,程序、作業說明書和聯絡電話號碼和井下通信系統圖等。

③應確定所需的應急設備和物資,并保證充足提供:

一般包括:報警通訊系統,井下應急照明和動力,自救器、呼吸器,安全避難場所,開關和切斷閥,消防設施,急救設施和通訊設備。

(3)教育、訓練與演練。

4.應急響應

(1)報警、接警、通知、通訊聯絡方式。

確定24h有效的報警裝置;24h有效的內部、外部通訊聯絡手段;事故通報程序。

(2)預案分級響應條件。

(3)指揮與控制。

(4)煤礦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

(5)警戒與治安。預案中應規定警戒區域劃分、交通管制、維護現場治安秩序的程序。

(6)人員緊急疏散、安置。

(7)危險區的隔離。

(8)檢測、搶險、救援、消防、控制事故擴大的措施。

(9)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10)公共關系。依據事故信息、影響、救援情況等信息發布要求,明確事故信息發布批準程序;媒體、公眾信息發布程序;公眾咨詢、接待、安撫受害人員家屬的規定。

(11)應急人員安全。

5.現場恢復

6.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三、應急演練的組織與實施

(一)演練的類型

可采用不同規模的應急演練方法對應急預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進行評估,如桌面演練、功能演練和全面演練等。

1.桌面演練

桌面演練的特點是對演練情景進行口頭演練,一般是在會議室內舉行。其主要目的是鍛煉參演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應急組織相互協作和職責劃分的問題。

2.功能演練

功能演練是指針對某項應急響應功能或其中某些應急響應行動舉行的演練活動,主要目的是針對應急響應功能,檢驗應急人員以及應急體系的策劃和響應能力

3.全面演練

全面演練指針對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響應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的演練活動。

(二)演練的參與人員

應急演練的參與人員包括參演人員、控制人員、模擬人員、評價人員和觀摩人員。

1.參演人員

參演人員是指在應急組織中承擔具體任務,并在演練過程中盡可能對演練情景或模擬事件做出真實情景下可能采取的響應行動的人員,相當于通常所說的演員。

2.控制人員

控制人員是指根據演練情景,控制演練時間進度的人員。

3.模擬人員

模擬人員是指演練過程中扮演、代替某些應急組織人員,或模擬緊急事件、事態發展的人員。

4.評價人員

評價人員是指負責觀察演練進展情況并予以記錄的人員。

5.觀摩人員

觀摩人員是指來自有關科室、外部機構以及旁觀演練過程的觀眾。

(三)演練實施的基本過程

建立應急演練策劃小組,策劃小組由多種專業人員組成,

綜合性應急演練的過程可劃分為演練準備、演練實施和演練總結3個階段。

(四)演練結果的評價

將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分為不足項、整改項和改進項。

1.不足項

不足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應急準備缺陷

2.整改項

整改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單獨不可能在應急救援中對公眾的安全與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應急準備缺陷。

3.改進項

改進項指應急準備過程中應予改善的問題。

篇2:礦井災害預防處理應急救援計劃制定審批管理制度

第一節?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

一、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定義

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是指為了防止災害的發生和一旦發生事故后,預先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煤礦企業每年至少按照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方案,組織一次礦井救災實戰演習。

二《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的內容

1.附圖及有關處理各種事故必備的技術資料

(1)礦井通風系統圖、反風試驗報告以及反風時保證反風設施完好可靠的檢查報告。

(2)礦井供電系統圖和井下電話的安裝地點。

(3)井下消防----灑水管路、排水管路和壓風管路的系統圖。

(4)地面和井下消防材料庫位置及其儲備的材料、設備、工具的品名和數量登記表。

(5)地面、井下對照圖。

2.文字說明

文字說明中包括:

(1)可能發生事故的地點以及地點的自然條件、生產條件及預防的事故性質、原因和預兆。

(2)保證人員安全撤退的措施。

(3)預防、處理各種事故和恢復生產的具體技術措施。

(4)實現預防措施的單位及負責人。

(5)參加處理事故的人員組成、分工和其他有關人員名單、通知方法和順序。

3.安全迅速撤退人員的措施

(1)及時通知災區和受威脅地區人員的方法及所需材料設備。

(2)人員撤退路線及該路線上需設的照明設備、路標、自救器及臨時避難硐室的位置。

(3)風流控制方法、實現步驟及其適用條件。

(4)發生事故后,對井下人員的統計方法(一般采用定位卡和考勤記錄統計在井下的人數及其姓名)。

(5)救護隊員向遇災人員接近的移動路線。

(6)向待救人供給空氣、食物和水的方法。

《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每季度還要對《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作出相應的修改與補充。

三、《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的編制方法、審批程序及其貫徹執行

(1)《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編制由礦長安排總工程師組織單位有關人員編制,

(2)《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必須在每年開始前1個月報批。

(3)在每季開始前15天,礦總工程師根據礦井自然條件和采掘工程的變動等情況,組織有關科室進行修改和補充。

(4)已批準的《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由礦長負責組織實施。

(5)已批準的《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應立即向全體職工(包括全體礦山救護隊員)貫徹,組織學習,并進行考試。沒有學習過或考試不及格,不熟悉《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有關內容的干部和工人,不準下井工作。《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如有修改補充,還應組織職工重新學習。

(6)每年必須至少組織1次礦井救災演習。對演習中發現的問題,必須采取措施,立即改正。

(1)確定最短安全路線。

(2)計算各救護小隊的最短行動路線。

(3)計算火災發生后的通風穩定性,選取防止風流逆轉的措施。

第二節?煤礦事故應急預案

一、編制事故應急預案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一)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原則

1、符合性

2、針對性

3、可操作性

4、動態性

5、體現性

(二)編制事故應急預案的注意事項

1、必須明確安全撤退人員應該采取的具體措施

2、必須明確各類災害事故的處理措施和原則

3、要有正確的編制程序。

二、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內容

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是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所需的應急準備和響應行動而制定的指導性文件,其重要內容包括方針與原則、應急策劃、應急準備、應急響應、現場恢復、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和附件這7大要素:

1.方針與原則

應急救援預案應有明確的方針和原則作為指導應急救援工作的綱領。

2.應急策劃

應急策劃是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的基礎,是應急準備、響應的前提條件,應明確煤礦的基本情況,以及危險分析與風險評價、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等結果。

包括;基本情況,危險分析,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等

3.應急準備

(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

設置分級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應包括主要負責人及有關管理人員.現場指揮人。

主要職責為:組織制訂煤礦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調動;確定現場指揮人員;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事故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煤礦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接受集團公司的指令和調動;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數據。

(2)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預案的資源配備情況:包括應急救援保障、救援需要的技術資料、應急設備和物資等,并確保其有效使用。

①應急救援保障分為內部保障和外部保障:

內部保障的內容:確定應急隊伍;

各種技術資料的存放地點、保管人員;

各種保障物資;

各種制度。

外部保障的內容:互助的方式,請求政府、集團公司協調應急救援力量,應急救援信息咨詢,專家信息。

②應急救援應提供的技術資料:

通常包括:礦井平面圖、巷道布置圖、采掘工程平面圖、井下運輸系統圖、礦井通風系統圖以及排水、防塵、防火注漿、壓風、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統圖,井下避災路線圖,安全監測裝備布置圖,瓦斯、煤塵、頂板、水、通風等數據,程序、作業說明書和聯絡電話號碼和井下通信系統圖等。

③應確定所需的應急設備和物資,并保證充足提供:

一般包括:報警通訊系統,井下應急照明和動力,自救器、呼吸器,安全避難場所,開關和切斷閥,消防設施,急救設施和通訊設備。

(3)教育、訓練與演練。

4.應急響應

(1)報警、接警、通知、通訊聯絡方式。

確定24h有效的報警裝置;24h有效的內部、外部通訊聯絡手段;事故通報程序。

(2)預案分級響應條件。

(3)指揮與控制。

(4)煤礦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

(5)警戒與治安。預案中應規定警戒區域劃分、交通管制、維護現場治安秩序的程序。

(6)人員緊急疏散、安置。

(7)危險區的隔離。

(8)檢測、搶險、救援、消防、控制事故擴大的措施。

(9)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10)公共關系。依據事故信息、影響、救援情況等信息發布要求,明確事故信息發布批準程序;媒體、公眾信息發布程序;公眾咨詢、接待、安撫受害人員家屬的規定。

(11)應急人員安全。

5.現場恢復

6.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三、應急演練的組織與實施

(一)演練的類型

可采用不同規模的應急演練方法對應急預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進行評估,如桌面演練、功能演練和全面演練等。

1.桌面演練

桌面演練的特點是對演練情景進行口頭演練,一般是在會議室內舉行。其主要目的是鍛煉參演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應急組織相互協作和職責劃分的問題。

2.功能演練

功能演練是指針對某項應急響應功能或其中某些應急響應行動舉行的演練活動,主要目的是針對應急響應功能,檢驗應急人員以及應急體系的策劃和響應能力

3.全面演練

全面演練指針對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響應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的演練活動。

(二)演練的參與人員

應急演練的參與人員包括參演人員、控制人員、模擬人員、評價人員和觀摩人員。

1.參演人員

參演人員是指在應急組織中承擔具體任務,并在演練過程中盡可能對演練情景或模擬事件做出真實情景下可能采取的響應行動的人員,相當于通常所說的演員。

2.控制人員

控制人員是指根據演練情景,控制演練時間進度的人員。

3.模擬人員

模擬人員是指演練過程中扮演、代替某些應急組織人員,或模擬緊急事件、事態發展的人員。

4.評價人員

評價人員是指負責觀察演練進展情況并予以記錄的人員。

5.觀摩人員

觀摩人員是指來自有關科室、外部機構以及旁觀演練過程的觀眾。

(三)演練實施的基本過程

建立應急演練策劃小組,策劃小組由多種專業人員組成,

綜合性應急演練的過程可劃分為演練準備、演練實施和演練總結3個階段。

(四)演練結果的評價

將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分為不足項、整改項和改進項。

1.不足項

不足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應急準備缺陷

2.整改項

整改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單獨不可能在應急救援中對公眾的安全與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應急準備缺陷。

3.改進項

改進項指應急準備過程中應予改善的問題。

篇3: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

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

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制度有利于各級安全管理人員對檢修、處理臨時設備故障時對安全防護措施等內容進行有效把關,對不合格事項在作業前能夠及時調整,從而保障作業人員安全。負責有限空間作業的相關部門應按制度辦理《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

1、《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的申請及審批:

⑴進入有限空間的作業負責人向有限空間所在部門提出申請,填寫《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中的申請欄內容并簽字;

⑵部門作業負責人接到申請后,與作業單位負責人共同對作業進行風險識別并制定安全措施,在制定安全措施欄填寫有關內容(如果作業安全許可證中列出的綜合安全措施不能滿足時可增加補充措施)并確認后簽字。同時,安排有關人員落實安全措施,并對有限空間內的氧氣、可燃氣體、有毒有害氣體的濃度進行分析

⑶部門領導應對現場進行全面檢查核對,確認無誤后,向作業人員進行施工安全交底,并在審批欄內簽字,批準作業。作業現場負責人和監護人確認合格后,在安全措施落實欄內簽字;

⑷該安全許可證至少一式三份,一份交公司安全部門存檔,一份由施工人員保存作為有限空間作業的憑證以備檢查,另一份由主管部門兼職安全員保存,許可證不得涂改且要求存檔時間至少一年;

⑸未經審批,任何人不得獨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2、填寫《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許可證》時,應注意以下要點:

⑴設施名稱:填寫詳細,應寫到具體設施、設備,任何人無權擴大或更改作業對象

⑵作業內容:指作業的具體內容,如對作業對象進行清理、檢修、電焊、涂刷防腐涂料等作業種類,任何人無權更改作業內容;

⑶作業人員:指直接進入有限空間作業的人員姓名,有幾人就填寫幾人,進去幾人,出來幾人,要相互一致,必須本人簽名;

⑷監護人員:

1)監護人員自始至終必須在作業現場,對作業前必須落實的安全措施進行檢查,然后簽字確認;

2)作業中密切注意作業安全狀況并與作業人員保持聯絡和溝通;

3)作業后清點人員和器材,確認安全后方可離開;

4)按事故應急救援,攜帶好相應的救援器材,以備急用;

5)進行有限空間氣體檢測時必須詳細的填寫檢測時間、檢測地點、氣體名稱、檢測結果,并對檢測的氣體的代表性和準確性負責,然后簽字確認。

⑸作業負責人:作業負責人應為現場作業負責人,對整個作業安全負直接領導責任,自始至終在現場直接指揮、參與作業。現場作業負責人應對安全措施給予確認,有權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