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創建繪畫教學新模式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談如何創建繪畫教學新模式
幼兒園常見的繪畫活動總是脫不了以教為主的模式,傳統的繪畫教學總是教師先出示范例,然后講解范例,最后要求幼兒臨摹。重視的是“形”,追求的是幼兒作品是否與范例相似,幼兒只需機械的模仿(這也是大部分家長評價幼兒作品的標準之一)。久而久之就扼殺了幼兒的表達力、想象力,從而導致幼兒處于被動式地接受學習。這種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能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們就以如何在繪畫活動中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踐和研究。首先我們要實現三個轉變:
一、由重視模仿技巧向重視想象創造轉變
在傳統的繪畫教育中存在這樣一種模式:老師限定題目題材,出示范畫,幼兒跟著學,最后由老師加以講評,看誰畫的像畫的好,這其中所謂的好是指涂色均勻,像是指幼兒對老師范畫的模仿程度和對技巧的掌握程度,結果是誰畫的最像范畫誰就會得到老師最多的表揚,其衡量的標準是模仿作品的效果。盡管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內在圖式的積累很少,但幼兒的作品也有其閃光點,也能反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關鍵是看老師如何引導,那么如何使幼兒的作品更有創意呢?
首先,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作畫,讓幼兒在主動觀察探索中得出結論。如:《一袋糖》,在活動之前,我和幼兒共同觀察糖的形狀、顏色,品嘗糖的味道,在嘗一嘗,看一看,說一說中讓幼兒了解糖的特性:甜甜的,顏色鮮艷,有各種形狀……這樣幼兒的作品就富有創新,連成人都驚嘆。其次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注意圖象的積累。俗話說:“生活是藝術的來源”,針對小班幼兒的繪畫特點,我經常帶他們散步、參觀園內的建筑等,讓他們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利用課余時間選擇一些適合小班幼兒的圖片、電視給他們欣賞。如:天線寶寶,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藍貓淘氣三千問……豐富和擴大創作題材。最后,教師的輔導要重點、難點恰到好處。在實踐中,我發現:在肯定幼兒創作的同時,卻發現幼兒有思想、有想法但畫不出來,原因是他們本身所具備的技能、技巧不能滿足他們旺盛的創作意識,而此時可以通過直接顯現,給幼兒以啟發,為創作提供基礎。如《彩色皮球》,活動開始時可讓幼兒觀察各種皮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基本的線條,用提問、啟發等一些方法開闊幼兒的思路,最終讓幼兒創作出最好的作品。
二、由重視結果向重視創作過程轉變
繪畫是孩子自由表達和宣泄的過程,如果我們對這個過程加以干涉,孩子就會喪失對藝術的興趣,但不干涉幼兒不代表放任自流,適當的時候也給予指導。要想使幼兒對創作的過程感興趣,首先在選材上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并且是幼兒感興趣的,并要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我把游戲溶入繪畫活動中,使游戲與繪畫創作緊密結合效果很不錯。如:小熊吹泡泡,下雨了,花與小草……。在注重游戲形式的同時,也要非常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樣化。根據小班幼兒動作發展的特點,可以采用棉簽畫、玻璃球滾畫、廢舊材料撕貼畫等,讓他們在不同形式的操作中,在不同材料的使用中獲得愉悅的體驗,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各種挑戰。最后要為幼兒創設健康、融洽、輕松、活躍的氣氛。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幼兒創新意識的前提條件,教師與幼兒之間,教師與繪畫創作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讓他們在心理上如沐春風,表達上流暢自如,,使他們的創作靈感時時涌動,群體間的創作浪花相互激蕩不斷掀起新的創造浪潮。還可采用擬人的方法。如:把星星比作星寶寶,幼兒會讓它們在天上滑滑梯,給太陽公公理胡子,會和月亮婆婆說悄悄話,因此,教師優美、富有創意、童趣的語言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根點燃創造的導火線,是創造溶入幼兒行為的媒介,是創造不斷優化的階梯。
三、由對作品單一的評價向多元化評價轉變
如果評價時由教師一言堂“這張畫我喜歡”“這張畫很干凈”“這張畫畫得很美”“這張畫亂七八糟,我不喜歡”,那么只能說這種評價是失敗的,永遠不可能讓兒童畫真正成為“兒童自己的畫”,因此,教師在評價作品時,首先應該轉換評價方式。如:可以問孩子們“最喜歡哪一張”而不是“哪一張最好”,這樣才能充分表現和發展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允許不同評價尺度的存在,允許個性的發展。在評價作品時還應看到幼兒是有個性差異的,要打破統一性,盡可能的正面評價每一個幼兒,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但同時也要正確對待幼兒創新意識的表現,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考慮到幼兒實際水平和固有特點,既不以否定也不片面夸大。其次,教師要留給幼兒表達作品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注重培養幼兒互相評價作品的能力,鼓勵他們贊賞別人好的作品,激勵自己向別人學習,燃起希望的火花,同時也能逐漸學會尊重別人,所以教師應具有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正確引導幼兒去感受美、創造美,接納、鼓勵、贊賞孩子們在畫中表現出來的“異想天開”,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實現了三個改變以后,我們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和年齡特點,對幼兒繪畫教學模式進行了現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提出了以下四點:
一、和諧的師幼關系,是建立新型學習方式的前提
改善師幼關系是保證幼兒教育質量的關鍵舉措。教師與幼兒的關系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它不是一種機械的信息輸出與輸入,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也不是一種簡單的人際關系,而是有著特定的內涵。從本質上來講,教育是師幼互動的一種活動,不僅體現在教師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了解,還體現在幼兒心理上是否能接受教師。教師也要改變以往絕對化的評價,改變那種非對即錯的觀點,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幼兒,既要看到孩子的缺點,同時也要用一顆開放的心去包容孩子。教師應關注每位孩子的點滴進步,讓孩子感覺到老師在重視、欣賞他,從而使幼兒更有信心。如我班的樸凡平時的繪畫表現并不怎么樣,在一次繪畫“冬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特別認真,我就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結果他那次的作品就很出色。幼兒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教師應該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需要,用激勵的話語肯定他們。如“你真棒”,“好樣的”,“進步真不小”等等。同時也要指出怎樣做才能更好,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師幼互動的氛圍。
一、有效的情趣激發,是建立新型教學方式的關鍵
興趣是聯系教師與幼兒的橋梁,長期以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用充滿童趣、活潑的語言對于培養幼兒繪畫的興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具體的教習目的,在平時的活動中我運用了一些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⑴談話談話能縮短幼兒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使幼兒感到親切。如大班繪畫《冬季里的運動》這節課與季節相適應。自從進入冬季以來,幼兒的運動明顯增加,所以我們就用談話來調動幼兒的興趣。先引導幼兒互相討論自己的運動項目,再請幼兒用動作來表示,大家都躍躍欲試,都渴望表現自我。這時我說:“你們的運動項目可真多,不如這樣,我們用繪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好嗎?”“好!”這一聲“好”把幼兒愿意自由表達,愿意創作的欲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⑵故事法針對幼兒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我們有時就用故事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如大班繪畫《心愿樹》,我就把它編成故事《神奇的樹》講給幼兒聽,同時出示相應的教具,然后引導幼兒分小組討論,交流,最終讓幼兒將自己的心愿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⑶猜謎法謎語能生動形象、有趣的描繪出事物的特點,特征及用途,也能巧妙地把事物的名稱隱藏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去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如繪畫《動物聯歡會》,在未明確所畫內容前,我先讓幼兒猜謎語“嘴上按鉤子,頭上掛扇子,四根粗柱子,拖條細繩子(象)”、“叫貓不是貓,品種稀又少,家鄉在四川,人稱它國寶(大熊貓)”、“頭上長著樹杈杈,身上披著斑點褂,森林里面跑的快,山高坡陡也敢跑(梅花鹿)”。幼兒立刻就被謎語所吸引。啟發思維后,他們不僅猜出了謎語,而且對一些動物的形體特征也有所了解,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總之,教師要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情景來激發幼兒繪畫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二、藝術的整合化教學,是建立新型教學方式的手段
用繪畫、音樂、文學這三種藝術形式之間相關、相同、相連的情感因素與審美要素,通過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資源,評價等方面加以有機的整合,從而達到思想與形式的融合,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統一。如繪畫《多變的曲線》,結合韻律活動讓幼兒感知曲線,引導幼兒從曲線的變化中發揮想象力,創造力,讓幼兒從添畫的過程中體驗帶繪畫活動的樂趣,體驗到小組討論,合作的樂趣。在這節課中,內容、方法、形式及手段上都融和了音樂、繪畫、語言的整合。在活動中,幼兒的熱情很高,表現很積極,尤其是隨音樂舞動彩帶,在添畫的環節中,幼兒表現也十分突出,不同動態的彩帶,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創造,這也許就是藝術類整合化教學帶給孩子們的樂趣吧!
三、積極的環境創設,是建立新型教學方式的保證
創設與教育內容相符的環境,讓幼兒在環境中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促進幼兒向期望的方向發展,逐漸意識到環境與幼兒的互動效應,只有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和富有創意的活動才能讓幼兒成為環境的響應者,創造者,才能更好地建立“主動、探究、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例如在創設《熱鬧的馬路》這一主題環境時,幼兒畫了許多汽車,還圍繞“汽車”這一主題自發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汽車模型和一些宣傳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為了讓幼兒的表現欲得到充分的發揮,可以先組織幼兒談話,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對車輛的認識。通過舉辦“汽車展覽會”了解各種車輛的外部特征,通過觀看錄象,參觀馬路,親身體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并且通過“來來往往的汽車”,讓幼兒自由結伴,大膽游戲,相互合作,給每個幼兒都創設表現的空間。類似的活動還有“雅典奧運”、“豐收的季節”、“過年大一歲了”等等。因為這些活動的主題都是幼兒所喜歡的,幼兒調動了智慧去研究、去探究、去嘗試,發展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充滿了自然與和諧,充滿了創造與快樂,充滿了嘗試與成功。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篇2:農村幼兒園繪畫教學
淺談農村幼兒園繪畫教學
什玲鎮中心幼兒園王妹娟
農村幼兒園繪畫教學的現狀仍舊擺脫不了以模仿為主的尷尬局面,為了讓幼兒園的繪畫充滿童趣、創造力和想象力,本文根據幼兒園現狀進行不同的框架設計,從活動的導入,繪畫講解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幼兒作品的展示進行具體的描述,充分體現幼兒是學習的主體,體現出《指南》中藝術領域的重要性。
目前,不少的農村幼兒園繪畫教學活動中,依然存在著模仿畫為主的教學模式,它抹殺了幼兒的表現和創造力,對幼兒來說,繪畫毫無樂趣可言,出現“不會畫”、“請人畫”等現象,《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根據《指南》中說到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我在中班繪畫教學活動中采用自由創造的手段來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在發現、感受和欣賞美麗的景色后進行繪畫,提高幼兒的繪畫興趣和技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從以下幾個環節著手進行處理。
一、巧妙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根據不同的繪畫內容設計不同的導入語,會讓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活動導入能否緊緊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是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通常每一次教學活動不可能允許我們每次都花那么多的財力來進行豐富而復雜的道具準備。因此,追求日常繪畫教學的有效性、趣味性就顯得相當重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用不同的導入語組織教學,如在組織《長長的火車》繪畫時,以視頻的形式導入教學“教師出示多款玩具車或火車的視頻,請幼兒觀察火車的外形。并請幼兒想一想,如果請他們設計一列火車,火車的外形會是怎樣的,會有多少節車廂。”這中懸念式的導入讓幼兒對這節課的興趣,然后說說自己設計的火車,再跟其他的幼兒一起分享經驗,幼兒各自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啟動幼兒的學習動力
只有讓幼兒全心投入活動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也是很好的教學的前提。在教學活動中,我根據不同的繪畫主題設計的不同的教學情景,讓幼兒充分參與,不提供范畫。因為《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繪畫時,不宜提供范畫,特別不應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作畫。”教師應尊重幼兒自發的表現和創造,讓幼兒自主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模仿或創造,成人不做過多要求。
在《長長的火車》中,我讓幼兒多次觀看火車視頻,目的是打開幼兒創作的思路,使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拓展。接著我嘗試請幼兒完成一幅作品,以便讓全體幼兒有機會觀察同伴的作品,亦為幼兒的合作學習提供了機會。
(三)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發展需要
如何打開幼兒的思路,讓幼兒的繪畫具有創造性和個性的特征,是每個教師需要認真審視的問題,在我班繪畫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同種動物形象指導幼兒安排不同的畫面,如《長長的火車》案例中,根據個別幼兒繪畫水平的不同,則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向深層次考慮,長長的火車車廂里有什么呢?你除了看過這樣的火車還有沒有見過別樣式的火車?通過這樣啟發幼兒,幼兒就能創作出符合自己水平的作品,就會避免不會畫、請人畫和完全模仿其他幼兒作品現象的發生。
(四)展示幼兒作品
每位幼兒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以展示,我們要鼓勵幼兒用自己的作品布置環境,對幼兒的畫得以肯定,幼兒的作品運用到環境創設中能讓幼兒參與創設當中,也啟到教育的價值。
現實的經歷表明,只要我們農村幼兒園教師勤于思考、勇于嘗試,農村幼兒園的繪畫教學就能開放出燦爛的花朵,幼兒定會喜歡繪畫,幼兒的繪畫也會充滿童趣和創造精神,幼兒定會在快樂繪畫中快樂成長。
篇3:談創建繪畫教學新模式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談如何創建繪畫教學新模式
幼兒園常見的繪畫活動總是脫不了以教為主的模式,傳統的繪畫教學總是教師先出示范例,然后講解范例,最后要求幼兒臨摹。重視的是“形”,追求的是幼兒作品是否與范例相似,幼兒只需機械的模仿(這也是大部分家長評價幼兒作品的標準之一)。久而久之就扼殺了幼兒的表達力、想象力,從而導致幼兒處于被動式地接受學習。這種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能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們就以如何在繪畫活動中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踐和研究。首先我們要實現三個轉變:
一、由重視模仿技巧向重視想象創造轉變
在傳統的繪畫教育中存在這樣一種模式:老師限定題目題材,出示范畫,幼兒跟著學,最后由老師加以講評,看誰畫的像畫的好,這其中所謂的好是指涂色均勻,像是指幼兒對老師范畫的模仿程度和對技巧的掌握程度,結果是誰畫的最像范畫誰就會得到老師最多的表揚,其衡量的標準是模仿作品的效果。盡管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內在圖式的積累很少,但幼兒的作品也有其閃光點,也能反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關鍵是看老師如何引導,那么如何使幼兒的作品更有創意呢?
首先,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作畫,讓幼兒在主動觀察探索中得出結論。如:《一袋糖》,在活動之前,我和幼兒共同觀察糖的形狀、顏色,品嘗糖的味道,在嘗一嘗,看一看,說一說中讓幼兒了解糖的特性:甜甜的,顏色鮮艷,有各種形狀……這樣幼兒的作品就富有創新,連成人都驚嘆。其次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注意圖象的積累。俗話說:“生活是藝術的來源”,針對小班幼兒的繪畫特點,我經常帶他們散步、參觀園內的建筑等,讓他們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利用課余時間選擇一些適合小班幼兒的圖片、電視給他們欣賞。如:天線寶寶,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藍貓淘氣三千問……豐富和擴大創作題材。最后,教師的輔導要重點、難點恰到好處。在實踐中,我發現:在肯定幼兒創作的同時,卻發現幼兒有思想、有想法但畫不出來,原因是他們本身所具備的技能、技巧不能滿足他們旺盛的創作意識,而此時可以通過直接顯現,給幼兒以啟發,為創作提供基礎。如《彩色皮球》,活動開始時可讓幼兒觀察各種皮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基本的線條,用提問、啟發等一些方法開闊幼兒的思路,最終讓幼兒創作出最好的作品。
二、由重視結果向重視創作過程轉變
繪畫是孩子自由表達和宣泄的過程,如果我們對這個過程加以干涉,孩子就會喪失對藝術的興趣,但不干涉幼兒不代表放任自流,適當的時候也給予指導。要想使幼兒對創作的過程感興趣,首先在選材上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并且是幼兒感興趣的,并要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我把游戲溶入繪畫活動中,使游戲與繪畫創作緊密結合效果很不錯。如:小熊吹泡泡,下雨了,花與小草……。在注重游戲形式的同時,也要非常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樣化。根據小班幼兒動作發展的特點,可以采用棉簽畫、玻璃球滾畫、廢舊材料撕貼畫等,讓他們在不同形式的操作中,在不同材料的使用中獲得愉悅的體驗,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各種挑戰。最后要為幼兒創設健康、融洽、輕松、活躍的氣氛。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幼兒創新意識的前提條件,教師與幼兒之間,教師與繪畫創作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讓他們在心理上如沐春風,表達上流暢自如,,使他們的創作靈感時時涌動,群體間的創作浪花相互激蕩不斷掀起新的創造浪潮。還可采用擬人的方法。如:把星星比作星寶寶,幼兒會讓它們在天上滑滑梯,給太陽公公理胡子,會和月亮婆婆說悄悄話,因此,教師優美、富有創意、童趣的語言對幼兒來說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根點燃創造的導火線,是創造溶入幼兒行為的媒介,是創造不斷優化的階梯。
三、由對作品單一的評價向多元化評價轉變
如果評價時由教師一言堂“這張畫我喜歡”“這張畫很干凈”“這張畫畫得很美”“這張畫亂七八糟,我不喜歡”,那么只能說這種評價是失敗的,永遠不可能讓兒童畫真正成為“兒童自己的畫”,因此,教師在評價作品時,首先應該轉換評價方式。如:可以問孩子們“最喜歡哪一張”而不是“哪一張最好”,這樣才能充分表現和發展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允許不同評價尺度的存在,允許個性的發展。在評價作品時還應看到幼兒是有個性差異的,要打破統一性,盡可能的正面評價每一個幼兒,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但同時也要正確對待幼兒創新意識的表現,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考慮到幼兒實際水平和固有特點,既不以否定也不片面夸大。其次,教師要留給幼兒表達作品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注重培養幼兒互相評價作品的能力,鼓勵他們贊賞別人好的作品,激勵自己向別人學習,燃起希望的火花,同時也能逐漸學會尊重別人,所以教師應具有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正確引導幼兒去感受美、創造美,接納、鼓勵、贊賞孩子們在畫中表現出來的“異想天開”,給他們充分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實現了三個改變以后,我們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和年齡特點,對幼兒繪畫教學模式進行了現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提出了以下四點:
一、和諧的師幼關系,是建立新型學習方式的前提
改善師幼關系是保證幼兒教育質量的關鍵舉措。教師與幼兒的關系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它不是一種機械的信息輸出與輸入,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也不是一種簡單的人際關系,而是有著特定的內涵。從本質上來講,教育是師幼互動的一種活動,不僅體現在教師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了解,還體現在幼兒心理上是否能接受教師。教師也要改變以往絕對化的評價,改變那種非對即錯的觀點,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幼兒,既要看到孩子的缺點,同時也要用一顆開放的心去包容孩子。教師應關注每位孩子的點滴進步,讓孩子感覺到老師在重視、欣賞他,從而使幼兒更有信心。如我班的樸凡平時的繪畫表現并不怎么樣,在一次繪畫“冬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特別認真,我就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結果他那次的作品就很出色。幼兒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教師應該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需要,用激勵的話語肯定他們。如“你真棒”,“好樣的”,“進步真不小”等等。同時也要指出怎樣做才能更好,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師幼互動的氛圍。
一、有效的情趣激發,是建立新型教學方式的關鍵
興趣是聯系教師與幼兒的橋梁,長期以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用充滿童趣、活潑的語言對于培養幼兒繪畫的興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具體的教習目的,在平時的活動中我運用了一些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⑴談話談話能縮短幼兒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使幼兒感到親切。如大班繪畫《冬季里的運動》這節課與季節相適應。自從進入冬季以來,幼兒的運動明顯增加,所以我們就用談話來調動幼兒的興趣。先引導幼兒互相討論自己的運動項目,再請幼兒用動作來表示,大家都躍躍欲試,都渴望表現自我。這時我說:“你們的運動項目可真多,不如這樣,我們用繪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好嗎?”“好!”這一聲“好”把幼兒愿意自由表達,愿意創作的欲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⑵故事法針對幼兒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我們有時就用故事來激發幼兒的興趣,如大班繪畫《心愿樹》,我就把它編成故事《神奇的樹》講給幼兒聽,同時出示相應的教具,然后引導幼兒分小組討論,交流,最終讓幼兒將自己的心愿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⑶猜謎法謎語能生動形象、有趣的描繪出事物的特點,特征及用途,也能巧妙地把事物的名稱隱藏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去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如繪畫《動物聯歡會》,在未明確所畫內容前,我先讓幼兒猜謎語“嘴上按鉤子,頭上掛扇子,四根粗柱子,拖條細繩子(象)”、“叫貓不是貓,品種稀又少,家鄉在四川,人稱它國寶(大熊貓)”、“頭上長著樹杈杈,身上披著斑點褂,森林里面跑的快,山高坡陡也敢跑(梅花鹿)”。幼兒立刻就被謎語所吸引。啟發思維后,他們不僅猜出了謎語,而且對一些動物的形體特征也有所了解,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總之,教師要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情景來激發幼兒繪畫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二、藝術的整合化教學,是建立新型教學方式的手段
用繪畫、音樂、文學這三種藝術形式之間相關、相同、相連的情感因素與審美要素,通過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資源,評價等方面加以有機的整合,從而達到思想與形式的融合,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統一。如繪畫《多變的曲線》,結合韻律活動讓幼兒感知曲線,引導幼兒從曲線的變化中發揮想象力,創造力,讓幼兒從添畫的過程中體驗帶繪畫活動的樂趣,體驗到小組討論,合作的樂趣。在這節課中,內容、方法、形式及手段上都融和了音樂、繪畫、語言的整合。在活動中,幼兒的熱情很高,表現很積極,尤其是隨音樂舞動彩帶,在添畫的環節中,幼兒表現也十分突出,不同動態的彩帶,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創造,這也許就是藝術類整合化教學帶給孩子們的樂趣吧!
三、積極的環境創設,是建立新型教學方式的保證
創設與教育內容相符的環境,讓幼兒在環境中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促進幼兒向期望的方向發展,逐漸意識到環境與幼兒的互動效應,只有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和富有創意的活動才能讓幼兒成為環境的響應者,創造者,才能更好地建立“主動、探究、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例如在創設《熱鬧的馬路》這一主題環境時,幼兒畫了許多汽車,還圍繞“汽車”這一主題自發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汽車模型和一些宣傳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為了讓幼兒的表現欲得到充分的發揮,可以先組織幼兒談話,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對車輛的認識。通過舉辦“汽車展覽會”了解各種車輛的外部特征,通過觀看錄象,參觀馬路,親身體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并且通過“來來往往的汽車”,讓幼兒自由結伴,大膽游戲,相互合作,給每個幼兒都創設表現的空間。類似的活動還有“雅典奧運”、“豐收的季節”、“過年大一歲了”等等。因為這些活動的主題都是幼兒所喜歡的,幼兒調動了智慧去研究、去探究、去嘗試,發展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增強了合作意識,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充滿了自然與和諧,充滿了創造與快樂,充滿了嘗試與成功。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