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音樂教學心得:合唱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小學音樂教學心得:合唱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2024-08-01 閱讀 3576

小學音樂教學心得:合唱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合唱是一種集體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一門高雅藝術,也是一門綜合藝術,是“一種和諧、平衡、完美的音響運動形式”。它講究和諧,要求聲部之間互相協調統一,音色要融合、柔美。班級合唱這種集體活動,不僅帶給學生美的享受,還能培養學生在聲樂、樂理、節奏、和聲、情感等多方面的音樂素質,增強學生協調合作的能力。

合唱歌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樂感,發展學生音樂方面的綜合素養。然而,面對我們教材中的一些合唱歌曲,很多教師感覺很無奈!有的老師用一遍遍單調的分聲部練習,再合唱的形式進行教學,可結果,學生的音準還是掌握不好,容易跟著旋律聲部跑;有的老師用合唱隊專業訓練的方法進行訓練,學生能力參次不齊,因此,導致很多學生興趣不夠濃;后來面對這個難題,很多老師干脆采取碰到合唱歌曲就放棄或只教旋律聲部的辦法。那么如何有效開展班級合唱教學,讓合唱之花在音樂課堂上盛開,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聲音的和諧美?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游戲互動,撥動學生心弦

游戲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在游戲中享受著快樂,因此,注意力比較集中,情緒飽滿,這是實施合唱教學的最佳狀態。所以在班級合唱教學中,我充分運用游戲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歌曲《我怎樣長大》,我引導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讓他們聽聽風聲、雨聲,并且創編一些節奏,如:風聲x---,雨聲xxxx,讓學生分組模仿;再創設情境:外面刮起了風,接著天空下起了雨,我們聽到了水滴聲,引導學生將兩個聲部節奏合起來。后來風和水滴又高興得唱起歌:風聲5---,水滴聲3333。通過語言描繪,讓學生輕松感受和聲美。同時,還可加上適當的力度、速度的變化,豐富歌曲的表現力。開火車的游戲也是學生所喜愛的,汽笛聲:嗚(5---),車輪聲:咔嚓、咔嚓、咔嚓、咔嚓(11111111),讓學生聽指示一起發出聲音,注意音響的和諧,教室仿佛熱鬧的車站,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使合唱的難題迎刃而解。

二、聯系生活,激發學生興致

在班級合唱中,要提高學生合唱水準必須加強聲樂訓練,從發聲練習到氣息的訓練等都是很重要的。很多教師往往很機械的講一些概念式的知識,急于求成的要學生掌握唱歌方法,因此學生常常不理解,而使唱歌方法不正確,導致聲音緊張,出現悶、壓、不圓潤等毛病。從教育學的觀點看,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是有階段性的,新的認知、理解必須建立在原有的認知和理解水平的基礎之上,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放松身心,因為放松身心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三、訓練音準,提高學生能力

音準訓練是合唱教學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班級的合唱有別于專業的合唱隊訓練,就不能簡單的做專一的單純的練習,否則學生就會覺得枯燥無味。教學中,我經常用柯達伊的手勢引導學生唱音階,并變換多種形式進行。如:學生跟鋼琴聽唱,學生練唱并根據教師彈奏的旋律自我檢驗等。加強學生識譜、唱譜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幫助學生建立良好音準的方法。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唱準音階,對于一些學生學過的歌曲,要求讓學生聽唱曲譜。這樣學生在會唱歌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來學習曲譜,有利于學生識記音符的音高,也為學生學習歌譜建立了自信心。

四、賞識成功,增強學生自信

我在開展班級合唱教學的過程中,根據課標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分段目標。低年級教學,我從簡單的二聲部的節奏游戲開始,讓學生進行合奏。學生達成這些目標后,我就及時表揚,讓學生享受老師發自內心的賞識。對于中年級學生,我將一些學生熟悉的歌曲改編成二部輪唱的形式教學生演唱,如《小雨沙沙》、《粉刷匠》等,并形象地引導學生“就象兩個人走路,一個先走,另外一個始終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后面跟著”。

學生按照老師的引導主動練習,再加上老師的示范,學生能很快領悟到和聲的美。在高年級的教學中,有了前面低、中年級兩個階段的訓練,開展簡單的二聲部就容易一些了。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學習音樂的習慣、自信心、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力等方面都要從小學開始培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微小進步、老師的賞識會激發他們進一步成功的愿望,提高他們學習合唱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促使他們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啟發和形成學生自身的學習內部動力機制。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實施成功教育對學生的一生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綜上所述,班級合唱作為一個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精神,是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班級合唱教學是一門有著廣博精深的學問,需要我們音樂教師不斷研究,不斷探索,讓學生們在合唱藝術中得到情感的滿足,獲得美的熏陶。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合唱之花在音樂課堂上盛開!

篇2:童聲合唱訓練音樂教學心得

童聲合唱訓練音樂教學心得

童聲合唱是一種高雅的音樂藝術表演形式,它愈來愈被人們所喜愛。誰著少年兒童文化生活的活躍以及美育的需要,童聲合唱藝術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優美動聽的合唱,不僅可以引導青少年學生步入豐富多彩的音響世界,而且還能使他們得到感情的滿足,獲得美的熏陶,進而培養良好的音樂感和高尚的藝術情操。對學生進行合唱訓練,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的聽覺和樂感的培養,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

一、合唱隊員需音準好,音色美。

1、良好的音準是使合唱隊的演唱做到和諧、統一的重要保證。音準訓練應先從中聲區開始,再逐漸向高音區兩邊擴展。在發聲練習中,采用半音移調法讓學生接觸十二個音,為以后合唱曲中變化的音準打基礎。

2、音色是受發聲方法影響的,合唱隊要求有統一的音色。指導學生歌唱,用“輕唱法”使學生的音色和諧、統一。如“u”能使聲音集中,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鳴促使聲音放松及高位置歌唱,由于口形收攏,能夠改變叫喊、緊壓的聲音習慣。

3、合唱隊音量控制的大小,主要體現在歌曲演唱時的力度表現上。可先做連音練習,再做跳音練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再將這種力度感覺逐步帶到歌曲的強弱需要中去。其實歌曲中強弱的對比,也是演唱者音量大小的對比,我們的學生若能較好地控制音量大小,那么他們演唱歌曲的表現力也就大大地加強了。當然,這需要持之以恒地練習。在音量這個問題上,絕對不是音量大就好、音量小就不好,而是看一個合唱隊是否真能夠按歌曲表現的需要與指揮的意圖將演唱的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作品表現得完美。

在了解學生們的音準、樂感和表現力的同時進行挑選、物色,并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再篩選。

二、在童聲音域擴展方面,解決自然聲的局限。

1、童聲是發音穩定的時期,男女的音色相同,我們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經“輕聲帶假聲”,以“假聲找頭生”,擴大共鳴腔,去解決自然聲的局限,尋找共鳴位置,逐步擴大到兩個八度,為變聲期解決方法上的困難,也能為他們成年后修聲樂感到方便或具有基礎。

2、童聲合唱訓練的第一個目標,是獲得干凈、柔和的聲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當然,訓練輕聲歌唱不是目的,而是養成自然歌唱的習慣,提高演唱水平的手段。堅定、積極地用輕聲歌唱,就能使兒童自然地體會到各發聲器官在歌唱時是如何協調活動的,并能使兒童建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同時對保護兒童的嗓音和獲得輕松流暢的歌聲極為重要,切不可忽視。

3、輕聲歌唱要求學生有良好的氣息支持,穩定的喉頭狀態,絕不是那種消極的漏氣聲音。它的好處在于:能使學生安靜下來,頭腦冷靜,精力集中,隨時能聽到教師的提示,并按要求和提示去做;便于消除不必要的緊張,放松喉肌,正確打開喉嚨,減少聲帶負荷,避免損傷嗓音;便于找到明亮、輕柔的頭聲,有助于伸展音域,輕輕地唱出高音;只有輕聲練習,才能體會“假聲”的感覺,放開喉嚨大唱大叫,是永遠也找不到“假聲”的;在合唱中,既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使各聲部同時又能聽到其它聲部的進行,并隨時調整自己的聲音,使各聲部在音量、音色、音準等方面協調、平衡。

4、輕聲與大聲是相對而言的。當兒童獨自一人邊走邊唱時,他的歌聲總是自然、輕松、愉快的。如果將這樣的聲音用力度記號標明的話,高水平是p與mp這個范圍內進行。

5、“u”或哼鳴找柔和、豐富的頭聲。兒童歌唱時的發聲,必須是高位置的頭聲,這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也是指導教師首先要解決的課題。所謂頭聲歌唱,就是以頭腔共鳴為主的歌唱發聲發法。人體的共鳴腔有口咽喉腔、鼻腔、頭腔、胸腔,各共鳴腔都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統一體,缺一不可。但由于聲區的不同,共鳴腔的調配比例高水平有不同。而頭腔共鳴則對伸展音域,美化音色,使聲音明亮,輕柔,和諧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這種聲音不論高低、強弱都具有穿透力。

6、先說后唱、用“念”帶“唱”,找明亮集中的頭腔共鳴。讓學生用“打噴嚏”的感覺吸氣,再用“打呵欠”的感覺唱歌;也可以用向遠方人召喚的方法。“說”對再“唱”,且要保持“說”的感覺與聲音的位置。用“念”帶“唱”實際上是用“假聲”帶“真聲”,達到一假聲為主,真聲、假聲糅合在一起的訓練方法。我們不需要向兒童闡述什么是“假聲”,以及“假聲”發聲的生理狀態,只要在訓練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像京劇中的韻白那樣“念”,唱的時候輕一點、柔一點、暗一點、直一點便可。堅定不移地要求兒童做到“輕、柔、暗、直”的歌唱,既能保護兒童的聲帶不受傷,嗓音不損壞,又能達到用假聲獲得頭聲歌唱的發音方法。

篇3:音樂教學的情感體驗心得

音樂教學的情感體驗心得

音樂藝術是憑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樂由情起”,音樂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托爾斯泰曾說:“我喜歡音樂勝過其它一切藝術。”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

情感體驗指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欣賞作品或演唱作品時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應。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好的音樂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鳴、激動、聯想、想象,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著人的心靈,使人受到某種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的熏陶滲透,從而達到優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情感體驗是音樂教學中所不容忽視的,所以我想就這一問題談以下幾點:

一、情感體驗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從心理學上講,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它是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從藝術價值上看,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是最容易激發和調動情感的,并能很好地體現個人的修養。從實踐教學中,情感體驗是可以獲得和培養的。因此,在音樂課中,學生可通過大量的音樂實踐得到情感的體驗、抒發,產生一定層次的認識、評價、鑒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修養水平。情感體驗疏通了教師與音樂,學生與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方面的渠道。情感體驗是引導式與自然流露相配合,與音樂緊密相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了情感的呼應,就有了對音樂知識內容的積累,對音樂興趣的提高,從而尋找到適合于自己,并與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異的音樂去聆聽,感悟。音樂大門的開啟,要靠教師選擇好鑰匙。情感的調動和培養則是教學中最好的選擇。

下面摘抄一段我的學生在音樂欣賞課結束后所寫下的個人體會:

“音樂欣賞課給了我很多以前聞所未聞的音樂知識,但說實話,使我記憶猶新的并不是貝多芬、莫扎特、肖邦傳奇的音樂創作經歷和膾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樂曲中時那難以名狀的感覺,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禮,洗去心靈上由于種種原因而產生的灰燼,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靈的一片凈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談,那么親切,那么真實,你盡可以傾吐所有的煩惱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誠懇的勸慰和開導,甚至超出你所預計的。提起音樂,我總覺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觸,雖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但我將永遠不變那顆──愛樂心。”

這是一名普通高中生發自內心的話語,個人的情感與音樂相融合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可見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用人人都具有的情感來感受體驗音樂,并通過音樂來完善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創設意境,以情感知

創設情境,是要根據音樂的情境、風格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加之音樂旋律的起伏變幻,迂回曲折,動和靜、高和低、快和慢、緊和松的對比組合,展現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了人們感情的波瀾。所以音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音樂本身的美,去滋潤學生的內心世界,陶冶學生的情操。

為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創設一定的意境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創設適當的環境氣氛,能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及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如教唱歌曲《我們的田野》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首先讓學生看課本上一幅描繪美麗而遼闊農村新貌的畫面說一說,以此激發他們進行想象和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再以學生自己家鄉變化為主題讓學生講述黨的致富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在情感上有一定的體會。

加上歌詞本身就是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它猶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畫,把祖國的大自然描繪得引人入勝。接著再讓學生有表情的朗讀一遍歌詞,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來了,由此喚起了他們從小熱愛美麗的祖國,長大開發豐富寶藏的愿望,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播下了愛國***的種子。通過學生的直接朗讀,聲音輕重緩急,語言的抑揚頓挫與歌曲所要表現的無邊的田野,翻滾的稻浪,翱翔的雄鷹等形象十分吻合,能起到傳情達意的效果,使作品的內在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的挖掘。

在現代化教育手段中,多媒體運用也能發揮出很好的創設情境的功效。特別是在欣賞音樂形象明顯的組曲、交響音詩、音畫等音樂的教學中,可以一展身手。在欣賞《動物狂歡節》時,我采用多媒體技術營造了強烈的森林氣氛,使學生置身于蔥郁的大森林中體驗各種不同的動物形象。雖然沒有看到真實的動物,但他們能通過音樂感受到獅子的威武神氣和大象的憨態可掬。三、分析音樂要素,引出情感共鳴

柏拉圖曾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引自《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第10頁)。音樂教育是這樣,音樂藝術自身就應是美的化身。節奏平穩、節奏緩慢、節奏鮮明、節奏富于民族特色,因此節奏是音樂的骨骼,是聲音在時間上的組織。節奏的變化使情緒有很大的差異,節奏緩慢時心情平和或沉重或壓抑,節奏鮮明則一般情緒高漲,激動。節奏的快慢也會使生理、心理產生變化,情感體驗不相一致。節奏快心跳加快,動感增強,如非洲的音樂,高度發達的節奏,快速,復雜多變,多層次,這樣的節奏代表了非洲部落成員的共同感情和意志;節奏緩慢則心平氣和、穩重,在音樂作品中多用于敘事、抒情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做一些節奏練習,體會這些變化。

四、鼓勵創造,引起情感升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師保護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能力,經常激發他體驗學

習快樂的愿望。”在引出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之后,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創新,引起情感的升華。藝術創新是學生主動參與音樂、體驗音樂。音樂的最佳方式是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進行對音樂的再創造。

比如,在欣賞《獅子》之后,有學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現獅子的威武兇猛,我就讓他跟著音樂學著獅子走到學生中間,吼著嚇唬兩邊的學生,不僅使他更好地體驗音樂,更使其他的同學更好地理解了音樂。

實踐證明,情感是音樂教學的生命線,“情感教學”當然要“以情施教”,教師伴以積極的情感,達到以情促知、使音樂課成為學生真正喜愛的課,才能讓學生在音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五、與時代相結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獲得情感體驗。

別林斯基曾說:“不管哪一種音樂都反映一種情感,只要有情感,機械表達的可怕的單調的印象就沒有了。”情感的表現可體現在古典音樂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樂之中。學生平日所接觸的是大量的通俗音樂。如在課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課上找一點時間,機會給學生們自己,5-10分鐘,聽一些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可以放松他們緊張的神經,建立師生的溝通,使學生的音樂情感得到自由的發揮,課前教師要進行篩選。

如前不久的雅尼音樂,帕瓦羅蒂與流行歌手共唱《我的太陽》、《飲酒歌》等。小型的音樂欣賞會更深受學生的喜愛,不僅自娛自樂,同學之間相互影響,同學們欣賞水平和品味在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表演,臺上盡情的表現,臺下真情相伴反響強烈,情感投入越多,興趣就越濃厚。學生的性格、愛好等方面有差異所以選取不同風格的音樂與之相適應,相信會在某一時刻與他們相碰撞并爆出火花。

總之,學校音樂教育應努力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更多的培養學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樂教育讓學生多感知、多想象、多體驗,多創造等。并充分運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直接或間接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欲望,讓學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實現,讓我們的情感與音樂一起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