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民族風情》音樂教學反思
《俄羅斯民族風情》音樂教學反思
20**年4月,我參加了陰江市青年教師教學大比武,我的《俄羅斯民族風情》一課,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榮獲高中音樂學科一等獎。欣喜之余,寫下自己的所感所悟,總結自己的成功與不足,我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間。
一、教學設計思路
《俄羅斯民族風情》是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10單元《音響塑成的民族意識》中的一節課。課本選取了兩首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音樂作品《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慮到這兩首樂曲篇幅都比較長,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調整為欣賞穆索爾斯基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和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通過欣賞,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俄羅斯民族樂派及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
通過聆聽歌曲《跳蚤之歌》,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歌曲幽默、歡快的音樂情緒,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深刻寓義,對“強力集團”有初步認識。重點欣賞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了解俄羅斯民族樂派之父格林卡,熟悉樂曲兩個性格鮮明的音樂主題,通過聆聽及體驗活動,理解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創作素材來自于民間音樂;并能用抒情、悠揚的聲音演唱主題一,能伴著主題二的旋律感受簡單的俄羅斯民間舞蹈動作。在此基礎上,師生一起歸納總結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突破難點。
整節課通過主題對比聆聽、學唱主題及感受舞蹈動作等教學方法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深入淺出、層層推進。
二、教學片段實錄
欣賞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1、簡介作品《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于1848年間在華沙寫成。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樂曲,是俄國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響樂作品。
2、主題對比聆聽
(1)主題一:旋律來自俄羅斯一首民間婚禮歌《從山后,從高高的山后》
①欣賞并思考這一主題的節拍、速度、音樂情緒是怎樣的?(課件出示這一主題的樂譜)
②學生回答:節拍:3/4拍;速度:緩慢;音樂情緒:悠長、抒情、歌唱性
③唱一唱主題旋律,注意強音記號和跳音記號
師范唱→學生跟鋼琴學唱,解決難點→分角色演唱:第一遍老師獨唱,第二遍加入女生一起唱,第三遍加入男生一起唱→師點評,提示注意情緒,跟音樂分角色演唱,師指揮
④聆聽第一主題第一變奏:說說與主題一有何異同?采用了什么手法?
欣賞后學生回答,課件出示:
相同處:主旋律基本不變不同處:演奏樂器出現變化
A1:木管A2:加入弦樂A3:加入銅管
變奏:在原旋律的基礎上加上一些修飾或者圍繞原旋律作一些變形,使樂曲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有利于樂曲更好地表現其感情。
(2)主題二:旋律來自俄羅斯民間舞曲《卡瑪林斯卡亞》
①欣賞并思考這一主題的節拍、速度、音樂情緒是怎樣的?(課件出示這一主題的樂譜)
②學生回答:節拍:2/4拍;速度:快速;音樂情緒:歡快、熱烈,舞蹈性)
③欣賞影片《作曲家格林卡》片段,了解樂曲創作過程,了解其創作素材來自俄羅斯民間歌舞音樂。
④跳一跳:伴著舞蹈性主題旋律跟師模仿俄羅斯舞蹈動作
4、完整欣賞:思考:樂曲使你聯想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聯想到俄羅斯農村的生活場景,美麗的姑娘出嫁了,人們聚在一起為她唱歌、跳舞,無比歡樂,想到人們向往幸福自由的生活......
三、教學反思
1.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成功課堂教學之重點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為達成教學目標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在接到比賽課題后,我精心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課本選取的是兩首俄羅斯民族樂派音樂作品《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和《荒山之夜》。這兩首樂曲篇幅都比較長,對于高一學生來講,在有限的一節課中完成兩首大作品的欣賞存在一定的難度,且都是管弦樂曲,在形式上也比較單一,所以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了適當的調整。
我將迪斯尼動畫版本的《荒山之夜》作為課間欣賞曲目,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對新課學習起到鋪墊作用。考慮到穆索爾斯基的創作以歌劇和歌曲為主,我在教材曲目之外,增添了他的一首極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這個歌曲集中體現了穆索爾斯基的創作風格,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音樂歡快、詼諧,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保留課本曲目--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因為這首樂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樂曲,是俄羅斯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響作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這樣的調整,不僅引導學生了解了俄羅斯民族樂派及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而且豐富了作品的體裁,由易入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合理安排教學結構,成功課堂教學之關鍵
設計好了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后,我認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這節課的結構,我認為合理的教學結構是成功課堂教學的關鍵。
這節課,由新課導入、新課講授和課堂總結構成。新課講授又分為了解“強力集團”、欣賞歌曲《跳蚤之歌》;了解格林卡、欣賞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各部分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很有講究,教學重點的突出,首先反映在完成教學重點環節的教學時間上。根據這次比賽一節課40分鐘來計算,我用列表的方法來呈現這節課的結構: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小計
新課導入圖片欣賞1分鐘3分鐘
簡介俄羅斯音樂及民族樂派,引出課題
2分鐘
新課講授
簡介“強力集團”、欣賞歌曲《跳蚤之歌》
10分鐘
32分鐘
了解格林卡、欣賞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22分鐘
課堂小結
歸納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
5分鐘
5分鐘
從表中清晰看出,整節課的結構清晰,重點突出。以此為基礎,再來設計課的各個環節就顯得更加科學、有效。
3.準確選擇教學方法,成功課堂教學之保障
音樂課堂的教學方法種類很多,在上《俄羅斯民族風情》這節課時,我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靈活選擇了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因為是借班上課,為了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在新課導入時,我以一組精美的俄羅斯民間風情圖片,作為送給學生的見面禮。精美的圖片,加上悠揚、經典的旋律,學生被帶入到俄羅斯民間風情中,很好地引出了新課課題。在欣賞《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時,我用對比聆聽和填表格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樂曲兩個主題不同的節拍、速度及音樂情緒,并分別用學唱主題一旋律和伴著主題二的旋律音樂模仿俄羅斯舞蹈動作的方法,引導學習感受、理解這兩個主題。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認識到“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作品以人民生活為題材,運用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的風格特征。在歸納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時,我采用了討論探究法,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
這些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使教學難點的突破更輕松,師生間的互動更自然,學生的體驗、感受活動更積極。
4.恰當增添教學資料,成功課堂教學之精彩
好的教學資料可以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之前,我在網上搜集到電影--《作曲家格林卡》,其中有一段描寫格林卡在民間采風時,看到村民和著民間舞曲《卡瑪林斯卡亞》聚在一起跳著俄羅斯民族舞。我剪切了這個片段,添加到教學中。在聆聽了主題二后,請學生欣賞這段視頻,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很直觀地理解了這一主題是以俄羅斯民間舞曲作為創作素材的。有了這樣的鋪墊,課的最后,學生討論、歸納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就變得容易了。
精彩、生動的教學資料為我的課堂教學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教學資料要巧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在這節課中,有些視頻資料的設計,我把握得不是很好。
有一段介紹穆索爾斯基生平的視頻資料,全長5分6秒,介紹了穆索爾斯基的藝術成長經歷、參加“強力集團”的情況、音樂作品創作、寫作風格、代表作品、晚年生活。備課時我只覺得這么豐富的視頻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實際情況卻很不理想,課后仔細想想,對這段視頻的處理實在太草率。從結構上講,穆索爾斯基的介紹不是本課重點,只需簡單講。從內容上說,視頻中的內容太多,有的與前面所講內容重復,如“強力集團”的介紹;有的不需要講,如穆索爾斯基的晚年生活過得十分潦倒,終日以酒和麻醉劑為伴...;有的需要精簡,如穆索爾斯基的藝術成長經歷和作品創作。
課后,我重新剪輯了這段視頻,調整為:師簡單介紹穆索爾斯基藝術成長經歷,學生閱讀書本文字了解其代表作品。視頻了解其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由原來的5分多鐘精簡為2分多鐘,教學方法更多樣化,課的結構更完善,主次也更分明了。可見,教學資料要根據課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做”,“拿來主義”不可取。
比賽已告一段落,但課堂教學仍在繼續。比賽中總結的心得將成為我教學道路中前進的引航燈,激勵我向成功的彼岸努力航行。
篇2:如今家鄉山連山音樂教學反思
《如今家鄉山連山》音樂教學反思
《如今家鄉山連山》是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一首歌曲。這是一首五聲羽調式的一部曲式結構的兒童歌曲。歌曲以比擬的形象手法來歌頌農村經濟改革后的新氣象,抒發了對家鄉的熱愛。
根據歌曲內容,以往的教學過程會是如此:
一、組織教學
二、基本練習
1、視唱:
歌曲的最后八小節曲譜,以解決歌曲的教學難點
2、二聲部訓練:
3、音樂知識:
頓音記號
三、歌曲教學:
四、歌曲表演:
五、思想教育: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在學習了《音樂課程標準》后,我在想,如何使《如今家鄉山連山》的教學有新的突破,為此,對歌曲的教學設計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規,做了一些嘗試:
1、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學科綜合與其他音樂體裁的聯系。我把本課的教學圍繞“秋天”這一主題設計成《絢麗多彩的秋天》,讓學生在學會歌曲《如今家鄉山連山》后,進行教學內容的延伸:通過歌曲《秋天多么美》、打擊樂曲《豐收鑼鼓》讓學生感受秋天的農村喜慶歡天喜地的氣氛;通過欣賞鋼琴曲《秋日的私語》感受浪漫抒情的秋天;通過欣賞配樂朗誦沈尹默的《秋》、白居易的《暮江吟》來了解文學家筆下的秋天。
2、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歌曲的導入時,我對歌曲的兩個聲部進行了兩次范唱,并告訴學生個人的能力有限,請學生們幫助老師完成歌曲的范唱,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進行了師生合作的訓練,讓學生在傾聽和參與中獲得對歌曲的初步感知。在歌曲二聲部的訓練中,啟發學生傾聽聲部的音量,以培養生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3、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對美的感受。在朗讀歌詞時,學生習慣了按歌曲節奏朗讀歌詞,但在這一課中我強調學生用歡快而富有感情的聲音朗讀歌詞,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現的內涵;在歌曲的學唱中,指導學生用正確的姿勢進行演唱,教會學生用歡快、活潑的情緒來演唱歌曲;在教學內容的延伸中,了解秋天不同韻味的美麗。
設計好教案以后,我進行了課堂教學,這個教學設計我教了五個不同層次的班級,其中兩個班級是借班上課,這五次的教學給了我一些啟示:
1、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內涵,增進對音樂不同題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2、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在今后的備課中,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學生是我們教學的主體,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因素。針對水平好的班級還可以插入創作練習,利用歌曲前兩句的寫作手法,教給學生“同頭換尾”的寫作方法進行簡單的旋律創編。針對基礎較薄弱的班級,不完全采用視唱法,一二樂句采用對唱的形式,最后樂句著重在音的模唱上。歌曲的總體教唱中多聽多觀察多模仿。
3、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有幾處還需進行修改:
(1)教授歌曲中的力度記號并能在演唱中運用。
(2)最后一句中的附點音符用動作彎腰來輔助,八分休止符用響嘴來替代,對最后一句進行重點的處理。
以上是我在教《如今家鄉山連山》時的設想和教后反思總結,以供我今后的教學做參考與借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3:《aieiui》音樂教學反思
《aieiui》音樂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aieiui。整個教學設計是讓學生喜歡的小白兔貫穿整個課堂,使他們充滿學習的興趣。先進行激趣導入,請出aoeiuü這6個老朋友,然后引出復韻母ai,ei,ui,在教學ai的時候,先請小朋友看圖說圖意,從兩個同學比高矮來引出ai的讀音,然后,學生自讀三遍ai,師范讀,生再跟著讀一讀,然后指名讀,隨后讓學生體會a-ai讀音有什么不同,師總結ai的發音方法,指名正音。本來在這之后是要請小朋友們自己認認ai,說一說發現了什么,在教學環節中,這一部分做得比較好。
接下去是進行ai的四聲教學,但是在標調時教給學生的方法,太過書面化,學生理解有困難,在ei和ui標調時就體現出來了。可采用有趣的又便于學生理解的可能效果會更好。
隨后,我出示了ei,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表演拔蘿卜,口中念“ei呦ei呦拔蘿卜”,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在玩中鞏固了知識。
在教學ui的時候,我說,冬天到了,小白兔為自己準備了許多圍巾過冬,這樣引出ui的讀音,學生自然而然的讀出來了。
然后是拼讀練習的環節,但是由于學生對aieiui的四聲還不是很熟練,就馬上進入拼讀,導致絕大部分的學生容易拼錯,甚至還有部分學生不會拼。
最后是書寫,引導學生觀察書寫的特點,注意整個拼音是一個整體不能分開寫,學生書寫,教師隨機指導。
縱觀整堂課,在教學常規上還是抓的比較好的,對學生回答問題的響亮程度,對學生回答精彩都進行了表揚鼓勵,從很大的程度上激勵了小朋友,效果非常好。在教學aieiui的四聲時,可以把四聲的順序打亂,進行抽讀卡片,這樣對四聲的鞏固可能會更好,特別是對拼讀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整堂課雖然課堂氣氛還算活躍,但是,我在教的時候,比較急,比較趕,怕內容教不完,所以給聽課的老師一個感受就是不夠淡定,以后在這方面我會多加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