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東小學六年級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
屯東小學六年級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已經進入了復習階段,但作為一名第一次接觸新教材的我而言,復習課是最難上,也最不喜歡上的,因為都是以前學生學習過的內容,缺少難度和新鮮感,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講的時候,很難抓住重點,很難抓住題型,總在擔心學生這不會那不會。講的難了,差的學生不會的還是學不會;講的簡單了,好的學生不屑于聽;中等水平的學生則似懂非懂,沒懂也在裝懂;只有極少數學生會在認真聽。一知半解的了解怎能將知識掌握好呢?所以可能就需要教師花多點的時間去引起學生注意,上課把學生的注意力抓牢,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反思一: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周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了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后,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周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反思二: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后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反思三:
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百分數的寫法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想寫哪個百分數,就寫哪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于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篇2:小學期末復習反思讓學生學會自己著急
每當復習考試的時候,相信每位主科老師都著急過,你講呀講,不知講過多少遍,可到頭來該錯的還錯,不該錯的也錯。你急了,于是你提高聲音,加快語速,想引起孩子的高度重視,事實上卻事倍功半。往年,我也如此。
今年,我改變策略,自己表面淡定,讓學生著急。
一、定個可行的小目標。每個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之上,在心里把某一個同學或一個分數作為一個目標,力爭看齊或者超越。每一次小測試之后,達到目標在自己的書上最后一頁打賞一顆星。
二、找出存在的小問題。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請教老師、同學或家長,共同幫助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復習計劃和方法。同時發動全班學生齊動手,每個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找出自己最拿手的題型,把這類知識教給那些對這些題型有困難的同學,以此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班內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局面,全班同學共同進步。學生的積極性比原來老師牽著復習時要高得多,學得也輕松了。
三、撿拾時間的小碎片。課堂的前幾分鐘,學生往往還沉浸在課間的歡愉中,這時可以根據所學內容迅速出示兩、三道簡便計算、解方程或說出數量關系式等等,并用百分制記下自己所得的分數;課中學生疲憊之時,可以讓學生到臺前做小老師,講得好加星,一周一總結評比。
這樣學生“急”著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沒有了原來被動復習的消極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期末復習教學反思讓寫題講題發揮更大作用
在期末考試以前,為了提高學生的審題和讀題的能力,一般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題訓練。然后通過老師的講解,對學生進行更正。但是,如何讓這一過程發揮出更大的效率,這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在講題的過程中進行了比較多地探索。
首先,在做題的過程中,我會對學生的做題的習慣進行要求。我會要求學生對于基礎題的部分,如果判斷出了錯誤就自己改正過來。并且對于字詞題需要把字詞查出來。這樣的境況下,學生就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講題的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我會為了追求速度把題目將的特別的快。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發現學生除了記錄了一些答案以外基本上沒有什么收獲。后來我改變了方法,一方面基礎題隨機的讓幾個同學來進行講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基礎題的印象。同時根據學習效率的金字塔“教給別人”是效率最高的,并且基礎題沒有太多的答題技巧,所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講解是比較好的方法。
但是,對于閱讀題和有些難度的題,首先我會進行講解,同時將不同的題目進行歸類。比如說:概括類、讀表格類、修辭欣賞類、感悟啟示類等,在遇到某個題目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先判斷遇到的題目的類型。這種類型的題目應該如何回答,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答題模式和答題方法,讓學生提高做題的能力。
同時,在講完題以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答題方法,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答題方法的印象不深刻,再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如何答題,印象仍然是十分的深刻。這個時候,我想了一個辦法,在講完一道題以后會隨機的找幾個學生進行錯題反思。比如說,通過這道題的講解,你發現什規律?在以后做題的時候,你會如何做呢?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給學生的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每次做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讓學生在做題講解反思的過程中,不斷的形成答題的模式和答題的方法。
當然,提高講題的效率和效果,一定會有更好的辦法。在以后的講課的過程中。我會不斷的探索,尋找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