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雞實中初中化學教學反思
西雞實中初中化學教學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在三個不同階段對教材的理解、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等多方面進行不斷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論和實踐經驗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學前反思:
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后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有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
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1、興趣:學習興趣是我們教師工作的動力基礎,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學生說笑話。天南的、地北的、國內的、國外的、與化學有關的、無關的。有的學生說水是由H2和O2組成的,我說“那壞了,H2和O2是氣體喝一口你就飄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飛機的感覺,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會飛向美國了。同學們想,如果在空中點火抽一支煙,什么結果?”,同學們吆喝“爆炸”,因為H2和O2遇火可能發生爆炸,我說那只有唱“傷心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
學生要喜歡這課,肯定要先喜歡老師,如果哪位老師很幽默,學生肯定喜歡與他交流。喜歡老師,就會主動接近老師,肯定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受到我校演講的林老師的啟發,我就經常對學生說:“你敢不敢喊老師‘我愛你’,怕什么?你是老師的孩子?!?/p>
2、激情:熱愛所教的學科,要找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找一種與學生分享快樂的感覺;“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3、契機: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契機,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的最佳機會。如:作為一名新的任課教師,用最短的時間認識所教的所有學生,晚自習快下課時不看座次、不看花名冊認識各位學生,“張三,你很聰明”,“李四,第二節課你就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實在沒有話說,就“認識你很高興”,利用這短短的5分鐘,讓學生知道老師很了解他們,加強了師生間的聯系。
再如:老師檢查目標作業時,有的學生自信地說“老師,你看”,有的則說“沒問題!”,再看部分沒有做完作業的同學只有不好意思得份了,老師則說“很多同學作業寫得很好,老師都很鼓舞,一定盡心教好同學們,你不受鼓舞嗎?下次作業你能主動給老師看看嗎?”
4、懸念:課堂教學要有懸念,要利用問題或問題組給學生提供閃光的機會,讓學生告訴學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說不知道的,但有許多學生說“小于”,而且還能說的同學們心服口服,一個小問題就能增強好強心、好奇心,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下課前留一些新穎、難度較大的小題目,告訴學生“老師等待著你的結果”,往往是當天就有許多學生在課間圍著老師,“答案是幾?”“我做的對不對?”,熱情特別高。
5、規矩:教師的教學要有特點,形成規矩,并且要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教師的教法。①課堂新授教學時,爭取當堂內容當堂掌握,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松、愉快。最本的辦法:講完后領學生集體讀一遍、集體背一遍、個別學生再檢查一遍。②課前作業必檢查,哪怕寫一個或幾個關鍵字,也能顯現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③習題講評課,要求學生拿起筆,把題目種的關鍵字、關鍵話劃出來,把牽扯到的計算式子列出來,答案自然就明確了,下次再見到類似的題目,眼睛肯定會一亮。
教有規矩,學有方圓。在學生適應老師后,他們就知道了老師要講那一個題、以哪一種物質為例、甚至說哪句話,表現出學生較強的主動性。如:在講化合價時,九年級六班一名男同學不等老師開口就一邊聚首,一邊對同學說“老師肯定要問誰把化合價標在題目上”,真是說道黃老師的心里去了,很高興,因為學生知道老師要求他們做什么,知道老師喜歡什么。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適應老師,走在教師的前面,占領學習的主動權,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在前面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當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并要求用實驗驗證,而且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來評價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同時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路和熱情,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導效果,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
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經過我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高頻率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教學后反思:
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我認識到要善于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非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篇2:《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教學反思
《氧化還原反應》化學教學反思
化學教學要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了解化學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是造就學生全面發展的主渠道。上好每一節課,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反思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反思成功之舉、反思"敗筆"之處、反思教學機智、反思學生見解、反思再教設計。下面就氧化還原反應一節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氧化還原反應理論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如何幫助、指導學生從初中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膚淺認識,提升到構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結構,這是第一章的教學重點內容之一。高中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從得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的判斷,從外在顯形的判斷轉向隱形本質的判斷,對基礎知識要求較高。氧化劑、還原劑,氧化性、還原性,被氧化、被還原,氧化產物、還原產物,是氧化還原反應中的4對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確地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是構建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結構的基礎。關鍵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自主構建以氧化劑、還原劑為核心,以電子得失、化合價升降為判斷依據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網絡。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從教材中歸納知識網絡,但圖1-5、圖1-8的直觀教學作用沒有發揮出來。接著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給出歸納的結果,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課堂氣氛活躍,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總結缺乏主次、有序性(邏輯性)與完整性。如:
1.得電子,氧化劑,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失電子,還原劑,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2.得電子(偏向)→化合價降低→被還原→還原反應→還原產物→氧化劑→具氧化性。
失電子(偏離)→化合價升高→被氧化→氧化反應→氧化產物→還原劑→具還原性。
3.氧化劑→化合價降低→氧化性→被還原→還原過程→還原產物。
還原劑→化合價升高→還原性→被氧化→氧化過程→氧化產物。
4.得氧→被氧化→化合價升高→發生氧化反應→還原劑→具還原性。
失氧→被還原→化合價降低→發生還原反應→氧化劑→具氧化性。
隨后,我引導學生歸納出合理的知識網絡:
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得到電子→化合價降低→本身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反應物)(性質)(實質)(特征)(變化)
還原劑→具有還原性→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本身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很明顯學生對8個概念找不到主次,不能形成有序、清晰的知識結構,造成概念的模糊、雜亂無章。既不方便于對概念的記憶,在解決問題時又不能準確無誤地提取相關概念,相應的技能也沒有形成。從學習認知心理的角度看,就是在習得知識的過程中,未能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但在教學中我只讓學生把他們的結論和合理的結論做了簡單的比較,未能深入討論、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思維的“有序性、邏輯性”。
在接下來的氧化還原反應規律總結中,我讓學生自己總結,同學們能利用課前查資料積累的知識準確的回答出:“升、失、氧、還;降、得、還、氧”的規律。于是,我及時設置練習進行鞏固,結果學生只是停留在對概念的簡單記憶上,未能真正理解規律的內涵。此時,我啟發學生讓他們重新認識4組概念,并讓他們對比總結出的規律,這樣程度好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判斷運用,但還不夠熟練。我讓他們把剛才的規律變成“升、失、氧、還(劑);降、得、還、氧(劑)”,然后讓他們談新的認識,很快,大部分學生意識到與前面的區別。接著,我引導學生仿照上述方法分析規律中蘊涵的其它意義,有些同學能夠找出一些,但不全面。我啟發學生“還原劑→本身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得到氧化產物”,對比“升、失、氧、還(劑)”,不難發現規律中的第三個字“氧”包含有三種含義即“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得到氧化產物”。這樣學生便認清了規律,并能理解、掌握、運用于解題中。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的積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但未能將新課程教材體現的系統性、邏輯性,以及注重方法、能力培養的目標很好的貫穿于教學中。同時說明我對新教材還沒有吃透,教學目標還不夠清晰,對課程標準也沒有認真地去學習、鉆研。
經過反思,我受益非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通過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篇3:西雞實中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西雞實中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知識不斷創新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教育傳遞人類知識的功能必然更多的為信息系統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義和價值進而落在了培養創新能力上,因此舊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時代要求,我們不得不改革、創新,進入了新課改階段,我們面對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戰,如何迎接這場新挑戰,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經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做如下的教學反思: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充分利用課改機遇,促進教師自身發展
(1)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素養。新課程的開放性特征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不僅應有廣博的化學科學知識,還應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同時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學習新的技術。
(2)改變師生關系,轉變工作方式。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征,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應更加緊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學方式,重構課堂教學。教師要重新認識教學、認識課堂、認識教科書,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新型師生互動關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學教學要重視“兩實一過程”。所謂“兩實”,一是指化學教學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尤其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的生活實際;二是指化學教學中必須加強實驗教學,要充分開發化學實驗的各種教學功能。所謂“過程”是指重視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設計課堂中學生各種學習活動(例如思考、討論、練習、實驗等)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建構知識。
(4)教學方法多樣化、最優化?;瘜W教學中有多種方法,如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問題解決法、自學法、歸納法、演繹法......在各種教學方法中,教師均應注意滲透啟發式教學的思想。把握課型特征進行課堂教學優化,中學化學知識從其內容和教學形式上可分為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課型由于其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不同,知識的呈現方式也就要求不同,這種不同就構成了不同課型的特征。教學中把握了課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規律地優化課堂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后,中學化學教學的課型與課型特征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最基本的課型沒變,每種課型教學設計的基本規律沒有變,所以,新課程的實驗與我們過去的教學研究,是一種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2.加強教學研究活動,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課程在多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實踐思考來解決這些問題。備課的質量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集體備課能促進教師整體專業素質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視。集體備課時,老師們及時交流,分享資料,相互啟發,集思廣益。通過集體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等,使每一位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形式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書體系,準確把握教學要求
教師應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選修課程的內容,了解各模塊的知識結構以及相互聯系,了解各部分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準確把握教科書的深廣度,提高自己對教科書的駕馭能力。高中必修內容既是會考的重要內容,也是將來化學學科高考的主要內容,必須準確把握,認真落實,打好基礎。在必修內容的教學中,不僅要在知識內容上為將來選修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更要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科思想上打好基礎。
4.以教科書為基礎,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教科書是基本的課程資源,除此以外,充分開發和利用其他課程資源,豐富化學課程內容。重視教輔資料的選用,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生的訓練活動。比如其中的“金屬的化學性質”,教材包括三部分內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金屬與水的反應、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在“金屬與氧氣反應”中,在學習了鈉與氧氣、鋁與氧氣反應的性質后一定要結合初中知識,對整個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進行歸納,形成整體知識。在“金屬與水的反應”中,教材重點介紹的是鈉與水和鐵與水兩個反應,在教學上,就應充分利用“金屬的活動性不同,與水反應的難易程度不同”這條主線,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教材安排了“設計鐵粉與水蒸氣反應裝置”的科學探究活動,其實沖淡了這一主線,況且前面已有觀察方法的訓練(鈉與水反應),同一堂課中進行兩個這么高難度的實驗訓練,時間緊,探究學習難以充分展開。因此可考慮重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順序,把“鈉與水反應和鐵與水反應”與“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放在第一課時,將“設計鐵粉與水蒸氣反應裝置”的科學探究活動與實驗操作放在第二課時,這樣既突出了知識主線,又保證了科學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總之,化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它以大量的實驗為基礎,形成了堅實的理論體系,然后應用于廣闊的科技空間。雖然化學屬于理科,它有著很大的文科特點:內容多、知識碎,大多是實驗結論,有不少知識只能知其然,而無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記住。甚至不少老師都贊同化學與英語的相似性,說“化學就是第二外語”,化學的分子式就相當于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就是英語的句子。相當一部分學生覺得化學枯燥、難學,雖花了大量時間,但收效甚微,對學習缺乏自信心,但與此同時,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多聯系實際生活,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對他們學習信心地樹立,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知識不斷創新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教育傳遞人類知識的功能必然更多的為信息系統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義和價值進而落在了培養創新能力上,因此舊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時代要求,我們不得不改革、創新,進入了新課改階段,我們面對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戰,如何迎接這場新挑戰,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經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做如下的教學反思: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充分利用課改機遇,促進教師自身發展
(1)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素養。新課程的開放性特征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不僅應有廣博的化學科學知識,還應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同時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學習新的技術。
(2)改變師生關系,轉變工作方式。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征,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應更加緊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學方式,重構課堂教學。教師要重新認識教學、認識課堂、認識教科書,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新型師生互動關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瘜W教學要重視“兩實一過程”。所謂“兩實”,一是指化學教學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尤其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的生活實際;二是指化學教學中必須加強實驗教學,要充分開發化學實驗的各種教學功能。所謂“過程”是指重視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設計課堂中學生各種學習活動(例如思考、討論、練習、實驗等)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建構知識。
(4)教學方法多樣化、最優化?;瘜W教學中有多種方法,如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問題解決法、自學法、歸納法、演繹法......在各種教學方法中,教師均應注意滲透啟發式教學的思想。把握課型特征進行課堂教學優化,中學化學知識從其內容和教學形式上可分為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課型由于其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不同,知識的呈現方式也就要求不同,這種不同就構成了不同課型的特征。教學中把握了課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規律地優化課堂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后,中學化學教學的課型與課型特征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最基本的課型沒變,每種課型教學設計的基本規律沒有變,所以,新課程的實驗與我們過去的教學研究,是一種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2.加強教學研究活動,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課程在多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實踐思考來解決這些問題。備課的質量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集體備課能促進教師整體專業素質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視。集體備課時,老師們及時交流,分享資料,相互啟發,集思廣益。通過集體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等,使每一位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形式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書體系,準確把握教學要求
教師應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選修課程的內容,了解各模塊的知識結構以及相互聯系,了解各部分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準確把握教科書的深廣度,提高自己對教科書的駕馭能力。高中必修內容既是會考的重要內容,也是將來化學學科高考的主要內容,必須準確把握,認真落實,打好基礎。在必修內容的教學中,不僅要在知識內容上為將來選修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更要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科思想上打好基礎。
4.以教科書為基礎,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教科書是基本的課程資源,除此以外,充分開發和利用其他課程資源,豐富化學課程內容。重視教輔資料的選用,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生的訓練活動。比如其中的“金屬的化學性質”,教材包括三部分內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金屬與水的反應、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在“金屬與氧氣反應”中,在學習了鈉與氧氣、鋁與氧氣反應的性質后一定要結合初中知識,對整個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進行歸納,形成整體知識。在“金屬與水的反應”中,教材重點介紹的是鈉與水和鐵與水兩個反應,在教學上,就應充分利用“金屬的活動性不同,與水反應的難易程度不同”這條主線,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教材安排了“設計鐵粉與水蒸氣反應裝置”的科學探究活動,其實沖淡了這一主線,況且前面已有觀察方法的訓練(鈉與水反應),同一堂課中進行兩個這么高難度的實驗訓練,時間緊,探究學習難以充分展開。因此可考慮重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順序,把“鈉與水反應和鐵與水反應”與“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放在第一課時,將“設計鐵粉與水蒸氣反應裝置”的科學探究活動與實驗操作放在第二課時,這樣既突出了知識主線,又保證了科學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總之,化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它以大量的實驗為基礎,形成了堅實的理論體系,然后應用于廣闊的科技空間。雖然化學屬于理科,它有著很大的文科特點:內容多、知識碎,大多是實驗結論,有不少知識只能知其然,而無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記住。甚至不少老師都贊同化學與英語的相似性,說“化學就是第二外語”,化學的分子式就相當于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就是英語的句子。相當一部分學生覺得化學枯燥、難學,雖花了大量時間,但收效甚微,對學習缺乏自信心,但與此同時,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多聯系實際生活,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對他們學習信心地樹立,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