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教育愛是甘泉;愛是雨露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愛的教育】愛是甘泉;愛是雨露
愛,是世間最美好的詞匯,學會愛,我們才有平和的心態,博大的胸懷!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會環境條件不良影響而表現異樣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他,因為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孩子像剛出土的嫩苗,需要“園丁”的呵護和培養,這時就需要教師用似春雨般的愛去滋潤,似春陽般的愛去熏陶,這對正處于個性和道德品質形成的萌芽時期的幼兒來說,是進行良好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徑。
高爾夫曾經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師愛是人間任何一種愛都無法比擬的,因為這種愛是一種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它是無比神圣的,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個孩子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幼兒來說是一中良好的道德感化和心靈熏陶,更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由此看來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應該讓幼兒在生活中時時感受愛,認識愛,學會愛。因此,我們認為幼兒的品德教育――愛,是永恒的主題。
一、愛是一種情感交流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熱愛幼教這個崗位,捧出一顆火熱的心去愛孩子,熟悉他們,與他們真心實意地交朋友,使他們感到師生之間是真誠和依賴。用語言來播種、用汗水來澆灌、用心血來滋潤。對孩子充滿愛的教育活動,都仿佛在為孩子打開一扇扇窗戶,讓孩子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并且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的境界。比物質、金錢更可貴的是人的心靈。
記得孩子們剛進入中班的時候,慢慢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一次戶外活動時,徐樂跑來問:“老師,你有沒有好朋友啊,你的好朋友是誰啊?”我笑著回答道:“我的好朋友師你們啊!”忽然紀佳大聲的說道:“老師是老師,老是不是朋友,要是朋友,她為什么不和我們滑滑梯玩游戲啊?”“對啊,為什么呢?”孩子們開始議論起來,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黃瑞楠跑來拉我的手,說道:“老師,我們一起玩滑滑梯吧!”說完,不由分說的拉我來到滑滑梯前,看著孩子期盼的眼光,我“小心翼翼”的爬上了滑滑梯,雖然看起來我的身體和幼稚的滑滑梯是多么的不合適,但看到孩子們高興的樣子,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在他們心中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老師,我變成了他們中的一員,我是他們可以信賴的朋友。那次后我和孩子們的心走的更近了,他們和我的感情更深了,于是我常常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們交流,引導他們正確的和朋友相處,在一次次感情的交流中,萌發他們愛的情感,認識朋友間的友愛。同時也讓我感受到愛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用愛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孩子們的驕橫、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現了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好氣象。孩子們互相幫助,師生談笑風生,在師生的共同呵護下,我們班成了一個學習、生活和成長的樂園。讓更驚訝的是在他們感受愛時,他們也回贈給我真誠的愛。記得那次我感冒了,很嚴重。我嘶啞著嗓子去給小朋友們上課,那天正好是教師節。剛走進教室,孩子們就圍了上來大呼小叫地說:“陳老師,教師節快樂!”還送上他們精心準備的卡片,我邊收卡片邊用嘶啞的聲音說:“謝謝,大家安靜慢慢來!”突然有個聲音大聲的說:“不要吵了!老師的嗓子啞了!老師的嗓子啞了!”頓時整個教室安靜了下來,孩子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端正坐好,安靜的看著我,然后從第一組開始很有順序的一個個送上他們最真誠的祝福!上課時,當我張開嘴讓他們跟著我念兒歌時又有小朋友舉手提議:“老師,我們今天學唱歌吧!我們能跟著次帶學,那樣你的嗓子會好得快些,媽媽說嗓子啞了要少說話!”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只知他們平時愛惹我生氣,不知他們竟也知道關心我!下課了孩子們硬要把剝好的橘子塞進我的嘴里,說:“老師吃了它吧!吃了你的嗓子就會好了!”在那一刻我發現孩子們已經學會愛別人了,面對這金子般的愛,我頓時熱淚盈眶了。這不就是高爾基曾說的:“誰給孩子愛,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的確,愛是一種情感交流,當你把熾熱的愛通過你的點滴傳給孩子時,就會激起孩子對你的情感的回報,從而樂于接受你所給予的一切。
二、愛是一種行動
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撒播愛心,用愛的行動讓他們重新點燃希望之火。當孩子拖著鼻涕走到我面前時,我會親手用紙巾將他擦拭干凈;當孩子離開父母哇哇大哭時,我會像媽媽一樣抱起他,給他溫暖給他安慰……我用我的行動表達著我的愛意,一個不經意的撫摸,一個鼓勵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師在意他、喜歡他、信任他、關心他。
小班幼兒剛剛入園,哭鬧是常有的事情,看著他們哭著找媽媽的時候,我的心也被觸動了,每每這時我遍走過去把他們抱起來,摸摸他們的頭,親親他們的小臉,讓他們感受到媽媽一樣的溫暖……午睡對于有的孩子來說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們班的周周便是如此。中午午睡時,孩子們都躺下了,只有周周眼里含著淚默默的坐在床邊,我走過去問道:“寶貝,你怎么了,不舒服嗎?”她不說話,眼淚反而流的更多了。我摸摸她的頭,沒事啊。于是我耐心的對她說道:“寶貝,是不是想媽媽了?在幼兒園,老師就是媽媽。讓我當你的媽媽,看著你睡覺,好嗎?”周周抬頭看看我,用小小的聲音說道:“我想媽媽,睡覺的時候我都是摟著媽媽的胳膊,我要媽媽……”為周周擦干眼淚,哄她躺下后,我在她耳邊說:“老師就是你的媽媽,你摟著我的胳膊睡好嗎?”看著周周摟著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時,我感到了做老師的幸福……以后的日子,每到午睡時,周周總是摟著我的胳膊緩緩睡去。一天,周周高興的跑到我跟前大聲說:“老是像媽媽,老師就是媽媽。”這時全班小朋友也都興奮了,媽媽,媽媽的叫個不停,聽到孩子們甜甜的叫聲,我的眼角泛出了淚花,心里感到無比的欣慰。這時教師不僅要用行動感染孩子,同時更應用行動榜樣影響孩子,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通過模仿來認識世界。教師正是孩子們的榜樣,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正像有人說的:“幼兒是一面鏡子,是誰的鏡子呢?是我們每位老師的鏡子。”其實,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孩子。所以當你生氣發火時,當你的言行沒有為人師表時,請想一想,一面面小鏡子正照射著你!于是,我在孩子們面前非常重視榜樣作用。例如早上幼兒來園時我都會站在班門口迎接,主動說:“小朋友早上好”,當他們離開時我也總會說一聲“小朋友再見”;每次在教室里,我要坐下我都會輕輕的移動板凳,輕輕的坐下,這時我也會要求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當小朋友幫我拿東西時,我也總會說一聲“謝謝!”我自己這樣做,我也要求孩子們這樣做。長期以往,孩子們受教師長期行為影響,他們逐漸也養成了良好的品行。
除了自己做榜樣,在教育過程中,我還在孩子們中間找榜樣,誰愛勞動?講衛生?誰守紀律?誰就餐文明不挑食等……我都時時關注,時時表揚給予肯定,在每周一次的評選會上,引導幼兒發現每個幼兒的優點和進步,并做出評議,由教師執筆整理,最后和孩子的照片一起陳列在榮譽欄中,比如:吃飯不挑食、有禮貌、對小朋友友好……同時,也會對榜上有名的幼兒提出新的要求。幼兒在這種環境中都愿意積極展現自己的優點,主動改正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的孩子們就習慣了。
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我也不忘時時把愛融進學習里。我把煩瑣的管教變為對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過分的控制變為更多的交流和對話。把過于集中的教育教學全分散給孩子們,用他們的感官去感知這個世界的一切。記得,在一次“動物過冬”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小動物是怎么過冬的?它們會冷嗎?小動物吃什么呀?帶著疑問我們分頭去收集資料,豐富知識、去感知這個神秘的世界,也使孩子們多了一份對動物的愛。
三、愛更是一種理解和尊重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的愛,這種愛要能夠把每一個孩子愛到心坎里,愛的是那么溫暖那么無私;孩子犯錯時,能多給孩子一個機會,孩子取得成績時,會給孩子送上一片掌聲;孩子有疑難時,又是孩子最好的幫手,游戲時又是最好的伙伴最真誠的朋友;當孩子大膽表現自己時,老師是最好的欣賞者。一個甜甜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贊美、一個友善的態度,一顆充滿愛的心……教師要用這份真誠的愛深深的感染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現實生活中父母往往處于“為孩子好”的目的,為孩子做好了他們認為應該的一切,但是由于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結果事與愿違遭到孩子的反對,造成關系緊張。我們應該信任幼兒、鼓勵幼兒,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時也讓他們幫助別人做一些事。例如:我們在安排“值日生”工作時注意面向全體,使每位幼兒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和發展,不僅學會了做一些簡單的事務,變的熱愛集體、熱愛勞動了,而且增強了幼兒的管理能力和獨立性。在角色游戲中不僅設計了商店服務員、餐廳服務員、講解員等角色,而且要求其角色承擔為別人服務的責任。如“娃娃家”中為到訪的“客人”服務,為“家庭”中的孩子服務;因而成人應該看到,幼兒雖然年幼,但是他們同樣有自己的思維,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強加和包辦代替就會使幼兒失去選擇的主動權,使躍然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出現事事處處依賴成人或者出現逆反心理,這對幼兒健康心理和思維能力都十分不利。成人應該重視孩子的想法,不應用成人的看法去評價孩子。相應地,幼兒的生活世界也是一個與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兒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謂科學、客觀的標準看待事物,不是按習慣性的常規或理論來分析事物合不合理,而是按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表達可不可愛、自己喜不喜歡。他們往往憑借這種臆想或即興、奇異的想法看事物,因而他們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賦予變化的。這讓我感受非常深刻的是在我初為人師時,那時的我沒有太多豐富的教學經驗,有的只是一顆熱愛這份事業,熱愛孩子們的心。當時教大班,心里有一絲緊張,有一絲好奇,在面對那些調皮、上課不愛聽講的,中午不愛睡覺的孩子起初顯得束手無策。為這些,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向老教師取經,慢慢的我發現我們班的楊樂畫了一幅很美的圖畫,可是他畫的海水卻是紅通通的,雖然以前在書本上我也看過類似的例子,但我仍忍不住問他:“樂樂,你的圖畫好漂亮,可是,為什么你的海水卻是紅通通的呢?”樂樂見我沒有責備他的意思,便大聲的說:“陳老師,傍晚了,太陽照在海里,海水就是紅紅的呀。”噢,原來是這樣……我微笑地點點頭。事后我想,如果當時我沒有問清楚事情原由,采取訓斥的態度,強令他馬上改正,那么我就無法找到與他溝通的機會,也無法知道他的真實想法了。所以教師就應該充分認識到:孩子是處于發展中的人,每個幼兒都是等待開墾的金礦,每個孩子都有發展的可能和潛力,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自己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威嚴的法官,在與孩子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的交流。
正如我國近代教育家丐尊所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這應該是我們所有教師的共識。愿所有的教師心中都充滿愛,把這份愛獻給所有的孩子,相信這份愛能讓幼兒從心靈深處懂得如何去愛。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