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整合數學教育教學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幼兒園整合數學教育教學
幼兒園數學教育以培養孩子“主動學習、邏輯推理、創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旨,活動以“游戲式”的教學精神為主軸,增強孩子數學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情境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操作經驗,建構完整的數理概念,讓孩子更喜歡數學并養成主動探索,追求知識的興趣和良好品質。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幼兒園數學教育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幼兒園數學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影響了其重要作用的發揮,具體表現在:
一、教學內容的廣度、深度不夠
幼兒園數學普遍存在內容淺、容量少的問題,在廣度和深度上遠遠不能滿足幼兒智能發展的需要。由于現代社會信息的增大,幼兒受多種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習《綱要》所規定的內容輕而易舉的事,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學習《綱要》以外的知識,例如:大班數學課本上只有簡單的5以內的組成分解,加減法、序數及簡單的形體內容。原來半年學完的課本,現在幼兒園只用幾個活動就學完了,而且全都能領會。再就是各年齡班存在著重復教學,如中班講了5以內的組成分解,到了大班還要學習5以內的組成分解。這種無深度的反復教學,不但激發不了幼兒的求知欲,反而阻礙了幼兒的思維發展。
二、教學目標單一
幼兒園教學教育中存在著教師只為傳授知識而傳授,幼兒只為學知識而學得現象教學的目標只是數學知識單方面的目標,如中班“排數卡”教學活動的目標是:1、練習1―10的數數;2、鞏固10以內數的知識。大班認數活動學習“6”的組成分解的活動目標是:1、認識“6”可以分成1和5,
2和4,3和3,4和2,5和1,從中不難看出,教師對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缺乏全面的認識,活動中僅以學習數學知識為唯一目標,而忽視了諸如思維能力的發展,數學興趣的培養等其它目標。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兒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極強,在學習中他們往往以興趣為出發點,十分容易為新的刺激所吸引。這就要求給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須新穎、新鮮、豐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師對操作材料在教學中所起作用的認識不夠,加上怕麻煩等原因,教學中老是幾套操作材料反復使用,當教師給幼兒發材料時,幼兒就馬上產生出“還是這個”的抱怨。陳舊單調的操作材料,極易使幼兒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操作活動的效果。
四、教學方法單調
教師在考慮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時,習慣于僅以幼兒認識事物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數學教育的直觀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強加給幼兒,如:幾支鉛筆,幾個蘋果的演示就講一節課,再是,忽視幼兒的學習規律,甚至過高估計幼兒的接受能力,教學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兒學習“5”的加減時,教師直接出示分合式,讓幼兒看著分合式列出算式,然后逐一指著算式讓幼兒創編應用題,大量的時間花在編應用題上。三是采取“灌輸式教學”即老師講、幼兒聽、老師問、幼兒答、老師演示、幼兒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兒的小腦子里灌死知識、死灌知識。造成幼兒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而且整個活動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造成課堂氣氛不活躍,激發不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
一、改革數學教育內容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擴大各年齡班的知識面,加深數學知識的難度。各個年齡斑要按統一部署,由淺入深地完成教學任務,避免重復無效教育。1、集合數:除《綱要》中規定的10以內的數字書寫、認讀、計數與取物外、應延伸到20以內,增加數群計數,目測數群數量層次認知等;2、相鄰數:在相鄰數的認知中應重視規律,方法的滲透教育,引申到對相鄰數本質的認知,延伸到100以內的相鄰數;3、單雙數:由10以內的單雙數順數、倒數認知擴大到100以內的順數、倒數及單雙數的認知,并會判斷多位數的單雙數,并應增設數列的認知(單序數列、雙序數列)4、組成分解:除學習10以內的加減運算、分解組成、創編應用題外,還應注重多項思維能力的訓練和遷移能力的培養。另外,從時空觀念、邏輯觀念等方面也應擴大知識面、增加難度、注重幼兒分析綜合推理的技能、數學語言的運用、表達的技能及多項思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
二、注重幼兒素質的全面提高
《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數學教育的四個方面的目標:1、教幼兒掌握一些初淺的數學知識,2、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3、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4、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通過數學教育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訓練幼兒做事認真、細致、具有主動性、條理性、堅持性和創造性,教育幼兒勇于克服困難,培養幼兒學習的毅力和自信心,為幼兒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時,要把這些目標滲透到數學活動中,多從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幾方面考慮,既讓幼兒學到知識,又促進其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增強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師要掌握幼兒的心理特點,哪一年齡段的幼兒喜歡用什么樣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動該采用什么樣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師要多下功夫,巧選材料,為幼兒制作出適合其特點的操作材料。還要充分調動家長及幼兒的積極性,親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兒親自參與,他們對操作材料會倍感親切倍加喜歡,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改進教學方法
應將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變為“操作式教學”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從活動中體驗知識的演變過程,從而獲得知識結構與知識結果。在活動中可把美術作為輔導手段,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操作”獲取知識。如:在畫“日歷”“時鐘”中感知時間所具有的特性,促進幼兒的知識,特別是在空間教學中,美術更有著極具獨特的作用,在泥工活動中感知體驗幾何體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紙活動中感知體驗圖形轉換,在涂色、粘、貼中感知形體分割和學習分份等,在數的組成、加減法運算的教學中也應與美術有機結合起來,采取“一圖多式”“多式一圖”“一式多改”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育中還應注意幾種教學方法的交互使用,使幼兒從中體驗某一概念的內涵和運算規律,并要求幼兒講訴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從而使幼兒獲得的知識系統化,符號化并形成一定的體系。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教師只有不斷地在教學中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新形式的發展和變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無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只有不斷創新和不斷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從傳統的“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過分強調了老師的作用”的教育圈子調出來,才能體現新的“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觀,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實現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篇2: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提高教學效率
淺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提高教學效率
摘要:所謂信息技術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傳輸和處理的技術,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而成,有時也叫做“現代信息技術”。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信息采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制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的新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正在悄悄地對人類的社會進行著一次技術改革,它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中正在不斷的發展與深入。而它的誕生同樣也在悄悄地影響、改變著我們的傳統教育。因此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正確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功能特點,科學而有效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基礎課程的教學相結合、相融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功能特點提高教學效率整合信息資源與教學內容
21世紀是世界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要在未來的世紀獲得成功,條件之一是必須掌握信息技術。因此,20世紀后10年世界教育領域的一個巨大變革就是以計算機和因特網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和通訊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研究的不斷開展。
為了更好地面對新的世紀的發展,各國都在努力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美國總統克林頓于1996年提出了“教育技術行動”(EducationtechnologyInitiative)。行動綱領指出:到2000年,全美國的每間教室和每個圖書館都將聯上信息高速公路,讓每個孩子都能在21世紀的技術文化方面受到教育。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21世紀的國際競爭,我國目前也正在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教育,教育部決定:全國普通高級中學從**年新學年開始開設信息技術的必修課程;城市初級中學從**年新學年開始開設信息技術的必修課程。
所謂信息技術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傳輸和處理的技術,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而成,有時也叫做“現代信息技術”。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信息采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制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的新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正悄悄地對人類的社會進行著一次技術改革,它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中正在不斷的發展與深入。而它的誕生同樣也在悄悄地影響、改變著我們的傳統教育。因此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正確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功能特點,科學而有效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基礎課程的教學相結合、相融合。以下我就對這個問題談一些思路。
一、明確現代信息技術的功能特點,發揮其優勢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眾多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技術相比,有著更強大的優勢和顯著的功能特點。1、豐富的表現力。2、有效的資源共享與信息交流。3、良好的知識組織形式。4、自主式學習的良好實現。5、支持協作式學習。6、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7、提供良好的教學管理功能。
二、明確信息技術在課堂中所處的位置,避免本末倒置。
不管信息技術如何運用,作為課堂,我們必須明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而信息技術則應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因此,信息技術必須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做到既能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全面掌握和理解,又不要喧賓奪主,淡化課堂上的學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