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研究

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研究

2024-08-01 閱讀 8036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

一、告狀行為的含義

告狀行為是我國兒童特有的一種比較典型的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話過程中常見的行為之一。他是兒童與教師之間的一種互動。具體地說,告狀行為是指兒童處于同伴侵犯或發現同伴某種行為不符合集體規則等原因而發起的指向教師的言語行為。

二、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特點

到了中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爭搶玩具”類的糾紛逐漸減少,“引起成人注意”

“維護榮譽”類的糾紛與告狀開始占主要地位。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中班幼兒常常向老師告一些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壯。比如:哪個小朋友搶別人的東西,哪個小朋友不遵守紀律,哪個小朋友擾亂別人的游戲等等。一般來說,幼兒的行為開始從“為我”向“為他”發展,也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社會性需要開始加強。他們開始逐漸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師對他們的良好評價。所以到了中班幼兒都特別注意表現自己。因此中班幼兒告狀的目的多數是為了同伴和成人的注意,特別是老師的注意。他們告狀并不要求對事情的好壞作出反應,或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結果,這時只要成人點一下頭或是“恩”一聲,他們就會感到心滿意足。此外,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還有以下的特點:男孩比女孩有更多告狀行為,也更多地成為“被告”;活潑外向型兒童較內向型兒童更愛告狀,也更易成為別人告狀的對象;在引發告狀行為的原因中以“尋求保護”為主,這可能源于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

三、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幼兒道德發展的特點有關

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不存在性別差異,屬于這一時期幼兒的普遍現象。這與幼兒教師的訪談和觀察的結果一致。在前期觀察和后期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多是由道德感激發出來的。皮亞杰認為中班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在道德發展上處于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中班所謂他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支配。在對待游戲規則的態度上,這一階段的兒童盡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卻把規則看作是神圣不可違背的,兒童對行為作出判斷時主要是依據行為的物質后果,即行為符合或違反規則的程度!而不考慮行為者的主觀動機.。由于中班幼兒道德發展的這一特點,當同伴的行為與教師制定的規則不符時,往往會引發幼兒的告狀行為,而不會去考慮同伴的主觀動機。

在幼兒園!幼兒是其生活、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教師在制定班級規則、活動規則時!應引導兒童參與規則的制定。對幼兒因同伴行為不符合規則而引發的告狀行為,教師應采取冷靜的態度處理!在弄清同伴行為動機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引導幼兒的道德判斷、道德評價能力向高一級水平發展。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主題活動讓幼兒討論什么樣的行為是合理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引導幼兒逐漸學會由關注同伴行為的物質后果,到關注同伴行為的主觀動機,從而促進幼兒道德判斷能力發展。

(二)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幼兒活動類型有關

中班幼兒告狀行為在不同的活動類型之間差異顯著,在自由活動中發生的告狀行為最多,在游戲活動中發生的告狀行為最少。游戲活動是幼兒喜愛的活動,而且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往往有豐富的材料可供操作,幼兒的注意力也最為集中。在對教師的訪談中,教師也談道:“在游戲當中幼兒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同伴偶爾招惹,幼兒由于專心玩也顧不上告狀了,而在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時,同伴稍微碰一下,幼兒也要告狀。”

幼兒的自由活動多集中在狹小的活動室內,或在活動室外的樓道里、走廊里,空間非常有限,并且這些自由活動多是些過渡環節的活動,受規范約束的幼兒不能自主決定,只能消極等待。而幼兒的年齡特征之一就是“活潑、好動”,在“無事可做”或必須等待的過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從而引發幼兒的告狀行為。在狹小的空間還難免會發生無意的碰撞,這也是引發幼兒告狀的原因之一。

針對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發生的告狀行為,教師應反思所定常規的合理性,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為,并合理組織幼兒的自由活動,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活動環境,使幼兒擁有充足的活動空間,減輕幼兒因為擁擠而引發的行為問題。

(三)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幼兒認知及社會性發展水平有關

中班幼兒由攻擊性行為引發的告狀最多。在由攻擊性行為引發的告狀中,有一些是由于幼兒受認知水平的局限,分不清同伴的行為是游戲還是招惹而引發的。中班幼兒處于思維發展的具體形象階段,其主要特點之一是自我中心性,“傾向于從自己的立場、觀點認識事物,而不太能從客觀事物本身的內在規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認識事物。”所以,幼兒對同伴情景信號的識別常會發生偏差,誤解同伴的行為動機而造成攻擊性反應,從而引發同伴的告狀行為。

為此,教師應在解決幼兒行為問題的同時引導幼兒學會交往,要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學會運用禮貌用語來獲得同伴的允許和幫助。教師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活動!就發生在幼兒身邊的搶奪、’招惹等問題引導幼兒討論該如何解決,從而幫助幼兒逐漸掌握交往的技能、技巧,學會自己解決交

往中出現的問題。

(四)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與幼兒生活環境的影響有關

依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生物生態學理論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幼兒的發展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幼兒的年齡特征之一就是“好模仿”在眾多媒體充斥的現代社會里,幼兒的行為不僅受到生活中許多“重要他人”的影響,也受到各種視聽媒體的影響。幼兒非常喜愛與“奧特曼”有關的玩具圖書、動畫片、而這些圖書、動畫片往往充滿了“奧特曼”與“怪獸”搏斗的情景,幼兒在游戲和自由活動中!非常喜愛扮演“奧特曼”的角色,模仿“奧特曼”的動作,從而出現攻擊性行為!引發同伴的告狀。正如班杜拉所指出的那樣,即使對媒體或榜樣中的*x行為給予懲罰也不能阻止幼兒對這種行為的無意識學習,只要遇到與媒體中類似的情境,幼兒所習得的這些行為就很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再現。

為此,教師、家長應重視自身行為對幼兒的積極作用,以友善的方式與他人及幼兒交往,為幼兒做出良好的榜樣和示范,以努力抵消這種來自媒體的消極影響。當然,教師家長在給幼兒選擇玩具“圖書”動畫片等視聽媒體時,應警惕它們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其中出現的攻擊性行為。

四、如何看待幼兒的告狀

但與同伴的意見發生分歧時,由于他們缺乏基本的社會經驗和技能,不會很好地處理糾紛,解決矛盾,甚至矛盾激化,于是告狀頻頻發生。幼兒在游戲中的告狀是他們在社會性發展中出現的正常現象,我們不可一概而論地把這種現象作為幼兒本身的錯誤加以后否定,或任意把它作為幼兒的“犯規”行為加以貶斥,否則必然帶來一些負效應。而如果我們能夠弄清幼兒告狀的原因并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會有利于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2、告狀行為也標志著幼兒語言和思維發展的水平

幼兒園中,幼兒的告狀行為時有發生。在告狀中我們發現,總有一部分幼兒口舌不靈,語句不完整,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通過成人的猜測和再三追問才能斷斷續續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甚至還有的幼兒在幼兒園保持“沉默”,也就談不上什么告狀行為的發生與否了。相反,另一些幼兒在告狀時卻表現得口齒伶俐,言辭有理。因此從幼兒的告狀行為中我們可以窺視幼兒語言及思維的發展,以此作為了解幼兒并對其進行教育的一個契機。言語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簡要地說這種影響就是通過形成和提高兒童心里活動的概括性和有意性而實現的。所以幼兒在告狀的過程中,幼兒通過讀所告事情的敘述,使自己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得到了鍛煉。平時,教師在解決幼兒的矛盾時,傾向于以相互友好、團結、謙讓等要求進行調解、說服與仲裁,而忽視了利用這一機會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對待幼兒的告狀問題上有必要抓住時機使有語言和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妨讓孩子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和自己的看法及解決問題的意見。

五、處理幼兒告狀應注意的問題

在具體處理孩子的告狀,老師和家長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分清幼兒告狀的性質,所謂“性質”就是指幼兒告狀的動機。幼兒告狀的動機是多方面的――

一有些告狀是變相的詢問,二有些告狀是為了讓老師關注自己的表現,三是有些告狀是求得承認的同情與幫助,四有些告狀是出于對同伴或集體的關心,五有些告狀是出于幼兒的妒忌或報復心理。

所以,作為幼教工作者和家長,應該具體分析幼兒的告狀,從幼兒的告狀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其他孩子的活動情況,然后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心理需求,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培養幼兒對家長的信任感和親近感,使幼兒的自尊心得到保護。

第二,要教育幼兒處理伙伴之間的矛盾。幼兒的依賴性較強,即使一點小矛盾也總也想依賴承認幫助解決。因此,老師和家長不要聽幼兒告狀就插手他們之間的事,要指導他們自己處理矛盾糾紛。而老師和家長具體處理幼兒的告狀過程中,也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幼兒從中明白了誰是誰非,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幼兒會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能力,又減少了告狀次數。

第三,要教育幼兒看到別人的長處。幼兒常常是依賴于同別人的對照而進行自我評價的,因而在幼兒“詢問”、“請問”、“要求被關注、被承認”時,總習慣于用別人的不是來說明自己如何好。所以,老師和家長應注意克服孩子的思維局限和評價習慣,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進行自我評價,而不是借助于別人的缺點來評價自己,要善于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這樣一來,幼兒告狀的次數也就會逐漸減少了。此外,還要教育幼兒自覺地做伙伴的榜樣,不能用批評別人的辦法來抬高自己。

第四,要教育幼兒有什么事、有什么話要敢于直說,要讓幼兒相信,老師或家長對于有話直說的人很贊賞的。如果幼兒說話“繞彎彎”,則可采取佯裝不懂的方法,此時幼兒有話非明不可。把握好這一點,對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是十分重要的。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