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從認識自然入手培養幼兒求知欲

從認識自然入手培養幼兒求知欲

2024-08-01 閱讀 9724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從認識自然入手培養幼兒求知欲

幼兒期在認知能力方面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幼兒的發展就是在直接感知周圍事物的過程中,促進手腦并用,并使其智能得到發展的。所以,從認識自然入手,培養幼兒求知欲,仍是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主要任務。

幼兒天生就是喜歡大自然的,他們喜歡玩沙、玩水、玩土,喜歡周圍的花、草、樹木,喜歡小昆蟲……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幼兒專心地蹲著看螞蟻搬食,伸出小手去接雨點或雪花,追逐著蜻蜓或蝴蝶……正是通過幼兒看、聽、觸摸、擺弄等活動,培養了他們觀察的興趣、探索的愿望。從而發展了其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等等。

然而,我們往往發現有些家長和教師,卻忽略了這方面的教育,有時表現出不耐煩,嫌孩子太好問,有時甚至指責孩子“你怎么那么多事兒!煩人!”窒息了孩子求知的火花。有些家長和教師則忽視幼兒的認知特點,往往將一些幼兒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強加于他們,過早地向他們灌輸抽象的科學知識和定義,把生動的科學啟蒙教育搞得枯燥乏味。這主要是沒有掌握好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主要任務。要明確幼兒科學啟蒙教育是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又是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關鍵在啟蒙,主要任務是培養興趣和求知欲。

正確處理好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中的幾個問題

(一)處理好科學啟蒙教育的現代化和教材內容的選擇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發明、新成就不斷涌現。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應選用現代化材料,不斷充實教育內容,這是應該的。以北京為例,立交橋已四通八達,家用電器走進尋常百姓家,現實生活中的新成果、新產品,幼兒又能直接感知的,那就理所當然地應補充進來。這里給我們提出了幼兒科學啟蒙教材內容的選編原則,我認為以下三方面是最重要的。

1.啟蒙性。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啟蒙教育,目的是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因此,以選擇幼兒易理解的周圍環境中較簡單、粗淺的事物為宜。

2.可接受性。由于幼兒的感知能力與思維特點,凡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幼兒就較易接受。所以,幼兒科學教育的材料應選自他身邊的科學。

3.科學性。科學乃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所以,對幼兒的科學教育,就是要引導他們真實地認識客觀事物,教師與家長力戒偏見與迷信。對當今社會上流行的卜卦、算命、燒香、拜佛等均應正確誘導。要知道進行科學教育正是從根本上動搖和拆除封建迷信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至于一些內容健康的童話、神話故事,或科幻故事則不應混為一請,后者將對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起積極作用。

(二)處理好生物科學中的分類觀念與日常生活中分類觀念的矛盾問題

隨著科學教育的深入,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科學教育應逐漸準確、科學、嚴謹。但這里有個幼兒的思維是逐漸發展、分化的過程,開始也許不太“科學”,不太嚴謹,但我們還是要尊重幼兒的思維特點。從生活中習慣的分類,逐漸過渡到科學的分類。同樣,對某些生物體的稱謂也不一定馬上就教“學名”,應以當地人們習慣于稱呼的最普通的稱謂為宜。

(三)中國地大物博,科學教育內容是否要統一

經常有些教師提出說“我們在廣東、海南幾乎見不到雪。”“我們生活在黃土高原,見不到海。”……覺得許多教材上提到的內容,在他們那里看不到,即使用圖片也很難找到,怎么辦?如果對幼兒不傳授這方面的教育內容,是否是缺憾?科學教育內容不可能完全統一,可以在教育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以補充各自的鄉土教材。如果我們把教育的著眼點不是放在教多少知識方面,而是放在智能的發展和求知欲的培養方面,這個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如廣東、海南見不到雪,就不一定非要組織幼兒認識雪,可以利用海南的海、椰林的特點作為教育內容。又如現在有許多科技脫貧的實例,也許這些成績就發生在孩子身邊,這些更是幼兒能觀察到的生動的科學教育材料。更何況通過電視媒介、錄像帶,可以看到在本鄉本土難于直接看到的科學啟蒙教育內容。簡言之,我們要從幼兒自身的心理特點出發,尊重幼兒思維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正確組織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把工作落實在“啟蒙”與“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上,我們的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就會生動活潑地開展起來。

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方法

向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觀察、發現、實驗、操作、種植、飼養、勞動等等并與天氣日記,描繪動、植物的生長過程等結合。通過多種教育手段相互配合來完成的。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也不是單科或獨立進行的。它必然與語言、音樂、繪畫、計算等有機結合,綜合地進行。而其中尤以孩子親身參加操作實驗為最重要。

(一)在操作、實驗中觀察與發現。隨著季節的變化,可以組織幼兒觀察動、植物的生長變化,組織實際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話說:“看10遍不如做一遍”。實踐是最好的學習。即使3―4歲的幼兒,當他自己種下一粒種子,經過在教師指導下的澆水、照料和觀察,是能把種子種活的。由此,增強了自信心,并獲得種植的簡單知識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稍大一些的幼兒在參加種植、飼養、小實驗等等活動中,還能培養幼兒細心、耐心、認真負責等責任心。又如幼兒學習了磁鐵,懂得了磁鐵能吸鐵,回家在成人幫助下能制作出許多帶曲別針的玩具,可以分贈給班上的小朋友,共同玩磁鐵游戲。

(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與發現。在幼兒身邊有許多科學事物,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如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搬動一些物體,怎么才能最省勁呢,這時啟發幼兒運用平常觀察到的吊車、杠桿,學著找最省勁的辦法。又如吃的蔬菜是植物的哪部分呢?南是變態莖,白薯是變態根,以及所謂莖則必然能長芽、有節這些簡單的道理。

(三)在游戲中觀察與發現。游戲是幼兒教育獨特的手段,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同樣要十分重視游戲的方法。如可經常運用接龍、配對游戲,找缺損游戲,找相同點,找不同點,摸箱游戲,貼絨布景游戲等等。

(四)在勞動中觀察與發現。我們還可以組織幼兒在觀察成人勞動和自己參加勞動過程中進行觀察與發現,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動、植物時,就會觀察至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量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濕,有的植物喜陰,有的植物會爬蔓,有的植物會開花等等。

無論運用哪種方法,我們均應著眼于啟發幼兒的積極性,改變過去“教師講、幼兒聽”、“教師演示、幼兒觀看”的被動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強迫命令。而應在調動幼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是由幼兒教師與家長來進行的,因此,除了在對幼兒的認知特點要取得共識以外,還要特別注意用科學的思想觀察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問題。我們過去曾經看到有些教師由于自身科普知識的不足而造成許多笑話和錯誤,如大象和水牛會游泳,說成只會涉水過河,獅子會爬樹,說成不會爬樹。把植物的輸導作用說成是水往上流等等。為了下一代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首先要切實提高家長和幼兒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

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使環境成為教育幼兒成長的因素。所以,創造與科學教育目標相適應的環境尤為重要。一方面我們呼吁社會上的科普場館要為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創設一席之地。同時,各托、幼園所要在人力、財力可能和允許的條件下,適當地準備科學教育材料。可以利用一些自然資源,廢舊物品,如風、雨、沙、石、水、樹葉以及各種包裝材料等等。當然,我們現在看到有些幼兒園設置的自然角、科學游戲室、科學發現室、科學桌等教是很好的,希望能把環境建設與教育活動相結合,使環境設備能吸引幼兒在觀察、操作、游戲等活動中受到教育,得到發展。

作者簡介

鄭慧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市保教協會理事。一直從事幼兒認識自然與幼兒園綜合教育的研究。合著有《幼兒園常識教學法》、《幼兒教育學》、《幼兒園綜合教育》、《幼兒認識社會與自然指導用書》等。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