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幼兒園區域中教師游戲設置與指導

幼兒園區域中教師游戲設置與指導

2024-08-01 閱讀 5489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幼兒園區域中教師游戲的設置與指導

區域活動既是一種學習活動方式,同時也是教師所組織的教育活動方式,教師在區域活動的開展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一種隱性的,體現為創設游戲環境和提供游戲中的適宜指導兩方面。我們重視的“心中有教育目標”外,還體現在教師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幼兒發展的理解,對游戲中學習因素的把握和在與幼兒興趣需要互動中促進游戲能力等方面,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整和能力稱之為“思想”它體現為穩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宏觀與微觀的調和。教師教育思想的形成與教育能力的發展是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我們實驗園的教師需要不斷地觀察與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創設與幼兒最近發展區相適應的游戲環境,最后以尋找最合適的區域指導方法,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一、游戲初期階段

幼兒表現:我只要玩――單一、獨占地玩

幼兒在家習慣于獨自玩玩具,到了幼兒園,他只要玩自己喜歡玩的玩具,不管別人怎么樣,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會等待更別說輪流使用。

案例1:一天,我們在玩“娃娃家”的游戲,小朋友對“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興趣。吳雨轍小朋友拿著小碗和調羹,津津有味地吃個不停,活動結束了,她帶著小碗和調羹回到座位上,老師請她收起來,她硬是不肯。袁建濤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一部“手機”,就玩了起來,這時有幾個小朋友也要玩,他就把手機使勁抱在懷里,不讓小朋友們玩,嘴巴里還一個勁兒說:“這是我的呀!”老師對他說:“你已經玩了一會兒,讓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嗎?”他非但不肯,還把手機捂得更緊了。

相應措施: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設置以幼兒熟悉的家庭生活內容為主的活動區,如:娃娃家、玩具區、書吧區等。發動幼兒從家里帶一些自己喜愛的玩具到幼兒園來,這樣幼兒在活動時能與自己熟悉并喜愛的玩具為伴,就會有親切感、安全感。教師只提供一些簡單材料。由于幼兒剛接觸游戲,水平很低,不會互相謙讓,自己玩喜歡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

時就不愿意給,所以教師要提供數量充足的相同玩具。

案例2:一大早,劉志軒跑進教室,老師請她在座位上坐下來,只過了一會兒,她就大聲哭了起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她想到幼兒園里來玩。但是,她走進教室后,覺得不好玩,于是就哭了起來。

相應措施:(1)活動時間靈活。幼兒在家里自由慣了,一下子就規定他們在某個時間才可以進入活動區,他們會感到壓抑,所以設置活動時間要靈活一點。如有的幼兒一入園,就讓他到活動區去,以轉移其入園時不愉快的情緒。(2)活動地點隨意。在活動區內,可以讓幼兒自由走動,不要硬性規定、限制他們在某一區域內活動。(3)活動內容自主。在活動時不強行分配,可以暫時滿足幼兒獨享玩具的愿望,逐漸要求幼兒學會與他人合作、分享。

二、游戲發展階段

幼兒表現:我也要玩――模仿、交換玩、一起玩

幼兒入園以后,自理能力逐漸增強,開始適應幼兒園生活,并產生了較多的模仿行為。他們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嘗試學著和小朋友交換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們還常常模仿老師的樣子,自己做小老師。

案例:張煜程小朋友和其他的幾個小朋友一起選擇搭建區的游戲,當大家一起拿到一簍子玩具時,張煜程說:“我要最多的玩具”。其他的幼兒一個都不敢跟他搶,后來又到小朋友合作一起搭建,他覺得沒意思也跟著一起玩。

三、游戲提高階段

1、幼兒表現:我想要玩――發揮想象、創造性地玩

這個階段的幼兒對于活動區已經比較熟悉,進入活動區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選擇性和堅持性。他們在活動中常常很快完成一區的活動,然后會選擇其他區域進行再次活動,也有的小朋友則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會不斷地去創造、去發現。

案例:我居住的地方很多小朋友都喜歡用一些瓶瓶罐罐進行搭建他們居住的地方,有的孩子們搭建的十分好,還想出來為了的家,有智能的機器,有的孩子就不能想出來。

相應措施:事先我們請家長跟孩子進行各方面的收集如:上網、看電視節目、去圖書館、去書店和孩子一起學習基本的知識,孩子們在通過已有的經驗也能很好的進行游戲,還創意出未來的家。

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同樣也可以促進孩子間的交往,如小小建筑區大家一起商討如何搭高樓、圍墻;漂亮的墻飾引得幼兒蹙足觀看,相互交流;自然角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小蝌蚪的趣事……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應給孩子充分的游戲活動的時間,因為游戲活動是幼兒進行交往、學習交往技能的最好機會。特別是角色游戲,幼兒在交往中必須要敢講話、愛講話,消除羞澀、膽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個性。如:通過角色游戲可以使幼兒學會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家”中長輩與娃娃、商店的營業員與顧客、醫院的醫生與病人……角色游戲形同一個小社會,為幼兒走向大社會打好基礎。教師在幼兒游戲時應有意識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關系,培養幼兒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2、教給幼兒的技能和策略

幼兒需要交往,哪怕是一個內向、孤獨的孩子也需要交往,愿意交往,然而僅僅擁有一個美好的交往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這就涉及到有關交往技能的問題,如小班幼兒的思想單純,在進行主動交往時沒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這樣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種行為剛剛發生時,就可組織幼兒討論,學習一些簡單的交往技能。教會幼兒的交往中如何友好協商,即掌握交往的技能。教師應引導幼兒學會日常交往的語言,如:禮貌用語,見到同伴主動打招呼“你好”“我叫*”“有空來我家玩”;協商語言:“給我看好嗎?”抱歉語言:“對不起”。幼兒只有具備最基礎的交往用語,才能很好地同他人進行交往。幼兒的社會交往,包括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和幼兒與成年人的交往,幼兒與成人的交往比較容易,成人除了要教給幼兒交往的技能外,還要教給幼兒一些交往的策略。首先,要教給孩子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能準確的運用一種簡單的、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為我所用;再次,要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尊重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從別人意見,學會合作與分享,友愛與寬容。例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教師可以教幼兒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戲,怎樣玩,在游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能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自己的意見;最后要教給幼兒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等。

3、從思想入手,改變幼兒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敢想敢做。

從轉變教師觀念開始,樹立正確的培養目標。

教師對幼兒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我們首先從教師的思想轉變開始,除了學習理論知識,立足于教師日常區域指導,我們采用互相觀摩、研討等形式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培養目標。剛開始時,教師習慣了集體教學中教師預成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區域化教學活動教師過多地干涉幼兒活動,反而使這樣的區域活動既沒有集體教學高效率的優勢,又沒有區域活動自主發展的優勢,于是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怎樣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究竟該怎樣指導呢?教師和孩子們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在不斷的摸索中我們逐步將教師定位為:游戲時像玩伴、生活時像媽媽;學習時是智者。

學習型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學習。針對目前專業理論素養相對薄弱的客觀情況,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理論學習,除仔細閱讀專業理論書籍,鞏固專業基礎之外,還要積極地瀏覽最新的學術動態,了解教育前沿,與時俱進,以學習促發展,以發展帶動更好地學習。在信息知識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不缺乏學習的資源,而是缺乏發現資源的眼睛。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在各種地方找到學習資源,服務于自身。

學習型教師還要善于通過合作交流獲得發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在論及“學會共同生活”時,報告指出,“這種學習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

學習型教師也要善于從實踐中學習,成為實際的行動者。幼兒教育事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與孩子打成一片,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營造出適宜的環境來支持孩子的發展。實踐賦予教師學習的空間。善于學習的教師,一定是能夠不斷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試圖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教師。實踐賦予教師學習的智慧。在實踐基礎之上建構起來的經驗,將為教師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并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實踐賦予教師學習的動力和策略。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篇2:幼兒園區域游戲隨筆:今天誰來玩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幼兒園區域游戲隨筆:今天誰來玩

連續幾天,區域游戲中的建構區都人員爆滿,常常超出規定的6個人。大家都對游戲同樣地充滿期待,而參與人數又是有規定的。既不想澆滅孩子們的游戲熱情,又不能制定了規則而不去執行,正當老師都左右為難時,這群聰明懂事的大班孩子們,讓我看到了他們自己的不同解決方法。

第一天,老師剛說完“開始”,建構區里一下子擠進了8個人。孩子們自己嚷著“人太多了人太多了”,而后其中幾個孩子開始說道“晚來的人去選別的游戲”。最晚來的力力聽到后主動離開了。而這時矛頭一致指向了第七個來的豆豆,豆豆漲紅著臉,一個勁兒地說“我沒玩過這里呀!”其他人齊聲說“我們也沒玩過呀,那你明天來玩呢!”豆豆憋了半天的“小金豆”終于掉下來了,但還是不肯走。正當我都在發愁怎么辦的時候,鈺鈺主動說“那算了,今天我讓他吧!”說完,主動離開去看書了。今天,鈺鈺的表現讓我和其他孩子一同看到了什么是“謙讓”。

第二天,盡管之前的談話中已經強調了關于建構區的人員要求,但這次還是涌進了七、八個孩子。大家也說不清誰先來誰后到,也都不肯定讓。這時,經常做小老師的輝輝提議道“我們來點兵點將吧”,其他孩子一直同意。點了兩圈,兩個被點到的孩子盡管有些不太開心,但還是“愿賭服輸”了。最后一次竟然點到了輝輝自己,只見她爽快地說“好,我離開”,說完,瀟灑地去玩其他游戲了。我想,這一次,這群孩子的集體表現,證明了什么叫“遵守規則”。

到了第三天,老師依然沒有介入,只是在旁觀察者,但我沒有再看到建構區里因為人數超員而再起*x。我想,或許是因為在這兩天的游戲講評中,有些孩子知道了“玩過這個游戲的人可以去試試別的游戲”;或許是有些孩子明白了“像鈺鈺那樣互相謙讓真棒”;也可能有些孩子發現“那個手工小鬧鐘我還沒做過呢,快去做一做帶回家”;或者有些孩子理解并督促自己做到了“這里人滿了就去選其他游戲吧”……不管是因為哪一方面的原因,我看到了孩子們在這一個片段中的成長,他們用自己的行為、想法觸動著我,也影響著他們自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圓滿地解決了“今天誰來玩”這個問題。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