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老師工作敘事高三漲分運籌中
今日輪到我去學校值班,三號樓巡視一周,東西樓梯打掃完畢,來到五樓辦公室,把姐妹們的花花草草澆足一遍水,坐下來開始備課。
回想起校長在群里轉發的備課要領,想起和校長聊起來的課題:讓每個學生喜歡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讓每個孩子都有過考到前三名的經歷!哎呀呀,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向往的大同世界!
新高三的孩子們終于發現學習的重要性,也終于發現數學學科提升空間最大(因為與別人差距最大),所以愿意學數學的人在增多,行動多了,困難也更大。
這時的學生最需要的是老師的耐心,講慢點兒、講多點兒的呼聲越來越高;除此之外,他們確實也需要看到自己立竿見影的成就感,來支撐著自己繼續前行!
回顧以往帶高三,我的方法:
第一步,每節課的目標定位清晰:要學什么
篇2:實驗小學語文老師優秀教育敘事教學隨筆教育故事1兩篇
這里的“明明”是人名?
重慶市涪陵城區實驗小學余樂平
《看電視》是小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課文,課文中有這么一句話:“爸爸明明是個足球迷,……”,我在讀課文時沒有發現什么難理解的地方,然而在課堂上,卻與孩子們出現了不經意的一幕:
課上,我讓孩子們自由讀完第二小節后,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段說了誰是一個足球迷?說完,課堂上立馬小手如林,當然,這也是我意料中的事。一位孩子站起來說:“文中告訴了我們,爸爸是個足球迷。”我微笑地點點頭,我正要鼓勵他答對時,有一部分孩子仍還積極地一邊舉著小手,一邊嚷嚷:“不對、不對,爸爸和明明都是足球迷?!薄懊髅鳌??我從他們的回答中聽到這么一個名字,誰是“明明”?我有點疑惑不解,請了其中一個孩子回答:課文中就是這樣寫的:“爸爸明明是個足球迷”。一聽,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把這里的“明明”弄成了人名,認為是文中的“我”的名字。看著他們滿有道理的樣子,該如何處理呢?我靈機一動,決定把主動權還給他們。于是就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笑著問道: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會讀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把這里的“明明”認為是課文中的人名?,F在,請大家來討論討論,這里的“明明”到底是不是人名?于是,我給了孩子討論的時間,此時課堂氣氛高漲,議論紛紛,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爭得面紅耳赤。一陣激勵的爭論后,有孩子起來回答:“這里的“明明”不是人名,因為后一個“明”字不是輕聲?!蔽易尨蠹易屑毧纯矗l現這個字拼音果然是二聲?!澳阏鏁l現!”我鼓勵了他。我又讓孩子們舉例說說像“明明”這樣的名字:貝貝、歡歡、迎迎……,不錯,這些名兒后一個字都練輕聲,有道理!其他的同學也在點頭,剛才的那部分孩子漸漸地安靜了。“請孩子們再想一想,還有沒有理由來說說這里的“明明”不是人名?”我接著又問。又有孩子回答:“如果這里是人名,我們在讀的時候,就要在“爸爸”后面停頓長一點,然而這一句讀的時候比較快?!薄澳隳芙o大家讀一讀嗎?”我欣喜地說。她讀完后,又引導全班孩子齊讀了一次,果然分出了真假。
像這樣的突發事件,是在教學設計上沒有預想到的,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特見解。面對這樣的問答,我們不應該直截了當的否定,更不應該摒棄,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個他們,大膽地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去討論、去思考、去發現,變曲為直,靈活地去糾正。這樣不僅會給我們的課堂增添更精彩的亮點,還給孩子帶去更大的進步。
篇3:小學語文老師教育敘事教學隨筆教育故事10篇(演講可參考)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浙江省臺州市實驗小學趙永攀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閱讀的一個標簽。于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為圣旨,把它理解為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偽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復雜性格。對于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于他本身軟弱的關系;魏爾德爾認為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為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貍和烏鴉》中的狐貍就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并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為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說說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說:“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于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贊地說道:“我們從來都說白骨精怎么怎么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貍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貍的卑鄙行為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貍很聰明,理由是狐貍善于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睂τ谶@樣脫離文本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栗。如果說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么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為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貍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為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為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貍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為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钡菍W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脫離實際。作為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著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說:“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蔽覜]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中寫到爺爺穿著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說明爺爺過得很好?!彼倪@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著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為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后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本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本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白髡咚加新罚衤纷R斯真。”我們只有循著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本,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里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