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我經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我經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2024-08-01 閱讀 9358

我經歷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樂至縣良安鎮生民小學田裕兵

【內容摘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是重視教師的教,輕視學生的學。在教師進修校的指導下,潛心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把握精要。認真讀、記,豐富理論知識,結構改革前后,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度不同。實驗找到適合自己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結構。總的來說,不管如何改革,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味。

【關鍵詞】語文味;課堂結構變化;改革

【正文】

我20**年參加工作,當時,小學語文課堂結構只是在醞釀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際是重視教師的教學過程,輕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嚴重影響教學效率的提高。國家教育部及時頒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明確了語文課程的目標、任務;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教學觀念;強調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各學段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目標;提出了新的教學評價理念。這些指導思想,代表了語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們農村教師在縣級教師進修校的指導和授課下,潛心研讀,了解新課標,把握了其精要。縣教育局也及時倡導的教師進行讀書活動,教師們認真讀,認真做筆記,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了解了當今的教育教學發展方向。小學語文課堂也開始自覺的改變滿堂灌的模式,逐步向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結構方向發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方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我們逐步適應了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的角色。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們討論小組合作學習使用范圍和年齡段,小組合作學習使用的合理性。教師逐步做到分組靈活、分工明確、指點巧妙,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提高學生思考力和創造力,訓練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這樣,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仔細比較課堂教學結構改革前后的變化,小學語文教學成果改革前以單純的知識考試來檢測,教師用機械的方式操練、乏味的分析理解內容,小學語文教學的批評缺乏全面性、深刻性、指責性的多,建議性的少,流于表面的多,切中要害的少。語文學習就成為孩子們的負擔,令他們黯然神傷。小學語文學科的啟蒙性、人文性、實踐性、認識性、綜合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改革實施后,在素質教育的總方向指引下,課堂教學結構理論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農村的我輩教師尋覓著適合自己的教學結構,實驗出能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潛能,揚每個學生之長,讓每個學生都成才的課堂教學模式。新理論樹立了師生新平等的思想。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課堂專制的現象逐步消失。教師真正把學生看成朋友,尊重他們的個性,建立平等、友愛、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

我經歷的十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時也而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表現在:首先重視學生主體,輕視教師主導。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話語權。過去什么都管變成不敢多講了。現在小學語文教師時常對學生說“用你自己的方式讀”,“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其次注重形式,輕視實效。很多教師動了不少腦筋,確實課堂氣氛活躍,結果是分組、交流、討論等形式充斥著整個課堂,貫穿始終,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讓學生合作。再次在教研活動或公開課中,為了課堂出彩,讓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跟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為數很少的學生。再次,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現代化。不少示范課、研討課,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其間,一節課下來聲色并茂,熱鬧非凡;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一節課中補充材料過多。再次,只表揚,不批評。新課程倡導多鼓勵學生,哪怕學生只有一點成績,只要一小點進步,都要鼓勵。而提到“懲戒教育”就諱莫如深,唯恐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最后基層領導對課堂教學介入過深,都要求統一的課堂模式教學,這讓老師失去了教學的自主性。

篇2: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接受信息)、寫作能力(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改革切入點

1、課前查閱搜集資料。

2、閱讀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

3、開展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

4、考試評價。

三.實施要求、方法、途徑

(一)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信息點,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時要善于發現,通過多種途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養成搜集資料,練習查閱的習慣。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樣,如上網、去圖書室、看電視、調查訪問等。

(二)閱讀教學

1.課堂閱讀教學

突出以讀為主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基本訓練之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得到,而非分析講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讀訓練,可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從而自然地達到“情動于中動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強化朗讀感悟

篇3: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語文教學改革思考

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吉林省榆樹市聾啞學校王東亮

摘要: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的語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語文教學是提高特教整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發展聽覺障礙兒童的語文能力,一向是特教教學活動的中心課題。語文教學對聽覺障礙兒童的聽、說、讀、寫、思維、智力、個性的發展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然而,目前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在教學體制、教材、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充分發揮閱讀和寫作的關鍵作用;從整體出發,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來取得特教教學的全面進步。

關鍵詞:特教聽障語文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一、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的意義和目的

㈠、意義

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聽障學生具有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語文能力的任務,顯然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首先,掌握語言文字,是使聽障生適應社會進行交際的需要,是取得社會平等地位和權利的重要條件。其次,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的工具,語文能力是提升耳聾學生思維水平和發展智力的必要條件。再次,掌握語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聽障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和形成優良的個性品質。

㈡、目的

《聾啞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向學生進行發音、說話、看(聽)話教學,進行祖國語言文字教學;培養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初步的看(聽)話、說話能力和閱讀、作文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具有初步的看(聽)話、說話能力和閱讀、作文能力”,意思是向學生進行最基礎的語言文字教學,一方面進行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教學,另一方面使他們具有看(聽)、說、讀、的初步能力。前者是基礎知識教學任務,后者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與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按照現代意識的標準來衡量,對于一個聽力正常的人來說,應付一般日常生活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但是,對于一個聽力障礙者,尤其是自動喪失聽力且較嚴重的人,他們首先失去的是四種能力中的兩種基礎能力,因而,即使應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有困難的。語文教學就是讓聽障學生獲得語文能力,以適應社會和日常生活。

在完成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培養能力的同時,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智力,這是有機的統一體。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實現的,學詞造句、看圖說話寫話、分析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等,都包含著發展思維和智力的內容。馬克思曾說過,“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聽障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發展語言思維能力的過程。如低年級的看圖說話寫話,從“誰”“做什么”“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相互關系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中年級看圖學文,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高年級的看圖作文,要求根據圖面上的事物間的必然聯系去展開聯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到更高的程度,學生的智力也會相應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