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幾點思考
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現狀
結合以往教學經驗我們發現,如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以往已經大為不同。現在的課堂上出現了游戲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把需要學習的知識滲透在游戲中,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氣氛中學會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會利用各種輔助道具,使教學更為直觀,例如多媒體教學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強化課堂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因此,教師會適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訓練其思維能力,為其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根據課文提出問題,在碰到不認識的字詞或優美語句時,要求學生圈畫出來,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小組學習,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動口習慣,還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質,為學生之間的友誼打下基礎。因此,要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并建立“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如今,通過新課程改革,我國的小學語文課堂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小學語文改革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新課程理念僅停留在認識上。
課改的核心是運用全新的課程教學理念,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自身的觀念。如今,我國各校都對教師有組織的進行了定期培訓,在各個方面都投入很大,希望通過進修學習使教師對新理念有較深的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有著“形似而神異”的現象。
例如,一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探究式教學變成了問題式教學,沒有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也沒有組織學生交流問題,而是設定出一些無趣的問題,由此看出,這并不是老師缺乏創新意識,而是其對新課程理念僅僅停留在“認識”上,沒有將理念和教學行為統一。
(二)教學思想與教學行為不統一。
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所以在課堂上講究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提問的學習方式。但是,有的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氣氛,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單純追求形式,會失去語文的本位。
還有一些老師,在課堂上不能合理運用“合作”的學習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性,使教室成為了老師和優秀學生的舞臺,弱勢學生得不到展示,7終只會“優生更優,差生更差”,使學生出現兩極分化。
(三)缺乏課堂教學反思與總結。
新課程理念下,對課程的準備和設計更為重視,需要教師注意自己在課堂上對于新理念的理解,并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學的良好習慣,倡導探究精神。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反思方面較弱,并存在程式化傾向,并不能將教學反思與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良好的聯系起來。
篇2: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接受信息)、寫作能力(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改革切入點
1、課前查閱搜集資料。
2、閱讀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
3、開展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
4、考試評價。
三.實施要求、方法、途徑
(一)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信息點,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時要善于發現,通過多種途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養成搜集資料,練習查閱的習慣。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樣,如上網、去圖書室、看電視、調查訪問等。
(二)閱讀教學
1.課堂閱讀教學
突出以讀為主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基本訓練之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得到,而非分析講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讀訓練,可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從而自然地達到“情動于中動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強化朗讀感悟
篇3: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語文教學改革思考
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吉林省榆樹市聾啞學校王東亮
摘要: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的語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語文教學是提高特教整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發展聽覺障礙兒童的語文能力,一向是特教教學活動的中心課題。語文教學對聽覺障礙兒童的聽、說、讀、寫、思維、智力、個性的發展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然而,目前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在教學體制、教材、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充分發揮閱讀和寫作的關鍵作用;從整體出發,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來取得特教教學的全面進步。
關鍵詞:特教聽障語文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一、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的意義和目的
㈠、意義
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聽障學生具有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語文能力的任務,顯然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首先,掌握語言文字,是使聽障生適應社會進行交際的需要,是取得社會平等地位和權利的重要條件。其次,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的工具,語文能力是提升耳聾學生思維水平和發展智力的必要條件。再次,掌握語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聽障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和形成優良的個性品質。
㈡、目的
《聾啞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向學生進行發音、說話、看(聽)話教學,進行祖國語言文字教學;培養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初步的看(聽)話、說話能力和閱讀、作文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具有初步的看(聽)話、說話能力和閱讀、作文能力”,意思是向學生進行最基礎的語言文字教學,一方面進行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教學,另一方面使他們具有看(聽)、說、讀、的初步能力。前者是基礎知識教學任務,后者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與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按照現代意識的標準來衡量,對于一個聽力正常的人來說,應付一般日常生活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但是,對于一個聽力障礙者,尤其是自動喪失聽力且較嚴重的人,他們首先失去的是四種能力中的兩種基礎能力,因而,即使應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有困難的。語文教學就是讓聽障學生獲得語文能力,以適應社會和日常生活。
在完成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培養能力的同時,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智力,這是有機的統一體。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實現的,學詞造句、看圖說話寫話、分析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等,都包含著發展思維和智力的內容。馬克思曾說過,“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聽障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發展語言思維能力的過程。如低年級的看圖說話寫話,從“誰”“做什么”“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相互關系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中年級看圖學文,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高年級的看圖作文,要求根據圖面上的事物間的必然聯系去展開聯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到更高的程度,學生的智力也會相應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