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六年級數學復習工作
如何做好六年級數學復習工作
為了做好六年級數學復習工作,作為在教育第一線的六年級數學教師,應總結經驗,找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圓滿完成小學數學復習的全部任務。為此,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學會把書本從厚教到薄
書本上的知識有些比較零散,我們可以概括出一些規律或一般解題思路,使學生見到題時不會產生“狗咬刺猬,無從下嘴”的局面。比如:講復合應用題時,應用題是一大難點,涉及類型較多,用到的數量關系也很多,這時我們就不應只是就題論題,而應教給學生一些分析應用題的方法。復合應用題解題方法就是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要么從已知條件出發,推導出最后的問題;要么從問題出發,推到最原始的已知條件。再比如:列方程解應用題,我們可歸納幾類,然后教會學生找等量關系的方法,這樣就可把內容繁雜的知識歸為幾類,以一般的規律性知識去對待多種題目,從而把課本從厚教到薄。
二、還要把課本再從薄教到厚
這是知識的擴展過程。比如:還說復合應用題,我們總結了一些規律或解題思路,但復合應用題可能涉及好多數量關系,但它們用到的分析方法就只有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我們可以用這兩種方法去分析涉及不同數量關系的應用題,從而教會學生解答不同類型的復合應用題。實現對知識的擴展過程。再比如:幾何初步知識的復習,課本上只出現了一些計算公式,而推導過程表現得不太具體。我們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就應該細講一下推導過程,把課本上的知識展開。課本上出現的題較簡單,或類型較少,而實際做題時發現學生好多題無法做,這也許是沒把課本知識進行擴展的緣故。
三、加強知識問的縱向聯系,橫向、縱向聯系相結合
只有把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結合起來,才會對知識有充分的掌握。比如:應用題的教學,在初學過程中,縱向聯系比較突出,分為整數、小數、分數幾大類分別講解,而在12冊復習時橫向聯系比較突出,如何把二者結合起來?我認為可在復習12冊時涉及到哪類應用題.就拿出初學這部分應用題的課本進行縱向復習。然后再復習12冊相關內容。再比如:甲數是24,甲、乙兩數的比是3:2。求甲、乙兩數之和,我們可以列為24÷3×2+24(按份數解),也可以24÷+24(按倍數解),還可以列為24×+24(按分數解),還可以列為24÷(按比例分配),這樣就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把分數、份數、倍數、比例的知識結合起來,既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又鍛煉了學生從多角度思維問題的能力。再比如:一些應用題,既可用算術方法解,又可用方程解,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解,從多種角度加以分析,加強兩種解法之間的聯系,在比較中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是集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傳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輔助設施,它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與學習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直接獲得動態信息,形成鮮明的感性認識,并為進一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奠定基礎,從而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教學中許多問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由于數學知識的純理論性和抽象性,使許多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拉開了距離,而通過影視和課件的特別設置,就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很容易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到數學有關原理,減少學生抽象思維過程,增強了學生理解能力。如在學習點、線、面、體這一節內容時,可以運用大量的圖像和影視片段讓學生感知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這一幾何事實,這就比干巴巴的純理論講解知識讓學生接受快得多。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無論是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還是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要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后進生”的學習成績
首先應保護好后進生的自尊心。每次考試丟分最多的是后進生,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很強,也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應充分保護好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這要求教師說話時注意不說一些挖苦、諷刺的話,適當給予這部分學生一些鼓勵。我們應全面看待后進生,不管哪方面,只要有進步,就適當地給予一些鼓勵,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后進生的進步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后進生的成績。老師對這部分學生課上應該多提問,課下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對后進生應區別對待,那些難而深的題或練習讓尖子生去做,對后進生訓練重點應放在中等難度或簡單的題型上,學生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
希望老師多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有條理、有針對性地搞好六年級數學的復習工作,使學生圓滿地完成小學數學學習的全部任務。
篇2:低年級數學復習課幾點做法
淺談低年級數學復習課的幾點做法
本學期我校數學科組以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總復習》作為數學精品課程的研究主題。一年級數學上冊總復習重點是復習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以及根據加、減的含義和算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近段時間通過參與一年級數學精品課程的研究,聽老師們所上的數學復習課、課后研討及反思,讓我對復習課有了更深的感受。從教這么多年來,每一個學期我們都會進行復習課,怎樣上好每一節數學課,怎樣通過有效的復習提高學生自主復習的能力,并通過這種能力的提高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能自主應用呢?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復習課中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復習是有吸引力的。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學生的情感態度上明確的提出數學學習中學生應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謂態度確定一切,傳統的復習課中,經常會出現的現象是:學生知識回憶成了復習課的全部,習題評講成了復習課的主要形式。學生對這樣的復習課往往感覺乏味,積極性不高。怎樣才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到數學復習中去。我聽了一年級這幾節復習課的研討,深深感受到情境創設的重要性。
創設情境基本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一是從數學知識的發展需要出發。鑒于一年級的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生活經驗比較少,數學思維能力剛剛發展,喜歡新鮮活潑事物,所以創設情境時注意以一年級孩子喜聞樂見的素材和生活背景為主。通過熟識的、鮮活的素材,較好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例如林老師在復習“20以內的數”時,通過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很好地復習了20以內各數的順序,以及數的組成。孩子們積極地分辨每個數的大小,流暢說出20以內的各數順序。而在復習“認識圖形”這個環節上,老師通過創設圖形王國的教學情境,讓孩子們快樂地在圖形王國中翱翔。從而能正確地區分常見的四種主要立體圖形和四種平面圖形。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們形成對這些圖形的表象,并能正確地辨認和區分圖形。
二、促進自主學習,讓學生感受復習知識的過程是具有挑戰性的。
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種生動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復習課主要在于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查漏補缺。由于數學知識在新授中學習過,孩子們會缺乏新鮮感,沒有挑戰性,學習興趣不高。有些孩子更認為這些知識自己都懂了,根本不用再學習。因此復習課中我們的復習教學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復習知識過程中多設一道坎,讓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引導他們善于獨立思考、自主操作,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們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共同解決難題,讓他們感受到復習知識的過程中也是具有挑戰性。這樣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就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建立了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這一點我覺得一年級吳老師復習“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時做得比較好。孩子們對單一的加、減法興趣不大,但老師在復習中創設了沖關練習,也設計了小組合作比賽的游戲,讓孩子們感受到強烈的挑戰性,充分發揮他們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較好地促進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關注學習差異,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復習知識的意義。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中既要關注“人人”也要關注“不同的人”。由于孩子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不同,學生獲得的知識經驗也不盡相同。復習課上更要關注學生的這種學習差異,不要形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現象。讓我們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復習知識的意義。復習課上我們能更好地利用這種學生差異設計復習內容,復習內容上要注意層次性和有梯度。練習講評中需要發揮每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根據孩子們的知識差異有的有的放矢,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經驗,這樣好的孩子更優,讓差的孩子也能通過有效復習有所進步,有所提高,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欲望。
以上是結合我們數學科組一年級數學精品課程研討主題“總復習”單元的研討上粗淺談了幾點復習課的感受和體驗,我想數學學習的方式是豐富多彩的,復習課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不管怎樣,讓我們的學生熱愛數學,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自主靈活地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讓每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有所收獲,這是我們每一個從事數學教學工作者所欣慰的。是的,我們還在路上,而且腳步堅定,一如我們每一個學生。
篇3:做好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復習
淺談如何做好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復習
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學沈銘勇
“復習課難上、復習課難教”是廣大數學教師的共同心聲,也是許多教師經常發出的感嘆。因為解決問題的復習課既沒有“新鮮感”;也沒有“成功感”,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解決問題的復習課教學應該是每一位教師必須理解、掌握的一種課型。
一、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
在解決問題的復習課的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與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后引導學生對各自獨創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綜合的同時,運用“比較”異同這一思維方式逐步構建相同的結果,在學生體驗、交流、反思、辯論中尋求一種最佳的結果。通過“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