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復習提綱試題和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復習提綱
1、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2)、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3)、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課程標準規定課程的總體目標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3、新課標設置了那四個領域的學習內容?
答:“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
4、“空間與圖形”主要涉及哪些內容?
答:“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外形、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5、內容標準的基礎性體現在哪兩個方面?
.答:一是內容的基礎性,二是“標高”的基礎性。這種基礎性的“標準”,是對“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注解,也正是教學中面向全體的“標高”。
6、第二學段(4
篇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師模擬測試題
一、選擇題(1-16單項選擇,17-20多項選擇)
1、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C)過程。
A交往互動B共同發展C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
2、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會(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3、“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B)、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數學思考B過程與方法C解決問題
4、《數學課程標準》中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A)的動詞。
A過程性目標B知識技能目標
5、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聯系生活學數學B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C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6、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應該以(A)評價為主。
A、過程B、結果C、分數
7、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A)
A、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B、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C、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D、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
8.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自小學()年級開始設置。(C)
A.一、B.二、C.三、D.四
9.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終極目的是(A)
A.形成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B.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
C.強調學科內容的歸納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問題
10.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是(A)
A.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B.形成新的教育評價制度
C.淡化甄別與選拔的功能D.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理念
11.“新教材一方面關注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時恰當地反映科學技術新成果……”這主要說明新教材(C)
①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現成的結論②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③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統一④體現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
12、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C)。
A組織者合作者B組織者引導者C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六項具體目標有:轉變課程的功能、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改革課程內容、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和(A)。
①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②建立發展性的評價觀③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
14、情感與態度的發展主要強調兩個方面。(B)
①學生對數學的認識②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③學生對數學應用能力
A①②B②③C①③
15、數學思維的特性主要有(C)。
A概括性問題性相對性B概括性特殊性相似性C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
16、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A)的過程。
A.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于個性B.主動和被動的生動活潑的
C.生動活潑的被動的富于個性
17、數學基本能力分為(AB)
A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B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C其它數學能力主要指觀察、理解、記憶、運用的能力。
18、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AB)之上。
A.認知發展水平B.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
19、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標準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ABC)。
A.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B.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C.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0、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ABCDE)。
A.數感B符號感C空間觀念D統計觀念E應用意識及推理能力
二、填空題
1、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2、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_動手實踐__、自主探索_與_合作交流_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3、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_、數學思考、解決問題_和情感與態度_等四個方面做出了闡述。
4、《數學課程標準》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四個學習領域。
5、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6、“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7、有學者將數學課程的目標分為三類:第一是實用知識;第二是學科知識;第三是推理知識。
8、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9、“”必將成為我國21世紀上半葉中小學數學教育的主旋律。
10、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
篇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試卷試題解讀及參考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試卷試題解讀及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3、《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從“識字和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5、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6、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讀準(生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準確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7、漢語拼音能幫助(學生識字),幫助(學生說好普通話),幫助(學生閱讀)。
8、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整個語文學習活動)的教學重點。
12、口語交際課的教學教學設計>設計,首先要(選擇好話題)。話題要貼近(生活),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13、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
14、(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的技能)、(養成與口語交往相關的良好習慣及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實口語交際的主要任務。
15、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16、現代閱讀觀認為,學習者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知識或信息的獲得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和過程而建構成的,外部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主體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這種信息對于學生來講,是毫無意義的。
17、《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18、《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個學段習作教學的目標是:低年級側重激發興趣,培植自信,樂于寫話;中年級側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側重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21、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語文實踐機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2、《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
23、《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設計思路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設計>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4、教學目標有兩種敘寫方式:分解式目標和交融式目標。
25、“分解式目標”按照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教學設計>設計,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小目標。這種敘寫方式,思路清晰,具體明確,便于操作。
26、“交融式目標”在敘寫時不會出現“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個明顯的提示語,但它的每一點目標卻極好地把二維乃至三維的目標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優點就是敘寫方便。.27、清晰明確乃是教學目標敘寫的靈魂。
28、教學目標敘寫時,首先,要注意選用合適的刻畫動詞,然后要明確表述教學后學生應該達到何種效果,最后要注意用詞用語準確而有分寸。這樣既可體目標達成的層次性和區分度,也可加強教學的可操作性與教學效果的可測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