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新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數學《認識圖形一》說課稿

新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數學《認識圖形一》說課稿

2024-07-31 閱讀 1899

新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認識圖形一》說課稿

20**--**第一學期

萬沖中學小學部吳海銳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然后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并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匯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并用手比劃。

(3)游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游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一正方形長方形圓柱球數學,圖形,說課稿

篇2:小學數學《圓柱和圓錐》復習課說課稿

一、說教材。

“復習課”作為數學課的一種基本類型,它不同于新授課的探索發現,也有別于練習課的鞏固應用。《圓柱與圓錐》復習課是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和圓錐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意在通過回顧梳理,使學生將零散的知識在頭腦中串成線,聯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加深各個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根據《課程標準》中對本學段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圓柱、圓錐的有關知識掌握得更加系統、牢固,能熟練應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的體積,并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通過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動,初步培養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復習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為:知識的梳理和應用

教學難點為:認識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概括為以下三句話:回顧整理,以學生為主。鞏固知識,以練習為主。拓展提高,以思維為主。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回顧梳理、形成網絡。這個環節當中,我主要設計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圓柱和圓錐》的相關知識進行分類整理,然后進行全班匯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使知識的結構不斷完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整理與復習的能力。第二部分主要是讓學生觀看動畫演示,來回顧學過的知識,這里的動畫內容主要包括了學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過程和知識點,采用這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復習課課堂趣味化,可以使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第三環節: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4組練習題:

(1)基本應用(2)靈活運用(3)熟能生巧(4)強化訓練

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只有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實際,才能使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和內化。

這節課的最后,我選取了一些世博會上的精彩圖片供給學生們欣賞,一方面是作用是讓學生經歷一次短暫的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是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價值,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

篇3:小學數學公開課《分數基本性質》說課稿

《分數基本性質》說課稿

石嘴山市勝利學校:雷勇孝

一、教學內容的說明

《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是五年級下冊的一個內容。學習本內容之前,學生已清楚理解分數的意義,明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商不變性質等知識,這些都為本課學習做了知識上的鋪墊。本課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起著承前啟后、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與整數除法的商不變性質有著內在的聯系,也是后面進一步學習約分、通分、分數計算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分數各個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在本學期又學習了因數、倍數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數的特征,為學習本單元知識打下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為了更好地體現數學學習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具體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與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它改變分數的分母與分子,而使分數的大小不變。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3、通過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動手進行科學的驗證,培養其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猜想和動手驗證,抽象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五、教法學法的選擇

教法: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定教”的思想,按照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在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過程中,主要采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觀察、分析,充分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歸納整理,采取遷移教學法、引導發現法組織教學。

學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學生主要采用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學習將分數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數,并嘗試完成做一做,達到檢驗自學的目的。通過觀察、比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參與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愛好,同時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六、教學過程的設計

為了全面、準確地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實現教學目標,我努力抓住學生的思維生長點組織教學,設計了“1.創設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