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海南卷政治測試題
**年高考海南卷政治測試題及答案
絕密★啟用前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海南卷)政治試題
本卷共22小題,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在現代經濟運行中,貨幣發揮著重要作用。回答l--2題。
1.20**年某國國民經濟總體上是平衡的。假設**年該國待售商品量增加14%,貨幣流通速度提高5%,物價水平上漲3%,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國民經濟要保持平衡,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應:
A.減少11.8%B.增加11.8%C.減少16.2%D.增加16.2%
【思維過程】直接運用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公式,假定20**年待售商品量、貨幣流通速度和物價水平均為1,則**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1+14%)*(1+3%)/(1+5%)
≈1.118。所以應比上一年增加11.8%。
【答案】B
2.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持有的有價證券的種類越來越多。下列選項中體現憑證持有者與憑證發行者之間所有權關系的是:
A.股票B.人民幣C.國庫券D.轉賬支票
【思維過程】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出具的股份憑證,代表其持有者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故A正確。
【答案】A
3.李老師在講“投資”時告訴學生,“投資’’分為“金融投資”和“實際投資”,前者是指一種形式的金融資產轉變為另一種形式的金融資產,后者是指生產性資產的增加。下列經濟活動中屬于“實際投資”的是:
A.小明花費5000元購買汽車保險B.小明將汽車抵押給銀行獲得貸款8萬元
C.小明運用5萬元資金開辦一家鮮花店D.小明利用3萬元購買證券投資基金
【思維過程】儲蓄存款、購買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和基金)購買保險均屬于金融投資;創辦生產、經營性企業均屬于實際投資,故答案為C。
【答案】C
4.**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09.78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6977.29元,兩者之比為3.13:l。為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我國政府可采取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提高農產品的補貼標準②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最低工資標準
③增加對農民的專項貸款④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保障水平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思維過程】初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指國民總收入(即國民生產總值)直接與生產要素相聯
系的分配。任何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
下,取得這些要素必須支付一定的報酬,這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也
稱社會轉移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或實
物轉移的一種收入再次分配過程,也是政府對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由此可以判斷
出②屬于初次分配,①④屬于再分配,③不屬于分配。
【答案】B
黨的**大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回答5~6題。
5.我國強調實體經濟重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A.實體經濟發展速度快,能夠增強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
B.實體經濟產業關聯性強,具有良好的帶動作用
C.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保證作用
D.實體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體現我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思維過程】本題強調“根本原因”,所以應該從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來思考。黨的**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可見,C正確。在一般情況下,虛擬經濟的發展速度要比實體經濟發展得快,故A錯誤;產業關聯性強并非實體經濟的特點,故B錯誤;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的是國有經濟,實體經濟可以是國有經濟,也可以是集體經濟,也可以是非公有制經濟,也可以是混合所有制經濟,故D錯誤。
【答案】C
6.為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政府可采取多種手段。下列選項中,屬于經濟措施的有:
①頒發高新技術企業營業執照,推廣高新技術運用②加大財政技改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優化產業結構③建立生物醫藥企業的行業標準,促進行業發展④制定《能源發展“十二五刀規劃》,推動行業發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思維過程】本題考查宏觀調控的手段。①③屬于行政手段,②④屬于經濟手段。
【答案】D
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回答7~8題。
7.近年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外貿服裝加工企業轉行的現象。下列對外貿、服裝加工企業轉行原因的分析,錯誤的是
A.企業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上升B.世界經濟不景氣,國際市場需求不振
C.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已不符合中國國情
D.人民幣持續升值,外貿服裝的價格優勢逐步喪失
【思維過程】服裝加工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我國東南沿海勞動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此類企業利潤減少,所以轉行;外貿服裝加工企業所生產的服裝是向國外出口的,但是由于國際市場需求不振,導致出口萎縮,被迫轉行;人民幣升值,外貿服裝出口到國際市場,獲利減少。可見ABD均是外貿服裝加工企業轉行的正確原因。
【答案】C
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對外貿易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成本和價格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下列舉措中體現這種轉變的是:
A.企業增加成套設備出口B.企業拓展海外并購業務
C.企業擴大海外投資規模D.企業加大海外上市融資力度
【思維過程】BCD均不屬于對外貿易,均屬于對外投資,不符合題意。大型成套設備產業鏈長、附加值高、關聯度強、就業面廣、帶動作用大。擴大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對于當前穩定外貿增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也是調結構、轉方式的必然選擇。故答案為A。
【答案】A
篇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師模擬測試題
一、選擇題(1-16單項選擇,17-20多項選擇)
1、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C)過程。
A交往互動B共同發展C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
2、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學會(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3、“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B)、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數學思考B過程與方法C解決問題
4、《數學課程標準》中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A)的動詞。
A過程性目標B知識技能目標
5、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聯系生活學數學B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C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6、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應該以(A)評價為主。
A、過程B、結果C、分數
7、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A)
A、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B、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C、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D、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
8.綜合實踐活動是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設置的必修課程,自小學()年級開始設置。(C)
A.一、B.二、C.三、D.四
9.學科中的研究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終極目的是(A)
A.形成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B.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
C.強調學科內容的歸納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問題
10.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是(A)
A.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B.形成新的教育評價制度
C.淡化甄別與選拔的功能D.體現最新的教育觀念和課程理念
11.“新教材一方面關注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時恰當地反映科學技術新成果……”這主要說明新教材(C)
①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現成的結論②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③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統一④體現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
12、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C)。
A組織者合作者B組織者引導者C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1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六項具體目標有:轉變課程的功能、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改革課程內容、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和(A)。
①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②建立發展性的評價觀③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
14、情感與態度的發展主要強調兩個方面。(B)
①學生對數學的認識②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③學生對數學應用能力
A①②B②③C①③
15、數學思維的特性主要有(C)。
A概括性問題性相對性B概括性特殊性相似性C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
16、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是一個(A)的過程。
A.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于個性B.主動和被動的生動活潑的
C.生動活潑的被動的富于個性
17、數學基本能力分為(AB)
A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B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C其它數學能力主要指觀察、理解、記憶、運用的能力。
18、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AB)之上。
A.認知發展水平B.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
19、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標準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ABC)。
A.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B.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C.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0、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ABCDE)。
A.數感B符號感C空間觀念D統計觀念E應用意識及推理能力
二、填空題
1、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2、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_動手實踐__、自主探索_與_合作交流_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3、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從知識與技能_、數學思考、解決問題_和情感與態度_等四個方面做出了闡述。
4、《數學課程標準》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四個學習領域。
5、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6、“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7、有學者將數學課程的目標分為三類:第一是實用知識;第二是學科知識;第三是推理知識。
8、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9、“”必將成為我國21世紀上半葉中小學數學教育的主旋律。
10、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
篇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測試題及參考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測試題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6分)
1、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2、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3、課程目標按(九年一貫)整體設計,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4、課程目標的總目標部分一共10條,第3條要求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5、語文課程標準將原來的中高年級“以寫記敘文為主”改成了“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單選題。根據新課標,選擇符合課標理念的大寫字母填入題后的()內。(每個小題2分,共10分)
1、關于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觀點是:(C)
A、工具性B、人文性C、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D、工具性、思想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第一學段新課標對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標要求是:(C)
A、了解B、基本掌握C、掌握D、不要求
3、新課標學段閱讀目標要求中的第7條: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是哪個學段提出的:(B)
A、第一學段B、第二學段C、第三學段D、第四學段
4、閱讀教學過程是:(D)
A、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B、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
C、教師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D、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5、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應鼓勵學生:(A)
A、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語交際課中
C、在家庭生活中D、在與社會人交往中
三、多選題。根據新課標,選擇符合課標理念的大寫字母填入題后的()內。(共10分)
1、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標”正確恰當的表述是:(D)
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②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③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④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
2、關于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新課標提出:(A)
①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②1~2年級要多認少寫。③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B)
①朗讀②分角色讀。③表演讀。④默讀
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③④
4、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C)
①合作精神②創新意識③參與程度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5、學生作文修改的評價要:(D)
①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②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態度③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過程④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四、分析題(50分)
(一)課標與大綱對比分析。(10分)
先閱讀下面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然后談識字、寫字改革點: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提出的有關識字與寫字學習的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1992年《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關于一、二年級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是:
一年級:學會常用漢字1150個左右。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間架結構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能按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偏旁和結構分析、記憶字形,能初步結合詞語理解字義。學過的詞語能正確讀、寫,懂得意思,大部分能在口頭語言中運用,一部分能在書面語言中運用。學習音序、部首兩種查字典地方法。學習獨立識字。練習用鉛筆寫字、寫的正確、端正、整潔,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正確。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培養寫字興趣。學習使用和保管寫字工具。
與1992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年《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識字與寫字教學,有了較大改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新課程標準在認字方面識字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并將“會認”“會寫”分開要求,明確了小學低段的識字教學是多認少寫,可以避免字字要求“四會”,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這為盡早讓學生開始閱讀打下了一個基礎。并且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認字興趣,這在“大綱”中是沒有的。
其次,在寫字方面,大綱中有掌握“筆順規則、間架結構”,“能按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偏旁和結構分析、記憶字形”的明確要求,在音形意三方面的學習作了具體的布置,而“新課標”中作的要求是總體性的,“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再者,新課標中提出了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這在“大綱”中是沒有的。可以看出新課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確的要求,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可持續發展的識字基礎。
(二)案例分析(請圍繞新課標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
1、一位教師執教《太陽》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完了太陽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內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環節。教師假扮后羿射日,當正要射下第十個太陽的時候,學生紛紛阻攔,說出“慢著!”“等一等!”“別射!”而當教師問“為什么不能射?”時,學生卻啞口無言,連忙翻書,但一時難以組織好語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認為合適嗎?如果你是這位老師,你會怎么處理呢?(10分)
2、一位教師在教學冀教版一年級下冊《遙遠的恐龍世界》一課前,請學生回家搜集元宵節的相關資料。下面是開始上課時的一個片斷:(10分)
老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遙遠的恐龍世界》,老師課前讓你們收集恐龍的資料。你們收集了嗎?
生(齊答):收集了。
師:請同學們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誰先來。
生(一男生):老師,我收集的是三角龍的資料。
接下來,這個男生手捧著搜集來一張張的資料,讀起來。剛讀幾句,遇到生字,讀不下去了。課堂上頓時沉寂了,教師只好信手拿過來資料開始進行講解。
問題一:你認為上課一開始老師這樣處理搜集的資料可取嗎?為什么?
問題二:如果讓你來講設計課前收集資料的這類型課,你會怎么處理呢?
案例分析(請圍繞新課標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