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交替現象》說課稿
《晝夜交替現象》說課稿
海南省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鄭廣
各位專家、領導,早上好!
我是海南省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的科學老師鄭廣,今天我展示的內容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晝夜交替現象》,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教學內容簡析和設計特色
<一>教學內容簡析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晝夜交替現象》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地球運動》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試圖讓學生對生活中看到的晝夜交替現象做出自己的比較合理的解釋,而解釋的途徑是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來尋找正確的解釋。小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由其是科學,他們通常都能主動參與。五年級的學生,通過電視或書籍等方式,部分學生都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轉并且圍繞太陽公轉”這一科學事實。但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是很多的,他們還沒有足夠的知識積淀和空間想象能力。從教材編寫來看,引起晝夜交替現象有好幾種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發揮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產生晝夜現象的多種假說,并通過模擬實驗去驗證,重演一次人類認識晝夜交替現象的過程通過這樣一個過程雖然最后還沒有找到正確的解釋,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科學需要通過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產生深刻的科學價值觀,這才是最重要的;若讓學生獨立去經歷這個解釋過程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把本課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明白在證據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于一個現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要找到正確的解釋就需要尋找更多的信息和證據。為了讓學生能打開思路,尋找到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多種可能。
<二>教學設計特色
1.選擇恰當的教法和學法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
篇2:《晝夜交替現象》說課稿
《晝夜交替現象》說課稿
海南省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鄭廣
各位專家、領導,早上好!
我是海南省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的科學老師鄭廣,今天我展示的內容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晝夜交替現象》,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教學內容簡析和設計特色
<一>教學內容簡析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晝夜交替現象》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地球運動》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試圖讓學生對生活中看到的晝夜交替現象做出自己的比較合理的解釋,而解釋的途徑是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來尋找正確的解釋。小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由其是科學,他們通常都能主動參與。五年級的學生,通過電視或書籍等方式,部分學生都已經知道“地球在自轉并且圍繞太陽公轉”這一科學事實。但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是很多的,他們還沒有足夠的知識積淀和空間想象能力。從教材編寫來看,引起晝夜交替現象有好幾種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發揮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產生晝夜現象的多種假說,并通過模擬實驗去驗證,重演一次人類認識晝夜交替現象的過程通過這樣一個過程雖然最后還沒有找到正確的解釋,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了科學需要通過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產生深刻的科學價值觀,這才是最重要的;若讓學生獨立去經歷這個解釋過程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把本課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明白在證據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于一個現象我們可以有多種解釋,要找到正確的解釋就需要尋找更多的信息和證據。為了讓學生能打開思路,尋找到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多種可能。
<二>教學設計特色
1.選擇恰當的教法和學法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
篇3:中班音樂活動《小樹葉和樹媽媽》說課稿
中班音樂活動《小樹葉和樹媽媽》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秋天來了,葉子一片片都變黃,秋風一吹,就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飛落下來,美麗的意境貼近著幼兒的生活又為他們所喜愛。《小樹葉和樹媽媽》這首歌曲不僅符合了季節特征,而且易于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通過優美抒情的旋律激發幼兒的表現力、創造力,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提高藝術表現力,享受藝術活動的樂趣。
歌曲是一首AB段式富有情感教育意義的音樂教材,第一段主要表現小樹葉離開樹媽媽,心里很難過,第二段主要寫小樹葉變勇敢了,樹媽媽很高興。此環節我將借助多媒體課件,以分段欣賞的形式,引導幼兒對比作品中兩種不同的音樂情緒,運用啟發引導法,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幫助幼兒了解小樹葉的內部心理活動,并學習用連貫,舒緩的聲音表現秋葉飄零,略帶傷感的情緒;用斷頓,有跳躍的聲音表現小樹葉勇敢,樂觀,期盼春天歸來的情緒。以此來化解活動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綱要》中指出“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活動呈現趣味性,游戲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戲之中。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他們更加喜歡音樂中的游戲活動,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增強了,以及他們一定的表現欲望,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具體目標為:
1、根據圖譜掌握歌曲節奏與歌詞,能唱準附點音符。
2、理解歌曲中兩段歌詞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用兩種歌聲表現歌曲。
3、知道秋天來臨樹葉的變化,理解大樹和樹葉之間的親密關系。
三、教學方法: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個體在認識過程中開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個體對認識對象的體驗也就越細致,越豐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在本活動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啟發引導法和示范法。其中,通過啟發引導法,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啟發幼兒發散性思維,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而情境教學法貫穿活動始終,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身臨其境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為幼兒享受藝術,表現藝術提供了機會,激發幼兒的藝術表現欲。
四、教學準備:
1、課前結合認識秋季,觀察秋風起樹葉飄落景象。
2、節奏圖譜與根據歌詞繪制的圖譜想結合。
3、圖片(光禿禿的大樹在哭泣)。
4、錄音機、歌曲磁帶。
五、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活動過程中,將充分為幼兒營造一個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藝術氛圍,促進幼兒藝術能力和良好個性的發展。為此我將活動分為五個環節來完成。
1、帶領幼兒聽音樂做動作進活動室。
師:“秋天來了,你們想去看看外面的景色嗎,讓我們一起去郊游吧。”
2、發聲練習《聽》
師:“聽,是誰在唱歌,請小朋友用歌聲來告訴我。”
3、學唱歌曲《小樹葉和樹媽媽》
(1)出示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師:“是誰在哭?”“原來是樹媽媽在哭,你們知道大樹媽媽為什么哭?”(讓幼兒自由回答,引導幼兒觀察樹)“樹媽媽在想念她的孩子小樹葉,越想越傷心,所以哭了。”
(2)出示一封“小樹葉”的信,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師:“剛才我收到了一封信,是小樹葉寄給樹媽媽的,你們想知道信上寫了些什么嗎?”(教師朗讀信的內容)“小樹葉在信上寫了些什么?”“樹媽媽聽了小樹葉的信后,心里會怎樣想?”
(3)教師范唱歌曲。
師:“老師把小樹葉寫來的信編成了一首歌,你們想聽嗎?”
(4)出示節奏、歌詞圖譜,帶領幼兒拍出節奏和有節奏的念歌詞,重點幫助幼兒拍出附點音符節奏。
(5)幼兒看圖譜聽音樂完整演唱歌曲兩遍,提示幼兒唱準附點音符。
4、啟發幼兒用兩種聲音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師:“歌曲的第一段講了什么?小樹葉是怎樣的心情?我們用什么樣的聲音來唱?”“歌曲的第二段講了什么?小樹葉的心情又是怎樣的?我們應該用什么聲音演唱?”
5、幼兒扮演“小樹葉”,圍著“樹媽媽”唱歌跳舞。
師:“現在老師來扮演樹媽媽,小朋友你們來做小樹葉,圍著媽媽唱歌跳舞。”
整個活動中,每個幼兒都在用心,用腦,用眼,用身體,用嘴巴,用手,用腳,內化著自己的理解,讓幼兒在音樂刺激下產生表現的激情,再創于各種感官的表演下,此時他們真正和音樂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體驗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