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導學案被取消后認識與建議
我對導學案被取消后的認識與建議
客觀地說,導學案的發明是“天才”的。
起初,它的目的非常明確:教師不教了,但學生不會學怎么辦?這就需要在教師“不教”與學生“自學”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旨在引導學生自學。導學案這個概念怎么理解?“導”是“引導”,“學”是“目的”,“案”是“方案”,因此可以概述為“引導學習的方案”。
作為新課堂模式的重要組成部件,導學案必須發揮應有的作用,來支撐新課堂的運行。導學案還有別的稱謂:指南針、方向盤、導航儀、路線圖、施工圖等,我還用過“渡船”這個意象來描述導學案。
一份好的導學案,既能承載三維目標、學習過程,也能呈現學法指導和課堂流程、課堂形態。甚至可以說,導學案是折射教師教育觀、教學觀、生命觀的“鏡子”,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導學案。
然而,遺憾的是,導學案在一些學校的具體操作中發生了嚴重的“異化”,再次“淪落”為應試教育的捕獸“陷阱”,成為升學必備的有效工具。
目前導學案的主要設計誤區有:設計思路教案化;知識習題化;學習設計的共性化。
我們必須清楚,新課堂模式是“學中心”,圍繞“學什么、如何學”建構,傳統教學的核心是“教中心”,強調的是“教什么、如何教”。如果說傳統課堂中的備課是備教學目標、備教學進度、備教學方法,那么,基于導學案設計的新課堂則要求“新三備”:備學生、備學情、備學法。新課堂模式要求借助導學案引導學、促進學、發展學,而不是牽制學、控制學、囚禁學。導學案設計的教案化,是教師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直觀反映,觀念不更新,這樣的導學案無非是換了名字的“教案”而已。
導學案的設計要求“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然而,“問題”和“習題”概念的混淆導致導學案陷入異化誤區。必須指出,市場上流行的各種導學案,都呈現出這方面的重大缺陷。“知識問題化”又稱為“碎片化”學習,這樣的學習往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既體現不出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也沒有深層次的情境設計,只是把教材內容簡單地編寫成一道道習題,甚至機械地照搬教輔資料。在有些學校,以前是學生學課本,現在是學生學導學案。正確的做法是,按照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注重學習的內在關聯,從體驗和認知途徑出發,注重整體性知識架構,其追求不僅是“學會”,更看重“會學”。
真正的學習是從學習者的差異出發,強調、尊重和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和體驗。然而,傳統的備課和時下流行的導學案編寫流程,都是教師基于學習者的猜測和教學評估而進行的,缺少真正的“學生主體”性設計。尤其是那些“拿來”的導學案,因為完全脫離了“校本校情”,所以缺乏應有的開放性、互動性、創生性,喪失了導學案原本應有的價值。
仔細分析,導學案之所以存在這三個誤區,根源主要在: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有待轉變;對學習者的學習、生活、成長規律缺乏真正的研究和認識;教師對新課堂的駕馭能力不足。所以教師應該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我將其稱之為“三本”,即“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以學為本”的教學觀、“以生為本”的學生觀。
認識學習者的成長方式。只有從學生出發,按照學生的“個性化”方式,讓學生通過“體驗”,找到自己的“興趣中心”,才能讓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認知的方法是感知
篇2:教師參加論文評選及導學案設計大賽活動方案
各小學、幼兒園:
為切實提高我學區教師課堂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總結、交流和推廣各校在校本教研、遠教信息技術應用、“有效學習”專題培訓活動中的有效經驗和理論成果,積極引導教師參與“有效課堂”課題的探究活動,經研究,決定開展我學區各學科教學(含班主任工作、幼兒教育工作、遠教信息技術應用論文及教師“有效學習”專題培訓征文)論文評選及語、數學科導學案設計大賽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各學科教學論文評選活動:
(一)論文要求
1、論文內容應突出以教學為中心,可著重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開展校本教研、改革評價方式等問題展開。
2、論文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調查報告和課改實驗報告要有過程和相關數據。
3、參評論文第一頁左上方用波紋框,框內排放“*年度安慶市**學科教學論文評選參評論文”,用五號楷體;論文標題居中,用三號黑體;作者姓名、單位依次放在標題下面一行,偏右,用四號楷體;正文用四號宋體。
4、每篇論文以3000左右字為宜。
5、論文嚴禁抄襲。
(二)活動安排
*年4月3日之前為活動動員、征文、論文撰寫與各校評選推薦階段。4月8日,各校論文上報(其中“有效學習”專題集訓學習論文至少一篇)。4月9日中心學校將組織評審,優秀論文推薦參加縣級評選。
二、語、數學科導學案設計大賽:
(一)參賽對象:全學區在編在崗教師
(二)競賽學科:語文、數學
(三)競賽時間:
4月2日(星期二):下午1:10―3:10語文
4月3日(星期三):下午1:10―3:10數學
(四)地點:中心學校多媒體教室
(五)活動形式:
1、競賽活動分學科、分年齡組舉行。
學科:語文、數學
年齡組:
男:45周歲以上學科組(含45周歲)與45周歲以下學科組
女:40周歲以上學科組(含40周歲)與40周歲以下學科組
2、競賽內容為本學期個人所授語、數學科教學內容(專職常識、體藝、英語、幼教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學科專長,在競賽語、數學科中任選一科)。課題由中心學校教導處統一確定,同年級同學科同一課題。
3、參賽教師自帶教材、教學參考用書,教師用筆自備。除教材與教學參考用書外,參賽教師不準私自攜帶其他與大賽有關的資料。
4、大賽所需的導學案設計用紙,由中心學校教導處統一印制。
5、分學科分年齡段評選設獎。
三、活動要求:
1、各校(園)要高度重視本次論文評選與大賽活動,應加強領導,認真組織校內評選活動,要充分發揮學校學科教研組(備課組)的作用,積極探討導學案的編寫技能,要重視過程、重在參與、重在實效。
2、各校在上報參評征文的同時,要做好本校活動開展情況的總結及資料建檔工作。
3、在崗教師要全員參加這次大賽活動,做到互相學習、比學趕幫,崗位練兵、在職培訓,通過這次活動促進全學區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況不能參賽者,需提前向中心學校教導處請假、備案。
華陽中心學校教導處
二○一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篇3:小學數學導學案設計方法
小學數學導學案的設計方法
一、基本理念。
“以學定教,同案協作”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明確學生有效學習有賴于教師有效設計。“導學案”的設計,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其核心是:根據學生的有效學習的需要,以及班級授課的特點,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基本教學策略是:“問題式導學,過程式學習”。在操作過程中強調“學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學中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化”,使三維目標落到實處。
二、“導學案”設計的特點。
根據學習目標創設情景,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獨立看書、自學、思考、探究,使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對教材首先有一個初步了解,發現問題,完成第一次學習,然后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問題,完成第二次學習。這種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條件和明確的學習任務,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有了保證,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強。具有目標明、方法優、易操作、效果好、適用廣的特點。
三、“導學案”設計的常規要求。
“導學案”不是簡單的照搬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學習要求和教材內容,而是以學生有效學習為教學設計的具體要求,設計的常規要求是:
①明確學習目標。
②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
③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
④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
⑤注意“教學合一”和學生有效學習。
達到上述常規要求,“導學案”的設計要過好兩關。一是學生關: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緒,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從而確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教學對策。二是教材觀: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學生全面發展,解決全面育人問題;吃透教材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材施教,解決“差異教育”問題;吃透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與應用全過程的脈絡與布局,把握知識的停靠點,能力的生長點和思維的激發點,解決學生思考、參與、探索的問題。
四、“導學案”的基本環節及設計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