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對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看法
談談您對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看法
美術課上的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我覺得,預設與生成是一對孿生姐妹,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所謂“預設”就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任務,預先對課堂環節,教學過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設計,它需要教師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詳盡的計劃,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一切都是預設,很明顯“預設”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教學色彩。“生成”,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興趣,學習狀況,并根據學情,課堂環境等對原有教學程序進行調整及發揮,進而靈活地隨機教學,以期達到教學效率最優化。只有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然而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課堂上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教師可以而且應該調整預設,給生成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教學是一項靈活生動的藝術,決不能機械呆板的照本宣科。在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封閉僵死的操練,沒有預設,課堂就是胡亂無序的盲動。《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術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就像布魯姆說的:“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預設固然重要,生成的內容卻更鮮活靈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必定會使教學更加生動,更加成功。
一、重塑師生關系,保進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學生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與生成者。他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由此可見,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要善于抓住課堂上的每一個契機,為課堂生成制造空間,從而給學生搭建一個個展示個性的舞臺,讓學生說出個性化的思想和語言,使其率真的思想與張揚的個性躍然紙上。試想如果沒有主體的參與,沒有師生的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作用于課堂教學,怎會有動態生成?因此,動態生成得以表現和達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便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感謝每一位學生,并努力地將它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才能不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具有生命色彩的動態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躍在教學過程中。
二、挖掘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打無備之仗,成功只垂青于那些有準備的人。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深挖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既能使自己準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三、設計彈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但同時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這是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預設時,加強科學性、計劃性,為動態生成預留“彈性時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特別是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不求老師一廂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預設,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
四、積累教育智慧,駕馭實施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這時教師怎樣發現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傾聽,教師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涌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進課堂教學動態生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要成為信息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通過不斷處理信息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時,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進課堂的生成,從而與精彩相約于課堂。教育智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總之,預設不是對生成的限制,生成不是對預設的否定,預設與生成始終處在動態交互發展,整合優化之中,相得益彰,演繹精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做學問如此,課堂教學已然,如果沒有“破萬卷”的精心設計,也就不可能游刃有余的把握“如有神”的精彩生成。為此,讓我們架起預設與生成的“鵲橋”預約“美麗的邂逅”攜手共創充滿激情與智慧,呈現人文性,生態性,煥發生命活力的美術課堂新氣氛。的,教學
篇2:課堂精彩來自生活化教學內容預設
課堂的精彩來自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預設
增城市增江街第一小學陳炳華
【摘要】課堂的精彩來自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預設,來自教學策略的靈活性,來自師生生命活力和價值的共同綻放。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創設接近學生生活的教育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精彩的課堂需要教師構建綜合、開放的教學活動,努力尋找課堂教學的生成點。課堂上有更多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往、交流、溝通和啟發,彼此就能形成一個真正“學習共同體”,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關鍵詞】生活化數學;游戲情境;因課而異;興趣點;做數學;學習共同體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
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玩套圈游戲導入:首先讓八位同學站成一排,在他們的前方放置一個杯子,并給每人發一個鐵圈,然后就按順序比誰套得準。還沒等開始套圈,站在隊伍兩邊的學生就嚷著說“不公平”了。我故作驚訝:“為什么?”“我離杯子最遠,最難套中,不公平,我要換位置。”得到允許后,那兩位同學立刻跑到了另一面正對著杯子。這時站在原隊伍里的學生又有人舉起了手:“我也要換位置。”到這時我宣布:“你們可以隨便調整位置,直到認為公平為止。”臺上他們由站成一排變成了兩條線段,繼而是變成長方形、正方形,最后調整成圓形,臺下同學們也隨著圖形的變換積極地討論著。看到課堂順著預設的方向發展下來,我心里暗暗高興。等到學生都站穩后,我問:“站好了?都認為公平了嗎?”“公平!”“評判公平的標準是什么?”我再問,“他們站的位置到杯子的距離都一樣長。”我想要的結論出來了。這時我著重讓學生指出他們認為“公平”時同學站的是什么圖形?依據是什么?并趁熱打鐵板書出今天要學的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