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上好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

上好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

2024-07-31 閱讀 9152

怎樣上好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與過去的教材相比,增加了“實踐活動課”的內容,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應用于生活。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從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活動課用來解決數學中具有特殊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不同于小學數學知識傳授課,也不是一般的數學課外活動。那么,如何上好數學實踐課呢?

1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活動目標

實踐活動課在總體目標上非常強調聯系和綜合。具體到一節課,筆者在備課時,首先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明確教學中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拓展的范圍,除了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外,還注重分析活動的落腳點,考慮到數學活動以什么數學知識為依據,保持其應有的“數學”味,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再確定教學目標。

例如,青島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中的“實踐活動”“點擊雙休日”,本節課中既有統計知識和長方形、正方形知識,又滲透了家校之間的聯系。鼻子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定位在兒童的心理需求:雙休日我該干什么?什么事情是我雙休日最愿意做的?其他小朋友們雙休日都在干什么?這可能是三年級小朋友經常會思考的問題。正確引導兒童校外活動,使學生在校外特別是在雙休日中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給他們的童年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同時也是社會的責任與義務。

2創設情景激發情感,優化活動課的課堂效果

誘發、培養、發展每個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活動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同時,在設計上更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發展個性,使每個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知識、能力都有所增強,思維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對數學有特別興趣的學生的數學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數學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樂于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就必須在教學中有創新、有新意,對于一堂實踐活動課來說更是如此。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會讓學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馬上就被吸引來,為后面的活動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愉快和諧氣氛中進行的教學,不但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有利于讓學生的好勝心理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使其思維活動得到充分的表現。

3在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自主參與

素質教育觀念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強調給學生自主參與的機會,是給學生一個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間,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體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數學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著眼于促進學生個體自主和諧發展。可以說,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活動,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獨立或與同伴一起參與完成活動的目標,是衡量一節數學實踐活動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內容時,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精心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學習的內部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青島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有一個實踐活動“變化的影子”,看到這則內容,筆者心底那一股兒時的思緒不由地涌現在眼前。小時候,每當和媽媽手牽手走在陽光下,總會這樣說:“媽媽,你看我的影子有多高呀!”有的時候也會這樣不高興地說:“媽媽,我怎么變矮了呢?”當時媽媽總是急于去干活,而無心給筆者說個明白。今天面對這個實踐活動內容,那股急于讓學生弄清影子的知識,讓學生參與的激情蕩漾滿懷,于是這個星期天,便給學生留下這份具有探索意義的作業:“陽光的伙伴

篇2:小學數學活動課實施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和意義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同學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同學發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沛發揮同學個性特長,強調同學的個性發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加才干,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同學的思維品質,提高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于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著認識上的“盲區”,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時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同學素質。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課題組把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⑴生活中的數學;⑵生產中的數學;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課題組在確定小學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性”:1、趣味性。小同學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根據小同學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同學所喜聞樂見。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⑴活動形式游戲化;⑵列舉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難故事化;⑷數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紹人物傳奇化。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游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同學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同學不只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2、考慮性。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需讓同學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展同學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丈量的學問”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同學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同學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我們一下子聰明了許多!”3、實踐性。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同學往往感到數學知識籠統,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于指導同學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同學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實際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同學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只在繁華地段協商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制成統計圖,小朋友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效果1、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同學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范化管理提供了經驗。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小同學的年齡“特點”以和同學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于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同學寓學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同學的知識面。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幼稚的教師為主導,以同學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這一在教師主導下同學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四、問題研討小學數學活動課程存在著許多問題,如:1、缺乏完整、科學的教學內容序列;2、缺乏對活動課程的有效評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