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讀代講遇到朗讀時……
當“以讀代講”遇到“朗讀”時……
譚培霞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教研室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充分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边@字字句句充分體現了小學各個階段都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原則。“以讀代講”耳熟能詳,倡導多年,但至目前,還是被束之高閣。是“曲”高和寡?還是理論與實踐難以對接?我也想以己之愚見,漸次地認識它,逐漸撩開她的面紗:
什么是以讀代講?
顧名思義,就是用讀來代替講,這里的“讀”應該是指讀的形式,當然既包括朗讀,亦包括默讀、誦讀等多種讀的形式。鑒于目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以讀代講的提出主要是為有效遏制課堂上的無效問題,實現以讀代問的效果。
讓我們先從“狹義”的角度,將“讀”定位于“朗讀”來詮釋以讀代講。為什么這樣來思考,我以為:“以讀代講”是一個教學理念,不同的讀法都可以以此為指導來設計。當我們還不能夠對一個理念融會貫通時,不妨先從一個小的切入口,將理念與教學行為對接,就相當于將概念進行了具化,有了直觀形象的認識,對以讀代講的認知才會有所依托,繼而推而廣之,得以深化。
那么,如果將“讀”聚焦到“朗讀”來詮釋以讀代講,就應該是教師將教學內容寓于以指導朗讀、提高朗讀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過程中。課堂要以學生的實踐和活動為主,教師只做點撥和指導。
如何實現以讀代講──之一:以朗讀指導代替瑣碎問答
一、以讀代講的根本在于對讀的定位
在小學低年級尤其要積極推行以讀代講的策略,將閱讀課上成朗讀指導課。否則,“十萬個為什么”的課堂會削弱孩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年級下冊《我為你驕傲》一課,兩位教師的處理各不相同,從中我們會思有所得:
【案例一】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3自然段,畫出描寫小男孩心情變化的句子,讀一讀。
2.學生逐句匯報,教師逐句點撥。
A第一句“我們看著石頭像子彈一樣射出,又像流星一樣從天而降,覺得很開心、很有趣?!苯處熞龑w會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引導練說學用句式:“像,又像”接著,體會小男孩的心情(很快樂),最后,指導朗讀。
B第二個比喻句“我們聽到玻璃破碎的聲音,就像兔子一樣逃走了”。體會到不敢承認錯誤,然后指導朗讀。
C第三段抓住“不自在”體會人物心理,進行朗讀指導,然后練說:
上個星期五,學校舉行了跳繩比賽,輪到我們班上場了,選手的心里(),場下小觀眾的心里()。
【案例二】
1.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小朋友們是怎么玩的呢?誰為我們讀一讀第1自然段?
篇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填補語文朗讀教學缺失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填補語文朗讀教學的缺失
潘德娜文昌市羅峰中學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大大優化了課堂教學。過去只靠“一張嘴,一支粉筆”的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師要對現代教育技術伸出“敏感的觸角”,“放開膽子”將現代教育技術引進語文課堂,填補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缺失,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大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朗讀教學朗讀音頻與視頻朗讀興趣朗讀能力
一、現代教育技術下語文教學的優越性
(一)靈活高效
教師教得靈活,學生也學得靈活,師生互動方式更為多樣,教師可以運用網絡,為教學工作準備更充分的資料,資料的呈現也更方便而且節時高效。
(二)豐富深刻
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富內涵,更有利于課外拓展延伸。
(三)開拓創新
和傳統教學比較,現代教育技術下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是顯而易見的。它顛覆了教材內容的局限,讓教師能自由挖掘教材,也讓學生樂意接受更多的新東西。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語文朗讀教學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有感情的朗讀”是基本目標,是其它教學目標達成的根基。朗讀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因為朗讀是訓練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也是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課文的過程,這也能直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朗讀教學如此重要,我們語文老師該怎么做呢?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全六冊都都沒有配套的朗讀磁帶。沒有配套的朗讀磁帶,我們語文老師可以自己朗讀示范,但話說回來,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將朗讀進行得“淋漓盡致”、“聲情并茂”,那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朗讀教學收到更好的效果呢?在這種情況下,現代教育技術就該派上用場,“顯露身手”了。下面就談談我個人在朗讀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一些做法與收獲。
七年級上冊的《春》、八年級下冊的《海燕》、《雷電頌》等篇目的教學,如果沒有“有感情的朗讀”這一環節作為基礎,那么再多的講解分析都將是“空中樓閣”。因此,我們語文老師最好能夠讓這些富有“朗讀性”的文章張開“朗讀”的翅膀,飛翔在學生“多情的天空”。
前兩年,我在教學《海燕》時,特意在網上搜索很了多朗讀的音頻和視頻,經過試聽,我把我中意的朗讀音頻與視頻進行下載,到多媒體教室上課時,我說明了本課時的安排,便要一一播放這些我精心挑選的朗讀音頻與視頻。因為同一篇文章,我卻挑了多個朗讀音頻與視頻,有男聲朗讀的,有女聲朗讀的,有在舞臺表演的朗誦視頻,有配樂配圖的朗讀視頻,也有什么都沒有的“清讀”音頻。學生都問:“老師,你不講課了嗎?怎么讓我們聽這么多?”我回答他們說:“先聽,等一下我再告訴你。”等學生聽完(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們都聽得很認真)。我問:“這些朗讀有什么不同嗎?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喜歡男聲的朗讀,因為感情飽滿豐厚,深沉而有力度;有的說喜歡女聲的朗讀,感情高昂激揚,令人動容;有的說喜歡在舞臺表演的朗誦,因為不但可以聽到朗讀者的聲音,還可以看到朗讀者的表情動作,很是享受;有的說喜歡配圖配樂的朗讀,因為直觀形象,身臨其境;有的卻說喜歡“清讀”,因為可以留有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傊?,學生的說法讓我感到驚喜,因為學生在“聽朗讀”這一環節已對課文的感情有了把握,那接下來的個人朗讀可就變得容易了。
聽完這些“形式多樣”的朗讀后,我讓學生們模仿著讀一讀,很多學生都模仿得“有聲有色”,平時就有一些“朗讀基礎”的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還加上了自己的“創造”,絲毫不遜色于那些音頻視頻的“范讀”。
這一次朗讀教學的所得讓我反思了以往朗讀教學的缺失:播放一遍朗讀錄音,老師一個人范讀一遍,這是多么有限啊,怎么能滿足得了學生的“欣賞范圍”呢?怎么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呢?又怎么能讓學生在“朗讀的情境”中提高對朗讀的欣賞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讀”能力呢?
有了這一節課的所得,我在上《雷電頌》時又如法炮制,學生聽完朗讀音頻,對我提議說:“老師,我們也來演一回屈原吧。”我當然高興,說:“好啊,要當演員就先來有感情朗讀屈原的這些內心獨白,我當導演,現在開始挑選演員,開始吧!”于是,學生們都主動要求“試讀”,課堂氣氛很是活躍,這節課也收到了很好的朗讀教學的效果。
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就有心在朗讀教學中“引進多媒體”。**年,我在教《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就找了一些演講的視頻給學生看,課后,學生都說“演講很富激情”。我想,先不用說這一節課教會了學生什么,光是讓學生對演講有了了解,有了興趣,也是一種收獲了。后來我又教到馬丁
篇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國培計劃”**海南省項目市縣??谑行W送教下鄉培訓
研修心得體會作業
瓊山一小王茂強
所謂的朗讀,就是指聲音清楚、響亮地讀,就是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通過朗讀可以聲情并茂地把書面語言融情于聲,從而變為富有感染力的口頭語言。這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學的綜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也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文教法的精髓。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幾千年來,他們便是讓學生認真朗讀范文。在這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從而受到了審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發掘了知識瑰寶,提高了鑒賞與成文能力,事實證明,注重朗讀教學,這個為古人沿用千載的傳統教法,不僅不可擯棄,而且應該很好地繼承發揚。
那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呢?
一、憑借教材,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小學語文教材有圖文并茂、內容有趣、體裁多樣、語言活潑等特點。老師可以憑借教材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例如教學蘇教版十二冊第六單元《廣玉蘭》一課時,教師可以一邊展示廣玉蘭的美,一邊動情地范讀,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廣玉蘭》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作者陳荒煤在叢林中散步,被一種淡淡的幽香吸引,從而認識了廣玉蘭,并細致地觀賞,讓我們帶著一種別樣的情懷,跟作者一起去觀賞廣玉蘭,讀出廣玉蘭的美,好嗎?”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把收集到的圖片,結合文中的插圖,制成動態的畫面,通過聲、像、形、感同步的“動態”畫面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不同的情緒體驗中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真正化“要我讀”為“我要讀”。
二、范讀引路,點撥先行朗讀訓練是師生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融情于聲,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與聽錄音不同,教師可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讀時給學生以提示、暗示。當范讀到要求學生掌握的字詞時,在這些詞前稍為停頓一下,或讀重一點,以引起學生注意,強化記憶。當范讀到新詞及難理解的詞、句、段,教師可以用平緩稍低的語調給予適當提示、簡釋,幫助學生揣摩教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通過實踐,我們覺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準了文章的出發點,著力點,進行有針對的指導朗讀,可以牽一“點”而動全“篇”,由課內“指導”而延伸為課外“自練”。
三、朗讀要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如,在教學《廣玉蘭》這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觀察了廣玉蘭的美后,我并沒有以優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讀為標準,而是啟發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各自對這段文字的體會??梢允求@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兒欣賞的,等等。這樣就使得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讀得投入,讀得愉快輕松,也讀出了更多的創新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淋漓盡致的張揚。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個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并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對于句子的理解、體會各不相同,讀出來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要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各盡所能,在朗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總之,教無定法。在朗讀訓練中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情發于心間,又能溢于言表。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對于朗讀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耙宰x為本”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同時,尋找朗讀指導的全新對策,也就成了現代閱讀教學急待探究的焦點。相信經過我們每位重視語文教學的老師潛心努力,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定能在學生、老師和作者這三者之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心得體會,朗讀課文,海南省,孔夫子,??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