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該進行課堂觀察
教師應該如何進行課堂觀察
一、課堂觀察的定義和意義
(一)什么是課堂觀察
觀察對課堂的運行狀況進行紀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作為專業活動的觀察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
(二)課堂觀察有何意義?
課堂觀察的起點與歸宿都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課堂觀察主要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會不會學習,以及學得怎樣,這與傳統的聽評課主要關注教師單方的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確定的觀察點不是學生,其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學生是否學得有效得到檢驗。(現狀:很多老師在聽課時不會觀察學生的活動,上課教師在學生活動是時行為目的性不明確)
其次,課堂觀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是為了評價教學,而是為了改進課堂學習,在觀察的整個過程中進行平等對話、思想碰撞,探討課堂學習的專業問題。教師參與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徑之一。課堂觀察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無論是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獲得實踐知識,汲取他人的經驗,改進自己教學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再次,課堂觀察作為一種合作的專業研究活動,有助于學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課堂觀察是互惠性的,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都能受益。課堂觀察賦予備課組、教研組新的意義,教師分工合作成為一個合作體。教師基于課堂觀察的目標、任務和規則開展專業性的日常觀察活動。每個人認領各自的任務,承擔相應的職責,規范有序地開展課堂觀察的專業活動,避免聽評課活動流于形式、趨于業余。合作體的形成與活動的開展營造了一種合作的學校文化,增進了教師的責任感和對學校的歸屬感。(現狀:評課時,有的教師只說不好的地方,對好的地方就忽略不說了,這樣不利于合作文化的形成)
二、課堂觀察的四個維度(20個視角)
1.學生學習:關注怎么學或學得怎么樣。包括:準備、傾聽、互動、自主、交流
2.教師教學:關注怎樣教的問題。包括:環節、呈示、對話、指導、機智
3.課程性質:關注教育學的內容是什么,包括: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
4.課堂文化:關注整個課堂怎么樣,具有整體性。包括: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
(上述四個維度的關系:學生的學習和教師教學通過課程成發生聯系,在整個互動、對話、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課堂文化。)
(一)學生學習觀察點舉例
●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了什么?是怎樣準備的?
△準備得怎么樣?有多少學生作了準備?
△學優生、學困生的準備習慣怎么樣?
●傾聽: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老師的講課?能傾聽多少時間?
△有多少學生能傾聽同學的發言?
△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為(記筆記/查閱/回應)?有多少人?
(想一下:自己的課堂中有沒有經常重復學生的答案,如果經常這樣,就會造成學生不會傾聽的壞習慣)
●互動:
△有哪些互動行為?學生的互動能為目標達成提供幫助嗎?
△與提問/回答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參與課堂活動(個人/小組)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質量如何?
△學生的互動習慣怎么樣?出現了怎樣的情感行為?
討論1:關于教師提問的互動
▲有的提問有的是指向內部的?!鲈O計得好的指向思維過程的問題,如:馬鈴薯的沉浮與什么有關?我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蝸牛?這樣的問題問下去會激發學生繼續探究。■設計得一般的問題式指向結果的如:“馬鈴薯為什么會浮起來?”;蝸牛的生活環境是怎么樣的?這樣的問題問下去后學生會急于找資料尋答案。
▲有的提問是指向外部的(課堂組織起到管理、激勵、提醒等的作用)
討論2:關于學生互動的習慣與情感行為
案例:小組匯報后的其他學生的意見反饋,一個學生說:“你這個方案是不對的,應該……”匯報小組的學生就很尷尬,有點生氣了。另一個學生說:“你們的方案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匯報組的學生就很快的接受了建議。啟示:人際交往的行為要作為一個教學目標來進行,但這是教不會的,需要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感悟和體驗的。
●自主:
△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人參與?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形式(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序嗎?學生有無自主探究活動?學優生、學困生情況怎樣?
△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如何?
●達成:
△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預設的目標達成有什么證據(觀點/作業/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達成?
△這堂課生成了什么目標?效果如何?教師,課堂,如何
篇2:小學教師應進行課堂觀察
剛拿到這個題目之后,不知什么是課堂觀察,上網一搜相關資料,才知道:**年5月8日《中國教育報》報告了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關于課堂觀察的相關內容之后,北京、寧夏、浙江等地多所學校的教師相繼前往觀摩、研討,并積極倡導組建課堂觀察聯合體,這些學校和教師必然走在了課堂觀察相關研究的前列,通過學習,我發現,在深入開展課堂觀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們遇到了種種問題和疑惑,比如:進入課堂后觀察什么,怎么觀察,觀察得來的資料又如何分析,等等。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與各位參加研修的教師共勉。
一、關于觀察點的確定
作為教師的一項專業活動,課堂觀察有別于一般的觀察。這一方面是有課堂的特點決定的,課堂錯綜復雜且變化萬端,課堂教學過程具有動態性、即時性、非連續性和社會性,(1)要觀察到課堂里的每件事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們想看到什么或準備看到什么所決定”。(2)如果我們不知道在找尋什么,即使就在你眼前的東西也不一定能看得到。因此,有效的課堂觀察必須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在進入課堂觀察之前要確定好課堂觀察點。那么課堂觀察點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首先,所確定的觀察點必須是可觀察的現象??捎^察、可記錄、可解釋是觀察點的品質。觀察只是對行為的一種快照,我們很難觀察學生、教師頭腦里的東西,只能觀察能觀察到的東西,因此,我們所確定的觀察點必須是一系列可感的師生活動與現象,例如:師生之間的提問與應答,闡釋與分辨,輔導與練習,教師移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同樣,所確定的觀察點還必須是可記錄的和可解釋的,不可記錄等于不可觀察,不可解釋等于沒有觀察。
其次,所確定的觀察點是觀察者或被觀察者想觀察的內容。也就是說,我們要根據自己、上課教師以及合作體的需要確定觀察點。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關心的問題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確定的課堂觀察點就不同。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加強的教學領域或某一方面素養來決定觀察點,作為自己改進的參照。實際上,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需求往往不盡一致,這就需要在課前會議中通過協商來確定觀察點。同時,課堂觀察點的確定還要考慮合作體的需要。課堂觀察合作體形成的條件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標,或是研究一個主題,或是形成合作體的教學風格,或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某一方面等。確定了具體的目標之后,就需要考慮與研究主題最密切相關的觀察點,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