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價中若干問題研討
教師評價是整個教育評價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局部,搞好教師評價對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但是,教師評價難度很大,許多問題很值得研討,對某些問題的研討甚至還會引發爭議。本文就教師評價中的若干問題進行研討,以期能夠說明自身的某些淺見,最終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同學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是否有評價資格問題
眾所周知,教育評價實質上是一種對教育現象的“價值判斷”活動。“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是人們認識外界環境或自身狀況的兩種最基本的方式。所謂“事實判斷”,是指對事物的現狀、屬性與規律的客觀描述,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所謂“價值判斷”,是指根據一定的價值規范,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價值作出評判,主要解決“是好還是差”的問題。根據教育評價的定義,“事實判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評價,只有“價值判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評價。教師評價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來不得半點含糊,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教師是否被聘任和是否晉升職務等切身利益。由于同學年齡、知識、經驗和判斷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意圖不一定全部都告訴同學,所以,同學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只能具有“事實判斷”的資格,也就是說只能描述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而沒有資格對其進行“價值判斷”,即沒有資格評價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好還是差。
據了解,許多學校曾經實行過“掛牌教學”,即兩個或兩個以上教師開設同樣的一門課,由同學自由選聽。根據校方的設想,同學選聽多的教師,其教學水平一般是較高的;反之,其教學水平一般是較低的。可有時的實際情況與校方的設想出入很大:同學選聽多的教師并非教學水平較高,而是對同學要求不嚴格,例如上課不點名,平時較少安排作業,考試漏題;同學選聽少的教師并非教學水平較低,而是對同學要求嚴格,例如上課要點名,平時安排作業較多,考試不漏題,每次考試都有不少同學不能過關。同學在校學習時,可能對前一類教師贊揚聲不時,對后一類教師咒罵聲不時。可是,當這些同學參與工作后,回想在校學習時主要師從前一類教師而未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就會對這類教師的評價持完全相反的態度。試想,假如我們當時僅憑同學的評價來斷定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是好還是差,豈不冤枉了這些認真負責的教師?當然,這種情況不是很普遍,但至少說明有時同學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的評價有情緒化和不客觀等特點。
我們又必需供認,同學終究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如何,同學的評價意見還是不能忽視的。但考慮到同學的具體情況,他們只能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進行“事實判斷”,而沒有資格進行“價值判斷”,但“價值判斷”的意見可以作為參考。
二、評價指標系統中的因果關系指標和重疊關系指標問題
評價學的常識告訴我們,評價的指標系統是由一組相互間有著緊密關系的指標結合而成的,但指標系統內的各條指標之間必需相互獨立,不能存在因果關系,也不能存在重疊關系。也就是說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必需是并列關系,不能從這一條指標推導出那一條指標,也不能這一條指標的內涵包括另一條指標的內涵。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假如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那么根據評價這一條指標的結果就可以推導出評價那一條指標的結果,這不只加大了整個評價的工作量,而且使一些評價工作變成多此一舉和毫無意義;二是假如同一層次的各條指標之間存在重疊關系,那么重疊的指標被重復進行評分,實際上是加大了它的權重,影響了整個評價的科學性。
例如,目前比較流行的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指標系統中,主要是從“德”、“能”、“勤”和“績”四個方面進行評價的。對教師“德”和“能”方面的評價屬于素質評價,對教師“勤”方面的評價屬于教學行為評價,對教師“績”方面的評價屬于教學效果評價。遺憾的是,以上的素質評價、教學行為評價與教學效果評價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我們假如能夠準確地評價一個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行為是好還是差,就可以準確地推斷他的教學效果是好還是差;反之,我們假如能夠準確地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好還是差,就可以準確地推斷他的素質和教學行為是好還是差。很難想像,一個素質差而教學行為又不理想的教師,其教學效果是好的;反之,一個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其素質是差的而教學行為也不理想。毫無疑問,“德”、“能”、“勤”和“績”四個方面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將具有因果關系的指標視為并列關系的指標進行評價,這種評價顯然是不科學的。
又如,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提出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內容“三維”化,其中“一維”就是“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即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重視培養同學正確的“態度”和“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那么,什么是態度呢?心理學家認為,態度是指個人對某一對象所持有的評價與行為傾向,它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比方:這個人表示不錯(認知成分),我很喜歡他(情感成分),很想與他交往(意向成分)。心理學家還認為,態度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是指態度的對象對人的意義,人們對于某個事物所具有的態度取決于該事物對人們的意義大小,也就是該事物價值的大小。由此可見,“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這三者之間有重疊關系。我們對某個人或某個事物所持有的“態度”,其實已經包括了對這個人或這個事物所持有的“情感”和“價值觀”。將具有重疊關系的指標視為并列關系的指標進行評價,這種評價顯然也是不科學的。
三、定量評價方法與定性評價方法在教師評價中的地位問題
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各有優缺點,誰也無法獨立完成教師評價的任務。但從目前來看,多數人更傾向于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
根據評價學的原理,定量評價的方法具有這么幾個優點:1.能夠提高評價的精確性;2.定量的指標往往是客觀化的指標,因而使評價更具有客觀性;3.能夠作出明確的等級區分,使獎勤罰懶有據可依。可是,定量評價方法并非完美無缺,其缺點主要有:往往導致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一些很難量化的方面,而這些方面對教育活動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離開了對這些方面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就不是全面的。而定性評價的方法的優缺點與定量評價方法的優缺點正好相反。由此可見,定量評價方法和定性評價方法是相互補充的兩種評價方法,缺一不可,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筆者認為,教師的工作具有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復雜性、長期性、示范性、綜合性與發明性的特點,其教育對象又具有多變性、可塑性和特殊性的特點。另外,學科教師與學科教師之間,參與統一考試學科的教師與未參與統一考試學科的教師之間,班主任與學科教師之間,教學人員與教學輔助人員之間,教師與職員之間,很難用一個統一的規范來衡量,也很難將教師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量化處置。因此,在對教師的評價中,既要有定量評價方法,也要有定性評價方法,而且應該以定性評價方法為主。因為從提高教育質量來說,定性評價方法的作用往往更大、更有實際意義。例如,我們對某個教師的教學作了評價后,告訴他一個具體的分數。可是這個分數對該教師能提供多少改進教學的信息呢?教育實踐標明,這個分數提供的信息是極為有限的。但假如我們能夠告訴該教師一些定性意見的話,這些意見就有可能對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發生很大協助。需要提醒的是,教師的工作是一項最具發明性的工作,最需要講究教育教學藝術。假如對教師的評價過分強調采用定量評價的方法,往往會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變得循規蹈矩和戰戰兢兢,從而抑制發明力的發揮。
四、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與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在教師評價中的地位問題
目前主要有兩種教師評價的模式,即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與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注重發揮評價的甄別和監督的作用,即用某種統一、外在的規范來衡量每個教師的工作績效,然后通過獎和懲的方式為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做出聘任、晉級、降級、增薪或增加獎金等決策提供有說服力的依據。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注重發揮評價的指導和激勵的作用,即依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和符合每個教師個性的多樣化評價規范,在注重教師自我評價的前提下衡量每個教師的工作績效,特別是著眼于教師的未來發展和全面發展來判明教師潛能中的強項和弱項,并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使教師揚長補短地不時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過去,我們對教師評價的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現在,多數人似乎更傾向于采用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仍然無法解脫這個誤區,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毫無疑問,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克服了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評價內容狹窄、評價規范和方法機械以和忽視教師的自我評價等弊端,它強調尊重教師的人格和多樣的個性,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強調教師的未來發展和全面發展。但是,發展性教師評價模式也有缺乏之處,例如過于注重評價過程而不太注重評價結果;過于強調教師評價規范的多樣化,使得對教師的獎懲難免有失客觀公正,從而難以真正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過于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容易出現教師評價的報喜不報憂現象。盡管獎懲性教師評價模式的缺點很明顯,但其優點也很明顯,例如它使教師的動態配置有客觀依據,能夠通過合理的獎懲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有助于杜絕不合格的教師站在講臺上誤人子弟的現象,有助于學校管理者對教師進行適度的監督和控制,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這兩種教師評價模式各有千秋,所以,在對教師評價過程中,要將這兩種評價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點:既重視他律又重視自律,既重視他人評價又重視自我評價,既重視對教師要求的一致性又重視對具體教師要求的多樣性,既重視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又重視終結性評價的作用,既重視教師過去的表示又重視教師未來的發展,既重視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升學率又重視教師在育人、科研、協作方面的績效。惟有這樣,才干更全面、更準確地評價教師的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2]沈玉順.現代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3.
[3]李潤洲.復合性評價:教師評價的理性選擇[J].中小學管理,**,(3).
篇2:幼兒教師招聘自我評價
幼兒教師招聘自我評價
我是一名非學前專業的學生,我的專業是園林設計,在大二暑假那一年,在我母親的影響下,我很不情愿的在渝北一所幼兒園當起了實習教師,因為我覺得幼師是很簡單,是任何人都能勝任的一項職業。但是在這幾年的摸索和學習中,我明白了,要當好一名幼兒教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幼兒教師,不僅需要保育教育專業知識,衛生保健知識,職業道德,能歌善舞,彈唱繪畫,觀察力,溝通力等等各方面的知識,更需要是的要有一顆愛心,責任心,耐心的平等的對待每一名孩子。
直到現在,我馬上就要升級當媽媽了,幼兒園實習的經歷,出去學習聽課的經歷,對于我可以說是終身受益,它讓我明白了我該如何去教育我的孩子,它讓我明白了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我該做些什么。我告訴自己,我成長了,我喜歡孩子,喜歡幼師這項職業,所以在這段休息的時間里我報考了幼兒教師資格證,希望我能繼續在幼教這項工作中一直走下去,永遠和孩子們在一起。
篇3:小學教師學習與創新自我評價
小學教師學習與創新自我評價1
本人注重政治理論學習,能在工作和學習尊重領導,團結同志,熱愛本職,作風嚴謹,為人正派,能模范地履行一名小學教師的職責和義務。
自參加華中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大專高教自考學習以來,本人能正確處理“工”學矛盾,能按照學校的有關規定,利用業余時間自學各門課程,積極參加集中面授和串講,按時完成各項作業。通過三年學習,現已認真完成了《小學數學教育》、《社會***概論》等8門課程的學習,掌握了所學知識,并通過了有關課程考核。
在學習期間,我能自覺將所學知識用于指導小學體育教學實踐,大大提高了自己組織課堂教學和開展教學法創新的能力,所帶班級的學生成績和體育素質在學校一直處于前列。我還結合單位工作實際,先后撰寫了《學習新課程標準體會》、《創新教學探索嘗試》等十余篇論文和教改材料,其中《學習新課程標準體會》等文章曾參加過xx市小學教育論文交流,得到了學校和上級機關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