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考制度反思
我國高考制度的反思
顧海兵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今年已經是第27個年頭了。回顧這27年,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各方面均發生了質變。中國的制度已經由計劃模式轉型為市場模式。然而,我們又不能不看到,27年來仍有極少數幾個領域幾乎沒有什么質變。高考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應該說,對中國高考制度要求改革的呼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雖然目前由于高考錄取率的升高(達50%以上),高考制度改革的壓力似乎有所減弱,但隨著對品牌和質量要求的上升,高考制度面臨的改革壓力實質上并沒有減弱。
高考制度的改革,從久遠看,必定是高校自主招生,徹底改掉或廢除目前的統一招生模式。從近期看,必需對現行模式進行改造。這里就改造作點新的分析:
第一個觀點:中國的改革實質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統化的制度改革。好的制度使比較壞的人變成比較好的人,而壞的制度可能會使好人變成壞人。所以,中國的所有改革包括經濟和非經濟的,必需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認識,而不是簡單的站在體制角度去認識。過去我們經常區分體制和制度,我以為體制的背后是制度,僅僅在體制上做文章,中國的改革沒有出路。所以必需是制度的改革。
第二個觀點,對中國教育和科技問題我們現在必需站在危機的角度來認識。我們現在不是簡單講中國教育有沒有問題,而是說危機,那么如何看待中國教育面臨危機呢?我看可以從這樣幾個標志認識:
一是絕大局部同學對我們的教學不太滿意,這可以從他們的厭學情緒上得以驗證。假如我們同學有這樣一個總體評價,難道我們說教育還沒有危機嗎。
二是我們這個社會對我們的教育是不太滿意的,不只對中學小學,對大學也是一樣,可以說有相當程度的不滿。
三是從教育系統內部人員觀察,從廣大教師角度觀察,應該說我們的教師絕大多數對現行教育制度也是不太滿意的,他們站在各種角度上來表達自身的不滿。
四是作為教育一個產品的科技,它的發展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差異在進一步拉大。依據是近十幾年來中國科技界一等獎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一等獎連續十幾年基本上是空白。我們再看看中國的發明專利,我們專利很多,但是發明專利很少,在發明專利里面有高技術含量的發展專利很少,比方在全世界**年十萬個國際發明專利里面美國就占了將近40%,日本占15%左右,我們國家只有幾百件。我們科技可能有一點小小發展,但是和世界參照系來說差異在拉大。
五是我們同學的創新能力至少是沒有提高,同學基本上是為考試而活著。有人寫文章說中國有一流的考生,但是沒有一流的同學。他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就是十年前參與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國有很多同學參與,當時美國也有同學參與,而且我們也拿很多金獎。十年之后回過頭看,美國參與競賽的同學已經取得美國數學競賽最高獎,而中國獲獎者現在已經沒有什么身影了。為什么呢?中國參與世界奧賽是層層選拔制度,這是完全失敗的制度,而美國完全憑個人興趣參與。
所以從這五個規范我們可以觀察中國教育必需放在危機角度上認識,已經不是問題了。
第三個觀點就是對中國高考制度或者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制度反思。對這一點我的看法就是兩條:一個改造一個改良。改造就是改掉,基本思路就是作為法人地位的高校自主招生。但高校同時一定要強調教授治校,否則問題很多。這里面應該要求我們的高校在錄取規范上可以統一,但是在進來以后學費上應該有所區別,也就是說要把高等學校原料采購權還給學校。改良就是短期改革,改良怎么做呢?我想有三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個層面是要對制度的制度做分析研究。我們現在討論制度,往往對制度的制度缺少討論,特別是程序。很多事情我們先不要問結果是什么,而首先看程序是否合理,對于這一點我有這樣一些觀點:
1.像高考這么大的事情,為什么我們作為最高權利機構的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務委員會好像沒怎么介入,為什么我們人大不能定期的開會,對教育部門進行質詢呢,至少每個季度應該質詢一回。我們沒有定期的制度化操作,沒有最高權利機構的監督,那教育存在問題就太正常了。
2.建議成立高考委員會。美國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它是以州為單位,凡是涉和到教育的決策都由州教育委員會做出。州教育委員會的成員沒有教育界的人員,而是學校和同學走向社會的用戶。這樣一個機制就是靠最終需求或市場來制約,由教育的需求者來做決策,然后由教育部門負責執行。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類似于美國的州教育委員會的機構,它不是教育行政部門的和屬機構,它由教育系統之外的人組成,它對教育提出需求的制約。這就涉和到現在對高考怎樣衡量。筆者認為,有這樣兩個判斷是可以成立的:目前的高考制度確實影響了創新能力的發展,造成同學生活能力的下降。同學能力水平的衡量不能完全依靠規范卷面成果,要看同學的創新能力。而這必需由用戶來衡量。
3.現在我們的教育部門特別是國家層次教育部,他基本上四種角色混在一起:比方他即是總領隊,又是總裁判,又是運動員,并且他還是企業家。所謂總領隊是指整個考試的組織是由教育部門組織,所謂總裁判是指所有考試問題最后解釋權和裁判權掌握在教育部,所謂運動員就是整個考試準備過程都是教育部門一手籌劃,所謂企業家就是我們現在的高考是巨大的產業,比方說教育部有考試中心,我想這大概蘊含巨大商機的中心。
第二個層面是制度自身究竟有哪些問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
1.全國在統一的時間搞統一的考試風險太大,不如分散進行,各省省自為戰,每個省選擇自身的考試時間。因為全國統一命題、統一考試,一旦某個點漏題,則滿盤借輸,風險太大。現在通訊又發達,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全國受影響。現在沒有出現問題,不等于風險不存在。所以現在處置思路就是分散化,比方我們可以提出來讓一百所大學率先放開自主考試自身選擇時間。
2.考試科目問題。我一直認為,兩天或三天的考試時間太長,半天考完完全可以。比方說考四門課,每門課有十個或一百個采分點,隨機抽取十個采分點來考。沒有必要所有的知識點都考。抽樣是低成本高產出的做法。再一個就是分數的分配,這門課150分,那門課300分,這種簡單的把分數相加的做法對于我們多樣化的大學是不科學的。
3.現在我們的考試完全忽視平時成果,比方一模、二模、三模,高一、高二、高三的成果,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合適。一考定終身會出現許多問題,如至少每年有10%優秀考生不能反映平時情況,又有至少10%的比較中等考生突然考好了,這就有20%的誤差率。所以我認為忽視平時成果是不對的。實際上一個人要想在高中三年連續作弊,連續搞腐敗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把平時成果完全可以納入到教育評價里面,同時建立起陽光制度和舉報制度,并且從高一開始,就把準考證號碼確定,把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4.現在我們的加分減分規定,我一直認為很不合理。今年北京市文科前800名當中有四分之一人加分,依據是什么?合理嗎?比方三好同學,究竟誰可以評三好就有很大問題,而且我對三好同學這種評法也有很多看法。我不主張一個人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勢,不可能全面發展,假如你非要讓他全面發展,只能把他的優勢給拿掉,最后發展的是比較平庸的人才。又如我們給烈士子女加分,假如同樣兩個子女,一個報考時他父親死了,一個是考完后父親才死,那對不起你父親死的太晚了。見義勇為的更糟糕了,很可能就失去生命,這不是鼓勵未成年人冒險嗎?所以我覺得加分需要研究。
5.錄取模式問題。我曾經在鳳凰衛視上講現在高考實際就是把吃肉的和吃菜的弄在一起考,而現在我們的教育差異在城市之間、鄉村之間、城鄉之間教育差異太大了,往往條件好的地方考分還比較低,甚至差100分,那就更糟糕了。所以這樣的錄取模式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假如要分省錄取,我倒認為更應該分城鄉錄取,凡是農業戶口的獎勵,他們在那么艱苦條件下取得和城里人同樣成果,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他們鼓掌嗎?
6.我不贊成目前我們考難度的選拔性考試。這沒有什么價值。所有的考題都是我們的老師設計的陷阱讓你鉆。所有有答案的考試是不可能考出發明性人才的。所以我說我們現在的考試,都是陷阱,都是那些老師坐在房間里拼命的設計題目,然后讓你去鉆。所以我們永遠不可能逾越老師。我主張高考要考速度,考基本概念,出100、200個看誰在最短時間做出來,為什么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何必要考難度呢,初等數學考什么難度,有什么難度,沒有任何必要。實際上把我們同學已經完全置于老師的魔掌之下。
7.我主張我們現在目前這種選拔性考試向資格考試發展,取消外語考試,特別是口語考試。最近我問一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朋友,我說你接的國際電話是不是很多,他說沒有什么電話,我的語言功能已經退化了,國際組織給我的所有信息全部是E-mail。沒有語言環境何必學口語呢,勉為其難,第一本英漢辭典是不懂語言的人編出來的,現在讓我們的人花那么長時間學外語,簡直太浪費了。外語是工具,能看得懂就可以了,世界上哪門課一學學20年?這在實質上是媚外。關于考試科目我主張有一門需要考就是憲法,我希望每個人都應該把憲法背下來。
8.堅決取消體檢。多年來,高考時要體檢,到學校報到后還要體檢,其實99.99%的人沒什么問題。即便有些人有問題,只要能堅持完成學業就行了。現在婚檢都取消了,高考體檢就根本沒有必要了,除非特殊專業有特殊要求。
9.現在我們整個考卷批改全過程我個人認為還不太透明,沒有做到全程錄像,我們要把改卷子運送卷子的全過程錄像,要陽光化,而且我們應該建立題庫,由電腦自動生成每年考題。
10.現在我們采取120%的投檔,我不知道120%是根據什么定的,為什么不是140%,為什么不是105%,究竟有多少科學性,我覺得值得研究。至少還應該有個程序,誰有權利決定這個投檔比。這是我對中國高考制度自身的一個觀察。
第三個層面是對制度外的制度的觀察
我們就高考談高考可能有點局限性,那么制度外制度有哪些內容呢,我想有這樣幾點:
1.目前我們人才招聘市場存在嚴重的歧視現象,表示在文憑至尊,比方北京現在很多機構招聘在報紙上列出來的必需是全日制大學本科畢業生。自學考試的不行,電大的沒門,黨校的不認,甚至很多機關招聘不是博士學位的甭進來,甚至在河南省形成博士兵團,據說省委書記、市委書記都是博士,那我就懷疑,假如是自然科學博士那是人才的浪費,假如社會科學的博士我就要問問他的來源是什么?我也可以告訴大家,市場經濟比較幼稚的國家,在人才市場上他們堅持這個原則,叫法律不以文憑、學歷、膚色、長相、身材、民族說話,一視同仁。美國國務院招聘人才時候,他的規范很清楚,只要你完成了美國的義務教育你就有資格進入國務院。也有人統計過美國高技術產業區硅谷,統計了將近四千份招聘廣告,其中80%以上招聘廣告沒有提任何一個字的學位和學歷要求,他提什么呢?他只提一條你會什么軟件,只要你會這個軟件就來,至于你什么學歷根本不需要問,那是個人隱私權。你管他是什么出身呢,你管他什么歷史呢,計劃經濟時期我們講政治出身,到這個時期突然反過來了,什么都講一張紙。現在搞到我們高校里面一些已經功成名就的教授反過來要念他同學的博士,真是荒唐。我們現在的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嚴重的違法問題,但是我們勞動部門從來沒去管過。而且現在我們還把學歷和級別掛鉤,處處可以看出來這點,所以這是非常致命的東西,不得不對我們考試制度發生嚴重的影響,疑惑決這些制度外的制度就高考自身論證力量比較弱。
2.現在我們的學校之間差異很大。經濟學上有一個基尼系數,專門評價最富和最窮人比例關系,有人統計中國基尼系數已經達到危機邊緣。我們應該考慮我們教育基尼系數如何呢,現在我們學校之間差異非常大,這不是教育部門自身責任嗎,教育部門要重點解決起點不公平的問題。關鍵是義務教育要公平。盡快實行9年制免費義務教育。疑惑決學校之間巨大的差異只就高考自身論證顯然是有限的。
3.中國的**制度,一個人畢業之后到高校,或者到研究機構,必需評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的**制度現在已經越來越和學位掛鉤了。過去我們曾經在評副教授時候允許專科學歷人參與,現在不行了,至少是本科,假如評教授至少得博士,所以這樣一個從上到下的結構不可能不對我們的高考發生嚴重的推動作用。所以中國**制度不改革,中國的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很難取得實效。
4.我們的教育部門現在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考試招生上,而對于畢業生的質量沒花什么功夫。但現在我們高等院校大學畢業生質量非常令人憂慮。我認為教育部門真正應該管的是出口,監督我們高等院校是不是合格。
最后我說幾點我的想法:
篇2:古代選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啟示
古代選官制度及高考改革的啟示
----教育管理與領導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學習心得
7月17-21日,參加了局機關組織的“教育管理與領導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學習,感受了百年名校的氛圍,聆聽了大師的教誨,深受啟發,收獲很多。在眾多大師講座中,閻步克教授的“從世卿士祿到選賢任能----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啟示”、呂峰教授的“人力資源管理”,內容緊密關聯,印象尤為深刻,啟發尤深。
一、選賢任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歷史上選官制度的發展軌跡,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王國至周朝,這個時期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是世代相傳的奴隸主制度,連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如史官、天文歷法官等職位,由于家族壟斷了資源,也基本上是世代相傳。值得注意的是,從周朝開始,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逐步開明,統治者為國家生存和稱霸,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如商未周初“子牙八十遇文王”,成為國相。《孟子》中提到春秋時期的傅悅等人或出身奴隸,或出身建筑工,都成為一代名臣。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商鞅等都出身低賤,進入統治高層。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吏道、征僻、察舉制度。漢武帝元光元年,漢武帝下詔:“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以推薦的形式,以德取人,以孝選官,從民間選拔人才。至東漢時期,實行州郡舉薦、中央考試相結合,向以文取人的路線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實現九品中正制,對官員的選拔實施評議,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基本流于形式。唐朝前期,實行的是門蔭制度,皇親國戚和有封爵者及五品以上官僚子孫都可門蔭入仕。
唐宋元明清時期實行科舉制度。由鄉貢—州縣考試—禮部試—吏部試,考試制度不斷完善,成為統治者選拔官吏、下層庶子進入上層社會的主要渠道。
通過科舉選賢任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形成了崇尚學習的社會文化,體現了公平的社會價值,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歷史的進步。
二、高考制度的改革趨勢
(一)高考的公平性特征逐步減弱。
新中國建立至上世紀未,高考強調的是公平。這半個世紀中,由于我國教育事業落后,高校招生規模小,錄取比例低,能考上大學的大多數是社會的拔尖人才,一旦考上大學,就跳出農門,列入國家干部,或成為專業技術人才。這個時期的高等教育,實際上是精英教育,高考承擔著選拔精英的歷史重任,因而是否公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考制度成敗的關鍵。
如何體現高考的公平?用最簡單的游戲規則,越是簡單就越公平。實行“三個統一”: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按分數線統一錄取。“三統一”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高考制度的公平,當時得到全國上下的一致認同,同時為國家選拔了大批優秀人才。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是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變成大眾化教育。今年,全國高考錄取率達到80%以上,我市高考上線率幾乎達到100%,部分高校已經生源不足。二是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才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一個模式,二是日益提高的多樣化、專業化。這兩個顯著特征,決定了高考的公平性特性越來越弱化,高考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二)改革高校等級制度。
現在高校分為一本、二本、三本、專科、職專五個等級。各個等級的學校享受不同的行政級別和待遇,按不同的分數段錄取學生。這種辦學體制存在兩大弊端:一是嚴重制約高等教育專業化發展。各高校首先追求的是級別,而不是提升專業建設,導致專業發展滯后,教育質量難以提高。二是制約學生專業選擇。學生填報志愿時,首先考慮的是是否名牌大學,選擇的是高校的等級,其次才考慮選擇專業,不利于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的專業,不利于學生專業化成長。
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專業化水平,培養高質量的專業化人才。要達到這一目的,應當簡化高校等級,取消高校行政級別。在學歷上,實際只存在本科和專科的區別,人為地設置一本、二本、三本,不利于高校之間的競爭發展和專業發展,應當將普通原來的一本、二本、三本、專科四個層級簡化為本科和專科兩個層級,同時加快取消高校行政級別,鼓勵高校向專業化建設方向發展。
(二)改革招生辦法。
一是改單純的高考“分數”錄取為“綜合素質”錄取。“一考定終身”,以分數“一刀切”的高考錄取方式,貌似公平,其實存在許多缺陷。一是只看考試成績,忽視能力和潛能,名校錄取高分低能學生的現象有增無減。二是忽視學生思想道德和綜合素質,在“唯分數”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中小學熱衷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難以推進。要解決這個問題,應當改革高考現行錄取方式,推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高考成績及綜合素質評定,各占一定比例,作為錄取的依據。
二是積極推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進程。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完善高校自主招生辦法,加強監督管理,促進高校對口招收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