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幸福規范:熱愛而能夠掙錢
職業幸福的規范:熱愛而能夠掙錢
許錫良
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里,職業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人們對職業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適合自身,自身熱愛這份職業。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前提。熱愛它,然后干出一流的水平與效果來。當然,一個人的喜好僅此還不夠,人有許多喜好,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喜好都能夠為他人、為社會起多少積極的作用。這個時候就還要有一個規范就是,能夠從這個喜好中掙錢養活自身。能夠掙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業規范。這說明有這么幾何可能,一是,你的喜好確實是有社會價值的,對他人能夠帶來福利。二是,你確實是這個喜好中的佼佼者。能夠把這種喜好做到當時社會上的一流水平。
假如僅僅是喜好而無社會效益,那么你可能得不到社會的供認。能夠掙到錢,也就是得到了社會的供認。當然,這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社會,在消除了職業的高低貴賤之后的結果。換成另一種社會形態,此種情況就不會存在。特別是在封閉的等級森嚴的社會里,人們的喜好并不一定能夠得到社會的供認,做到一流也并不意味著你能夠掙到錢。而能夠掙到錢的活,也并不一定要做到一流,甚至不一定是你熱愛的職業。因為,這里面有太多的身份的限制、職業的偏見與出身上的歧視,這些東西在阻礙著個人的興趣與社會的需求之間的契合。但是,在自由、開放的社會里,人在做最好的自身的同時,他也就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的需求。這里只通過良性的市場調節就可以實現。人們的個性與興趣,就是通過這樣的自由流動,打破職業與身份的歧視而融合在一起了。在這里一流的專業水平與因熱愛而形成的敬業精神,是社會的主流意識。無論做什么,假如你不對你的職業的敬業,不去傾全力做到自身的最好水平,那么,無論你做什么都不可能得到社會的供認。
良性社會的重要標志也就是在各階層和各職業之間可能自由、平等而沒有障礙地流動。只要有社會需求,只要是正當的合法的興趣喜好,只要是做到一流水平,所有的職業都是能夠得到人們的充沛尊重的。人們認準的不是你是做什么的,而是認準的是不是這個職業內的一流,能不能得到社會的供認與尊敬的,也是這個規范。所有的職業與需求都是以績效上的最優為規范的。用把事情做到最優的規范,通過自由的、平等的機會市場來調節每一個人的去處。任人唯親而不唯賢的現象,也許還會有市場,但是,很快,他所從事的事業就會被同行所淘汰。只要你只是二流的,那么你的生存就存在著危險。所以,大家都要做自身最熱愛的事情,首先是最熱愛,當然也是最能夠勝任,才有可能做到自身的最佳水平。也才可能因一流的專業水平而被社會廣泛供認。這種狀況的出現,就是一個充溢生機活力的社會。他的活力所帶來的是充溢生命力的高度繁榮。
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這個社會,受到種種的限制,這是一種可怕的封閉式的限制。戶籍、身份與單位,像三把鐵鎖一樣緊緊地鎖住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身心。還有許多潛規則,莫名其妙地控制著人們的活動空間。特別是人對人的依和關系。人們的活動空間實在是太小太小。人們的社會地位與個人的前途,天然地與這三樣東西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個人的興趣喜好,幾乎完全被一種制度所帶來的束縛力量所限制。沒有多少人能夠干上自身最有興趣的工作。也沒有多少人能夠在自身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一流的水平,而且即使做出了一流的水平,有著特別的敬業精神,也會因為戶籍身份與所從事的職業的社會地位而遭受歧視,或者變得貧窮。而這樣的社會經常以無私奉獻與勇于犧牲,服從需要之類的高調,在不時地扼殺著人的天性,消滅著人的個性,個人的興趣喜好被天然地認為是社會的天敵,滿足了個人的興趣似乎就會導致人們不顧和社會的結果。其實,社會的存在是為了人的幸福的最大化。社會并不要求個人犧牲個性與興趣,而是要求盡量發揮自身的特長。把自身所喜歡的東西做到一流的專業水準。在這個意義上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中國的年輕一代需要像美國人那樣,每個人都來做自身最喜歡的,做出最好的水平,然后想方法從中掙錢。假如是一個健全的法治社會,掙錢的事業永遠是一個美好的事業,個人因掙錢而被社會供認,社會因有人掙錢而變得繁榮、變得富有發明和生命活力。但是前提是這一切都等到公共權力完全退出市場交易之后。否則在特權壟斷下,掙出來的暴利就是罪惡。
篇2:優化教師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提高人文修養做一個幸福教師
優化教師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提高人文修養,做一個幸福教師
摘要: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深化,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優化能力,才能駕馭課堂,打造高效課堂。提高人文修養,變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做一個幸福教師;拓展教學理論學習,提高課堂掌控能力;優化實驗的設計和改進能力,運用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的能力,對實驗的指導能力,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能力;提高課堂觀察能力。
關鍵詞;高效課堂、人文素養、實驗能力、掌控能力、觀察能力
課程改革走到今天,新的形式和方法層出不窮,開辟了課堂教學的新空間,豐富了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我校實施“五步三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驗。在實驗中,認識到教師能力是決定高效課堂的高效性的決定因素。我認為打造高效課堂,化學教師需要優化以下幾點能力:
一、提高人文修養,做一個幸福教師
高效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煥發生命活力的樂園,是對傳統課堂的揚棄,提倡建立一種師生真正平等、交流無障礙、氛圍融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每一節課都是教師與學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也是自我生命價值和自我發展的體現,課堂教學對教師、學生都具有個體生命意義。與其他行業的道德相比,教師的職業的特殊之處,就是愛心、表率與自我發展。教師要熱愛所教的學科,在教學中進行情感傳遞,將自己對學科的探索和追求的精神,熱忱和感受隨著教學內容一道帶給學生,以撥動、引發、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漣漪和共鳴。高效課堂中,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的素質和修養應該有多方位、多層次的提高。尤其要教師擁有較高的人文修養。教師依托較高的人文修養能把握社會發展趨勢,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師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擁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擁有較高的人文修養的教師,在化學課教學中,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某種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的規律性知識,而且還可以給學生以人文方面的啟迪和美的享受,教師的影響能更多地滲透到學生生活的一切領域。在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中,教師要敢于表達自己的教學理念,塑造自己在高效課堂中的全新角色,在教育教學中成長,變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做一個讓學生愉悅,自己幸福的教師。
二、拓展教學理論學習,提高課堂掌控能力
高效的教學取決于高效的課堂組織管理。高效課堂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以學生活動為主,是一種多個群體參與、共同活躍的教學狀態。課堂教學掌控不當會使教學流于形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一方面蘊含著教師的預設引領;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與教師、同伴、文本課程等之間的對話,在互動中分享經驗、融合視界、建構知識的意義,溝通彼此的理解,提升生命的境界。這兩方面是一對矛盾體。怎樣處理互動生成、價值引領這對矛盾體,需要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課堂掌控能力,即具備互動生成基礎上的課堂價值引領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既要兼顧全局,又要關注個性張揚。高效課堂教學要求教師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需要教師綜合個體的信息形成全體的學習需要,做到全局兼顧,同時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師常常是源于個別的學習需要,并把這種需要推向全班學生,同時把對全班的學習要求推及到學習個體。較高水平的課堂掌控能力是在鼓勵學生個性張揚的基礎上追求整體的進步發展。怎樣提高教師課堂掌控能力?教師要系統地學習與“參與式”教學相關理論,進行行動研究與實踐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優化實驗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知識,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科學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化學實驗教學在打造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高效課堂中實驗教學是開放的,對教師的實驗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具備基本的實驗教學技能上,還要突顯幾種能力。第一,教師實驗的設計和改進能力。教材中的實驗設計不能滿足高效課堂教學。在實驗方式上不斷變換其表現形式,如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增加分組實驗、對比實驗;設計的實驗方案必須安全、方便、節能、少污染。設計中關注小組學生實驗能力的差異,尤其要差生也活動起來,讓他們全身心參與實驗與探究,滿足差生的心理需求,同時也讓差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通過實驗發展、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轉化差生。如探究溶液的酸堿性實驗,除了教師準備溶液外,鼓勵學生自選、自帶溶液、組間交換、互補實驗。這樣的實驗設計和改進不但滿足了學生的問題需要,讓學生學習源于生活,回歸生活,覺得知識即有趣又有用,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和知識的掌握,更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實驗改進時,注意就地取材,把生活中廢舊材料,廉價材料進行簡單加工,或利用生活中和手邊易得材料、物品進行有意義的組合,指導學生自制實驗儀器,建立小組實驗箱。
第二,運用多媒體進行實驗教學的能力。教師要努力提高對多媒體實驗課件的設計、制作和選擇、使用的能力。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實驗的可見度、突出重點、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作為演示實驗的重要補充。利用多媒體中的課件可以通過“特寫”使學生清楚地觀察,利用“回放”來延長實驗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多信息。
篇3:開展小課題研究提升教師幸福指數
開展小課題研究,提升教師幸福指數
海口特校杜蘭英
**年11月20日上午,我參加了海南省特殊教育師徒結對子總結大會,在會上有幸聆聽了省教培院王女老師的講座《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通過學習,不僅讓我了解了如何開展小課題,讓我體會最深刻的是開展小課題的重要意義。
為什么要進行課題研究呢?課題研究有什么重要意義呢?王老師給列舉出了很多答案: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塑造學校整體品質的需要;提高教師幸福指數需要等等。在這么多的意義中,也許有些教師會不懈,什么專業成長,教學質量,學校品質。有種種情況讓這些意義變得都不太有意義。比如:某某教師沒有幾年就該退休了,談什么成長?比如有些教師對自己要求又不高,無所謂什么教學質量;至于學校品質就更不用說了,老師們大多會膚淺的認為那是校領導的事,與我何干。由此,課題研究的以上意義也就變得不太有意義。唯獨一條:提高教師幸福指數是最有說服力的。
幸福是每個人都追求的,教師也不例外。在繁雜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如何找到幸福感?我想課題研究應該是理想的途徑。幾年甚至是十幾年,幾十年下來,上課、下課、批改作業。不停的重復著這些事情。有些小循環或固定上某個年級,某一學科的教師,就在不停地重復著那些內容,甚至帶幾個平行班還得同一天里講同一個內容。如此這般,怎能不枯燥不乏味,怎能不產生職業倦怠該,幸福從何來?
要想從教學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小課題的研究就是不錯的選擇。在重復的工作中找規律,找經驗,整理成文。解決一個個自己平時困惑的問題,給自己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據,讓后來者找到可以借鑒的方法,體現自我價值,獲得成功的喜悅,幸福感油然而生。
因此,要想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提高幸福指數,遠離職業倦怠感,課題研究是不二的選擇。
課題研究,海南省,幸福感,說服力,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