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七年級美術《生動小泥人》優秀教學案例

七年級美術《生動小泥人》優秀教學案例

2024-07-31 閱讀 8116

一、教學理念

傳統的美術教育過重地傾向于美術專業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比較注重技能、技巧訓練,忽略對學生審美感受的引導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學的和實際生活環境相脫節,學生的美術興趣難以長期堅持。在大力提倡素質和人文精神的背景下,顯然這樣教學模式已不能符合現在教育的發展。農村的美術教育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利用本地資源進行美術教學。在本教學方案中,我采用有別于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使得美術教育的實際和所想提倡的主導方向相協調:

(一)注重學生的興趣感受

對于初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興趣愛好是他們對一樣事物最能堅持的態度,在本方案中,我在上課是將泥用食用紙包起來,形成一種類似巧克力一樣的物體放在講臺上,并用布蒙著,先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想一想,這可能是什么;然后讓學生掀開布,看看可能是什么,給學生造成一種新鮮感,提高興趣。農村的孩子,對于泥巴應該不會陌生,很多孩子都是從小開始玩泥巴,比如“玩家家”等游戲,都是他們兒時常見的游戲形式。

在學生興趣的支持下,讓大家自己玩一玩泥巴。在這一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觸覺、視覺等多種感觀,發揮自己的想象。抓住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恰當美育教育。

(二)模糊美術學科門類界限、綜合各科內容

在學生玩泥巴的過程中,一直注重學生的感受,教師不再傳授過多的技能教學,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來“玩”,結合現代教育提倡的學科整合思路,將一個內容放到各科中去感受,因此我選擇了學生感興趣的語文學科故事教學:如“女媧捏土造人”這個神化;結合現在電腦教育,我又設置“在網上查找有關資料”為問題,與信息技術課相結合,讓學生查找網上內容,既找到的資源又了解上網的優勢,使問題得到延伸;但在學科綜合的過程中我們還是以美術學科為側重點,做到能跨學科教學,但又不離美術學科的美育教學工作。

(三)審美教育落實每一細節

學者普利漢諾夫說:“當我們看見一件藝術品,我們如果只產生有益于社會的考慮,這樣就不能得到審美的快感。”每每學生做到比較有趣味,創新的東西時,老師就將作品都展示給全班學生,特別有些學生帶了自己準備的有趣的瓶子,將泥土編排成各種形狀,依托在瓶子上,讓學生感受作品的特別之處;用手去體會各種凹凸不平的肌理感受和泥巴軟軟的材質效果。讓審美教育做到又能做好,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強大感染力。

二、教學方案

教學目的:

1、嘗試用身邊的材質(泥巴)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2、用泥巴通過揉捏敲等方式來制造自己喜歡的形象和不同的造型感受。

3、通過活動來了解襲擊想要了解的有關泥巴方方面面的知識。

教學重點:

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表達方式來玩泥土、塑造形體。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教學準備:泥巴、教學課件、惠山泥人

教學設計思路:

1、請學生猜猜、摸摸、看看老師準備的類似巧克力糖的泥巴(激發學生的欲望,獲得視覺、觸覺的感受,初步體會到材質的不同效果和美。)

2、提問學生是否玩過泥巴,(農村的孩子對于泥巴應該不會陌生,從提問的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都玩過),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經驗來做一些簡單的造型(放棄專業做陶的技巧,目的是讓學生對泥巴有一種喜歡)

3、講述“女媧捏土造人“的故事。請學生觀看老師準備的惠山泥人等實物并結合課件展示,闡述泥塑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是民間美術的一朵奇葩。欣賞陶的作品。并展示前面學生做的較好的形狀,激發大家的表現欲望。(將審美教育落實于學生的實踐中,有機的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

4、請學生按分好的小組進行組合練習,各小組可以按照本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創作,教師不固定主題。(發揮小組合作的功能,讓學生體會合作和個人完成的區別,創造集體智慧)

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創作當中。

5、點評:對小組完成的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增強自己的信心。師生共同參加點評。

三、教后感

《生動的小泥人》是新課程美術教學的內容,起目的是讓學生在充分放松、愉快的狀態下,完善學生的多種能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回味兒童時代經常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泥巴的有趣情景。也鍛煉學生對泥巴濕度的控制能力和揉泥巴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課堂上我最大的感受是:

學生對玩泥巴的興趣很高,每位學生玩泥巴的水平不同,出現各種方法、手段。由于采用與傳統不同的方式內容教學,課堂氣氛輕松、熱烈。尤其在學生進行揉泥巴的時候,有學生高興的說:“好象在揉面粉,要做湯圓了,真好玩”。從中我感受到學生在本堂課中體會到了玩泥巴的樂趣。制作、評說時由于沒有局限,可以說作品的優缺點,也可根據作品的形式來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同學之間有互相辯論的場面,我覺得學生學的輕松又有所得。

篇2:人教版三年級上《可能性》教學案例

《可能性》教學案例

一、案例內容

本案例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P104的主題圖和P105的例1、例2?!翱赡苄浴边@一知識屬于“統計與概率”這一知識領域的“概率”范疇,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現象的規律性的數學分支。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決策,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教學案例

(一)利用猜拳游戲導入新課

師:你們喜不喜歡玩游戲???讓我們玩猜拳游戲怎樣?

誰能保證一定會贏嗎?這節課咱們就一起來研究可能性(板書課題:可能性)

(二)創設摸球游戲,引導探索

活動一:通過摸球游戲,體驗“一定”。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空的1號盒和2號盒,請大家注重觀察(在1號盒里放入黃色的乒乓球)。請問在1號盒里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

生:黃色。

師:誰愿意實際地來摸摸看。

……

師:那老師想問問大家,假如再請同學們來摸,會是什么顏色的球呢?(齊說,并追問為什么?)

生:因為里面放的都是黃色的球。

師:那么誰能用一個詞來描述這件事?

生:一定(板書:一定)

師:貼出全是黃色的乒乓球的瓶子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活動二:提問,體驗“不可能”。

師:請問在1號盒中會摸出紫色的球嗎?

生:不可能。

師:誰來說說為什么?

生:因為老師沒有把紫色的球放入1號盒中。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因為1號盒中,沒有紫色的球,所以我們不可能摸出紫色的球。(板書:不可能)

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活動三:再摸球,體驗“可能”。

師:請大家注重觀察,老師還帶來了什么,這是一袋什么?

生:乒乓球(黃色和白色的乒乓球)。

師:下面請大家接著看?我把這袋彩球(放球)-----請問在2號盒中會摸出什么顏色的球?

生:白色的。

師:為什么?

生:因為老師剛才放進去有白色的球。

師: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為摸出的是黃色的球,因為那里面有黃色的球。

師:對,還想說嗎?

生:黃色。

生:白色。

師:為什么?

生:因為里面放有白色和黃色兩種顏色的球,所以摸出來的可能是白色的球,也可能是黃色的球。

師:那么,誰來實際的摸一摸。

生:……

師:在2號盒中,裝有黃色的球和白色的球,摸的時候可能摸出一個黃色的球,可能摸出一個白色的球,我們只能用“可能”描述這件事,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板書:可能)

師:貼出有白色、黃色的乒乓球的瓶子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貼出卡片)

(三)討論身邊事例,消化提高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會發生的,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你們看,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個生活中的例子。

A、三天后下雨;

B、我從出生到現在沒吃過一點兒東西;

C、地球天天都在轉動;

D、人用左手拿筷子;

E、太陽從西邊升起;

E、地球上天天都有人出生。

師:剛才,我們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已經學會了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來表達活動中的各種情況。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四周還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說說生活里的事嗎?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其他的同學給你評價評價,比比誰想得又快又多。(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反饋。)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篇3: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案例:

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在工作中就要注意從感情上與學生接近,尋找共同語言,學生犯了錯誤不能只是訓斥、壓服,而是要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心平氣和。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感激、信任,因而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后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收獲。

一次數學課上,班里有幾名男生偷偷地玩航模飛機,這幾名男生平時守紀觀念差,自我意識強,當課結束時,我并沒有指名道姓,而是事后,把這幾名學生找到辦公室,他們很緊張,認為準挨批評,可我避而不談,而是告訴他們,學校舉行小制作、小發明競賽,我打算以你們為骨干,帶領班里的同學一起進行小制作、小發明,他們先是一愣,繼而喜形于色??吹綆熒g的隔閡消除了,我說:“科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適當時間、場合。比如:在球場穿背心短褲是美的,假如接待客人也作此裝束,還美嗎?小制作、小發明也是如此……當時,這幾名同學馬上承認了錯誤。后來這幾名同學的紀律明顯進步,學習也認真勤奮起來。學生對老師產生愛戴親近感,會對學習,紀律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變化。

反思:

與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不守紀律,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但是這些孩子往往又是機靈、活躍、反映靈敏、動手能力很強的,在美術課的手工制作上會顯露出一定的優勢。由于紀律不好,公眾形象比較差,所以在優勢課上也會經常的犯些錯誤,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們犯錯,教師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待,切忌當眾批評、挖苦或變相體罰,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轉化工作的難度。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個善于把握德育機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總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總是富有時代感和預見性,總是事半功倍,成效顯著。對于課堂上發生的類似這樣的事件,教師只要抓住這個偶然的機會,把它作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能充分利用偶發事件,開展教育工作,不僅會促使個別學生的轉變,而且會對其他學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們知道,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凡事愛觀察,好發問,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歷淺,很多事情都處在似懂非懂之中,這就要靠成人去正確引導他們,但若爭取單純的說教,會顯得枯燥無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將感情教育滲透進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具有熱愛教育、愛護學生、教學嚴謹、活潑開朗等良好品質,這對學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孩子是變化發展的,教師的觀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變化發展的。只有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發展,我們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成長導航把舵。

愛是人類一個美好的永恒主題。人類需要愛,社會需要愛,教育需要愛,孩子需要愛。切莫因學生的某些不足就對他們放棄培養和轉化。我們要正確認識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錫北鎮東房橋小學潘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