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正確使用多媒體
語文教學中如何正確使用多媒體
【摘要】: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多媒體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降低了教學難度,以其動態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使課堂教學密度加大,課堂氣氛活躍,尤其能使學生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自學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理想的環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場所,從而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實踐
多媒體技術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借助這一手段,可以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實現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形成師生角色的新轉化。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要善于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理想的環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殿堂,從而使教學進入最好狀態。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品詞析句,培養審美情趣
中學語文教材是一個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倉庫。課文中富有文采的語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境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語文教學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審美優勢,成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眼”,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筆者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而且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蓋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體味詩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將學生帶入詩所描繪的境界中,因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
又如《草原》一文,老舍對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這樣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在這里學生沒有感性認識,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憑學生的一般生活經驗很難有廣闊遼原之感。此時可用多媒體播放錄像,通過鏡頭的拉近、拉遠,畫面的更迭、定格,讓學生比較、觀察、體會,反復吟誦表示畫面的句子,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活動中,使他們感受到草原的遼闊、深遠、朦朧的意境美,產生明快、愉悅的情感。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問題的提出,因而為使學生能夠進行創新性學習,必須加大問題的提出。通過教師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進行爭論,這樣才能使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上《海底世界》一課時,大多數學生沒有見過海,根本無法體會海的神韻,所以筆者設計一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環節:運用多媒體放映錄像,一望無垠的海面,海鷗在蔚藍色的天空中飛翔,學生們立刻被廣闊的海所吸引,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海底的魚各式各樣……這種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眉宇間很自然地流露出美的享受,急切想閱讀課文。抓住了學生這個心態,順利地導入新課:嘩嘩的海浪聲就像大海在唱歌,大海究竟唱什么歌呢?讓學生打開課文從中尋找答案。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學習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又如在教《火燒云》一文時,筆者在網上找了許多關于火燒云的資料,上課時,把這些資料在大屏幕投影出來,當那些奇幻的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換來的是他們一聲聲驚嘆、驚疑與渴望,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同時不忘提出問題:什么叫火燒云?你們知道這些云是怎么形成的嗎?火燒云的形狀、顏色有哪些變化?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火燒云的?這樣就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興趣,自主學習,使課堂學習收到成效。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朗讀,體會情感旨趣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筆者先讓學生觀看錄像,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的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出的巨響中,感受到瀑布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使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境。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嘆。在學生基本把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學生們很快就讀出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開闊視野,豐富說話內容
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是語文訓練的重要內容。但由于低年級學生平時對生活不善于觀察,思路狹窄,口頭造句時常無話可說,造句內容往往簡單膚淺,甚至枯燥無味。運用多媒體技術,開闊視野,有利于拓展說話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求異思維。
如教《我是中國人》一文,要求用“愛”字口頭造句。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只能說出“我愛爸爸”、“我愛媽媽”等單調的句子。這時,我先播放配有歡快音樂的各種動物的錄像鏡頭,每播放一種動物都讓學生試說。學生耳聽美妙的音樂,眼看美麗的畫面,激發了說話的興趣,他們的話閘頓時打開,說出了“我愛活潑可愛的小白兔”、“小山羊愛吃青青的草兒”等優美的句子。再播放山水畫面,學生說出的句子更是豐富多彩,有“我愛祖國的萬里長城”、“我愛長江黃河”、“我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我愛美麗的春天”等。多媒體技術具有生動直觀、形聲兼備的特點,可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超越時空的、有聲有色的形象化知識,既適應了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也彌補了他們視野較窄、直觀表象儲備少的缺陷。
又如在教《莊稼》一課時,文中有九種莊稼分別是:小麥、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對于生長在城市的學生來說,對田野里的莊稼很生疏。本課的教學內容對這些五谷不分的城市學生來講倒成了難點,怎么辦?一部表現莊稼生長過程的電視紀錄片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本片細致地介紹了以上九種莊稼的生長發育過程。同學們看過后興致極高地進行了描繪:春天,莊稼苗一片綠油油;夏天小麥成熟了,田野一片金黃,穗穗大苞米棒子結滿了紅櫻;秋天,沉甸甸的谷穗低垂著,株株高粱穗像北國醉漢的紅臉,大豆棵上結滿了黃橙橙圓鼓鼓的豆莢;冬天打谷場上糧堆如山,農民踴躍向國家交售余糧。這堂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育了尊重農民伯伯勞動、珍惜粒粒糧食的情感。
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教師接受,也越來越廣泛地發揮了作用。它那聲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效率。在語文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使語文煥發出奪目的光輝,產生了偉大的藝術魅力。
篇2:論高效教學關系多媒體與語文教學關系
論高效的教學關系淺談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中學賀麗霞
【內容摘要】現代語文教學,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可缺少,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的弊端越來越突顯,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深化促進語文教學方式的革新。需要我們教育者深思。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以其能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于一體的特點,賦予了課堂教學新的活力,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的方式,滿足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高效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沖擊,并促使教育發生了重大變革。教師運用多媒體對文字、圖象、聲音以及動畫、影視等的綜合處理,達到了聲、圖、文并茂的情景教學效果;通過對時間、空間的多維創新,使抽象深奧的問題直觀形象化。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學”落到實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增強感染力,使教育信息從多種渠道去刺激學生的大腦,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充分占有、使用,更有效、快速地實現信息的交流,從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多媒體的運用使導入形式多樣化,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課堂的導入是一門藝術,好的課堂導入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建立本堂課的知識體系,有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多媒體進入課堂,圖文并茂,聲情并舉,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為教學創設了互動、和諧的教學情景,實現了師生、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展開。教師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這些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多媒體的運用,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
運用多媒體,能夠把學生看不到的或想不到的一系列景象與形象,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呈現于學生眼前,讓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使學生能很快地進入課文意境中來。如在講授《愚公移山》一課時,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把愚公要移的這座大山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直接感受到移山的艱難,同時可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等人的堅定不移和不凡氣魄,從而為學習課文創設情境。還如在新授《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時,首先可讓學生觀看一組太空圖片(其中包括有關發射“神舟”六號的圖片),因為這些圖片能把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帶到浩渺奇妙的茫茫宇宙,從而誘發了全體學生探究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勇于登上太空,探索月球的愿望,并下定為之努力學習,為之奮斗的決心。。再如,語文學科的學習,很重視課文的朗讀,教師雖然可以通過設置多種多樣的學生朗讀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讀書樂趣,但如果更多點通過現代的計算機多媒體運用音像把語言文字中描寫的情景再現,可以使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聽過多媒體示范朗讀后,學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課文內容。
篇3:網絡多媒體環境下語文教學
淺談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語文教學
[摘要]網絡多媒體的運用,對如何體現以語文的知識能力與審美體驗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實踐,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的語文課程改革提供了條件。要使網絡多媒體切實有效地走進語文課堂,架起實現新課程的橋梁,首先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利用網絡、多媒體設備優化教學;其次要讓多媒體扎實走進課堂,不玩“花架子”;還要注重網絡多媒體在課堂延伸中的運用,切實架起師生創新教育與學習活動的新橋梁。
[關鍵詞]語文教學觀念網絡多媒體課堂課堂延伸
21世紀,歷史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語文課程改革已成為我們當前推進語文教育發展的新趨勢。語文課堂中,如何體現以語文的知識能力與審美體驗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實踐,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教師而言,這是個新的機遇,在進行語文教學法過程中,教師有可能有操作設備,隨心所欲地運用音響、錄像、文字、投影、錄音、動畫等現代教學媒體展示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突破重點、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一、網絡與當代教師
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標”,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盡快成為“新課標”的有效執行者和積極建設者將關系到“新課標”實施的成敗。一支筆、一張嘴、一本書以及在學校中所學的一點知識很難適應當前的教學。轉變傳統的觀念。迅速更新自我,已成為我們這些受傳統教育影響的教必經之路。網絡以其獨特魅力,即大量的、快速的傳輸和操作方便等特點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只需輕輕點幾下鼠標,所有的圖文、音響教學資料盡收眼底。網上更多新的觀點與方法也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能促使我們與新課程同步。置身于百家爭鳴的網絡世界,讓我們盡情地從中汲取新的觀點與方法,逐步自我完善,也可將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隨時發布,讓大家在討論中不斷地更新自我,從而樹立嶄新的觀念,無疑是為真正提高學生素質走出堅實的一步。
二、網絡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老師的職責。讓網絡多媒體架起實現新課程的橋梁,加強過程學習,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與主動性,達到既長知識,又長才干的目的。
1.在課堂中的應用。課堂教學時有些教學內容特別是寫景寫物的文章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小學生生性好動、自控能力差,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感悟不到,創新能力難以提高,而多媒體能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形象化、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運用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困難,它以生動形象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吸引長時間注意力,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達到“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這些特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發了學習的動機,在講《江南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