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課堂第一課時應該教什么

小學語文課堂第一課時應該教什么

2024-07-31 閱讀 4915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第一課時應該教什么

第一課時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點,是對學生進行雙基訓練,提高語文素養的起始點。正確處理好第一課時能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能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語文第一課時該學什么,怎樣的第一課時教學才是扎實有效的?我認為第一課時必須要應該以新課標的年級目標為總教學目標統領,依據學情和教材設計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抓好字詞教學,強化初讀效果。在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課文,為精讀感悟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學習生字新詞,落實識字任務,完成生字教學是第一課時的重點,我們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時間,把識字教學抓細抓實。但在進行教學時應根據不同的生字新詞進行有重點、有取舍地巧妙教學,不要面面俱到,要讓學生在輕松、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識字學詞,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扎實有效地完成識字教學目標。

其次寫字指導,突出重點

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我怎樣備課》中提到:“要求學生寫的字和詞語,我一定先寫一寫,每個要求寫的字應注意什么,特別是每一筆在哪兒起筆,在哪兒收筆,一定把握準,否則就寫不規范。”低年級是學生寫字姿勢、書寫習慣培養的起始階段。由于他們寫字速度慢,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留有足夠的寫字時間。要重點指導難寫、易錯的字,指導書寫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生字中的每一筆、每一畫在田字格中所處的位置,做到書寫正確、美觀。

接著指導朗讀,感知文本

“書不讀通不開講”,說的就是語文教學首先要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而“讀通”是第一課時的重點,應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來朗讀課文,讓他們更多地接觸語言材料,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在初讀時,教師要注意指導,引導學生在讀中動筆,劃出生字新詞、難讀句段,并在難點處回讀,反復讀,示范讀等,以期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

雖然各學段的教學目標不一樣,每篇課文的課時目標也不一樣,但每課時都有自己的“責任田”。作為語文老師應有明確的課時觀,把第一課時這塊“田”種好,讓學生學有所得。

關鍵點,學什么,文章,課堂,語文

篇2:春學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方案

*春學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方案

前言:

本學期有五個月,我們的教學時間相對來說比較寬裕,所以說咱們小組本學期可以每次安排兩人上課,課前有研討,課后也有研討。每次活動時間為一晌。(中午aa制聚餐)二月份活動內容是依據課標確定本學期要教學的具體任務,交流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思想,并敲定自己上公開課的課題。

活動要求:

1、每次活動沒有特殊情況要按時參加。

2、作課教師提前一周公布教學設計,小組成員及時交流思想,交換意見。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3、活動時提前十五分鐘到達作課地點,作課教師與聽課者簡單交流思想。

4、上完課及時上傳實錄,最好利用禮拜天整理、上傳,周一大家點評。

5、平日教學中多反思,每次活動時最好大家都帶著問題參加。我們不僅僅探討課,也探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活動時間安排:

2月22日3月21日4月18日5月16日6月20日

具體就是每月的第三周周三。

具體的作課順序等到22日活動時再定。

篇3:小學語文課堂以讀為本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如何以讀為本

首弓小學高彬

針對語文課堂上出現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許多有識之士呼吁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實行"以讀為本",要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古人教育名言,廣為人們所引用,為當前"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作注腳。新課標也進一步強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我認為,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吃透"兩頭",一頭是"文本",根據文章本身的特點,有一條指引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學生更容易地與文本開展對話;一頭是"人本",能始終引發學生的閱讀需要,激發學生讀課文的高漲熱情,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吃透兩頭,才能做到"以人為本,以讀為本",自覺地將"讀"貫穿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求發展。

一、通讀感知。

我們拿到課文,毫無疑問,總是先通讀一遍,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這是最自然不過的。然而以往的課堂教學,我們很少聽到教師課始就說"自由高聲朗讀,把課文讀準確、讀流暢。"的,而是想方設法地巧設導語,或創設情境,或改變教學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當然,做得好,這樣會使課堂更靈活,更能發揮師生的創造性,提高閱讀效益。但也有許多課前的導入,不是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而標新立異,讓人有一種"作秀"之嫌。譬如課堂伊始,教師就問學生:"你最喜歡讀那個段落?為什么喜歡?"試想,學生沒有對課文的充分閱讀,何來的感悟?

假如,我們能更多地從培養學生的讀的能力出發,這個階段,不管你怎樣設計導語,你必須要給學生提供讀充裕的通讀課文的時間,讓學生借助各種閱讀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中的語言信息,把課文讀通并初步讀懂。今天,我們從不少課堂中看到,教師一進教室,就非常直白地說"請同學們自由高聲朗讀,把課文讀準確、讀流暢。"這話,是那樣的樸實、真實,凸現出教師"以讀為本"的新理念,促成學生對"讀"的高度重視,養成良好的"讀"的習慣。很多教師,在第一課時,總是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課文,自由讀,指讀,"開火車"輪讀,對于難讀的長句,教師還進行示范輔導。我覺得,花這個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可采用:(一)自由讀。這種讀具全面性全體性。讓全班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地朗讀課文,他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但注意要出聲讀、大聲讀。這時速度快的可以多讀幾遍。(二)選擇讀。這種讀是在點上著力。在自由讀的基礎上,讓同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來讀,或選擇認為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來讀。這一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學生會無形中學會選擇,學會評價。同時,也可促進同學間的互相學習與共同提高。(三)接段讀。這是點面結合式的朗讀。因為課堂時間有限,選擇性地讀范圍較小,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得以展示,因此無法滿足全班同學的愿望。這就可采用接段讀的方式,即讓學生喜歡讀第一段的同學站起來讀,讀完后坐下,再讓喜歡讀第二段的站起業接著讀。這樣一段一段接下去,到最后一段時,可提醒一下,還沒讀過的同學請抓住機會來站起來讀。一輪下來,全班同學都能讀到他最喜歡的一段,有的同學可能還會讀好幾段。這就為他們創造了充分讀的機會。有的課文段落數較少,而每個段落又較長的,不宜用接段讀,可選段改為接句讀。(四)分角色試讀。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讀書感悟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自讀課文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并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啟發,得到提高。這樣學生有了閱讀的自主權,他們也就更愛讀了。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大意以后,我讓學生找出小伙伴們所說的話,小組分角色試著讀一讀,然后全班交流,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讀。當讀到安娜的話時,有的學生說安娜在責怪瑪莎,也有的學生說安娜是為瑪莎著急,還有的說是安娜在教瑪莎以后要保管好自己的東西。學生們各抒己見,讀得有有滋有味。

二、細讀悟語

通過細讀,梳理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及表現形式,做到有所感悟,這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必須強調的是"細讀悟語"的"悟語"包括兩層意思,既要悟語言所傳達的思想內容,也要悟語言的表現形式,即學生在閱讀活動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并能透過內容,有所感觸而領悟,包括對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達方法等的領悟,體現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內容的人文性的內在統一。

“細讀悟語"階段的教學最能反映出教師的創造力,往往是課堂教學中最精彩之處。我們教師在評課時,常是用"高潮迭起""異彩紛呈"等詞加以贊美。但教師在追求這些效應時,卻往往犯這樣的毛病,語言訓練不扎實,忽略了學生深入地"讀"課文的過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視了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不是教師拼命地講解與分析,就是學生游離了課文的語言,高談闊論。

這一過程的開展,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仔細閱讀,問一問學生讀懂了什么?建立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這些"對話"反過來,又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細讀,發展了學生的語感。要保證學生細讀的質量,細讀必須體現以下三個特征。

(一)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問題有時可以是教師點撥的,但更需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文與先前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聯系起來,就能找到所學課文的異點,從而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目標明確,就讀有所得,讀有所悟,達到大綱所要求的"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教學《曼谷的小象》,就集中了全文的研究主題是:“整個故事后面的一個美字體現在哪些地方?”然后讓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學生在反復地探究性讀中發現美到體會美乃至享受美,整節課流暢、優美,始終書聲朗朗,美意濃濃。再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節寫小艇外形的文字,就可以集中研究主題:小艇的外形給你留下什么感覺?學生通過自己反復地研讀,會留下各自的感覺:“美”“怪”“奇特”,甚至是“丑”;然后讓他們結合語言文字談各自感覺緣由,再用自己的朗讀深化自己的感覺,升華情感。

(二)讀議結合。課堂就是同學們交流的平臺,讀書要與討論交流相結合,要強調師生、生生互動。當前,《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少不了課堂的交流。沒有交流,與文本的對話就無法開展,交流會促使閱讀活動更加深入,交流也會使學生在一些閱讀誤區中返回過來。教師適時點撥、導讀,正確處理"自主感悟"與"價值觀導向"之間的關系,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平等對話,又發揮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讀議結合,以議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自由地開展閱讀活動。如《再見了親人》一課,在朗讀“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時,讓學生參與評價,說說別的同學讀得怎樣,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的學生認為前一句的語速要讀得急促些,這樣才能體現當時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危險情景,而大娘不顧危險,冒著槍林彈雨,送打糕給志愿軍戰士吃,可見她對志愿軍戰士比親人還親;有的學生在朗讀時突出了“雪中送炭”一詞,得到了同學們的肯定,認為讀出了志愿軍對大娘深深的感激和敬愛之情。讀到“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時,有個學生把“一定要報”讀得深沉而堅定。他的體會是:小金花失去媽媽,這是多么大的打擊,心里會多么痛苦。可她是個剛強的。孩子,她把痛苦和仇恨深深埋在心里,要為媽媽報仇。他的朗讀獲得同學們的好評。這樣,通過讀議結合,讓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課文的優美意境、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學生的語感得到了培養。

(三)讀練結合。閱讀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各種訓練都要以讀為基礎。練習并非都是要學生拿起筆來寫,通過比較讀、對比讀、換詞讀、刪詞讀等的精心設計,都是體悟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的訓練。

如在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一文時,就是這樣引導學生細讀的。在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若問題"冰心老奶奶揀得是哪些地方?都見到些什么?"自由讀文思考,在書上圈、點、畫,并把自已讀懂的東西,也包括不懂的地萬在小組上交流。春光美嗎?有多少語句在描寫她賞春?我進一步引導學生細讀,同學們很快找到疑點,作者寫春光語句不多,很多地方,她都在看兒童,這些兒童甚至影響了她賞春、休息。我也調皮地甩出這樣一句話:"讀了這篇課文,我懂得了,以后春游,千萬別找有兒童的地方去。"同學們笑了,紛紛說,冰心老奶奶喜歡兒童,覺得兒童好玩,有朝氣、有活力,樂意看兒童。這時,我讓他們再次回到課文中來,作者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了對兒童的喜愛,從而明白冰心老奶奶的"春何在?"課堂里師生平等共同學習,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品讀悟情

有了對課文內容和作者語言特色的理解,我們就會自然地從心中產生一種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激情,有一種與作者心靈的溝通的需要,這就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實現。對課文進行品賞玩味地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更進一步地升華思想,陶冶情感。

這一環節的讀,教師往往出于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精心輔導學生"應該怎樣讀好課文",刻意采用"渲染導情""范讀激情"等手段教學,但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的感悟與教師不一定是同步,這樣做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時,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已品讀,采用"讀中悟情"、"評讀促情"的辦法進行輔導,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文后,這樣問"你為什么這樣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自覺地糾正不正確的朗讀方法。

如《花潮》一文的朗讀教學,在讀品讀"賞花"這一片斷時,我讓學生設想自己就在欣賞這滿樹海棠花,帶著心中的驚喜,來讀課文。有學生讀得聲音太高,太快了,我問"為什么這樣讀?"他說:"又驚又喜呀?"我又問:"賞花該是怎么賞的?"許多同學都發表意見,有位同學說:"要慢慢欣賞,細細品味,讀的時候也需慢些,聲音要抑揚頓挫,才能表現出激動來。"我再讓這位同學來試讀,讓學生自己通過比較,明白怎樣處理才是正確的,才能更好地表達激動。有時還需要教師來一兩句示范,幫助學生找到感覺,把課文讀得越來越好。

為了提高朗讀興趣,活躍氣氛,教師就設計多種形式的表演性朗讀。如分角色讀、表演讀、游戲讀等。也可組織小組、女生組、男生組、全班等不同范圍的齊讀,有時也可配合進行錄音或教師的范讀,在品讀中加強感情交流,實現共同升華。

四、誦讀積累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背下來嗎?”教師一煽動,學生躍躍欲試,這也是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為之喝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哪一位文學家不依賴于對語言的積累來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具有具象性的特點,熟讀甚至是背誦課文比系統的分析講解更有效,更需要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生在理解感悟基礎上熟讀成誦,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吸收,發展語感。

我常將背誦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品讀一個段落后,由于學生充分理解了語言結構,體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種讀背課文的愿望,也很容易背誦課文。我常不失時機地讓能背誦的同學合上課本,有感情地背誦課文段落。久而久之,學生嘗到了背誦的甜頭,很自覺地將一些優美的段落熟讀成誦。有時,教師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發現有些同學已合上課本背誦起課文了。

當然,教無定法,要體現以讀為本,也并非都要有這樣一個讀的過程,還是要以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個"本"為基礎,教師要根據文章體裁,寫作特色,學生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等具體情況,組織學生的讀的過程。文章難易程度不同,以及學生對這類文章的接觸程度不同,教學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驟,或改變一些讀的順序,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活力,有生氣,深得學生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