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怎樣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我最怕寫作文了!”這是許多學生的肺腑之言,也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難題。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么才能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呢?在此我想談一下自己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想法。
一、豐富語言,奠定基礎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汲取有效寫作方法的最佳通道。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浮現于腦海,跳出來供你選用;你可以很自然地信手拈來,不假思索地運籌帷幄,進而標新立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吸取先進的文化思想和優美的語句,打下扎實的寫作基本功。語文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優美的語言給人以美的感受,又能陶冶情操。讀讀背背名篇佳句積累寫作材料。另外,向學生推薦反映“真、善、美”的文章,讓學生借閱或上網在線閱讀。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名著、武俠傳奇演義、港臺小說,校園文學作品,富有時代感的詩歌美文佳作等,為學生的閱讀指明方向。
在此基礎上,指導增加學生的詞匯,讓每個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抄寫本,把在閱讀中的好句子,引導學生摘錄下來,注意語言的積累,這是學生作文提高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學生喜歡課外讀物,但常常只注意好的故事情節,精彩之處,往往一目十行,過后就忘,要想把書讀得實用,關鍵是眼腦并用。引導學生摘錄課外讀物中描寫人的外貌、動作、心理活動等段落,摘錄描寫自然景物的優美詞句,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展開交流,不定時地進行檢查、評比,這樣日積月累,學生書讀多了,詞匯豐富了,表達能力也跟著提高了。與此同時,我還注意了用活動的趣味性來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如開展朗誦會、故事會、演課文劇、分角色讀課文等。“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經過大量的積累,學生的詞匯越來越豐富,語言越來越生動,終于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二、走進生活,注入活水
寫作源于生活,把寫作活動當作是生活的一個延續,寫作的無窮動力就會煥發出來。葉圣陶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學生作文的內容一定要貼近他們的生活,應當是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從教師的親自引領開始,手把手交給學生觀察、吸收和思考的方法。體驗寫作的依據可以是綜合實踐上要求寫作題目,也可以是教師在課文中發現創作的契機。例如:根據初一上冊綜合實踐“漫游語文世界”的要求,老師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從校園開始,走向街頭,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那些生動的文字,流動的風景。開始的時候,學生茫然無所知,老師引領大家走到每天都熟視無睹的花壇邊,講解“凝碧園”的含義;走到餐廳,共同品味“一絲一縷當思來之不易”的恰當;來到街頭品味到“仲景大藥房”、“萬家福超市”的巧妙,感受汽車上那句廣告語“匯源水餃,比家的味道更地道”的修辭……學生們觀察,抄寫,品析,忙碌,也興奮。一節課下來,同學們尋找到生活中語文資源包括店鋪名稱、對聯、招牌廣告、汽車廣告……最少的同學也整理了二十多條,而最多的同學竟然整理了六十多項。趁熱打鐵,雙休日,我讓學生們再次走出課堂,走上街頭,或收集形形色色的店名,理解它們的含義,或收集特色對聯,品味對偶的意蘊……
走進社會,走入廣闊的生活不是學生惟一的體驗方式。同時,我還提倡學生關心時事,多聽新聞.多閱報刊,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博采眾家之長。體驗吸納之后,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釋放為成型的作文。我用“錦囊、詩袋、瓦罐”的典故啟迪學生,要求學生寫素材日記
篇2: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如何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新圩鎮上咀小學謝小霞
摘要:本文著力探究如何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氛圍,激趣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教師的教態促成良好課堂氣氛
教態是教師講課時的情緒的外在表現,比如,教學心情、表情、體態動作、神態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會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通過教師的教態而“觀其色”。教師的教態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種課堂氣氛。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課堂氣氛。
教師的教態有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教師走進教師的那一刻,教師教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去面對學生,及時調整好你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具體來說,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對學生。微笑是人際交流中一種最好的方式,微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溫和。如果教師板著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變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學的開展。②給予學生鼓勵。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教學也如此,教師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③多給學生肯定的目光,鼓勵的目光。多夸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努力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教學,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課堂教學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使學生的身心和諧地發展,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每個教師都應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教導學生:教師不是萬能的,教師也會犯錯誤;在很多方面,同學們并不比老師差。在某個方面,老師也要虛心向你們學習。我們師生之間是互教互學的關系,好學生應當敢于質疑。在這種坦率的學習氣氛中,教師非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敬意。師生之間的關系會更和諧融洽。
四、充分發揮討論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智慧潛力的開發和激發
篇3: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論文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摘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還認為,學校教育應著眼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
關鍵詞:終身學習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還認為,學校教育應著眼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
實行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要根據歷史學科、教材的情況和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在形式上不宜千篇一律,但必須體現以下三個要點:
1.在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原始圖片資料。把一些考古學史學界新的發現以及科研成果信息告訴學生,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2.在教學中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置歷史事件發生的簡單場景,模仿歷史背景,展開討論或辯論。以充分展現個體的能力和群體合作水平。
3.指導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史海無邊,史料如山引導學生選擇相關史書,查找相關史料,閱讀人物傳記。利用剪報上網查尋收集歷史資料。
從學的一方面來看,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自我操縱學習,具有如下特點:
1.主體性。即學生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能自始至終地參與有關教學的決策,能自覺地對學習實施自我檢查和評價,并實施符合自我發展可能性的調整,成為學習的主人。
2.獨立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獨特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策略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3.超前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而且能為自己尋到新的學習模式,以適應現在及未來社會發展的學習活動,使自己能迎接學習中產生的新問題的挑戰。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綜合體,既有認知心理系統,又有情意系統。包括學習歷史態度和動機。這是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與前提。
還有基本歷史知識掌握的程度以及符合自主學習要求的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儲備。這是自主學習的基礎。
還有觀察力、思考力、聯想、記憶力等智力因素。這既是自主學習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發展的潛在要素。
最后,自主學習的方法技巧也非常重要。掌握歷史學科學習的特點與規律,獨立地選擇學習的步驟與方式,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策略性地學習,這是自主學習的技能。
從教的方面來看,既強調學生是主體,又強調教師的作用。我認為,在這一模式中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起主導作用,即導趣:激發動機、引起興趣;導向:揭示目標、引導方向;導疑:激起疑問,引發思維;導法:指導方法、授以技能;導饋:引導反饋,及時矯等,從而使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得以最優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