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信息技術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方法初探

信息技術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方法初探

2024-07-31 閱讀 5275

信息技術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方法初探

趙會敏李健內丘縣新西關小學

摘要: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這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趨勢,由此農村留守兒童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龐大群體。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為留守兒童建立心理檔案,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經過一年多的調研,跟蹤個案分析,找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的方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涌入城市,成為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由于經濟壓力和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學問題,他們的子女不得不留在農村,讓年邁的父母或其他親戚來照顧,形成留守兒童。隨著進城務工人員數量的增加,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并且留守兒童現象將會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

調查發現,與普通孩子相比,這些缺少了父母關愛和管束的孩子,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長此以往,他們會變得自卑、沉默、悲觀、孤僻,或表現為任性、暴躁、極端的性格。

經過一線教師一年多時間對留守兒童的跟蹤調查、研究輔導,我們總結出幾點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輔導的有效方法。

一、調查問卷建立檔案

召開班主任會,委托班主任統計各班留守兒童數量,了解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通過班主任反饋,我校高年級留守兒童總計141人,占學生總數的39.44%。然后,發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問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作專題調研。為確保此次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布在10-14歲之間。通過對141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有111人,占79%,雙方外出打工的有24人,占17%,單親家庭6人,占4%。由數據分析本校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這些留守兒童中留父親在家看護的較少,可以看出,父母單方在外地務工的家庭中,多以孩子的父親為主。從留守兒童的性別統計中,我們發現,父母一方在家的留守兒童,男同學居多;父母雙方都不在家的留守兒童,女同學居多;反應出父母在外地務工的心里:“把女孩子留給間接監護人照看父母比較放心”。

通過本次調研發現我校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有:性格內向、精神抑郁、情緒暴躁、認知偏差等。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此外,留守兒童在應對挫折時“無處訴說”,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方法引導,而形成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畸形心理,進行矯正型教育要比教育更難。

二、團體輔導促進健康

由于留守兒童數量龐大,他們集體意識不高、自信心不強、大多性格比較內向。為此,我們組織形式多樣的團體輔導活動:

(一)舉辦了留守學生“情緒的出口”團體輔導

“情緒的出口”團體輔導活動以“初步體驗”“認識情緒”“穩定情緒”為主題已舉辦了三次活動,本次以“我的心情”為主題,活動的目的是:認識并接納自我,認識每個人的獨特性,接納他人,培養積極理性的認知方式,樂觀看待生活,擁有好心情。本次活動以活動的方式幫助同學認識自我、了解內心想法,更加有效地發揮自我潛能。

整個活動中成員們積極參加,氣氛十分活躍,不斷傳出歡聲笑語。本次活動對于留守學生的情緒體驗有了更深層次的提高,引領留守學生健康成長。“情緒的出口”團體輔導也順利落下帷幕。

(二)書信為載體,加強交流溝通

為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推動留守孩子勤奮學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在課題組組織下,我校開展了留守學生“給遠方父母寫封信”的互通書信活動。活動以書信為載體,讓留守兒童給外出務工的父母寄上一封書信,報告學習、生活情況,寄上兒女的一聲問候、一份思念,讓父母感受到子女的盼望和祝福,為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搭建親情溝通的橋梁,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社會環境。

本次活動也要求家長們盡量給孩子回信,真切的關懷自己的孩子。同時,課題組向家長發出倡議,倡導父母外出務工時,盡可能抽出時間,采取不同方式,關心關愛孩子;逢年過節時,盡可能回家看看,傾聽孩子心聲,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從而讓孩子時時感受到來自父母溫馨的關懷和無價的慈愛。本次活動經過精心組織和運轉,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篇2:關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關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當前基礎教育的一個盲點,由此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村人口的素質,也將影響新農村的和諧發展。關心和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在農村任教十年,現就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較差,情緒消極,孤僻任性,狀況令人擔憂。

1、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盡管大部分的外出務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但仍有少數的父母半年以上聯系一次,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

2、隔代教育不能滿足留守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有近半數的留守兒童是與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撫養,他們往往只求對孩子物質生活的滿足,而缺少對孩子精神的約束。另外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無論從體力還是智力上承擔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都顯得力不從心。

3、家庭和學校配合不夠。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可能只憑課堂上的幾節課,還需要向家長了解情況,但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教師沒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這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陷入尷尬。去年我班有一留守兒童家長把孩子領到學校對我說: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我們沒有時間管,不聽話你就打!這樣的家庭教育讓我們從哪去配合?

4、缺乏監管使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一些留守兒童本身自立能力較差,無法抵制不良誘惑,厭學、逃學時有發生,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農村留守兒童應該健康成長,他們不應該被社會遺忘,關愛留守子女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

1、設立“知心話”信箱。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生活上學習上有了問題沒有一個可以咨詢的對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內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針對這樣的情況,在班級設立“知心話信箱”,讓孩子用筆記錄自己遇到的困難,想要尋求的幫助,心理上的一些問題。這樣不但有助于老師及時了解班級內留守學生心理上的一些情況,也能夠很好地幫助到學生,又有了一定的隱蔽性,不至于傷到學生的自尊。

2、學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關愛活動。農村學校要對留守學生進行登記備案,專門管理,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教師和同學們要適時地關心他們,以師生之愛和同學之情彌補其父愛和母愛的不足。班主任可安排父母在家的同學主動與他們結對子,通過同學間、朋友式的交流、談心,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適時地進行心理輔導,以減輕和消除他們的心理困惑。學校還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學校更要重視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