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研究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策略研究

2024-07-31 閱讀 7194

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策略研究

【摘要】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在現代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工具和墊腳石,在教育界,信息技術的探究運用已經有較長的時間,但怎樣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實現學與教的高效發展仍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文章闡述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理論內涵,分析信息技術環境對學與教的積極意義,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環境的背景下“學”與“教”兩個角度具體的實踐策略進行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環境;學與教;積極意義;實施策略

隨著時代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領域對課堂教學提出了要與現代社會發展同步的要求,讓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中能迅速有效地運用當代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交流、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信息技術在當代教學領域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信息技術資源進行學習,即“學”;二是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貫穿以多媒體演示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即“教”。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教”的過程運用技術效率相對較高,但“學”的層面卻困難重重,因此,文章在具體探討學與教應該如何運用好信息技術的優勢資源的情況下,將重點著眼“學”的層面,探討符合實際的具體實踐策略。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理論內涵

學與教要實現相互促進的突破性發展,首先要適應當代教育的實際環境,教育領域的信息化和技術化給現代學與教的改革提供了有利信息技術環境。但什么才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要如何實施學與教?這在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的理論內涵,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筆者在研究中參考了教育領域各位前輩、同仁的說法,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認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結合可以理解為,在學科的學與教中,要充分運用當下信息技術的大環境,利用好信息技術提供的資源和方法,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積極并自如地運用好信息技術,自主去解決學生上遇到的問題,創造最理想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資源,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設計,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學效率。發揮好信息技術環境的功能對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學的過程中摸索最有效的“教”與“學”的方法模式,全面實現學科教學的具體目標。另外,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充分挖掘信息技術中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并逐步培養其查閱信息,分析信息,最終獲取有效學習資源并展開學習的能力,充分強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信息技術環境對學與教的積極意義

(一)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有利于點燃學習者的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表明,學習者的學習如在興趣的牽引將會開展得更加順利。因此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點燃其主動學習的熱情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辦法。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育,能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多樣的文字、多彩的圖片、動聽的聲音和有趣動畫等多種形式,創設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情境,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教學更易于培養學習者用創新的思維進行學習

培養學生用創新的思維進行學習是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模擬實驗操作通過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或者直接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網絡模擬實驗,直觀體驗探究過程,開發學生思維能力。學生遇到問題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資料,拓寬解答思路,進而促進學生養成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探索的創造能力。

篇2: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內容摘要]

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之中,把多媒體課件作為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過程,必將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運用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固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資源促進發展

[正文]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作用越來越明顯,并成為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在繼續縱深推進,新、舊教育體制正在逐步過度,學生素質更待進一步提高,在這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教學”,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的促進了教育教學的健康迅速地發展。使教與學內容、思想及方法得到空前的發展和新的飛躍。

一、運用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在學校教學中普及的越來越廣,拓展了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精神,給學生們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信息技術的雙向傳播和動態性的教學中都越來越多地得到了體現,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如果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把難以觀察、體驗的知識或現象讓他們通過圖片、課件直觀感受,還可以將靜態的事物變為動態的發展過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后就可以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交流的機會。同時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與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是逐步實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應用優化了課堂結構,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這樣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反思可以促進我們豐富教學經驗,在學校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上我收獲的不僅是教學資源,更多的是對教學的改進與思考,在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一課中,我按照“聚焦

篇3: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關于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進步,信息技術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影響著經濟結構和經濟效率,同樣也引起了傳統教育方式的深刻變化,尤其在教學中,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各種的信息技術,這樣就對我們教師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實施教學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和挑戰。

首先就要了解我們所謂的信息技術環境都包括哪些內容。

計算機仿真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遠程教育技術以及信息載體的多樣性,都是我們所說的信息技術環境,這些環境的搭建,使學生可以克服各種時間和空間上的差別,更加主動的實施主動學習,提高學習速度和效率。而作為教師,如何在這樣或者那樣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實施有效的教學,顯得更加突出。

作為施教者的教師,要想在教學中有效實施教學,就要對自己所要使用的教學環境了如指掌,就要了解自己在教學中所能用到的各種信息技術環境。

比如說授課的班級有沒有計算機或者其他的信息技術設備;如果有計算機,計算機中安裝了哪些能對教學有所幫助的軟件系統,這些軟件系統能做到哪些仿真、多媒體演示或者虛擬現實技術,如何操作這些軟件;教學環境是否接入網絡,網絡上有沒有我教學需要的資源,能否正常使用這些資源等等。

這些都是教師首先要了解的最基本的內容,只有先了解了這些,才能夠制定正確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為教學的正常開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熟悉了教學的信息技術環境后,就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例如,一堂數學的幾何課內容,如果教室中有計算機和投影儀,在教學設計中,就可以考慮使用計算機技術來模擬幾何的內容,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幾何的平面或者立體的效果,當然,還要考慮到計算機中有沒有可以使用的適用于幾何教學的軟件,比如說“幾何畫板”這一類的軟件。作為教師,就要掌握這一類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才能夠很熟練的通過演示的方法,給學生以最直觀的教學,從而打破傳統的黑板教學,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學習,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當然,針對不同的信息技術環境,同樣的教學內容也要有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同樣的幾何課堂,計算機和投影儀都有,但是卻恰恰沒有“幾何畫板”這樣的軟件,想直接演示是沒辦法了,那怎么辦呢?只能根據實際情況,提前制作幻燈片之類的演示文稿來演示,但是這樣一來,就使演示效果大打折扣了,教學過程仍然成了教師的教為主體,沒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的思想。當然,如果有現成的演示模型,那就放心大膽的拿出來吧,有的時候具備充足的信息技術設備,但是軟件環境包括使用的操作達不到要求,就不要勉強使用,那樣反而效果不好,妨礙了教師的正常教學發揮。

說到這,不得不提的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給虛擬現實和仿真技術帶來了便利,往往很多老師更看重這種仿真效果,而忽視了真實實驗的效果,這樣是萬萬不可取的。比如說上物理課的凸透鏡成像,很多的虛擬實驗軟件做的很好,看起來也很真實,往往許多有條件的教師在上這節課時,就直接使用虛擬實驗軟件來教學,這樣做固然很好,充分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同時,由于這類軟件能直觀的得出實驗數據,不得不承認,也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虛擬的就是虛擬的,不是真實的,永遠沒有真實的東西有說服力。學生可能剛接觸這樣的實驗會比較感興趣,但是總是用這類的軟件上課,而不使用真實的實驗來吸引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倦,對實驗的真實性提出疑問。由于長時間得不到親自鍛煉的機會,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會越來越差。既然凸透鏡成像這樣的實驗很容易在課堂上真實的用實驗演示出來,而且時間也允許這么做,為什么不直接教師動手或者指導學生動手來完成這個實驗,非要用虛擬實驗來代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