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圖書館文獻保護災難預案

圖書館文獻保護災難預案

2024-07-31 閱讀 5655

制定一份周詳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正是國內大量文獻保存機構的當務之急――

若災難來襲,珍貴文獻能否無虞

重大災難導致珍存文獻損失慘重

◆*年,伊拉克戰爭。在4月10日至12日3天時間內,伴隨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里成千上萬的檔案文件、歷史記錄、古籍、古地圖和照片的丟失損毀,伊拉克的一部分重要記憶被永遠抹去了。據統計,伊拉克國家檔案館丟失了60%的館藏,包括大部分微縮膠片和膠卷;國家圖書館丟失了25%的館藏。

◆*年,印度洋海嘯。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檔案館失去了80%的照片檔案,亞齊文獻信息中心失去了全部文獻。

◆*年,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颶風。颶風卡特里娜、麗塔和威爾瑪使美國5個州的大約70個博物館、歷史學會和250個圖書館遭到嚴重破壞。

◆20**年,中國汶川地震。川、陜、甘三省的圖書館遭受重大損失,損毀圖書182.24萬冊,各地圖書館直接經濟損失4.36億元。

――摘自林陽、張靖《中國大陸圖書館文獻保護災難預案調查》

進入雨季,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而隨著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頻來襲,不少文獻保存機構從業人員心頭也被厚厚的陰霾所籠罩――那些承載著人類文明、歷史記憶的珍貴文獻、檔案在災難突然降臨之時是否仍能安然無恙?在近日由中日韓三國文獻保護專家與會的“自然因素與文獻保存保護亞洲地區研討會”上,中山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林明公布的一項圖書館抽樣調查得出的數據,讓人增添了更多的憂慮。

一旦災難突發,文獻搶救或將陷入無序混亂狀態

“在聽說有自然災害發生時,84%的圖書館會意識到受災地區圖書館藏文獻可能會遭受損失,并聯想到自身是否具有應對災難的能力。”林明說。而與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只有23%的圖書館表示自身有成文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

林明的數據來自他和同事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所做的一項抽樣調查――50家被抽樣的圖書館中有31家返回了有效問卷。雖然從抽樣數量上來看,相對于目前全國超過3000家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總量,此次接受調查的不過百分之一,但是,在調查的圖書館名錄上我們看到,除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民族圖書館和汶川羌族圖書館分別作為專業圖書館和典型受災地區圖書館的代表外,其余無一例外是省級或特大城市公共圖書館、高校大型圖書館――這些圖書館的文獻保護水平要遠遠高于全國平均線。

不僅如此,通過對問卷中其他相關內容的分析,林明表示,“在自身有成文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的7家圖書館中,有的所謂‘預案’,大部分是關于緊急事件時的人員安全疏散等內容,并不是針對‘文獻保護’的災難預案。”

這項調查表明――一旦災難突發,我國絕大多數圖書館的文獻搶救工作都將陷入或無序混亂或束手無策的狀態。

突發自然災害的威脅離文獻保存機構到底有多近?

在上述參與調查的31家圖書館中――2家曾遭火災,3家曾遭水災,4家曾遭地震,1家曾遭臺風,11家曾遭水管破裂,11家曾遭館舍漏水,還有8家遭遇過其他事故――只有9家目前尚未遭遇過災害。換言之,即便是這些設施條件較為優越的大型文獻保存機構,其“災難幸免率”也不超過30%,那些更基層單位所面臨的威脅可想而知。

“災難對文獻的破壞往往是毀滅性的,不管是地震、颶風等罕見的自然災害,還是電力中斷、水管破裂等日常突發事件,或者是生物危害、偷盜和故意破壞。預案設計應涉及包括水火在內的,可能對館藏造成威脅的所有類型災難。”林明說。

前期預防和災后應對的雙線缺失,是國內很多文獻收藏機構的“軟肋”

災難隨時可能不期而至,而缺乏前期預防和災后應對,往往讓文獻保存機構損失慘重。

*年底,北京某圖書館地下庫房附近的熱力管道破裂,30厘米深、90攝氏度的積水迅速淹沒了地下書庫下層書架上的文獻,隨后,蒸騰的熱氣又觸發了書庫頂部的消防噴水裝置,導致放置在上層書架的文獻也遭遇水淋之災……在雙重打擊下,受損文獻數量超過2萬冊。

翻開《國際圖聯災害預防手冊》,它首先強調的就是排查隱患,并明確指出,“水災的隱患可能來自外部因素(河流、風暴、排水系統溢出);內部因素(系統故障或地震、交通工具及樹木撞擊導致的水管爆裂等)以及滅火時的用水。”看到這段文字,對照上述圖書館的遭遇,怎能不讓人扼腕痛惜?事實上,在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的很多文獻保存機構,消防系統用氣體滅火取代用水滅火已成基本配置。

汶川大地震后,在評估北川受損檔案時,面對救援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出的大量受損文獻,中央檔案館研究館員王宜欣表示:“當前有必要從受損檔案中分離出一些不重要或是在其他機構有重份的檔案。由此在搶救修復時間表上有所劃分――對于永久保存的檔案,對受損嚴重的檔案,可以優先實施搶救修復。對其中有價值的珍貴檔案,更要千方百計、不惜成本地搶救出來。把人力物力財力優先用到有價值的地方去,是又好又快搶救修復北川受損檔案的有效途徑。”

的確,災難一旦發生,首先要“搶出來”哪些文獻?被“搶出來”的受損文獻哪些需要優先得到保護與修復?類似這樣的問題,事先缺乏明確調查論證,事發后將倍增珍貴文獻的搶救難度,由此造成的“人為”損失不可估量。這已是業內人士共識――在31家圖書館的調查中,所有圖書館都表示有必要制訂一個優先搶救的館藏財產名錄,但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兩家,僅占6%。

“或許永遠不會被實施,但仍要長期保持員工的熱情、財政的支持、災害的持續再評估和優先權”

“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員、缺乏相應的工作程序,缺乏相應的專業設備和材料。”天津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萬群用三個“缺乏”來描述目前大多數文獻保存機構應對突發災難時所面臨的困境。“館員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往往不知道該怎樣預防災害,災害發生后也不知道如何處置,這些都與災害評估和管理不足有關。”

中華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美芳表示,近年來,全國各地文獻保護和災害搶救專業隊伍越來越少。“遇到專門技術等疑難問題,很多從業人員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或方法,而基層單位幾乎不設文獻保護和災害搶救人員的崗位,平時沒有參與過保護技術的訓練,因此,在災害來臨時,很難參與到搶救與修復工作中。同時,不同技術人員配合不夠默契,降低了搶救效果最優化發揮。”

同時,張美芳指出:“我們發現,有些部門即便制訂了應急預案,也缺乏實戰性,操作性不強,比如,預案只是宏觀地提出調動一切設備、技術力量、場地等應急救援,但對如何調動、調動程序、遠距離運輸、后勤保障等問題沒有具體明確。”

經歷過災難的人,對文獻搶救有著最深刻的體會。四川省檔案局副局長張新在談到北川檔案文獻搶救工作時深有感觸地說,“減損的關鍵是準備,準備的質量決定了減災的質量。制定完備的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應急預案,是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最有效的辦法之一。一些發達國家的應急管理系統不是以‘反應’為導向,而是以‘籌備’為導向,這樣的觀念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制定一份周詳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正是國內大量文獻保存機構的當務之急,并且,像《國際圖聯災害預防手冊》所指出的那樣――“確保預防災害計劃有效的最大的問題之一是這個計劃或許永遠不會被實施,但仍要長期保持員工的熱情、財政的支持、災害的持續再評估和優先權。”

篇2:風暴潮海嘯海冰災難應急預案

⊥65⊥總則⊥65⊥.1目的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對突發性事件處理的要求,提高海洋災害預防和應對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1.2工作原則1.2.1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快速反應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應急反應機制,加強應急工作管理,落實應急反應程序和措施,明確職責,責任到人,確保應急工作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1.2.2加強監測,及時預警,減輕災害以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業務運行系統為主體,對海洋災害實行高頻率、高密度的監視監測,及時掌握海洋災害發生、發展動態,快速做出預測預警,為防災減災提供決策支持。1.2.3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密切協作加強各有關部門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建立海洋災害信息實時互通與共享機制,調動各方資源,確保海洋災害的及時預警和有效應對。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發生在我國近海和沿海地區的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預防和應對工作。⊥65⊥應急組織體系和職責國家海洋局設立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辦公室”)和應急專家組(以下簡稱“專家組”)。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應建立相應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工作機構,落實相關責任。2.1領導小組組成及主要職責組長:國家海洋局主管業務領導副組長: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領導成員:中國海監總隊、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管業務領導。領導小組主要職責:負責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的啟動和結束;負責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實施。2.2辦公室組成及主要職責辦公室主任: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領導成員: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監測預報處,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業務處,中國海監總隊相關處室負責人。辦公室主要職責:負責組織、協調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的實施;負責組織、協調海洋災害(情)調查和災后評估;組織編寫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情)調查、評估報告;負責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協調工作等。2.3專家組及主要職責成員:由海洋環境預報領域及其他相關領域專家組成。主要職責:負責對海洋災害警報發布、應急預案啟動等方面提供建議和業務咨詢。2.4應急業務運行機構和職責2.4.1國家海洋局負責海洋災害應急監測預警報的統一領導、監督指導和組織協調工作。2.4.2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工作,組織發布本地區的海洋災害預警報及相關業務咨詢;開展關鍵地區的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制作大比例尺風暴潮、海嘯災害高風險區淹沒圖,并公布風暴潮、海嘯災害應急疏散路線和避難場所標示圖;定期開展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及時收集、報告海洋災害災情,參與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情)的調查與評估及組織重大及以下海洋災害(情)的調查與評估。2.4.3各分局和海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海洋災害監視、監測資料的傳輸和日常業務運行;組織發布所轄海區的海洋災害預警報并提供相關業務咨詢;及時收集、報告海洋災害災情,參與海洋災害(情)調查與評估。2.4.4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負責海洋災害監測資料的收集和分發,組織海洋災害會商,發布全海域海洋災害預警報;協助地方海洋部門開展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為各地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提供技術指導;組織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情)調查評估及相關業務咨詢。2.4.5北海、東海、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負責發布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各級預警報和相關業務咨詢;協助地方海洋部門開展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為本海區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提供技術指導;。2.4.6中國海監總隊負責重大及以上海洋災害航空遙感災情調查。2.4.7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負責岸基測冰雷達站運行管理。⊥6災害預警啟動標準3.1風暴潮預警啟動標準風暴潮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四級警報,分別表示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1.1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受熱帶氣旋(包括臺風、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熱帶低壓,下同)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80厘米以上的高潮位時,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緊急警報。3.1.2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橙色)受熱帶氣旋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上80厘米以下的高潮位時,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3.1.3風暴潮Ⅲ級警報(黃色)受熱帶氣旋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內的高潮位時,前者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風暴潮警報,后者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警報。3.1.4風暴潮Ⅳ級預報(藍色)受熱帶氣旋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在預報時效內,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低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的高潮位時,發布風暴潮預報。預計熱帶氣旋將登陸我國沿海地區,或在距沿岸100公里以內(指臺風中心位置)轉向以及溫帶天氣系統將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即使受影響海區岸段不出現超過當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也須發布風暴潮(含臺風浪)預報。3.2海浪預警啟動標準海浪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四級警報,分別代表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2.1海浪Ⅰ級警報(紅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7級狂浪(有效波高6.0m~8.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9級怒濤(有效波高大于14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緊急警報。3.2.2海浪Ⅱ級(橙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6級巨浪(有效波高4.0m~5.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8級狂濤(有效波高9.0m~13.9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警報或海浪緊急警報。3.2.3海浪Ⅲ級(黃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5級大浪(有效波高2.5m~3.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7級狂浪(有效波高6.0m~8.9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警報。3.2.4海浪Ⅳ級(藍色)參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無論預報海區有無大浪出現,每天都要按時發布24、48、72小時海浪預報。3.3海嘯預警啟動標準海嘯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級警報,分別表示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3.1海嘯Ⅰ級警報(紅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3米(正常潮位以上,下同)以上海嘯波高、300公里以上岸段嚴重受損、危及生命財產時,發布Ⅰ級海嘯警報。3.3.2海嘯Ⅱ級警報(橙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2-3米海嘯波高、局部岸段嚴重受損、危及生命財產時,發布Ⅱ級海嘯警報。3.3.3海嘯Ⅲ級警報(黃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1-2米海嘯波高、受災地區發生房屋、船只等受損時,發布Ⅲ級海嘯警報。3.3.4海嘯Ⅳ級警報(藍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小于1米海嘯波高、受災地區輕微損失時,發布Ⅳ級海嘯警報。3.4海冰預警啟動標準遼東灣單層冰厚達到3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7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5海里以上時;黃海北部單層冰厚達到25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25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渤海灣單層冰厚達到2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3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萊州灣單層冰厚達到2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2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達到以上條件之一時,啟動海冰應急預案,發布海冰警報。⊥6();?>5⊥災害監測及預警4.1災害監測與信息傳輸4.1.1岸站各海洋環境監測站按照《濱海觀測規范》,及時、準確監測潮位、海浪、海冰、海水溫度、鹽度以及相關海洋氣象要素等,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及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并密切監視發展動態。監測數據按照《海洋環境監測站和志愿船監測數據傳輸規程》傳輸,確保在線運行,保證各級海洋預報中心(臺)及時調取監測數據。4.1.2浮標各分局按照《海洋資料浮標實時數據傳輸規程》,將浮標監測數據及時傳輸到各級海洋預報中心,并確保系統正常業務運行。4.1.3岸基測冰雷達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將岸基測冰雷達監測數據分析處理后,應及時傳輸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海洋預報臺,并確保系統正常業務運行。4.1.4衛星遙感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接到各級海洋預報中心(臺)要求提供海洋災害發生期間的衛星遙感分析處理實時資料時,將衛星遙感分析處理實時資料及時傳輸到需求單位。4.1.5航空遙感在發生重大及以上海洋災害時,海監飛機及時開展航空遙感災情調查,將調查結果傳送到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所在海區預報中心。4.2災害信息接收與分發4.2.1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實時接收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通訊網(GTS)和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發布的海洋、氣象觀測資料及海嘯相關信息;接收、處理海洋環境監測站、浮標、測冰雷達站監測數據,并將接收到的各類監測數據經過質量控制后及時傳輸到海區預報中心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4.2.2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中國地震局建立專線,及時獲取中國地震局監測的沿岸和渤海、黃海、東海、南海4級以上的地震信息以及太平洋海域6級以上的地震信息;及時獲取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等相關部門的沿海山體滑坡、小行星隕落等與海嘯發生相關的監視監測信息;當出現特大海冰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時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單位獲取海冰信息。4.3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預警報發布4.3.1風暴潮預警報發布(1)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風暴潮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應通過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在二小時內送達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負責與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協商,在就近整點新聞或新聞聯播中播放,跟蹤播放情況,并將播放情況報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2)Ⅱ級(橙色)、Ⅲ級(黃色)、Ⅳ級(藍色)預警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橙色)、Ⅲ級(黃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Ⅳ級(藍色)預報由首席預報專家簽發。上述預警報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及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風暴潮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各級風暴潮預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各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確定風暴潮預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制定工作流程。4.3.2海浪預警報發布(1)海浪Ⅰ級警報(紅色)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根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預報系統提供的預警信息,預計將達到海浪Ⅰ(紅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之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和受海浪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海浪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應通過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在2小時內送達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負責與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協商,在就近整點新聞或新聞聯播中播放,跟蹤播放情況,并將播放情況報告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海浪Ⅰ級緊急警報(紅色)還應向國家海洋局海監總隊、中國海事局、中國海上救助打撈局、農業部漁政局、海上石油生產部門、航海部門發布。(2)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之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和受海浪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紅色)還應向國家海洋局海監總隊、中國海事局、中國海上救助打撈局、農業部漁政局、海上石油生產部門、航海部門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各級海浪預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各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確定海浪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制定工作流程。4.3.3海嘯預警報發布(1)海嘯Ⅰ級(紅色)、Ⅱ級(橙色)警報當海嘯達到Ⅰ級(紅色)、Ⅱ級(橙色)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嘯警報。海嘯警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0分鐘內以傳真形式及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海嘯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當海嘯災害涉及兩個以上省份的Ⅰ級、Ⅱ級海嘯警報經國務院批準后,由國家主要媒體向社會公眾公布。當海嘯災害危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10分鐘將警報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工具等報送國務院臺辦、港澳辦。(2)海嘯Ⅲ級(黃色)、Ⅳ級(藍色)警報當海嘯達到Ⅲ級(黃色)、Ⅳ級(藍色)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嘯警報。海嘯警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0分鐘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海嘯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海嘯Ⅲ級、Ⅳ級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4.3.4海冰預警報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冰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海事局、總參謀部、海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有關部門,受海冰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預計將發生嚴重海冰災害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通過國家主要媒體向社會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海冰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國家海洋局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和天津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制定海冰預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工作流程。4.4應急保障服務各級海洋預報單位在臺風影響期間,為海上救助行動提供潮汐和海浪預報服務。⊥65⊥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調查評估5.1海洋災害損失分級標準5.1.1特別重大海洋災害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等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萬元以上經濟損失的;對沿海重要城市或者50平方公里以上較大區域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特別嚴重影響的。5.1.2重大海洋災害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萬以上、5000萬元以下經濟損失的;對沿海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的;對大型海上工程設施等造成重大損壞,或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5.2災害調查評估5.2.1當發生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負責組織海洋災害調查隊。調查隊成員由相關單位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員組成。調查隊應在24小時內趕赴現場開展災害調查評估。調查內容包括災害過程自然變異、受災狀況、危害程度、救災行動、減災效果、經驗教訓等。調查工作完成后,10天內編制完成災害綜合調查評估報告,并報國家海洋局備案。5.2.2重大以下海洋災害的調查評估工作由沿海省(區、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組織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災害過程自然變異、受災狀況、危害程度、救災行動、減災效果、經驗教訓等;調查工作完成后,10日內編制完成災害綜合調查評估報告,報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并備案。6保障措施6.1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應急保障6.1.1監測預警保障沿海各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對本轄區內的關鍵區域進行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制作高風險區風暴潮增水淹沒圖,編制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防御行動指南,為當地政府迅速確定疏散路線,做出防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鑒于沿海各地區防潮能力的不斷提升,為保證警戒潮位的代表性,各地定期開展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6.1.2信息發布保障預警信息利用傳真、互聯網、電話、電視、廣播、報紙等進行發布。6.2海嘯災害應急保障6.2.1海嘯信息互通機制(1)建立國家海洋局與各有關部門的信息互通機制。中國地震局、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通過海嘯監測監視信息實時傳輸網絡,提供與海嘯相關的實時監視監測數據,國家測繪局、總參謀部提供我國沿海大比例尺陸圖和海圖。國家海洋局及時向上述部門提供海嘯相關監測預警信息。(2)建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日本海嘯警報中心的預警信息實時互通機制。6.2.2海嘯預警能力保障(1)海嘯監測系統能力建設在我國周邊海域,重點在南海和臺灣以東海域布設海嘯監測浮標陣列;在我國遠離大陸的海島新建海嘯監測站和地震監測站;對現有海洋監測站進行改造,實現對海嘯災害的有效監測。建立高速海嘯監測監視信息實時傳輸網絡。(2)海嘯預警系統能力建設建立國家海洋局與中國地震局、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單位的信息互通高速通訊專線。加強不同成因海嘯發生、傳播、爬高機制研究;建立適合于我國海域的業務化海嘯統計預報和數值預報模式,以及基于數據庫技術的地震海嘯快速數值預警系統,實現對海嘯災害的快速準確預警。(3)海嘯預警快速發布系統能力建設建立以衛星通訊為主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增強在電視、廣播、互聯網、電信系統中發布海嘯預警信息的能力。在海嘯高風險區中的經濟開發區、濱海旅游區、港口碼頭等建立海嘯警報接收、顯示、廣播系統。6.3經費保障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響應經費,按《突發事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執行。6.4宣傳和培訓利用互聯網、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及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推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進鄉村、進企業、進社區,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開展全國性、區域性以及有關技術單位的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技術人員培訓。6.5國際、地區間合作與交流加強國際與地區間在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信息交流與預警報技術合作研究,發揮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成員國作用。7附則7.1術語7.1.1風暴潮災害由熱帶氣旋、溫帶氣旋、海上颮線等風暴過境所伴隨的強風和氣壓驟變而引起局部海面振蕩或非周期性異常升高(降低)現象,稱為風暴潮。風暴潮、天文潮和近岸海浪結合引起的沿岸漲水造成的災害,通稱為風暴潮災害。7.1.2海浪災害海浪是海洋中由風產生的波浪,包括風浪及其演變而成的涌浪。1.1海浪災害是因海浪引起的船只損壞和沉沒、航道淤積、海洋石油生產設施和海岸工程損毀、海水養殖業受損等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通稱為海浪災害。7.1.3海嘯災害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岸山體和海底滑坡等產生的特大海洋長波,在大洋中具有超大波長,但在岸邊淺水區時,波高陡漲,驟然形成水墻,來勢兇猛,嚴重時高達20-30米以上。海嘯災害指特大海洋長波襲擊海上和海岸地帶所造成的災害。7.1.4海冰災害海冰是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咸水冰,但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災害是指海洋中出現的嚴重冰封,對海上交通運輸、生產作業、海上設施及海岸工程等所造成的災害。7.2預案管理7.2.1國家海洋局根據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對《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及時修訂發布,并報國務院備案。7.2.2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海洋局各分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參照本預案,制定具體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確職責,建立會商制度和崗位責任制。7.2.3對海洋災害應急監測預警報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未按應急預案開展工作,造成特大、重大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7.2.4海洋環境監測預報工作現行規章制度與本預案相違背的,以本預案為準。

篇3:圖書館文獻保護災難預案

制定一份周詳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正是國內大量文獻保存機構的當務之急――

若災難來襲,珍貴文獻能否無虞

重大災難導致珍存文獻損失慘重

◆*年,伊拉克戰爭。在4月10日至12日3天時間內,伴隨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里成千上萬的檔案文件、歷史記錄、古籍、古地圖和照片的丟失損毀,伊拉克的一部分重要記憶被永遠抹去了。據統計,伊拉克國家檔案館丟失了60%的館藏,包括大部分微縮膠片和膠卷;國家圖書館丟失了25%的館藏。

◆*年,印度洋海嘯。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檔案館失去了80%的照片檔案,亞齊文獻信息中心失去了全部文獻。

◆*年,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颶風。颶風卡特里娜、麗塔和威爾瑪使美國5個州的大約70個博物館、歷史學會和250個圖書館遭到嚴重破壞。

◆20**年,中國汶川地震。川、陜、甘三省的圖書館遭受重大損失,損毀圖書182.24萬冊,各地圖書館直接經濟損失4.36億元。

――摘自林陽、張靖《中國大陸圖書館文獻保護災難預案調查》

進入雨季,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而隨著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頻來襲,不少文獻保存機構從業人員心頭也被厚厚的陰霾所籠罩――那些承載著人類文明、歷史記憶的珍貴文獻、檔案在災難突然降臨之時是否仍能安然無恙?在近日由中日韓三國文獻保護專家與會的“自然因素與文獻保存保護亞洲地區研討會”上,中山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林明公布的一項圖書館抽樣調查得出的數據,讓人增添了更多的憂慮。

一旦災難突發,文獻搶救或將陷入無序混亂狀態

“在聽說有自然災害發生時,84%的圖書館會意識到受災地區圖書館藏文獻可能會遭受損失,并聯想到自身是否具有應對災難的能力。”林明說。而與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只有23%的圖書館表示自身有成文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

林明的數據來自他和同事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所做的一項抽樣調查――50家被抽樣的圖書館中有31家返回了有效問卷。雖然從抽樣數量上來看,相對于目前全國超過3000家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總量,此次接受調查的不過百分之一,但是,在調查的圖書館名錄上我們看到,除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民族圖書館和汶川羌族圖書館分別作為專業圖書館和典型受災地區圖書館的代表外,其余無一例外是省級或特大城市公共圖書館、高校大型圖書館――這些圖書館的文獻保護水平要遠遠高于全國平均線。

不僅如此,通過對問卷中其他相關內容的分析,林明表示,“在自身有成文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的7家圖書館中,有的所謂‘預案’,大部分是關于緊急事件時的人員安全疏散等內容,并不是針對‘文獻保護’的災難預案。”

這項調查表明――一旦災難突發,我國絕大多數圖書館的文獻搶救工作都將陷入或無序混亂或束手無策的狀態。

突發自然災害的威脅離文獻保存機構到底有多近?

在上述參與調查的31家圖書館中――2家曾遭火災,3家曾遭水災,4家曾遭地震,1家曾遭臺風,11家曾遭水管破裂,11家曾遭館舍漏水,還有8家遭遇過其他事故――只有9家目前尚未遭遇過災害。換言之,即便是這些設施條件較為優越的大型文獻保存機構,其“災難幸免率”也不超過30%,那些更基層單位所面臨的威脅可想而知。

“災難對文獻的破壞往往是毀滅性的,不管是地震、颶風等罕見的自然災害,還是電力中斷、水管破裂等日常突發事件,或者是生物危害、偷盜和故意破壞。預案設計應涉及包括水火在內的,可能對館藏造成威脅的所有類型災難。”林明說。

前期預防和災后應對的雙線缺失,是國內很多文獻收藏機構的“軟肋”

災難隨時可能不期而至,而缺乏前期預防和災后應對,往往讓文獻保存機構損失慘重。

*年底,北京某圖書館地下庫房附近的熱力管道破裂,30厘米深、90攝氏度的積水迅速淹沒了地下書庫下層書架上的文獻,隨后,蒸騰的熱氣又觸發了書庫頂部的消防噴水裝置,導致放置在上層書架的文獻也遭遇水淋之災……在雙重打擊下,受損文獻數量超過2萬冊。

翻開《國際圖聯災害預防手冊》,它首先強調的就是排查隱患,并明確指出,“水災的隱患可能來自外部因素(河流、風暴、排水系統溢出);內部因素(系統故障或地震、交通工具及樹木撞擊導致的水管爆裂等)以及滅火時的用水。”看到這段文字,對照上述圖書館的遭遇,怎能不讓人扼腕痛惜?事實上,在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的很多文獻保存機構,消防系統用氣體滅火取代用水滅火已成基本配置。

汶川大地震后,在評估北川受損檔案時,面對救援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出的大量受損文獻,中央檔案館研究館員王宜欣表示:“當前有必要從受損檔案中分離出一些不重要或是在其他機構有重份的檔案。由此在搶救修復時間表上有所劃分――對于永久保存的檔案,對受損嚴重的檔案,可以優先實施搶救修復。對其中有價值的珍貴檔案,更要千方百計、不惜成本地搶救出來。把人力物力財力優先用到有價值的地方去,是又好又快搶救修復北川受損檔案的有效途徑。”

的確,災難一旦發生,首先要“搶出來”哪些文獻?被“搶出來”的受損文獻哪些需要優先得到保護與修復?類似這樣的問題,事先缺乏明確調查論證,事發后將倍增珍貴文獻的搶救難度,由此造成的“人為”損失不可估量。這已是業內人士共識――在31家圖書館的調查中,所有圖書館都表示有必要制訂一個優先搶救的館藏財產名錄,但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兩家,僅占6%。

“或許永遠不會被實施,但仍要長期保持員工的熱情、財政的支持、災害的持續再評估和優先權”

“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員、缺乏相應的工作程序,缺乏相應的專業設備和材料。”天津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萬群用三個“缺乏”來描述目前大多數文獻保存機構應對突發災難時所面臨的困境。“館員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往往不知道該怎樣預防災害,災害發生后也不知道如何處置,這些都與災害評估和管理不足有關。”

中華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美芳表示,近年來,全國各地文獻保護和災害搶救專業隊伍越來越少。“遇到專門技術等疑難問題,很多從業人員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或方法,而基層單位幾乎不設文獻保護和災害搶救人員的崗位,平時沒有參與過保護技術的訓練,因此,在災害來臨時,很難參與到搶救與修復工作中。同時,不同技術人員配合不夠默契,降低了搶救效果最優化發揮。”

同時,張美芳指出:“我們發現,有些部門即便制訂了應急預案,也缺乏實戰性,操作性不強,比如,預案只是宏觀地提出調動一切設備、技術力量、場地等應急救援,但對如何調動、調動程序、遠距離運輸、后勤保障等問題沒有具體明確。”

經歷過災難的人,對文獻搶救有著最深刻的體會。四川省檔案局副局長張新在談到北川檔案文獻搶救工作時深有感觸地說,“減損的關鍵是準備,準備的質量決定了減災的質量。制定完備的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應急預案,是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最有效的辦法之一。一些發達國家的應急管理系統不是以‘反應’為導向,而是以‘籌備’為導向,這樣的觀念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制定一份周詳的文獻保護災難預案,正是國內大量文獻保存機構的當務之急,并且,像《國際圖聯災害預防手冊》所指出的那樣――“確保預防災害計劃有效的最大的問題之一是這個計劃或許永遠不會被實施,但仍要長期保持員工的熱情、財政的支持、災害的持續再評估和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