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風暴潮海嘯海冰災難應急預案

風暴潮海嘯海冰災難應急預案

2024-07-13 閱讀 7773

⊥65⊥總則⊥65⊥.1目的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對突發性事件處理的要求,提高海洋災害預防和應對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1.2工作原則1.2.1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快速反應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應急反應機制,加強應急工作管理,落實應急反應程序和措施,明確職責,責任到人,確保應急工作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1.2.2加強監測,及時預警,減輕災害以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業務運行系統為主體,對海洋災害實行高頻率、高密度的監視監測,及時掌握海洋災害發生、發展動態,快速做出預測預警,為防災減災提供決策支持。1.2.3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密切協作加強各有關部門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建立海洋災害信息實時互通與共享機制,調動各方資源,確保海洋災害的及時預警和有效應對。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發生在我國近海和沿海地區的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預防和應對工作。⊥65⊥應急組織體系和職責國家海洋局設立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辦公室”)和應急專家組(以下簡稱“專家組”)。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應建立相應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工作機構,落實相關責任。2.1領導小組組成及主要職責組長:國家海洋局主管業務領導副組長: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領導成員:中國海監總隊、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管業務領導。領導小組主要職責:負責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的啟動和結束;負責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實施。2.2辦公室組成及主要職責辦公室主任: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領導成員: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監測預報處,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業務處,中國海監總隊相關處室負責人。辦公室主要職責:負責組織、協調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的實施;負責組織、協調海洋災害(情)調查和災后評估;組織編寫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情)調查、評估報告;負責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協調工作等。2.3專家組及主要職責成員:由海洋環境預報領域及其他相關領域專家組成。主要職責:負責對海洋災害警報發布、應急預案啟動等方面提供建議和業務咨詢。2.4應急業務運行機構和職責2.4.1國家海洋局負責海洋災害應急監測預警報的統一領導、監督指導和組織協調工作。2.4.2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工作,組織發布本地區的海洋災害預警報及相關業務咨詢;開展關鍵地區的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制作大比例尺風暴潮、海嘯災害高風險區淹沒圖,并公布風暴潮、海嘯災害應急疏散路線和避難場所標示圖;定期開展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及時收集、報告海洋災害災情,參與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情)的調查與評估及組織重大及以下海洋災害(情)的調查與評估。2.4.3各分局和海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海洋災害監視、監測資料的傳輸和日常業務運行;組織發布所轄海區的海洋災害預警報并提供相關業務咨詢;及時收集、報告海洋災害災情,參與海洋災害(情)調查與評估。2.4.4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負責海洋災害監測資料的收集和分發,組織海洋災害會商,發布全海域海洋災害預警報;協助地方海洋部門開展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為各地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提供技術指導;組織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情)調查評估及相關業務咨詢。2.4.5北海、東海、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負責發布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各級預警報和相關業務咨詢;協助地方海洋部門開展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為本海區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提供技術指導;。2.4.6中國海監總隊負責重大及以上海洋災害航空遙感災情調查。2.4.7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負責岸基測冰雷達站運行管理。⊥6災害預警啟動標準3.1風暴潮預警啟動標準風暴潮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四級警報,分別表示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1.1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受熱帶氣旋(包括臺風、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熱帶低壓,下同)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80厘米以上的高潮位時,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緊急警報。3.1.2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橙色)受熱帶氣旋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上80厘米以下的高潮位時,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3.1.3風暴潮Ⅲ級警報(黃色)受熱帶氣旋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內的高潮位時,前者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風暴潮警報,后者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警報。3.1.4風暴潮Ⅳ級預報(藍色)受熱帶氣旋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在預報時效內,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低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的高潮位時,發布風暴潮預報。預計熱帶氣旋將登陸我國沿海地區,或在距沿岸100公里以內(指臺風中心位置)轉向以及溫帶天氣系統將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即使受影響海區岸段不出現超過當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也須發布風暴潮(含臺風浪)預報。3.2海浪預警啟動標準海浪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四級警報,分別代表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2.1海浪Ⅰ級警報(紅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7級狂浪(有效波高6.0m~8.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9級怒濤(有效波高大于14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緊急警報。3.2.2海浪Ⅱ級(橙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6級巨浪(有效波高4.0m~5.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8級狂濤(有效波高9.0m~13.9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警報或海浪緊急警報。3.2.3海浪Ⅲ級(黃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5級大浪(有效波高2.5m~3.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7級狂浪(有效波高6.0m~8.9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警報。3.2.4海浪Ⅳ級(藍色)參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無論預報海區有無大浪出現,每天都要按時發布24、48、72小時海浪預報。3.3海嘯預警啟動標準海嘯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級警報,分別表示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3.1海嘯Ⅰ級警報(紅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3米(正常潮位以上,下同)以上海嘯波高、300公里以上岸段嚴重受損、危及生命財產時,發布Ⅰ級海嘯警報。3.3.2海嘯Ⅱ級警報(橙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2-3米海嘯波高、局部岸段嚴重受損、危及生命財產時,發布Ⅱ級海嘯警報。3.3.3海嘯Ⅲ級警報(黃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1-2米海嘯波高、受災地區發生房屋、船只等受損時,發布Ⅲ級海嘯警報。3.3.4海嘯Ⅳ級警報(藍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小于1米海嘯波高、受災地區輕微損失時,發布Ⅳ級海嘯警報。3.4海冰預警啟動標準遼東灣單層冰厚達到3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7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5海里以上時;黃海北部單層冰厚達到25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25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渤海灣單層冰厚達到2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3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萊州灣單層冰厚達到2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2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達到以上條件之一時,啟動海冰應急預案,發布海冰警報。⊥6();?>5⊥災害監測及預警4.1災害監測與信息傳輸4.1.1岸站各海洋環境監測站按照《濱海觀測規范》,及時、準確監測潮位、海浪、海冰、海水溫度、鹽度以及相關海洋氣象要素等,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及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并密切監視發展動態。監測數據按照《海洋環境監測站和志愿船監測數據傳輸規程》傳輸,確保在線運行,保證各級海洋預報中心(臺)及時調取監測數據。4.1.2浮標各分局按照《海洋資料浮標實時數據傳輸規程》,將浮標監測數據及時傳輸到各級海洋預報中心,并確保系統正常業務運行。4.1.3岸基測冰雷達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將岸基測冰雷達監測數據分析處理后,應及時傳輸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海洋預報臺,并確保系統正常業務運行。4.1.4衛星遙感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接到各級海洋預報中心(臺)要求提供海洋災害發生期間的衛星遙感分析處理實時資料時,將衛星遙感分析處理實時資料及時傳輸到需求單位。4.1.5航空遙感在發生重大及以上海洋災害時,海監飛機及時開展航空遙感災情調查,將調查結果傳送到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所在海區預報中心。4.2災害信息接收與分發4.2.1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實時接收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通訊網(GTS)和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發布的海洋、氣象觀測資料及海嘯相關信息;接收、處理海洋環境監測站、浮標、測冰雷達站監測數據,并將接收到的各類監測數據經過質量控制后及時傳輸到海區預報中心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4.2.2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中國地震局建立專線,及時獲取中國地震局監測的沿岸和渤海、黃海、東海、南海4級以上的地震信息以及太平洋海域6級以上的地震信息;及時獲取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等相關部門的沿海山體滑坡、小行星隕落等與海嘯發生相關的監視監測信息;當出現特大海冰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時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單位獲取海冰信息。4.3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預警報發布4.3.1風暴潮預警報發布(1)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風暴潮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應通過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在二小時內送達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負責與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協商,在就近整點新聞或新聞聯播中播放,跟蹤播放情況,并將播放情況報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2)Ⅱ級(橙色)、Ⅲ級(黃色)、Ⅳ級(藍色)預警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橙色)、Ⅲ級(黃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Ⅳ級(藍色)預報由首席預報專家簽發。上述預警報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及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風暴潮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各級風暴潮預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各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確定風暴潮預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制定工作流程。4.3.2海浪預警報發布(1)海浪Ⅰ級警報(紅色)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根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預報系統提供的預警信息,預計將達到海浪Ⅰ(紅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之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和受海浪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海浪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應通過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在2小時內送達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負責與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協商,在就近整點新聞或新聞聯播中播放,跟蹤播放情況,并將播放情況報告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海浪Ⅰ級緊急警報(紅色)還應向國家海洋局海監總隊、中國海事局、中國海上救助打撈局、農業部漁政局、海上石油生產部門、航海部門發布。(2)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之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和受海浪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紅色)還應向國家海洋局海監總隊、中國海事局、中國海上救助打撈局、農業部漁政局、海上石油生產部門、航海部門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各級海浪預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各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確定海浪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制定工作流程。4.3.3海嘯預警報發布(1)海嘯Ⅰ級(紅色)、Ⅱ級(橙色)警報當海嘯達到Ⅰ級(紅色)、Ⅱ級(橙色)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嘯警報。海嘯警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0分鐘內以傳真形式及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海嘯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當海嘯災害涉及兩個以上省份的Ⅰ級、Ⅱ級海嘯警報經國務院批準后,由國家主要媒體向社會公眾公布。當海嘯災害危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10分鐘將警報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工具等報送國務院臺辦、港澳辦。(2)海嘯Ⅲ級(黃色)、Ⅳ級(藍色)警報當海嘯達到Ⅲ級(黃色)、Ⅳ級(藍色)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嘯警報。海嘯警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0分鐘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海嘯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海嘯Ⅲ級、Ⅳ級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4.3.4海冰預警報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冰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海事局、總參謀部、海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有關部門,受海冰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預計將發生嚴重海冰災害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通過國家主要媒體向社會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海冰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國家海洋局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和天津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制定海冰預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工作流程。4.4應急保障服務各級海洋預報單位在臺風影響期間,為海上救助行動提供潮汐和海浪預報服務。⊥65⊥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調查評估5.1海洋災害損失分級標準5.1.1特別重大海洋災害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等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萬元以上經濟損失的;對沿海重要城市或者50平方公里以上較大區域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特別嚴重影響的。5.1.2重大海洋災害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萬以上、5000萬元以下經濟損失的;對沿海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的;對大型海上工程設施等造成重大損壞,或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5.2災害調查評估5.2.1當發生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負責組織海洋災害調查隊。調查隊成員由相關單位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員組成。調查隊應在24小時內趕赴現場開展災害調查評估。調查內容包括災害過程自然變異、受災狀況、危害程度、救災行動、減災效果、經驗教訓等。調查工作完成后,10天內編制完成災害綜合調查評估報告,并報國家海洋局備案。5.2.2重大以下海洋災害的調查評估工作由沿海省(區、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組織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災害過程自然變異、受災狀況、危害程度、救災行動、減災效果、經驗教訓等;調查工作完成后,10日內編制完成災害綜合調查評估報告,報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并備案。6保障措施6.1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應急保障6.1.1監測預警保障沿海各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對本轄區內的關鍵區域進行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制作高風險區風暴潮增水淹沒圖,編制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防御行動指南,為當地政府迅速確定疏散路線,做出防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鑒于沿海各地區防潮能力的不斷提升,為保證警戒潮位的代表性,各地定期開展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6.1.2信息發布保障預警信息利用傳真、互聯網、電話、電視、廣播、報紙等進行發布。6.2海嘯災害應急保障6.2.1海嘯信息互通機制(1)建立國家海洋局與各有關部門的信息互通機制。中國地震局、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通過海嘯監測監視信息實時傳輸網絡,提供與海嘯相關的實時監視監測數據,國家測繪局、總參謀部提供我國沿海大比例尺陸圖和海圖。國家海洋局及時向上述部門提供海嘯相關監測預警信息。(2)建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日本海嘯警報中心的預警信息實時互通機制。6.2.2海嘯預警能力保障(1)海嘯監測系統能力建設在我國周邊海域,重點在南海和臺灣以東海域布設海嘯監測浮標陣列;在我國遠離大陸的海島新建海嘯監測站和地震監測站;對現有海洋監測站進行改造,實現對海嘯災害的有效監測。建立高速海嘯監測監視信息實時傳輸網絡。(2)海嘯預警系統能力建設建立國家海洋局與中國地震局、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單位的信息互通高速通訊專線。加強不同成因海嘯發生、傳播、爬高機制研究;建立適合于我國海域的業務化海嘯統計預報和數值預報模式,以及基于數據庫技術的地震海嘯快速數值預警系統,實現對海嘯災害的快速準確預警。(3)海嘯預警快速發布系統能力建設建立以衛星通訊為主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增強在電視、廣播、互聯網、電信系統中發布海嘯預警信息的能力。在海嘯高風險區中的經濟開發區、濱海旅游區、港口碼頭等建立海嘯警報接收、顯示、廣播系統。6.3經費保障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響應經費,按《突發事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執行。6.4宣傳和培訓利用互聯網、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及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推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進鄉村、進企業、進社區,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開展全國性、區域性以及有關技術單位的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技術人員培訓。6.5國際、地區間合作與交流加強國際與地區間在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信息交流與預警報技術合作研究,發揮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成員國作用。7附則7.1術語7.1.1風暴潮災害由熱帶氣旋、溫帶氣旋、海上颮線等風暴過境所伴隨的強風和氣壓驟變而引起局部海面振蕩或非周期性異常升高(降低)現象,稱為風暴潮。風暴潮、天文潮和近岸海浪結合引起的沿岸漲水造成的災害,通稱為風暴潮災害。7.1.2海浪災害海浪是海洋中由風產生的波浪,包括風浪及其演變而成的涌浪。1.1海浪災害是因海浪引起的船只損壞和沉沒、航道淤積、海洋石油生產設施和海岸工程損毀、海水養殖業受損等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通稱為海浪災害。7.1.3海嘯災害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岸山體和海底滑坡等產生的特大海洋長波,在大洋中具有超大波長,但在岸邊淺水區時,波高陡漲,驟然形成水墻,來勢兇猛,嚴重時高達20-30米以上。海嘯災害指特大海洋長波襲擊海上和海岸地帶所造成的災害。7.1.4海冰災害海冰是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咸水冰,但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災害是指海洋中出現的嚴重冰封,對海上交通運輸、生產作業、海上設施及海岸工程等所造成的災害。7.2預案管理7.2.1國家海洋局根據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對《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及時修訂發布,并報國務院備案。7.2.2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海洋局各分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參照本預案,制定具體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確職責,建立會商制度和崗位責任制。7.2.3對海洋災害應急監測預警報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未按應急預案開展工作,造成特大、重大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7.2.4海洋環境監測預報工作現行規章制度與本預案相違背的,以本預案為準。

篇2:風暴潮海嘯海冰災難應急預案

⊥65⊥總則⊥65⊥.1目的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對突發性事件處理的要求,提高海洋災害預防和應對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1.2工作原則1.2.1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快速反應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應急反應機制,加強應急工作管理,落實應急反應程序和措施,明確職責,責任到人,確保應急工作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1.2.2加強監測,及時預警,減輕災害以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業務運行系統為主體,對海洋災害實行高頻率、高密度的監視監測,及時掌握海洋災害發生、發展動態,快速做出預測預警,為防災減災提供決策支持。1.2.3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密切協作加強各有關部門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建立海洋災害信息實時互通與共享機制,調動各方資源,確保海洋災害的及時預警和有效應對。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發生在我國近海和沿海地區的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預防和應對工作。⊥65⊥應急組織體系和職責國家海洋局設立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辦公室”)和應急專家組(以下簡稱“專家組”)。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應建立相應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工作機構,落實相關責任。2.1領導小組組成及主要職責組長:國家海洋局主管業務領導副組長: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領導成員:中國海監總隊、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管業務領導。領導小組主要職責:負責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的啟動和結束;負責監督指導應急預案的實施。2.2辦公室組成及主要職責辦公室主任: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領導成員: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監測預報處,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業務處,中國海監總隊相關處室負責人。辦公室主要職責:負責組織、協調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的實施;負責組織、協調海洋災害(情)調查和災后評估;組織編寫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情)調查、評估報告;負責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協調工作等。2.3專家組及主要職責成員:由海洋環境預報領域及其他相關領域專家組成。主要職責:負責對海洋災害警報發布、應急預案啟動等方面提供建議和業務咨詢。2.4應急業務運行機構和職責2.4.1國家海洋局負責海洋災害應急監測預警報的統一領導、監督指導和組織協調工作。2.4.2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工作,組織發布本地區的海洋災害預警報及相關業務咨詢;開展關鍵地區的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制作大比例尺風暴潮、海嘯災害高風險區淹沒圖,并公布風暴潮、海嘯災害應急疏散路線和避難場所標示圖;定期開展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及時收集、報告海洋災害災情,參與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情)的調查與評估及組織重大及以下海洋災害(情)的調查與評估。2.4.3各分局和海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海洋災害監視、監測資料的傳輸和日常業務運行;組織發布所轄海區的海洋災害預警報并提供相關業務咨詢;及時收集、報告海洋災害災情,參與海洋災害(情)調查與評估。2.4.4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負責海洋災害監測資料的收集和分發,組織海洋災害會商,發布全海域海洋災害預警報;協助地方海洋部門開展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為各地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提供技術指導;組織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情)調查評估及相關業務咨詢。2.4.5北海、東海、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負責發布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各級預警報和相關業務咨詢;協助地方海洋部門開展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為本海區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提供技術指導;。2.4.6中國海監總隊負責重大及以上海洋災害航空遙感災情調查。2.4.7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負責岸基測冰雷達站運行管理。⊥6災害預警啟動標準3.1風暴潮預警啟動標準風暴潮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四級警報,分別表示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1.1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受熱帶氣旋(包括臺風、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熱帶低壓,下同)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80厘米以上的高潮位時,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緊急警報。3.1.2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橙色)受熱帶氣旋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上80厘米以下的高潮位時,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3.1.3風暴潮Ⅲ級警報(黃色)受熱帶氣旋影響,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未來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達到或超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以內的高潮位時,前者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風暴潮警報,后者至少提前6小時發布風暴潮警報。3.1.4風暴潮Ⅳ級預報(藍色)受熱帶氣旋或受溫帶天氣系統影響,預計在預報時效內,沿岸受影響區域內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有代表性的驗潮站將出現低于當地警戒潮位30厘米的高潮位時,發布風暴潮預報。預計熱帶氣旋將登陸我國沿海地區,或在距沿岸100公里以內(指臺風中心位置)轉向以及溫帶天氣系統將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即使受影響海區岸段不出現超過當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也須發布風暴潮(含臺風浪)預報。3.2海浪預警啟動標準海浪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四級警報,分別代表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2.1海浪Ⅰ級警報(紅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7級狂浪(有效波高6.0m~8.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9級怒濤(有效波高大于14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緊急警報。3.2.2海浪Ⅱ級(橙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6級巨浪(有效波高4.0m~5.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8級狂濤(有效波高9.0m~13.9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警報或海浪緊急警報。3.2.3海浪Ⅲ級(黃色)預計未來受影響沿岸海域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5級大浪(有效波高2.5m~3.9m)時,或者東經130°以西海區出現達到或超過國際波級表7級狂浪(有效波高6.0m~8.9m)時,至少提前12小時發布海浪警報。3.2.4海浪Ⅳ級(藍色)參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無論預報海區有無大浪出現,每天都要按時發布24、48、72小時海浪預報。3.3海嘯預警啟動標準海嘯預警級別分為Ⅰ、Ⅱ、Ⅲ、Ⅳ級警報,分別表示特別嚴重、嚴重、較重、一般,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3.3.1海嘯Ⅰ級警報(紅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3米(正常潮位以上,下同)以上海嘯波高、300公里以上岸段嚴重受損、危及生命財產時,發布Ⅰ級海嘯警報。3.3.2海嘯Ⅱ級警報(橙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2-3米海嘯波高、局部岸段嚴重受損、危及生命財產時,發布Ⅱ級海嘯警報。3.3.3海嘯Ⅲ級警報(黃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1-2米海嘯波高、受災地區發生房屋、船只等受損時,發布Ⅲ級海嘯警報。3.3.4海嘯Ⅳ級警報(藍色)受海嘯影響,預計沿岸驗潮站出現小于1米海嘯波高、受災地區輕微損失時,發布Ⅳ級海嘯警報。3.4海冰預警啟動標準遼東灣單層冰厚達到3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7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5海里以上時;黃海北部單層冰厚達到25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25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渤海灣單層冰厚達到2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3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萊州灣單層冰厚達到20厘米;浮冰外緣線達到20海里,且在未來5天內海冰預計將增長10海里以上時;達到以上條件之一時,啟動海冰應急預案,發布海冰警報。⊥6();?>5⊥災害監測及預警4.1災害監測與信息傳輸4.1.1岸站各海洋環境監測站按照《濱海觀測規范》,及時、準確監測潮位、海浪、海冰、海水溫度、鹽度以及相關海洋氣象要素等,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及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并密切監視發展動態。監測數據按照《海洋環境監測站和志愿船監測數據傳輸規程》傳輸,確保在線運行,保證各級海洋預報中心(臺)及時調取監測數據。4.1.2浮標各分局按照《海洋資料浮標實時數據傳輸規程》,將浮標監測數據及時傳輸到各級海洋預報中心,并確保系統正常業務運行。4.1.3岸基測冰雷達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將岸基測冰雷達監測數據分析處理后,應及時傳輸至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海洋預報臺,并確保系統正常業務運行。4.1.4衛星遙感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接到各級海洋預報中心(臺)要求提供海洋災害發生期間的衛星遙感分析處理實時資料時,將衛星遙感分析處理實時資料及時傳輸到需求單位。4.1.5航空遙感在發生重大及以上海洋災害時,海監飛機及時開展航空遙感災情調查,將調查結果傳送到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所在海區預報中心。4.2災害信息接收與分發4.2.1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實時接收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通訊網(GTS)和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發布的海洋、氣象觀測資料及海嘯相關信息;接收、處理海洋環境監測站、浮標、測冰雷達站監測數據,并將接收到的各類監測數據經過質量控制后及時傳輸到海區預報中心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4.2.2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中國地震局建立專線,及時獲取中國地震局監測的沿岸和渤海、黃海、東海、南海4級以上的地震信息以及太平洋海域6級以上的地震信息;及時獲取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等相關部門的沿海山體滑坡、小行星隕落等與海嘯發生相關的監視監測信息;當出現特大海冰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及時從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單位獲取海冰信息。4.3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預警報發布4.3.1風暴潮預警報發布(1)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風暴潮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風暴潮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應通過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在二小時內送達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負責與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協商,在就近整點新聞或新聞聯播中播放,跟蹤播放情況,并將播放情況報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2)Ⅱ級(橙色)、Ⅲ級(黃色)、Ⅳ級(藍色)預警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風暴潮Ⅱ級緊急警報(橙色)、Ⅲ級(黃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Ⅳ級(藍色)預報由首席預報專家簽發。上述預警報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及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風暴潮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各級風暴潮預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各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確定風暴潮預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制定工作流程。4.3.2海浪預警報發布(1)海浪Ⅰ級警報(紅色)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根據國家海洋環境監測預報系統提供的預警信息,預計將達到海浪Ⅰ(紅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之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和受海浪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海浪Ⅰ級緊急警報(紅色)應通過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在2小時內送達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負責與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協商,在就近整點新聞或新聞聯播中播放,跟蹤播放情況,并將播放情況報告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海浪Ⅰ級緊急警報(紅色)還應向國家海洋局海監總隊、中國海事局、中國海上救助打撈局、農業部漁政局、海上石油生產部門、航海部門發布。(2)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之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訊方式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國家海洋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和受海浪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海浪Ⅱ級(橙色)、海浪Ⅲ級(黃色)警報(紅色)還應向國家海洋局海監總隊、中國海事局、中國海上救助打撈局、農業部漁政局、海上石油生產部門、航海部門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各級海浪預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各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確定海浪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制定工作流程。4.3.3海嘯預警報發布(1)海嘯Ⅰ級(紅色)、Ⅱ級(橙色)警報當海嘯達到Ⅰ級(紅色)、Ⅱ級(橙色)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嘯警報。海嘯警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0分鐘內以傳真形式及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海嘯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當海嘯災害涉及兩個以上省份的Ⅰ級、Ⅱ級海嘯警報經國務院批準后,由國家主要媒體向社會公眾公布。當海嘯災害危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10分鐘將警報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工具等報送國務院臺辦、港澳辦。(2)海嘯Ⅲ級(黃色)、Ⅳ級(藍色)警報當海嘯達到Ⅲ級(黃色)、Ⅳ級(藍色)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嘯警報。海嘯警報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0分鐘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家海洋局、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有關部門,受海嘯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海嘯Ⅲ級、Ⅳ級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4.3.4海冰預警報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海冰警報時,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或其授權人簽發。在1小時內以傳真形式和其他通信方式等報送國務院值班室、國家海洋局、國家減災委員會、中國海事局、總參謀部、海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有關部門,受海冰影響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政府以及海區、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等。預計將發生嚴重海冰災害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應通過國家主要媒體向社會發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海冰警報信息,均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網站(上公布。國家海洋局北海海洋預報中心和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和天津市海洋預報(中心)臺,根據服務海區制定海冰預警報具體發送部門、機構和工作流程。4.4應急保障服務各級海洋預報單位在臺風影響期間,為海上救助行動提供潮汐和海浪預報服務。⊥65⊥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調查評估5.1海洋災害損失分級標準5.1.1特別重大海洋災害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等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萬元以上經濟損失的;對沿海重要城市或者50平方公里以上較大區域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特別嚴重影響的。5.1.2重大海洋災害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萬以上、5000萬元以下經濟損失的;對沿海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的;對大型海上工程設施等造成重大損壞,或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5.2災害調查評估5.2.1當發生特別重大海洋災害時,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負責組織海洋災害調查隊。調查隊成員由相關單位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員組成。調查隊應在24小時內趕赴現場開展災害調查評估。調查內容包括災害過程自然變異、受災狀況、危害程度、救災行動、減災效果、經驗教訓等。調查工作完成后,10天內編制完成災害綜合調查評估報告,并報國家海洋局備案。5.2.2重大以下海洋災害的調查評估工作由沿海省(區、市)海洋預報(中心)臺組織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災害過程自然變異、受災狀況、危害程度、救災行動、減災效果、經驗教訓等;調查工作完成后,10日內編制完成災害綜合調查評估報告,報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并備案。6保障措施6.1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應急保障6.1.1監測預警保障沿海各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對本轄區內的關鍵區域進行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制作高風險區風暴潮增水淹沒圖,編制風暴潮、海浪和海冰災害防御行動指南,為當地政府迅速確定疏散路線,做出防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鑒于沿海各地區防潮能力的不斷提升,為保證警戒潮位的代表性,各地定期開展警戒潮位標準核定工作。6.1.2信息發布保障預警信息利用傳真、互聯網、電話、電視、廣播、報紙等進行發布。6.2海嘯災害應急保障6.2.1海嘯信息互通機制(1)建立國家海洋局與各有關部門的信息互通機制。中國地震局、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通過海嘯監測監視信息實時傳輸網絡,提供與海嘯相關的實時監視監測數據,國家測繪局、總參謀部提供我國沿海大比例尺陸圖和海圖。國家海洋局及時向上述部門提供海嘯相關監測預警信息。(2)建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日本海嘯警報中心的預警信息實時互通機制。6.2.2海嘯預警能力保障(1)海嘯監測系統能力建設在我國周邊海域,重點在南海和臺灣以東海域布設海嘯監測浮標陣列;在我國遠離大陸的海島新建海嘯監測站和地震監測站;對現有海洋監測站進行改造,實現對海嘯災害的有效監測。建立高速海嘯監測監視信息實時傳輸網絡。(2)海嘯預警系統能力建設建立國家海洋局與中國地震局、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總參謀部等單位的信息互通高速通訊專線。加強不同成因海嘯發生、傳播、爬高機制研究;建立適合于我國海域的業務化海嘯統計預報和數值預報模式,以及基于數據庫技術的地震海嘯快速數值預警系統,實現對海嘯災害的快速準確預警。(3)海嘯預警快速發布系統能力建設建立以衛星通訊為主的海嘯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增強在電視、廣播、互聯網、電信系統中發布海嘯預警信息的能力。在海嘯高風險區中的經濟開發區、濱海旅游區、港口碼頭等建立海嘯警報接收、顯示、廣播系統。6.3經費保障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響應經費,按《突發事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執行。6.4宣傳和培訓利用互聯網、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及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推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進鄉村、進企業、進社區,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開展全國性、區域性以及有關技術單位的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技術人員培訓。6.5國際、地區間合作與交流加強國際與地區間在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信息交流與預警報技術合作研究,發揮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成員國作用。7附則7.1術語7.1.1風暴潮災害由熱帶氣旋、溫帶氣旋、海上颮線等風暴過境所伴隨的強風和氣壓驟變而引起局部海面振蕩或非周期性異常升高(降低)現象,稱為風暴潮。風暴潮、天文潮和近岸海浪結合引起的沿岸漲水造成的災害,通稱為風暴潮災害。7.1.2海浪災害海浪是海洋中由風產生的波浪,包括風浪及其演變而成的涌浪。1.1海浪災害是因海浪引起的船只損壞和沉沒、航道淤積、海洋石油生產設施和海岸工程損毀、海水養殖業受損等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通稱為海浪災害。7.1.3海嘯災害海嘯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發、海岸山體和海底滑坡等產生的特大海洋長波,在大洋中具有超大波長,但在岸邊淺水區時,波高陡漲,驟然形成水墻,來勢兇猛,嚴重時高達20-30米以上。海嘯災害指特大海洋長波襲擊海上和海岸地帶所造成的災害。7.1.4海冰災害海冰是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咸水冰,但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災害是指海洋中出現的嚴重冰封,對海上交通運輸、生產作業、海上設施及海岸工程等所造成的災害。7.2預案管理7.2.1國家海洋局根據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對《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及時修訂發布,并報國務院備案。7.2.2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家海洋局各分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參照本預案,制定具體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確職責,建立會商制度和崗位責任制。7.2.3對海洋災害應急監測預警報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未按應急預案開展工作,造成特大、重大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7.2.4海洋環境監測預報工作現行規章制度與本預案相違背的,以本預案為準。

篇3:安徽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安徽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我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徽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13〕101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應急預案,是指本省范圍內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為依法、迅速、科學、有序應對突發事件,最大程度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條 應急預案的規劃、編制、審批、發布、備案、演練、評估、修訂、培訓、宣傳教育等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應急預案分為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兩大類。其具體分類和內容依據國辦發〔2013〕101號文件確定。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應急辦)負責制定本轄區應急預案體系建設規劃,具體指導、監督應急預案的編制、演練、修訂、宣傳、培訓等實施工作。

  第二章 預案編制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針對本行政區域或本部門、本行業的多發易發突發事件、主要風險等,制定本級政府或本部門、本行業應急預案編制規劃,并根據實際情況變化適時修訂完善。單位和基層組織可根據應對突發事件需要,制定本單位、本基層組織應急預案編制計劃。

  第七條 編制應急預案應當做好以下基礎工作:

  (一)成立編寫小組。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成立預案編制工作小組,吸收預案涉及主要部門和單位業務相關人員、技術專家以及有現場處置經驗的人員參加,編制工作小組組長應由預案編制單位有關負責人擔任。

  (二)做好風險評估。針對突發事件特點,分析事件的危害因素以及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以及衍生、次生后果,評估各種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風險、消除隱患的措施。

  (三)掌握應急資源。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全面了解本地區、本單位可調用的應急隊伍、裝備、物資、避難場所等應急資源狀況,以及上級和相鄰地區可請求支援的應急資源狀況,為制定應急響應措施提供依據。

  第八條 應急預案編制應當遵照以下原則:

  (一)合法合規。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預防與處置相結合的應急管理工作原則。

  (二)切合實際。認真進行風險評估,全面分析應急資源需求與現狀,充分考慮本地區、本部門和本單位實際,符合自身特點。

  (三)協調一致。加強與應急預案涉及部門的溝通與協調,與上級預案和同一層面已出臺的相關應急預案做到銜接協調、表述一致。

  (四)簡明易行。明確誰來做、何時做、做什么、怎么做、使用什么資源做等具體內容,做到響應分級合理、應對程序明晰、處置措施具體。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一)總則。包括編制目的、編制依據、適用范圍和工作原則、事件分級等。

  (二)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包括突發事件應對的領導機構、工作機構、成員單位、工作組、專家組、現場指揮機構的組成及其職責等。

  (三)預防與監測預警。包括風險隱患排查、監測、突發事件的預警分級標準及響應、預警信息發布或解除程序等。

  (四)處置措施。包括信息報告與發布、先期處置、啟動應急響應、響應措施、響應級別調整和終止等。

  (五)恢復重建。包括善后處置、調查評估、恢復重建等。

  (六)保障措施。包括應急隊伍、裝備、物資、資金、通信、交通、技術保障等。

  (七)日常管理與責任獎懲。包括應急預案培訓、宣傳、演練及責任、獎懲等內容。

  (八)附則。包括預案解釋、生效時間、名詞術語解釋等。

  (九)附件。包括應急處置工作流程圖、應急處置聯系人和聯系方式、應急資源情況一覽表等。

  鄉鎮(街道)的應急預案,以及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簡化,突出可操作性和現場處置的特點。

  第十條 應急預案在編制過程中,應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專家咨詢、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聽取意見,并書面征求與預案相關的部門、單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見,同時注重從突發事件案例、處置工作總結和應急演練評估材料中吸取經驗,切實提高預案質量。

  第三章 審批、備案和公布

  第十一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將預案送審稿、編制工作說明、各有關單位意見及采納情況說明等有關材料報送應急預案審批單位。因保密等原因需要發布應急預案簡本的,應當將預案簡本一起報送審批。

  第十二條 應急預案審批單位應當對預案進行審核,主要審核以下事項:

  (一)合法合規性;

  (二)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情況和相關單位的意見協調情況;

  (三)主體內容的完備情況;

  (四)責任分工的明確情況;

  (五)預警和應急響應級別劃分的合理性;

  (六)應對措施的可行性等。

  必要時,可組織有關專家評審。

  第十三條 應急預案審批單位應當在應急預案發布后20個工作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單位備案。

  (一)政府總體應急預案報送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二)專項應急預案抄送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備案。

  (三)部門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

  (四)村(居)民委員會應急預案,向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備案。

  (五)需要與所在地政府聯合應急處置的中央駐皖企事業單位、省屬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備案。

  法律、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四條 接受應急預案備案的各級人民政府及部門應當對應急預案進行備案審查,備案審查與預案審核的內容和方法基本一致,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應當責令應急預案審批單位進行修訂。

  第十五條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類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應當通過政府網站、政府公報、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方式向社會公布。對確需保密的應急預案,按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 應急演練

  第十六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演練制度。應急演練按組織形式可分為實戰演練和桌面演練等;按內容可分為單項演練和綜合演練等;按目的與作用可分為檢驗性演練、示范性演練和研究性演練等。應急演練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開展跨地區跨行業、人員廣泛參與、處置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提高快速反應和整體協同處置能力。

  第十七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演練制度和年度計劃,合理確定應急演練的頻次、規模、形式和演練內容、時間、地點等。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演練計劃,演練主辦單位應當在上年年底前向本級人民政府應急辦上報。

  第十八條 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至少每3年進行1次應急演練。

  洪澇、山洪泥石流、滑坡、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易發區域所在地政府,重要基礎設施和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生命線工程經營管理單位,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運、使用單位,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和醫院、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等,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有針對性的應急演練。

  第十九條 應急演練組織單位應當組織演練評估,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演練的執行情況,預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指揮協調和應急聯動情況,應急處置情況,演練所用設備裝備的適用性,演練目標的實現情況,演練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對完善預案、應急準備、應急機制、應急措施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等。演練評估可委托第三方進行。

  對演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參加演練的相關單位應當采取修訂應急預案、健全應急機制、加強人員培訓、完善物資裝備等措施及時改進完善。

  第五章 評估和修訂

  第二十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定期評估制度,分析評價預案內容的時效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規范管理。

  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原則上每3年進行1次評估。

  第二十一條 總體應急預案應當適時修訂,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原則上每3年修訂1次,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訂。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等,可以向有關預案編制單位提出修訂建議。

  第二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修訂應急預案:

  (一)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上位預案發生變化的;

  (二)應急指揮機構及其職責發生調整的;

  (三)面臨的風險或其他重要環境因素發生變化的;

  (四)重要應急資源發生重大變化的;

  (五)預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發生變化的;

  (六)在突發事件應對或應急演練中發現問題需作出重大調整的。

  (七)應急預案制定單位認為應當修訂的其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