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管理辦法
農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保證農村家庭宴席的食品衛生安全,預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的發生,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食品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食品重大事故處理辦法》、《重大活動食品衛生監督規范》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鄉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農村家庭宴席指家庭因紅白喜事制作的各類宴席。
第三條本辦法適用于**所有農村家庭宴席。
第四條各行政村、社區,各單位、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家庭宴席的食品衛生安全工作,加強領導,認真做好農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切實保障農村家庭宴席的食用衛生。
第五條農村家庭宴席實行登記備案、不安全事件報告和應急救援制度。對農村廚師實行登記備案、健康檢查制度。
第六條鄉政府承擔農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監管日常工作,負責開展本轄區農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的登記備案、檢查、管理與指導工作,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向區政府報告不安全事件,參與實施農村食品重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各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農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有關的監管工作。
第七條衛生院應協助鄉做好農村家庭宴席的食品衛生工作,開展食品衛生知識宣傳并對農村家庭宴席制作進行衛生技術指導。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食品不安全事故,組織開展對病人進行救治,協助保護好現場。
第八條鄉食安辦應當對就餐人數50人以上的農村家庭宴席的就餐時間、人數、場地、廚師等情況進行登記備案,審查廚師健康狀況,并且要求菜肴留樣保存24小時。安排所在隊組、社區對加工宴席所用原料、用水等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督促整改。
第九條制作農村家庭宴席要具備基本食品安全條件。購買原料和食品應保證質量,不得采購腐敗變質、生從長霉、有毒有害、病死毒死、死因不明、不符合衛生標準、超過保質期既不新鮮的食品和原料;加工過程中應做到生熟分開,涼菜符合衛生標準,餐具清洗消毒。
第十條發現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時,宴席舉辦者應在1個小時內向鄉政府報告并將病人送往醫院救治,鄉政府接到報告后必須2小時內立即報告區人民政府。
事故發現者也可以直接向區人民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接到食物中毒報告后,衛生部門應立即進行核實,并在2小時內向區政府和上級部門報告,同時啟動應急預案,對食物中毒事故進行處置,將損失降到最小。事件調查處理結束后,應寫出書面報告上報。
第十一條農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對未按本辦法規定履行監管職責的各級各部門,將依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部門及責任人的責任。
第十二條農村宴席舉辦者致人食物中毒的,按《食品衛生法》的規定承擔相應的責任。
因投毒引起食物中毒案件,由公安機關依法進行處理。
第十三條本辦法所稱廚師指具備廚師資格,并以提供食品加工技術獲得報酬的人員。
第十四條本辦法由鄉食安辦負責解釋。
第十五條本農村家庭宴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從印發之日起實行。食品安全百日行動策劃方案工商分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實施方案春季食品安全綜合整治工作方案
篇2:農村食品安全工作實施方案格式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食品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全國加強食品藥品整治和監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以食品放心工程為基礎,“三網”建設為重點,專項整治為手段,增強綜合監管能力為保障,著眼于提升鎮內食品安全整體水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二、主要工作內容
(一)組織協調機構及制度建設
1、成立食品安全工作站,由分管衛生、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任站長,衛生院、防保所負責人任副站長,有關部門的領導為成員,鎮政府辦公室秘書為食品安全工作聯絡員,負責本鄉鎮食品安全的日常工作,具體負責信息收集、上傳下達。在全鎮19個行政村成立食品安全信息聯絡點,每個村落實一名村干為食品安全信息員,負責投訴舉報、信息收集、消費爭議調解、農村50人以上聚餐報告、宣傳指導等工作。
2、鎮政府與各行政村,簽訂食品安全工作目標責任書,并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制定嚴格的考核獎懲制度。
(二)綜合基礎工作
1、宣傳教育工作。組織開展學校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列入學校公共安全和健康課程授課內容,覆蓋率達100%;組織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村覆蓋面達100%;利用當地政府廣播電視、板報等宣傳陣地,建立宣傳版塊。
2、建立健全群眾監督網。建立群眾監督網絡,健全基層群眾監督組織。行政村都要有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職責明確并發揮作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統一舉報和獎勵辦法,落實獎勵經費。
三、工作目標
(一)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鎮、村二級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履蓋面達到100%。
(二)農業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規范,鮮活農(畜、水)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鎮建有一個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
(三)生產加工行為得到有效規范。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當地企業生產的食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生豬定點屠宰率達到100%。
(四)流通環節特別是農村集市食品銷售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檢測手段有保障。鎮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連鎖店,食品統一配送率達到80%。
(五)農村餐飲店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達95%以上,學校食堂食品衛生量化分級管理達到100%,農村50人以上群體聚餐備案率達到80%以上。
(六)各環節生產經營單位進貨記錄齊全,可追溯率達到100%。
(七)食品安全檢測資源共享、結果互認,檢測計劃和信息發布實現統一。
(八)食品安全應急體系健全,應急網絡履蓋面達100%;食品安全事故的報告率和處理率達100%;不發生三級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九)食品安全宣傳教育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公眾對食品安全滿意率達到70%以上。
四、工作步驟
(一)宣傳準備階段(2013年9月)。根據上級有關精神,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作出部署,統一思想認識,要以多種形式宣傳食品安全,使廣大群眾了解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組織實施(2013年9月-2013年3月)。鎮人民政府要根據上級的要求,全面疏理各項工作,組織人員,落實責任,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迎接考核階段(2013年12月-2013年3月)。認真做好資料整理、歸檔工作,認真總結工作特點和主要成效,做好迎接上級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考核的相關工作。
五、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協調。涉及綜合監督、種養殖、生產加工、流通、餐飲消費等各個環節,鎮政府與各部門的協調,及時研究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及時向上反映。
2、加強宣傳教育。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開展食品安全進鎮、村進學校、進企業活動,宣傳食品安全的重要意義,及時報道工作動態和食品安全信息,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
篇3:某農村家庭自辦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加強農村家庭自辦宴席食品安全管理,預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發生,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結合**鄉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農村家庭自辦宴席(以下簡稱農村家宴)系指農村家庭舉辦婚慶、喪事、喬遷、祝壽、滿月、年豬客等群體聚餐制作的各種宴席。
?第三條本州行政區域內農村家庭自辦宴席食品安全管理適用本制度。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家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條村(居)委會承擔本區域內農村家宴的申報受理、備案登記、情況收集、報告及現場監督指導等工作,并建立登記臺帳檔案。
?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負責食品安全監督員、信息員的聘用和培訓,對從事農村家宴的主廚實行登記備案。廚師必須經過衛生行政部門食品安全和食品衛生知識培訓及健康體檢,持合格證和當年《健康證》,方可上崗。衛生部門應加強對農村家庭自辦宴席人員食品衛生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培訓,做好衛生技術指導工作。嚴格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并做好食物中毒事件應急工作。嚴格執行食物中毒報告制度。
?第七條農村家庭自辦宴席實行兩級報告備案制度。凡就餐人數100人以上的,舉辦者須提前2天向村(居)委會申報備案。備案內容包括預計就餐時間、就餐人數、場地衛生安全條件、菜品清單、廚師和執事的健康狀況等。村(居)委會應及時進行登記管理,并按月將本行政村當月舉辦農村家宴的情況報鄉鎮食安委(領導小組)登記備案。
?第八條村(居)委會接到備案申報后,經辦人應向宴席主辦者宣傳本制度相關條款和應注意的食品安全問題,并在辦宴前派出相關人員(村委會可委托村民小組組長)上門對舉辦宴席的加工場所、內外環境、衛生設施、操作流程、用水條件、個人衛生、餐具用具以及采購、貯存、清洗消毒、加工制作等關鍵環節的衛生條件進行現場檢查和業務指導。
?第九條農村家宴舉辦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制作農村家宴必須具備基本的衛生條件,對購進原料和食品應嚴格把關,保證質量,不得采購“三無”商品,嚴禁采購加工病死毒死動物肉類、腐敗變質、生蟲長霉、有毒有害、超過保質期及不新鮮的食品和原料;具有與宴席規模相適應的烹飪場所和防蠅防塵設施;加工過程中應做到生熟分開,菜品煮熟燒透,涼菜符合衛生標準,餐具必須清洗消毒,并有保潔措施。
?第十條農村家宴應盡量避免食用野生菌、四季豆、生動物血肉等易中毒物品。夏秋兩季舉辦宴席的必須進行重點備案和管理,盡量避免食用涼拌菜和購買兩天以上未經高溫處理的肉類等易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
?第十一條一旦發生食物中毒及其它突發性食品安全事件,舉辦者、主廚和監督人員應立即控制并保護好現場,迅速組織將病人送往醫院救治,同時及時報告當地村(居)委會。村(居)委會接到報告后,要迅速向鄉鎮人民政府報告。鄉鎮人民政府接到報告后必須立即報告縣市人民政府和食品藥品監管、衛生行政等部門,并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事故發現者也可直接向當地人民政府和衛生、公安、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報告。舉辦者應主動提供剩余食品、原料及相關物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
?第十二條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對因未按本制度規定履行監管職責或因工作失職,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或發生群體性食物中毒等事件后,瞞報、謊報、漏報、遲報、延誤應急救援等造成嚴重后果的,按分級管理權限,依照有關規定對相關單位及責任人實施責任追究。
?第十三條本制度由**鄉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十四條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