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行業標準
本標準的制定依據中國社區特點、安全社區和安全文化建設要求提出,參考了“平安社區”、“綠色社區”、“文明社區”等社區建設的有關要求和我國安全生產相關標準。
本標準的制定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的安全社區準則的技術內容、國際勞工組織ILO/OSH2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和GB/T28001―2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中相關條款內容的要求。
本標準未規定具體的社區安全績效指標,其目的在于強調持續改進理念,使本標準具有廣泛適用性。
本標準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吳宗之、歐陽梅、佟瑞鵬。
安全社區建設基本要求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安全社區建設的基本要求,旨在幫助社區規范事故與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工作,持續改進安全績效。
本標準適用于通過安全社區建設最大限度地預防和降低傷害事故、改善社區安全狀況、提高社區人員安全意識和安全保障水平的社區。
本標準供從事安全管理、事故與傷害預防和社區工作的人員使用。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ILO/OSH2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20**:安全社區準則GB/T28001―2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
3術語
3.1安全safety免除了不可接受的事故與傷害風險的狀態。
3.2社區community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3.3安全社區safecommunity
建立了跨部門合作的組織機構和程序,聯絡社區內相關單位和個人共同參與事故與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工作,持續改進地實現安全目標的社區。
3.4安全促進safepromotion
為了達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過策劃、組織和活動向人群提供必須的保障條件的過程。
3.5傷害injury人體急性暴露于某種能量下,其量或速率超過身體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身體損傷。
3.6事故accident造成人員死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的意外事件。
3.7事件incident1導致或可能導致事故與傷害的情況。
3.8危險源hazard可能造成人員死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
3.9事故隱患accidentpotential
可導致事故與傷害發生的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不良環境及管理上的缺陷。
3.10風險risk特定危害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后果的結合。
3.11風險評價riskassessment評價風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圍的全過程。
3.12績效performance基于安全目標,與社區事故與傷害風險控制相關活動的可測量結果。
3.13目標objectives社區在安全績效方面要達到的目的。
3.14不符合non-conformance
任何與工作標準、慣例、程序、法規、績效等的偏離,其結果能夠直接或間接導致事故、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的組合。
3.15持續改進continualimprovement為了改進安全總體績效,社區持續不斷地加強事故與傷害預防工作的過程。
4安全社區基本要素
4.1安全社區創建機構與職責
建立跨部門合作的組織機構,整合社區內各方面資源,共同開展社區安全促進工作,確保安全社區建設的有效實施和運行。
安全社區創建機構的主要職責包括:
a)組織開展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工作;b)組織制定體現社區特點的、切實可行的安全目標和計劃;c)組織落實各類安全促進項目的實施;d)整合社區內各類資源,實現全員參與、全員受益,并確保能夠順利開展事故與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工作;e)組織評審社區安全績效;f)為持續推動安全社區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和必要的人、財、物、技術等資源保障。
4.2信息交流和全員參與社區應建立事故和傷害預防的信息交流機制和全員參與機制。
a)建立社區內各職能部門、各單位和組織間的有效協商機制和合作伙伴關系;b)建立社區內信息交流與信息反饋渠道,及時處理、反饋公眾的意見、建議和需求信息,確保事故和傷害預防信息的有效溝通;
c)建立群眾組織和志愿者組織并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全員參與率;
d)積極組織參與國內外安全社區網絡活動和安全社區建設經驗交流活動。
4.3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
建立并保持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制度,開展危險源辨識、事故與傷害隱患排查等工作,為制定安全目標和計劃提供依據。
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內容應包括:a)適用的安全健康法律、法規、標準和其他要求及執行情況;b)事故與傷害數據分析;c)各類場所、環境、設施和活動中存在的危險源及其風險程度;d)各類人員的安全需求;e)社區安全狀況及發展趨勢分析;f)危險源控制措施及事故與傷害預防措施的有效性。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的結果是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的基礎,應定期或根據情況變化及時進行評審和更新。
4.4事故與傷害預防目標及計劃
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和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的結果制定安全目標,包括不同層次、不同項目的工作目標以及事故與傷害控制目標,并根據目標要求制定事故與傷害預防計劃。計劃應:
a)覆蓋不同的性別、年齡、職業和環境狀況;b)針對社區內高危人群、高風險環境或公眾關注的安全問題;c)能夠長期、持續、有效地實施。
4.5安全促進項目
為了實現事故與傷害預防目標及計劃,社區應組織實施多種形式的安全促進項目。
4.5.1安全促進項目的重點應針對高危人群、高風險環境和弱勢群體,并考慮下列內容:
a)交通安全;b)消防安全;c)工作場所安全;d)家居安全;e)老年人安全;f)兒童安全;g)學校安全;h)公共場所安全;i)體育運動安全;j)涉水安全;k)社會治安;l)防災減災與環境安全。
4.5.2安全促進項目的實施方案內容應包括:a)實施該項目的目的、對象、形式及方法b)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c)項目所需資源的配置和實施的時間進度表;d)項目實施的預期效果與驗證方法及標準。
4.6宣傳教育與培訓
社區應有安全教育培訓設施,經常開展宣傳教育與培訓活動,營造安全文化氛圍。宣傳教育與培訓活動應針對不同層次人群的安全意識與能力要求制定相應的方案,以提高社區人員安全意識和防范事故與傷害的能力。
宣傳教育與培訓方案應:a)與事故和傷害預防的目標及計劃內容一致;b)充分利用社會和社區資源;c)立足全員宣傳和培訓,突出對事故與傷害預防知識的培訓和對重點人群的專門培訓;d)考慮不同層次人群的職責、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e)采取適宜的方式,并規定預期效果及檢驗方法。
4.7應急預案和響應
對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和緊急事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和程序,落實預防措施和具體應急響應措施,確保應急預案的培訓與演練,減少或消除事故、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做到:a)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保障涉險人員安全;b)快速、有序、高效地實施應急響應措施;c)組織現場及周圍相關人員疏散;d)組織現場急救和醫療救援。
4.8監測與監督
制定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監測與監督方法,監測事故與傷害預防目標及計劃的實現情況。建立社區內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行政監督,企事業單位、群眾組織和居民的公眾監督以及媒體監督機制,形成共建社區和共管社區的氛圍。
安全監測與監督內容應包括:a)事故與傷害預防目標的實現情況;b)安全促進計劃與項目的實施效果;c)重點場所、設備與設施安全管理狀況;d)高危人群與高風險環境的管理情況;e)相關安全健康法律、法規、標準的符合情況;f)社區人員安全意識與安全文化素質的提高情況;g)工作、居住和活動環境中危險有害因素的監測;h)全員參與度及其效果;i)事故、傷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調查。
監測與監督結果應形成文件。
4.9事故與傷害記錄
建立事故與傷害記錄制度,明確事故與傷害信息收集渠道,為實現持續改進提供依據。事故與傷害記錄應能提供以下信息:a)事故與傷害發生的基本情況;b)傷害方式及部位;c)傷害發生的原因;d)傷害類別、嚴重程度等;e)受傷害患者的醫療結果;f)受傷害患者的醫療費用等。
記錄應實事求是,具有可追溯性。
4.10安全社區創建檔案
建立規范、齊全的安全社區創建檔案,將創建過程的信息予以保存,包括:a)組織機構、目標、計劃等相關文件;b)相關管理部門和關鍵崗位的職責;c)社區重點控制的危險源,高危人群、高風險環境和弱勢群體的信息;d)安全促進項目方案;e)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業指導書和其他文件;f)安全社區創建活動的過程記錄,包括:創建活動的過程、效果記錄,安全檢查和監測與監督的記錄等。安全社區創建檔案的形式包括文字(書面或電子文檔)、圖片和音像資料等。社區應制定安全社區創建檔案的管理辦法,明確使用、發放、保存和處置要求。
4.11預防與糾正措施
針對安全監測與監督、事故、傷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調查,制定預防與糾正措施并予以實施。對預防與糾正措施的落實情況應予以跟蹤,確保:a)不符合項已經得到糾正;b)已消除了產生不符合項的原因;c)糾正措施的效果已達到計劃要求;d)所采取的預防措施能防止同類不符合的產生。
社區內部條件的變化(如場所、設施及設備、人群結構變化等)和外部條件的變化(如法律法規要求的變化、技術更新等)對社區安全的影響應及時進行評價,并采取適當的糾正與預防措施。
4.12評審與持續改進
社區應制定安全促進項目、工作過程和安全績效評審方法,并定期進行評審,為持續不斷地開展安全社區建設提供依據。
評審內容應包括:a)安全目標和計劃;b)安全促進項目及其實施過程;c)安全社區建設效果;d)確定應持續進行或應調整的計劃和項目;e)為新一輪安全促進計劃和項目提供信息。社區應持續改進安全績效,不斷消除、降低和控制各類事故與傷害風險,促進社區內所有人員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
篇2:包裝機械安全要求行業標準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包裝機械的安全要求,包括防護、操作和維護要求等。
本標準適用于直接進行包裝的機器與設備。
2引用標準
GB2893安全色
GB2894安全標志
GB3766液壓系統通用技術條件
GB5226機床電器設備通用技術條件
GB7932氣動系統通用技術條件
JB/T7232包裝機械噪聲聲功率級的測定簡易法
3一般要求
3.1包裝機械的安全要求除應符合本標準規定外,還應符合各有關專業標準的規定。
3.2包裝機械應在明顯部位固定產品標牌,并寫明機器或設備正常工作所必需的主要技術參數,如:額定電流和電壓、額定壓力和熱溫度等。
3.3包裝機械上液壓傳動系統的安全要求應符合GB3766的規定。氣動系統的安全要求應符合GB7932規定。
3.4包裝機械電氣設備的安全要求應符合GB5226標準的有關規定。
3.5包裝機械上可造成人身危害的危險部位必須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作相對運動的部件,如夾緊、剪切等運動部件之間必須保證安全距離,以防操作人員被夾傷或剪傷。可造成危險的傳運裝置應盡可能置于機體內。外露的影響人身安全的旋轉、移動或往復運動的零部件必須對其采取防護措施。運動部件上外露的定位件或突出部分必須平滑或施加防護。
3.6機械運轉中有可能松脫的零部件必須有可靠的防松措施。
3.7包裝機械需進行排廢料、排煙時。應裝有相應的裝置,以避免對操作人員造成危害。
3.8包裝機械上僅要求電機單向旋轉時必須在電機上或在適當部位作出轉向標記。
3.9人員進入工作區有較大危險時,應在工作區設置安全防護裝置。當防護裝置將包裝機械的整個工作區域隔離時,則工作區內的危險部件可不另設護裝置。工作區防護裝置的設置應保證安全距離。
3.10需離地進行操作或設整的包裝機械,應設有符合有關標準要求的平臺及通向平臺的梯子及防護欄桿等相應裝置。
3.11包裝機械工作機構應具有聯鎖保護以便在故障發生時使機器或設備停止工作。
3.12包裝機械上一般應裝有安全開關,在任何緊急情況下,按下此開關即能停機,以避免事故的發生。
3.13當機器或設備進入運動狀態之前,需提醒一切人員及是離開危險區域的情況下,包裝機械上應裝設警裝置。
3.14包裝機械上應有清晰醒目的操縱、潤滑、安全或警告等各種標志。安全色及安全標志應符合GB2893和GB2894的規定,標志中的圖形符號應符合有關標準或規定。
3.15包裝機械的安全操作機構應位于操作人員易操作和控制的位置。
3.16處于易燃爆環境下工作的包裝機械,其機械與電器裝置應有可靠的防護措施并符合有關標準或規定。
4安全防護
4.1防護裝置
4.1.1包裝機械上安全防護裝置應保證在操作人員遵守操作規程的條件下應確保人身的安全。
4.1.2對操作人員具有危險的外露運動部件,應設有防護罩。
4.1.3供觀察危險部位運動情況的防護罩應由安全透明材料或其它網狀材料制作。
4.1.4打開防護裝置有可能造成危險時,該裝置應與包裝機械傳動機構聯鎖。
4.1.5對于采用光電控制的隔離防護裝置時,當人員靠近危險工作區時,應做到及時停機。
4.1.6包裝機械在工作期間,有可能因被包裝物品(如充填可燃體)產生燃燒、爆炸或因其裝置產生輻射,危險時,其防護裝置應采用能防止引起燃燒爆炸和輻射,以保證操作人員安全的結構和材料。
4.1.7安全防護裝置的固定均應可靠,不會自行打開,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和耐腐蝕性。
4.2驅動機構
包裝機械上所有傳輸動力的外露部件,如聯軸器、齒輪、鏈輪及皮帶輪等驅動機構均應按本標準及有關專業標準的規定加以防護。
4.3送料機構
用來傳送包裝容器,包裝材料、包裝件或被包裝物品的機構應有足夠的安全防護措施,如設置防護欄或采用光電控制等以避免人員進入工作區而產生危險或防止包裝容器、包裝材料,包裝件或被包裝物品在運動過程中有可能對人員造成的傷害。
4.4充填機構
4.4.1在壓力下進行充填可能引起被包裝物品或包裝容器爆炸危險的機器或設備必須對充填機構裝設防護裝置,以避免爆炸時被包裝產品或包裝容器飛出而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
4.4.2在充填有毒及有礙健康的物品時,必須保證對人員不產生危險,其措施如:
A.在充填工作上裝設有效的吸塵裝置;
B.在充填工作前面裝設保護罩;
C.在充填工作上裝設噴淋裝置;
D.強迫控制充填過程以消除二次充填。
4.4.3在充填易燃易爆物品時,必須保證避免燃燒或爆炸,其措施如:
A.消除或防止靜電影響;
B.設置通風或吸塵裝置;
C.避免產生明火;
D.與充填物接觸的機械零部件的表面溫度必須低于充填物的燃點;
E.在有保護氣體的環境下充填;
F.強迫控制充填過程以消除二次充填。
4.5封口切割及捆扎機構
4.5.1可引起人員燒傷和燙傷的加熱機件或裝置,應在外露的熱表面設置防護罩或熱檔板等。
4.5.2粘合封口機構應采取防護措施,以防熱熔膠燙傷操作人員。
4.5.3卷邊封口機構,滾壓封口機構的轉動部件必須加防護罩或保證其工作時不碰及操作人員。
4.5.4包裝材料的切割裝置應施加防護措施,如設置與傳動機構聯鎖的防護罩、隔熱檔板等,以避免對操作人員產生切傷、夾傷或燙傷。
4.5.5捆扎機構應做到防止操作人員被捆扎帶捆住。
5操作與維護
5.1包裝機械僅允許受過技術培訓的人員進行操作與維護。
5.2包裝機械應具有能夠正確指導人員進行操作的使用說明書。
5.3包裝機械就定期進行檢查,以保證機器或設備的功能和所有零部件以及安全防護措施處在正常工作狀態下。
5.4包裝機械應盡可能在不需拆除安全防護裝置的情況下即能進行調整、潤滑和日常保養。
5.5包裝機械上難以實現手工潤滑或工作期間需在危險區內潤滑的部件,應能實現自動潤滑。
5.6在包裝機械工作期間,一般不得對運動部件進行清洗或清理。若必須在工作狀態下進行時,則必須采取消除事故的防范措施。如使用合適的輔助工具。
5.7需在運動狀態下對包裝機械進行調整、維護和排除故障時,則僅允許通過手動或借助于點動按鈕開關使包裝機械進行運動。
5.8如果在調整和維護時,機器或設備的按鈕開關位于操作人員所在操作位置之外,或者幾名人員同時工作,則應由專人在可進行工作監視以及能使機器或設備迅速停機的工作位置進行操作。只要工作在進行,則該人員不允許離開其位置。
5.9在包裝機械工作時,在有可能造成操作人員眼和臉部受傷的情況下,應對眼和臉部采取防護措施。
6噪聲
6.1包裝機械應盡量采取降噪聲措施。噪聲最大聲壓級限值應符合國家有關勞動安全標準的規定。
6.2包裝機械噪聲測定方法應符合JB/T7232標準的規定。
F.強迫控制充填過程以消除二次充填。
4.5封口切割及捆扎機構
4.5.1可引起人員燒傷和燙傷的加熱機件或裝置,應在外露的熱表面設置防護罩或熱檔板等。
4.5.2粘合封口機構應采取防護措施,以防熱熔膠燙傷操作人員。
4.5.3卷邊封口機構,滾壓封口機構的轉動部件必須加防護罩或保證其工作時不碰及操作人員。
4.5.4包裝材料的切割裝置應施加防護措施,如設置與傳動機構聯鎖的防護罩、隔熱檔板等,以避免對操作人員產生切傷、夾傷或燙傷。
4.5.5捆扎機構應做到防止操作人員被捆扎帶捆住。
5操作與維護
5.1包裝機械僅允許受過技術培訓的人員進行操作與維護。
5.2包裝機械應具有能夠正確指導人員進行操作的使用說明書。
5.3包裝機械就定期進行檢查,以保證機器或設備的功能和所有零部件以及安全防護措施處在正常工作狀態下。
5.4包裝機械應盡可能在不需拆除安全防護裝置的情況下即能進行調整、潤滑和日常保養。
5.5包裝機械上難以實現手工潤滑或工作期間需在危險區內潤滑的部件,應能實現自動潤滑。
5.6在包裝機械工作期間,一般不得對運動部件進行清洗或清理。若必須在工作狀態下進行時,則必須采取消除事故的防范措施。如使用合適的輔助工具。
5.7需在運動狀態下對包裝機械進行調整、維護和排除故障時,則僅允許通過手動或借助于點動按鈕開關使包裝機械進行運動。
5.8如果在調整和維護時,機器或設備的按鈕開關位于操作人員所在操作位置之外,或者幾名人員同時工作,則應由專人在可進行工作監視以及能使機器或設備迅速停機的工作位置進行操作。只要工作在進行,則該人員不允許離開其位置。
5.9在包裝機械工作時,在有可能造成操作人員眼和臉部受傷的情況下,應對眼和臉部采取防護措施。
6噪聲
6.1包裝機械應盡量采取降噪聲措施。噪聲最大聲壓級限值應符合國家有關勞動安全標準的規定。
6.2包裝機械噪聲測定方法應符合JB/T7232標準的規定。
篇3: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行業標準
本標準的制定依據中國社區特點、安全社區和安全文化建設要求提出,參考了“平安社區”、“綠色社區”、“文明社區”等社區建設的有關要求和我國安全生產相關標準。
本標準的制定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的安全社區準則的技術內容、國際勞工組織ILO/OSH2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和GB/T28001―2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中相關條款內容的要求。
本標準未規定具體的社區安全績效指標,其目的在于強調持續改進理念,使本標準具有廣泛適用性。
本標準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吳宗之、歐陽梅、佟瑞鵬。
安全社區建設基本要求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安全社區建設的基本要求,旨在幫助社區規范事故與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工作,持續改進安全績效。
本標準適用于通過安全社區建設最大限度地預防和降低傷害事故、改善社區安全狀況、提高社區人員安全意識和安全保障水平的社區。
本標準供從事安全管理、事故與傷害預防和社區工作的人員使用。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ILO/OSH2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20**:安全社區準則GB/T28001―2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
3術語
3.1安全safety免除了不可接受的事故與傷害風險的狀態。
3.2社區community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3.3安全社區safecommunity
建立了跨部門合作的組織機構和程序,聯絡社區內相關單位和個人共同參與事故與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工作,持續改進地實現安全目標的社區。
3.4安全促進safepromotion
為了達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過策劃、組織和活動向人群提供必須的保障條件的過程。
3.5傷害injury人體急性暴露于某種能量下,其量或速率超過身體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身體損傷。
3.6事故accident造成人員死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的意外事件。
3.7事件incident1導致或可能導致事故與傷害的情況。
3.8危險源hazard可能造成人員死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
3.9事故隱患accidentpotential
可導致事故與傷害發生的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不良環境及管理上的缺陷。
3.10風險risk特定危害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后果的結合。
3.11風險評價riskassessment評價風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圍的全過程。
3.12績效performance基于安全目標,與社區事故與傷害風險控制相關活動的可測量結果。
3.13目標objectives社區在安全績效方面要達到的目的。
3.14不符合non-conformance
任何與工作標準、慣例、程序、法規、績效等的偏離,其結果能夠直接或間接導致事故、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的組合。
3.15持續改進continualimprovement為了改進安全總體績效,社區持續不斷地加強事故與傷害預防工作的過程。
4安全社區基本要素
4.1安全社區創建機構與職責
建立跨部門合作的組織機構,整合社區內各方面資源,共同開展社區安全促進工作,確保安全社區建設的有效實施和運行。
安全社區創建機構的主要職責包括:
a)組織開展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工作;b)組織制定體現社區特點的、切實可行的安全目標和計劃;c)組織落實各類安全促進項目的實施;d)整合社區內各類資源,實現全員參與、全員受益,并確保能夠順利開展事故與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工作;e)組織評審社區安全績效;f)為持續推動安全社區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和必要的人、財、物、技術等資源保障。
4.2信息交流和全員參與社區應建立事故和傷害預防的信息交流機制和全員參與機制。
a)建立社區內各職能部門、各單位和組織間的有效協商機制和合作伙伴關系;b)建立社區內信息交流與信息反饋渠道,及時處理、反饋公眾的意見、建議和需求信息,確保事故和傷害預防信息的有效溝通;
c)建立群眾組織和志愿者組織并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全員參與率;
d)積極組織參與國內外安全社區網絡活動和安全社區建設經驗交流活動。
4.3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
建立并保持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制度,開展危險源辨識、事故與傷害隱患排查等工作,為制定安全目標和計劃提供依據。
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內容應包括:a)適用的安全健康法律、法規、標準和其他要求及執行情況;b)事故與傷害數據分析;c)各類場所、環境、設施和活動中存在的危險源及其風險程度;d)各類人員的安全需求;e)社區安全狀況及發展趨勢分析;f)危險源控制措施及事故與傷害預防措施的有效性。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的結果是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的基礎,應定期或根據情況變化及時進行評審和更新。
4.4事故與傷害預防目標及計劃
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和事故與傷害風險辨識及其評價的結果制定安全目標,包括不同層次、不同項目的工作目標以及事故與傷害控制目標,并根據目標要求制定事故與傷害預防計劃。計劃應:
a)覆蓋不同的性別、年齡、職業和環境狀況;b)針對社區內高危人群、高風險環境或公眾關注的安全問題;c)能夠長期、持續、有效地實施。
4.5安全促進項目
為了實現事故與傷害預防目標及計劃,社區應組織實施多種形式的安全促進項目。
4.5.1安全促進項目的重點應針對高危人群、高風險環境和弱勢群體,并考慮下列內容:
a)交通安全;b)消防安全;c)工作場所安全;d)家居安全;e)老年人安全;f)兒童安全;g)學校安全;h)公共場所安全;i)體育運動安全;j)涉水安全;k)社會治安;l)防災減災與環境安全。
4.5.2安全促進項目的實施方案內容應包括:a)實施該項目的目的、對象、形式及方法b)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c)項目所需資源的配置和實施的時間進度表;d)項目實施的預期效果與驗證方法及標準。
4.6宣傳教育與培訓
社區應有安全教育培訓設施,經常開展宣傳教育與培訓活動,營造安全文化氛圍。宣傳教育與培訓活動應針對不同層次人群的安全意識與能力要求制定相應的方案,以提高社區人員安全意識和防范事故與傷害的能力。
宣傳教育與培訓方案應:a)與事故和傷害預防的目標及計劃內容一致;b)充分利用社會和社區資源;c)立足全員宣傳和培訓,突出對事故與傷害預防知識的培訓和對重點人群的專門培訓;d)考慮不同層次人群的職責、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e)采取適宜的方式,并規定預期效果及檢驗方法。
4.7應急預案和響應
對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和緊急事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和程序,落實預防措施和具體應急響應措施,確保應急預案的培訓與演練,減少或消除事故、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做到:a)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保障涉險人員安全;b)快速、有序、高效地實施應急響應措施;c)組織現場及周圍相關人員疏散;d)組織現場急救和醫療救援。
4.8監測與監督
制定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監測與監督方法,監測事故與傷害預防目標及計劃的實現情況。建立社區內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行政監督,企事業單位、群眾組織和居民的公眾監督以及媒體監督機制,形成共建社區和共管社區的氛圍。
安全監測與監督內容應包括:a)事故與傷害預防目標的實現情況;b)安全促進計劃與項目的實施效果;c)重點場所、設備與設施安全管理狀況;d)高危人群與高風險環境的管理情況;e)相關安全健康法律、法規、標準的符合情況;f)社區人員安全意識與安全文化素質的提高情況;g)工作、居住和活動環境中危險有害因素的監測;h)全員參與度及其效果;i)事故、傷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調查。
監測與監督結果應形成文件。
4.9事故與傷害記錄
建立事故與傷害記錄制度,明確事故與傷害信息收集渠道,為實現持續改進提供依據。事故與傷害記錄應能提供以下信息:a)事故與傷害發生的基本情況;b)傷害方式及部位;c)傷害發生的原因;d)傷害類別、嚴重程度等;e)受傷害患者的醫療結果;f)受傷害患者的醫療費用等。
記錄應實事求是,具有可追溯性。
4.10安全社區創建檔案
建立規范、齊全的安全社區創建檔案,將創建過程的信息予以保存,包括:a)組織機構、目標、計劃等相關文件;b)相關管理部門和關鍵崗位的職責;c)社區重點控制的危險源,高危人群、高風險環境和弱勢群體的信息;d)安全促進項目方案;e)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業指導書和其他文件;f)安全社區創建活動的過程記錄,包括:創建活動的過程、效果記錄,安全檢查和監測與監督的記錄等。安全社區創建檔案的形式包括文字(書面或電子文檔)、圖片和音像資料等。社區應制定安全社區創建檔案的管理辦法,明確使用、發放、保存和處置要求。
4.11預防與糾正措施
針對安全監測與監督、事故、傷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調查,制定預防與糾正措施并予以實施。對預防與糾正措施的落實情況應予以跟蹤,確保:a)不符合項已經得到糾正;b)已消除了產生不符合項的原因;c)糾正措施的效果已達到計劃要求;d)所采取的預防措施能防止同類不符合的產生。
社區內部條件的變化(如場所、設施及設備、人群結構變化等)和外部條件的變化(如法律法規要求的變化、技術更新等)對社區安全的影響應及時進行評價,并采取適當的糾正與預防措施。
4.12評審與持續改進
社區應制定安全促進項目、工作過程和安全績效評審方法,并定期進行評審,為持續不斷地開展安全社區建設提供依據。
評審內容應包括:a)安全目標和計劃;b)安全促進項目及其實施過程;c)安全社區建設效果;d)確定應持續進行或應調整的計劃和項目;e)為新一輪安全促進計劃和項目提供信息。社區應持續改進安全績效,不斷消除、降低和控制各類事故與傷害風險,促進社區內所有人員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