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163-92

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163-92

2024-07-25 閱讀 2625

關鍵詞:規范設計GB系統設計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163-9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設計規范

GB50163-92

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施行日期:1993年5月1日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防護區

第三章鹵代烷1301用量計算

第一節鹵代烷1301設計用量與備用量

第二節設計滅火用量與設計惰化用量

第三節剩余量

第四章管網設計計算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管網流體計算

第五章系統組件

第一節貯存裝置

第二節選擇閥和噴嘴

第三節管道及其附件

第六章操作和控制

第七章安全要求

附錄一名詞解釋

附錄二鹵代烷1301蒸氣比容和防護區內含有鹵代烷1301的混合氣體比容

附錄三壓力系數Y和密度系數Z

附錄四壓力損失和壓力損失修正系數

附錄五管網壓力損失計算舉例

附錄六本規范用詞說明

附加說明

第一章總則

第1.0.1條為了合理地設計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減少火災危害,保護人身和財產安全,制定本規范。

第1.0.2條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的設計應遵循國家基本建設的有關方針政策,針對保護對象的特點,做到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第1.0.3條本規范適用于工業和民用建筑中設置的鹵代烷1301全淹沒滅火系統。

第1.0.4條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可用于撲救下列火災:

一、煤氣、甲烷、乙烯等可燃氣體火災;

二、甲醇、乙醇、丙酮、苯、煤油、汽油、柴油等甲、乙、丙類液體火災;

三、木材、紙張等固體火災;

四、變配電設備、發電機組、電纜等帶電的設備及電氣線路火災。

第1.0.5條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不得用于撲救含有下列物質的火災:

一、硝化纖維、炸藥、氧化氮、氟等無空氣仍能迅速氧化的化學物質與強氧化劑;

二、鉀、鈉、鎂、鈦、鋯、鈾、钚、氫化鉀、氫化鈉等活潑金屬及其氫化物;

三、某些過氧化物、聯氨等能自行分解的化學物質;

四、磷等易自燃的物質。

第1.0.6條國家有關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凡規定應設置鹵代烷或二氧化碳滅火系統的場所,當經常有人工作時,宜設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

第1.0.7條在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設計中,應選用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材料和設備。

第1.0.8條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的設計,除執行本規范的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的國家有關標準、規范的要求。

第二章防護區

第2.0.1條防護區的劃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防護區應以固定的封閉空間劃分;

二、當采用管網滅火系統時,一個防護區的面積不宜大于500m2,容積不宜大于2000m3;

三、當采用預制滅火裝置時,一個防護區的面積不宜大于100m2,容積不宜大于300m3。

第2.0.2條防護區的隔墻和門的耐火極限均不應低于0.50h;吊頂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0.25h。

第2.0.3條防護區的圍護構件的允許壓強,均不宜低于1.2kPa(防護區內外氣體的壓力差)。

第2.0.4條防護區的圍護構件上不宜設置敞開孔洞。當必須設置敞開孔洞時,應設置能手動和自動的關閉裝置。

第2.0.5條完全密閉的防護區應泄壓口。泄壓口宜設在外墻上,其底部距室內地面高度不應小于室內凈高的2/3。

對設有防爆泄壓設施或門窗縫隙未設密封條的防護區,可不設泄壓口。

第2.0.6條泄壓口的面積,應按下式計算:

第2.0.7條兩個或兩個以上鄰近的防護區,宜采用組合分配系統。

第三章鹵代烷1301用量計算

第一節鹵代烷1301設計用量與備用量

第3.1.1條鹵代烷1301的設計用量,應包括設計滅火用量或設計惰化用量、剩余量。

第3.1.2條組合分配系統鹵代烷1301的設計用量,應按該組合中需鹵代烷1301量最多的一個防護區的設計用量計算。

第3.1.3條用于重點防護對象防護區的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與超過八個防護區的一個組合分配系統,應設備用量。備用量不應小于設計用量。

注:重點防護對象系指中央及省級電視發射塔微波室,超過100萬人口城市的通訊機房,大型電子計算機房或貴重設備室,省級或藏書超過200萬冊的圖書館的珍藏室,中央及省級的重要文物、資料、檔案庫。

第二節設計滅火用量與設計惰化用量

第3.2.1條設計滅火用量或設計惰化用量應按下式計算:

第3.2.2條生產、使用或貯存可燃氣體和甲、乙、丙類液體的防護區,鹵代烷1301的設計滅火濃度與設計惰化濃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有爆炸危險的防護區應采用設計惰化濃度;無爆炸危險的防護區可采用設計滅火濃度。

二、設計滅火濃度或設計惰化濃度不應小于最小滅火濃度或惰化濃度的1.2倍,并不應小于5.0%。

三、幾種可燃物共存或混合時,鹵代烷1301的設計滅火濃度或設計惰化濃度應按其最大者確定。

四、有關可燃氣體和甲、乙、丙類液體防護區的鹵代烷1301設計滅火濃度和設計惰化濃度可按表3.2.2確定。表中未給出的,應經試驗確定。

第3.2.3條圖書、檔案和文物資料庫等防護區,鹵代烷1301設計滅火濃度宜采用7.5%。

第3.2.4條變配電室、通訊機房、電子計算機房等防護區,鹵代烷1301設計滅火濃度宜采用5.0%。

第3.2.5條鹵代烷1301的浸漬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固體火災時,不應小于10min;

二、可燃氣體火災和甲、乙、丙類液體火災時,必須大于1min。

第三節剩余量

第3.3.1條鹵代烷1301的剩余量,應包括貯存容器內的剩余量和管網內的剩余量。

第3.3.2條貯存容器內的剩余量,可按導液管開口以下容器容積計算。

第3.3.3條均衡管網內和布置在只含一個封閉空間的防護區中的非均?管網內的鹵代烷1301剩余量,可不計。布置在含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封閉空間的防護區中的非均?管網內的鹵代烷1301剩余量可按下式計算:

第四章管網設計計算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4.1.1條管網設計計算的環境溫度,可采用20℃。

第4.1.2條貯壓式系統鹵代烷1301的貯存壓力的選取,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貯存壓力等級應通過管網流體計算確定;

二、防護區面積較小,且從貯瓶間到防護區的距離較近時,宜選用2.50MPa(表壓,以下未加注明的壓力均為絕對壓力);

三、防護區面積較大或從貯瓶間到防護區的距離較遠時,可選用4.20MPa(表壓)。

第4.1.3條貯壓式系統貯存容器內的鹵代烷1301,應采用氮氣增壓,氮氣的含水量不應大于0.005%的體積比。

第4.1.4條貯壓式系統鹵代烷1301的充裝密度,大宜大于1125kg/m3。

第4.1.5條鹵代烷1301的噴射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氣體和液體火災的防護區,不應大于10s;

二、文物資料庫、檔案庫、圖書館的珍藏庫等防護區,不宜大于10s;

三、其他防護區,不宜大于15s。

第4.1.6條管網計算應根據中期容器壓力和該壓力下的瞬時流量進行。該瞬時流量可采用平均設計流量。管網流體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噴嘴的設計壓力不應小于中期容器壓力的50%;

二、管網內滅火劑百分比不應大于80%。

第4.1.7條管網宜均?布置。均衡管網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從貯存容器到每個噴嘴的管道長度與管道當量長度應分別大于最長管道長度與管道當量長度的90%;

二、每個噴嘴的平均設計流量均應相等。

第4.1.8條管網不應采用四通管件分流。當采用三通管件分流時,其分流出口應水平布置。三通出口支管的設計分流流量,宜符合下述規定;

一、當采用分流三通分流方式(圖4.1.8/1)時,其任一分流支管的設計分流流量不應大于進口總流量的60%;

二、當采用直流三通分流方式(圖4.1.8/2)時,其直流支管的設計分流流量不應小于進口總流量的60%。

當各支管的設計分流流量不符合上述規定時,應對分流流量進行校正。

第二節管網流體計算

第4.2.1條管網中各管段的管徑和噴嘴的孔口面積,應根據每個噴嘴所需噴出的鹵代烷1301量和噴射時間,并經計算后選定。

第4.2.2條管道內氣、液兩相流體應保持紊流狀態,初選管徑可按4.2.2/1式計算,經計算后選定的最大管徑,應符合4.2.2/2式的要求:

第4.2.3條單個噴嘴的平均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

第4.2.4條單個噴嘴孔口面積應按下式計算選定:

第4.2.5條噴嘴的設計壓力,應按下式計算:

第4.2.6條管網內滅火劑百分比應按下式計算:

第4.2.7條初定管網內滅火劑百分比,可按下列公式估算:

第4.2.8條按本規范第4.2.7條估算的管網內滅火劑百分比,應按本規范第4.2.6條進行核算。核算與估算結果的差值或前后兩次核算結果的差值,應在±3%的范圍內。

第4.2.9條鹵代烷1301的中期容器壓力應根據下式計算確定:

第4.2.10條管道的沿程壓力損失和局部壓力損失,可根據管道內各點的壓力確定。

均?管網和非均?管網管道內任一點的壓力,均可按本規范第4.2.11條至第4.2.13條的規定計算。

第4.2.11條管道內鹵代烷1301的平均設計流量與壓力系數Y、密度系數Z的關系,應按4.2.11/1式確定。

管道內任一點的壓力系數Y、密度系數Z與該點的壓力、鹵代烷1301密度的關系,應按4.2.11/2式和4.2.11/3式確定。也可按本規范附錄三確定。

第4.2.12條任一管段末端的壓力系數,應按下式計算。

第4.2.13條管網內鹵代烷1301的密度,應根據表4.2.13確定。

第4.2.14條均?管網中各管段的壓力損失,可按本規范附錄四附圖4.1和附圖4.2的單位管道長度壓力損失(未經修正值)乘以壓力損失的修正系數計算。壓力損失的修正系數,可按本規范附錄四附圖4.3和附圖4.4確定。

第4.2.15條高程的壓差,應按下式計算:

第五章系統組件

第一節貯存裝置

第5.1.1條管網滅火系??的貯存裝置,應由貯存容器、容器閥、單向閥和集流管等組成。

預制滅火裝置的貯存裝置,應由貯存容器、容器閥組成。

第5.1.2條在貯存容器上或容器閥上,應設泄壓裝置和壓力表。

組合分配系統的集流管,應設泄壓裝置。泄壓裝置的動作壓力,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貯存壓力為2.50MPa時,應為6.8±0.34MPa;

二、貯存壓力為4.20MPa時,應為8.8±0.44MPa。

第5.1.3條在容器閥與集流管之間的管道上應設單向閥。單向閥與容器閥或單向閥與集流管之間應采用軟管連接。貯存容器和集流管應采用支架固定。

第5.1.4條在貯存裝置上應設耐久的固定標牌,標明每個貯存容器的編號、皮重、容積、滅火劑的名稱、充裝量、充裝日期和貯存壓力等。

第5.1.5條保護同一防護區的貯存容器,其規格尺寸、充裝量和貯存壓力,均應相同。

第5.1.6條貯存裝置應布置在不易受機械、化學損傷的場所內,其環境溫度宜為-20~55℃。

管網滅火系統的貯存裝置,宜設在靠近防護區的專用貯瓶間內。該房間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并應有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走道的出口。

第5.1.7條貯存裝置的布置,應便于操作和維修。操作面距墻面或相對操作面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1m。

第二節選擇閥和噴嘴

第5.2.1條在組合分配系統中,應設置與每個防護區相對應的選擇閥,其公稱直徑應與主管道的公稱直徑相等。

選擇閥的位置應靠近貯存容器且便于操作。選擇閥應設有標明防護區的耐久性固定標牌。

第5.2.2條噴嘴的布置,應滿足鹵代烷1301均勻分布的要求。

設置在有粉塵的防護區內的噴嘴,應增設噴射能???行脫落的防塵罩。

噴嘴應有表示其型號、規格的永久性標志。

第三節管道及其附件

第5.3.1條管道及其附件應能承受最高環境溫度下的工作壓力,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輸送鹵代烷1301的管道,應采用無縫鋼管,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冷拔或冷軋精密無縫鋼管》和《無縫鋼管》等的規定。無縫鋼管內外應鍍鋅。

二、貯存壓力為2.50MPa的系統,當輸送鹵代烷1301的管道的公稱直徑不大于50mm時,可采用低壓流體輸送用鍍鋅焊接鋼管中的加厚管,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低壓流體輸送用鍍鋅焊接鋼管》的規定。

三、在有腐蝕鍍鋅層的氣體、蒸氣場所內,輸送鹵代烷1301的管道應采用不銹鋼管或銅管,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不銹鋼無縫鋼管》、《拉制銅管》、《擠制銅管》、《拉制黃銅管》或《擠制黃銅管》的規定。

四、輸送啟動氣體的管道,宜采用銅管,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規定。

第5.3.2條管道的連接,當公稱直徑小于或等于80mm時,宜采用螺紋連接;大于80mm時,宜采用法蘭連接。

第5.3.3條鋼制管道附件應內外鍍鋅。在有腐蝕鍍鋅層介質的場所,應采用銅合金或不銹鋼的管道附件。

第5.3.4條在通向每個防護區的主管道上,應設壓力訊號裝置或流量訊號裝置。

第六章操作和控制

第6.0.1條管網滅火系統應設有自動控制、手動控制和機械應急操作三種啟動方式。

在防護區內的預制滅火裝置應有自動控制和手動控制二種啟動方式。

第6.0.2條自動控制裝置應在接到兩個獨立的火災信號后才能啟動;手動控制裝置應設在防護區外便于操作的地方;機械應急操作裝置應設在鋼瓶間內或??護區外便于操作的地方。機械應急操作應能在一個地點完成施放鹵代烷1301的全部動作。

手動操作點均應設明顯的永久性標志。

第6.0.3條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的操作和控制,應包括與該系統聯動的開口自動關閉裝置、通風機械和防火閥等設備的操作和控制。

第6.0.4條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的供電,應符合現行國家防火標準的規定。采用氣動動力源時,應保證系統操作和控制所需要的壓力和用氣量。

第6.0.5條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的防護區內,應按現行國家標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的規定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第6.0.6條備用貯存容器與主貯存容器,應聯接于同一集流管上,并應設置能切換使用的裝置。

第七章安全要求

第7.0.1條第條護區應設有疏散通道與出口,并宜使人員在30s內撤出防護區。

第7.0.2條經常有人工作的防護區,當人員不能在1min內撤出時,施放的鹵代烷1301的最大濃度不應大于10%。

第7.0.3條防護區內鹵代烷1301的最大濃度,應按下式計算:

第7.0.4條防護區內的疏散通道與出口,應設置應急照明裝置和疏散燈光指示標志。防護區內應設置火災和滅火劑施放的聲報警器,并在每個入口處設置光報警器和采用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的防護標志。

第7.0.5條設置在經常有人的防護區內的預制滅火裝置,應有切斷自動控制系統的手動裝置。

第7.0.6條防護區的門應向外開啟并能自行關閉,疏散出口的門必須能從防護區內打開。

第7.0.7條滅火后的防護區應通風換氣,地下防護區和無窗或固定窗扇的地上防護區,應設置機械排風裝置,排風口宜設在防護區的??部并應直通室外。

第7.0.8條地下貯瓶間應設機械排風裝置,排風口應直通室外。

第7.0.9條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的組件與帶電部件之間的最小間距,應符合表7.0.9的規定。

第7.0.10條設置在有爆炸危險場所內的管網系統,應設防靜電接地裝置。

第7.0.11條設有鹵代烷1301滅火系統的建筑物,宜配置專用的空氣呼吸器或氧氣呼吸器。

附錄一名詞解釋

附錄二鹵代烷1301蒸氣比容和防護區

內含有鹵代烷1301的混合氣體比容

一、鹵代烷1301蒸氣比容應按下式計算:

二、在101.3kPa壓力和20℃溫度下,防護區內含有鹵代烷1301的混合氣體比容可采用下式計算:

附錄三壓力系數Y和密度系數Z

壓力系數Y和密度系數Z應根據鹵代烷1301的貯存壓力、充裝密度和管道內的壓力按附表3.1~3.8確定。

附錄四壓力損失和壓力損失修正系數

一、鋼管內單位管道長度的壓力損失(未經修正值)可按附圖4.1確定。

二、銅管內單位管道長度的壓力損失(未經修正值)可按附圖4.2確定。

三、壓力損失修正系數按附圖4.3和附圖4.4確定。

四、第一種和第二種壁厚系列的鋼管的外徑和壁厚見附表4.1。

附錄五管網壓力損失計算舉例

一、非均?管網壓力損失計算舉例。

貯存了90kg鹵代烷1301的滅火系統,由附圖5.1所示的非均衡管網噴出,貯存壓力為4.20MPa、充裝密度為800kg/m3,管網末端的噴嘴(5)、(6)、(7)在10s內需噴出的鹵代烷1301分別為40kg、30kg和20kg,求管網末端壓力。

5.估算管網內滅火劑的百分比。

6.確定??期容器壓力。根據本規范第4.2.9條規定,當貯存壓力為4.20MPa,充裝密度為800kg/m3,管網內滅火劑的百分比為18.8%時,中期容器壓力為2.98MPa。

7.求管段(1)―(2)的終端壓力Pi(2)。

當此管段始端壓力為2.98MPa,充裝密度為800kg/m3時,根據本規范第4.2.13條表4.2.13ρ(1)為1415kg/m3。

從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所計算的各管段的壓力損失均很小,管網末端壓力大大高于中期容器壓力的一半,這是不經濟的,故各管段的直徑可以選擇更小一些,也可以選用較低的貯存壓力,只有通過對管網內滅火劑百分比進行驗算和反復調整計算,才能得到一個較為經濟合理的計算結果。

二、均衡管網壓力損失計算舉例。

貯存了35kg鹵代烷1301的滅火系統,由附圖5.2所示的均?管網噴出,鹵代烷1301的貯存壓力為2.50MPa,充裝密度為1000kg/m3,末端噴嘴(3)和(4)在10s內噴放量相等,試用圖表法計算管網末端壓力。

1.計算各管段的平均設計流量。

q(1)-(2)=3.5kg/s

q(2)-(3)=1.75kg/s

q(2)-(4)=1.75kg/s

2.初定管徑,按本規范第4.2.1條規定初選。

3.計算管網總容積Vp總。

Vp總=8×0.566×10-3+2×5.5×0.343×10-3=8.22×10-3m3

4.計算各管段的當量長度。

L(1)-(2)=22.5m(包括實際管長加容器閥、三個彎頭和一個三通的當量長度)

L(2)-(3)=L(2)-(4)=6.8m(包括實際管長加二個彎頭的當量長度)

???.計算管網內滅火劑的百分比。

6.確定中期容器壓力。根據管網內滅火劑的百分比25%,貯存壓力2.50MPa和充裝密度1000kg/m3,從本規范第4.2.9條表4.2.9中計算出中期容器壓力為1.79MPa。

7.求單位管長的壓力降。根據平均設計流量和管徑從本規范附錄四中附圖4.1查得未修正的單位管長的壓力降為:

根據充裝密度和管網內滅火劑的百分比,從本規范附錄四中附圖4.3查得壓力損失修正系數為:1.08,則修正后的單位管長的壓力降為:

8.計算管段(1)―(2)的末端壓力Pi(2)。

管段(1)―(2)的壓力降為P(1)-(2)=L(1)-(2)?P′(1)-(2)

=22.5×0.0178=0.40MPa

根據本規范第4.2.13條表4.2.13,在壓力為1.79MPa、充裝密度為1000kg/m3時,管道內鹵代烷1301的密度為1310kg/m3,而Hn為2m,故高程壓力損失為9.計算管段(2)―(3)與(2)―(4)的末端壓力Pi(3)或Pi(4)。

所計算的結果表明,管道末端壓力達1.26MPa,超過中期容器壓力1.79MPa的50%,故所選的各管段的管徑可以滿足設計要求,只有通過對管網內滅火劑百分比進行驗算和反復調整計算后,才能得到一個較為經濟合理的計算結果。

篇2:泡沫滅火系統設計要求規范

泡沫滅火系統的設置要求應根據保護對象的設置形式、存儲物質的屬性以及泡沫滅火系統類型的不同,以《泡沫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151、《泡沫滅火系統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81等國家現行規范和標準為依據,確定設計基本參數。一、低倍數泡沫滅火系統(一)固定頂儲罐液上噴射泡沫滅火系統的燃燒面積,應按儲罐橫截面面積計算。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及連續供給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1.烴類液體儲罐液上噴射泡沫滅火系統,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及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表3-7-1的規定。表3-7-1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和連續供給時間表系統形式泡沫液種類供給強度(L/min*㎡)連續供給時間(min)甲、乙類丙類固定、半固定式系統蛋白64030氟蛋白、水成膜、成膜氟蛋白54530移動式系統蛋白、氟蛋白86045水成膜、成膜氟蛋白656045注1:如果采用大于上表規定的混合液供給強度,混合液連續供給時間可按相應的比例縮短,但不得小于上表規定時間的80%。注2:含氧添加劑含量體積比大于10%的無鉛汽油,其抗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不應小于6L/(min·㎡)、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40min。注3:沸點低于45℃的烴類液體,設置泡沫滅火系統的適用性及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應由試驗確定。2.烴類液體儲罐液下或半液下噴射泡沫滅火系統,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不應小于5.0L/min·㎡、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40min。注:沸點低于40℃的烴類液體、儲存溫度超過50℃或粘度大于40m㎡/s的烴類液體以及含氧添加劑含量體積比大于10%的無鉛汽油,液下噴射泡沫滅火系統的適用性及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應由試驗確定。3.水溶性液體儲罐液上或半液下噴射泡沫滅火系統,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及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表3-7-2的規定。表3-7-2水溶性液體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和連續供給時間液體類別供給強度L/(min·㎡)連續供給時間(min)丙酮、丁醇1230甲醇、乙醇、丁酮、丙烯晴、醋酸乙酯1225注:本表未列出的水溶性液體,其泡沫混合液體供給強度和連續供給時間由試驗確定。(二)外浮頂儲罐鋼制雙盤式與浮船式外浮頂儲罐的保護面積,可按罐壁與泡沫堰板間的環形面積確定。烴類液體的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不應小于12.5L/min·㎡,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30min。外浮頂儲罐泡沫堰板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泡沫噴射口設置在罐壁頂部、密封或擋雨板上方時,機械密封方式儲罐的泡沫堰板高度不應小于0.3m,且應高出密封圈0.1m;軟密封方式儲罐的泡沫堰板高度不應小于0.9m。當泡沫噴射口設置在金屬擋雨板下部時,泡沫堰板高度不應小于0.3m。2.當泡沫噴射口設置在罐壁頂部時,泡沫堰板與罐壁的間距不應小于0.6m。當泡沫噴射口設置在浮頂上時,泡沫堰板與罐壁的間距不宜小于0.6m。3.應在泡沫堰板的最低部位設排水孔,其開孔面積宜按每1㎡環形面積設兩個長12mm、高8mm的矩形孔確定。(三)內浮頂儲罐鋼制隔艙式單盤與雙盤內浮頂儲罐的保護面積,可按罐壁與泡沫堰板間的環形面積確定;其它內浮頂儲罐應按固定頂儲罐對待。泡沫堰板距離罐壁不應小于0.55m,其高度不應小于0.5m。(四)其他場所當甲、乙、丙類液體槽車裝卸棧臺設置泡沫炮或泡沫槍系統時,應符合下列規定:應能保護泵、計量儀器、車輛及與裝卸產品有關的各種設備;火車裝卸棧臺的泡沫混合液量不應小于30L/s;汽車裝卸棧臺泡沫混合液量不應小于8L/s;泡沫混合液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30min。當保護設有圍堰的烴類液體流淌火災場所時,其保護面積應按圍堰包圍的地面面積與其中不燃結構占據的面積之差計算,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與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表3-7-3的規定。表3-7-3泡沫混合液最小供給強度與連續供給時間泡沫液種類混合液供給強度(L/min·㎡)連續供給時間(min)甲、乙類液體丙類液體蛋白、氟蛋白604030水成膜、成膜氟蛋白603020當甲、乙、丙類液體泄漏導致的室外流淌火災場所設置泡沫槍、泡沫炮系統時,應根據保護場所的具體情況確定最大流淌面積,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和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表3-7-4的規定。表3-7-4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和連續供給時間泡沫液種類供給強度(L/min·㎡)供給時間(min)液體種類蛋白、氟蛋白6515烴類液體水成膜、成膜氟蛋白515抗溶泡沫1215水溶性液體二、高倍數、中倍數泡沫滅火系統(一)全淹沒系統全淹沒系統應由固定的泡沫發生器、比例混合裝置、固定泡沫液與水供給管路、水泵及其相關設備或組件組成。全淹沒系統的防護區應是封閉或設置滅火所需的固定圍擋的區域,且應符合下列規定:(1)泡沫的圍擋應為不燃結構,且應在系統設計滅火時間內具備圍擋泡沫的能力。(2)門、窗等位于設計淹沒深度以下的開口,在充分考慮人員撤離的前提下,應在泡沫噴放前或同時關閉。(3)對于不能自動關閉的開口,全淹沒系統應對其泡沫損失進行相應補償。(4)在泡沫淹沒深度以下的墻上設置窗口時,宜在窗口部位設置網孔基本尺寸不大于3.15mm的鋼絲網或鋼絲紗窗。(5)利用防護區外部空氣發泡的封閉空間,應設置排氣口,其位置應避免燃燒產物或其它有害氣物回流到泡沫發生器進氣口。排氣口在滅火系統工作時應自動、手動開啟,其排氣速度不宜超過5m/s。(6)防護區內應設置排水設施。高倍數泡沫淹沒深度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用于撲救A類火災時,泡沫淹沒深度不應小于最高保護對象高度的1.1倍,且應高于最高保護對象最高點以上0.6m。(2)當用于撲救B類火災時,汽油、煤油、柴油或苯類火災的泡沫淹沒深度應高于起火部位2m;其他B類火災的泡沫淹沒深度應由試驗確定。高倍數泡沫的淹沒時間不宜超過表3-7-5的規定。系統自接到火災信號至開始噴放泡沫的延時不宜超過1min;當超過1min時,應從表3-7-5的規定中扣除超出的時間。表3-7-5淹沒時間(min)可燃物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單獨使用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與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聯合使用閃點不超過40℃的液體23閃點超過40℃的液體34發泡橡膠、發泡塑料、成卷的織物或皺紋紙等低密度可燃物34成卷的紙、壓制牛皮紙、涂料紙、紙板箱、纖維圓筒、橡膠輪胎等高密度可燃物57A類火災單獨使用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時,淹沒體積的保持時間應大于60min;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與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聯合使用時,淹沒體積的保持時間應大于30min。(二)局部應用系統局部應用系統的保護范圍應包括火災蔓延的所有區域;對于多層或三維立體火災,應提供適宜的泡沫封堵設施;對于室外場所,應考慮風等氣候因素的影響。高倍數泡沫的供給速率應按下列要求確定:(1)淹沒或覆蓋保護對象的時間不應大于2min。(2)淹沒或覆蓋A類火災保護對象最高點的厚度不應小于0.6m。(3)對于汽油、煤油、柴油或苯,覆蓋起火部位的厚度不應小于2m。(4)其他B類火災的泡沫覆蓋深度應由試驗確定。當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用于撲救A類和B類火災時,其泡沫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12min。當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設置在液化天然氣集液池或儲罐圍堰區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選擇固定式系統,并應設置導泡筒。(2)宜采用發泡倍數為300~500倍的泡沫發生器。(3)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應根據阻止形成蒸汽云和降低熱輻射強度試驗確定,并應取兩項試驗的較大值;當缺乏實驗數據時,可采用大于7.2L/min·㎡的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4)系統泡沫液和水的連續供給時間應根據所需的控制時間確定,且不宜小于40min;當同時設置了移動式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時,固定系統中的泡沫液和水的連續供給時間可按達到穩定控火時間確定。(5)保護場所應有適合設置導泡筒的位置。(6)系統設計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石油天然氣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183的規定。對于A類火災場所,中倍數泡沫滅火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覆蓋保護對象的時間不應大于2min。(2)覆蓋保護對象最高點的厚度宜由試驗確定。(3)泡沫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12min。對于流散的或不大于100㎡流淌的B類火災場所,中倍數泡沫滅火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沸點不低于45℃的烴類液體,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應大于4L/min·㎡。(2)室內場所的最小泡沫供給時間,應大于10min。(3)室外場所的最小泡沫供給時間,應大于15min。(4)水溶性液體、沸點低于45℃的烴類液體,設置泡沫滅火系統的適用性及其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應由試驗確定。(三)移動式系統高倍數泡沫系統的淹沒時間或覆蓋保護對象時間、泡沫供給速率與連續供給時間,應根據保護對象的類型與規模確定。高倍數泡沫系統的泡沫液和水的貯備量應符合下列規定:當輔助全淹沒或局部應用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使用時,可在其泡沫液和水的貯備量中增加5%~10%;當在消防車上配備時,每套系統的泡沫液貯存量不宜小于0.5T;當用于撲救煤礦火災時,每個礦山救護大隊應貯存大于2T的泡沫液。對于沸點不低于45℃的烴類液體流散的或不大于100㎡的流淌火災,中倍數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應大于4L/min·㎡、供給時間應大于15min。供水壓力可根據泡沫發生器和比例混合器的進口工作壓力及比例混合器和水帶的壓力損失確定。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用于撲救煤礦井下火災時,泡沫發生器的驅動風壓、發泡倍數應滿足礦井的特殊需要。移動式系統的泡沫液與相關設備應放置在能立即運送到所有指定防護對象的場所;當移動泡沫發生裝置預先連接到水源或泡沫混合液供給源時,應放置在易于接近的地方,并水帶長度應能達到其最遠的防護地。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移動式泡沫發生裝置同時使用時,其泡沫液和水供給源應能足以供給可能使用的最大數量的泡沫發生裝置。系統應選用有襯里的消防水帶,并應符合下列規定:水帶的口徑與長度應滿足系統要求;水帶應以能立即使用的排列形式儲存,且應防潮。系統所用的電源與電纜應滿足輸送功率要求,且應滿足保護接地和防水以及耐受一般不當使用的要求。(四)油罐中倍數泡沫滅火系統系統撲救一次火災的泡沫混合液設計用量,應按罐內用量、該罐輔助泡沫槍用量、管道剩余量三者之和最大的儲罐確定。固定頂與內浮頂油罐的保護面積應為油罐的橫截面積。系統泡沫混合液供給強度不應小于4L/min·㎡,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30min。設置固定式中倍數泡沫滅火系統的油罐區,宜設置低倍數泡沫槍與泡沫栓;當設置中倍數泡沫槍時,其數量與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表3-7-6的規定。表3-7-6中倍數泡沫槍數量和連續供給時間油罐直徑(m)泡沫槍流量(L/s)泡沫槍數量(支)連續供給時間(min)≤103110>10~203120>20~303220>30~403230>403330固定頂油罐與內浮頂油罐中倍數泡沫滅火系統的泡沫產生器與管道布置,當中倍數泡沫產生器設置數量大于或等于3個時,可每兩個產生器共享1根管道引至防火堤外。油罐中倍數泡沫滅火劑應采用特制8%型蛋白泡沫液。三、泡沫-水噴淋系統與泡沫噴霧系統泡沫-水噴淋系統泡沫混合液與水的連續供給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泡沫混合液連續供給時間不應小于10min;泡沫混合液與水的連續供給時間之和應不小于60min。泡沫—水雨淋系統與泡沫—水預作用系統的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系統應同時具備自動、手動功能和應急機械手動啟動功能1;機械手動啟動力不應超過180N,且操縱行程不應超過360mm;系統自動或手動啟動后,泡沫液供給控制裝置應自動隨供水主控閥的動作而動作,或與之同時動作;系統應設置故障監視與報警裝置,且應在主控制盤上顯示。當泡沫液管線埋地鋪設、或地上鋪設長度超過15m時,泡沫液應充滿其管線,并應提供檢查系統密封性的手段,且泡沫液管線及其管件的溫度應保持在泡沫液指定的儲存溫度范圍內。泡沫-水噴淋系統應設置系統試驗接口,其口徑應分別滿足系統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要求。泡沫-水噴淋系統的防護區應設置安全排放或容納設施,且排放或容納量應按被保護液體最大可能泄漏量、固定系統噴灑量、以及管槍噴射量之和確定。為泡沫—水雨淋系統與泡沫—水預作用系統配套設置的火災探測與聯動控制系統除應符合國家標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當電控型自動探測及附屬裝置設置在有爆炸和火災危險的環境時,應符合GB50058《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的規定;設置在腐蝕氣體環境中的探測裝置,應由耐腐蝕材料制成或采取防腐蝕保護;當選用帶閉式噴頭的傳動管傳遞火災信號時,傳動管的長度不應大于300m,公稱直徑宜為15mm~25mm,傳動管上噴頭應選用快速響應噴頭,且布置間距不宜大于2.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