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電機調(diào)相機電動機防火措施滅火規(guī)則
1發(fā)電機、調(diào)相機和電動機
1.1額定容量為10MW及以上空冷發(fā)電機、水輪發(fā)電機應設水噴霧、鹵代烷等固定式滅火裝置。
新建或擴建的單機容量為200MW及以上的發(fā)電機的消防設施應能滿足火災初期發(fā)出警報,能進行火災的集中監(jiān)視及消防裝置的遠方和現(xiàn)場啟動。
1.2水輪發(fā)電機的采暖取風口和補充空氣的進口處應設置阻風門(防火閥),當發(fā)電機著火時應自動關閉。
1.3當發(fā)電機失火時,為了迅速限制火勢發(fā)展,應迅速與系統(tǒng)解列,并立即用固定的滅火裝置滅火。如果沒有固定的滅火裝置或滅火裝置發(fā)生故障而不能使用時,應利用一切滅火設備來及時滅火,但不得用泡沫滅火器或用干砂滅火。當?shù)孛嫔嫌杏皖愔饡r,可使用干砂滅火,但注意不使干砂落到發(fā)電機或勵磁機的軸承上。
1.4電動機的基礎,其外圍與建筑物或其他設備之間應留出凈距不少于1m的通道。電動機與墻壁之間,或成列裝設的電動機,當一側已有通道時,則另一側的凈距可不少于0.3m。電動機與低壓配電設備的裸露帶電部分的距離不得小于1m。
1.5當運行中的電動機發(fā)生燃燒時,應立即將電動機電源切斷,并盡可能把電動機出入通風口關閉,然后才可用二氧化碳、1211滅火器進行滅火,禁止使用泡沫滅火器及干砂滅火。無二氧化碳、1211滅火器時,可用消火栓連接噴霧水槍滅火。
1.6撲滅同期調(diào)相機燃燒方法同1.3條。
2氫冷發(fā)電機和制氫設備
2.1氫冷發(fā)電機及其氫冷系統(tǒng)和制氫設備中的氫氣純度和含氧量,必須在運行中按專用規(guī)程的要求進行分析化驗,氫純度和含氧量必須符合規(guī)定的標準。氫冷系統(tǒng)中氫氣純度須不低于96%,含氧量不應大于2%;制氫設備中,氣體含氫量不應低于99.5%,含氧量不應超過0.5%。如不能達到標準,應立即進行處理,直到合格為止。
2.2氫冷發(fā)電機的軸封必須嚴密,當機組開始起動時,無論有無充氫氣,軸封油都不準中斷,油壓應大于氫壓,以防空氣進入發(fā)電機外殼或氫氣充入汽輪機的油系統(tǒng)中而引起爆炸起火。
2.3氫冷發(fā)電機運行時,排煙機應保持經(jīng)常運行,并定期(每周一次)從排煙機出口和主油箱頂取樣(漏氫增大時應隨時取樣檢查),監(jiān)視含氫量是否超過制造廠規(guī)定(無制造廠規(guī)定的按2%)。如超過則應查明原因并予消除。
2.4密封油系統(tǒng)應運行可靠,并設自動投入雙電源或交直流密封油泵聯(lián)動裝置,備用泵(直流泵)必須經(jīng)常處于良好備用狀態(tài),并應定期校驗。兩泵電源線應用埋線管或外露部分用耐燃材料外包。
2.5氫冷發(fā)電機密封油箱應設置火災檢測和水噴霧滅火設施。
2.6在氫冷發(fā)電機及其氫冷系統(tǒng)上不論進行動火作業(yè)還是進行檢修、試驗工作,都必須斷開氫氣系統(tǒng),并與運行系統(tǒng)有明確的斷開點。充氫側加裝法蘭短管,并加裝金屬盲(堵)板。
2.7動火前或檢修試驗前,應對檢修設備和管道用氮氣或其他隋性氣體吹洗置換。
在置換過程中應有專職人員定期取樣,分析混合氣體的成分。取樣點應選在排出母管和氣體不易流動的死區(qū)。取樣前先放氣1~2min,以排出管內(nèi)余氣。
氮氣置換時,氮氣中含氧量不得超過3%。置換結束后,系統(tǒng)內(nèi)混合氣體的含量必須連續(xù)三次分析合格,并應有二臺以上測爆儀進行現(xiàn)場監(jiān)測。
2.8氣體介質(zhì)的置換避免在起動、并列過程中進行。氫氣置換過程中不得進行預防性試驗和拆卸螺絲等檢修工作。
2.9機組漏氫量實測計算每月進行一次,用以考核漏氫水平。
2.10設備和閥門等連接點泄漏檢查,可采用肥皂水或合格的攜帶式可燃氣體防爆檢測儀,禁止使用明火。
2.11管道閥門和水封裝置凍結時,只能用熱水或蒸汽加熱解凍,嚴禁用明火烤烘。
2.12不得在室內(nèi)排放氫氣。
2.13放空管。
(1)放空管出口應在遠離明火作業(yè)的安全地區(qū)。若室內(nèi)放空管出口近屋頂,應高出屋頂2m以上;在墻外的放空管應超出地面4m以上,周圍并設置遮欄及標示牌;室外設備的放空管應高于附近有人操作的最高設備2m以上。排放時周圍應禁止一切明火作業(yè)。
(2)應有防止雨雪侵入和外來異物堵塞放空管和排污管的措施。
(3)放空閥應能在控制室遠方操作或放在發(fā)生火災時仍有可能接近的地方。放空閥能力應與汽輪機破壞真空停機的惰走時間相配合。
2.14氫氣管道。
(1)氫氣管道宜架空敷設,其支架應為非燃燒體,架空管道不應與電纜、電線敷設在同一支架上。
(2)氫氣管道與燃氣管道、氧氣管道平行敷設時,中間宜有非燃物體將管道隔開,或凈距不少于250mm。分層敷設時,氫氣管道應位于上方。
(3)氫氣管道與建筑物、構筑物或基他管線的最小凈距應符合現(xiàn)行的GB4962《氫氣使用安全技術規(guī)程》的規(guī)定。
(4)室外地溝敷設的管道,應有防止氫氣泄漏、積聚或竄入其他溝道的措施,埋地敷設的管道埋深不宜小于0.7m,含氫氣的管道應敷設在冰凍層以下。室內(nèi)管道不應敷設在地溝中或直接埋地。
(5)管道穿過墻壁或樓板時應設套管,套管內(nèi)的管段不應有焊縫,管道和套管之間應用非燃材料填塞。
(6)管道應避免穿過地溝、下水道、鐵路及汽車道路等,必須穿過時應設套管。
(7)管道不得穿過生活間、辦公室、配電室、控制室、儀表室、樓梯間和其他不使用氫氣的房間,不宜穿過吊頂、技術(夾)層。當必須穿過吊頂或技術(夾)層時,應采取安全措施。
2.15氫氣瓶使用。
(1)因生產(chǎn)需要,必須在現(xiàn)場(室內(nèi))使用氫氣瓶時,其數(shù)量不得超過5瓶。
(2)氫氣瓶與盛有易燃、易燃、可燃性物質(zhì)、氧化性氣體的容器的間距不應小于8m。
(3)氫氣瓶與明火或普通電氣設備的間距不應小于10m。
(4)氫氣瓶與空調(diào)設備、空氣壓縮機和通內(nèi)設備等吸風品的間距不應小于20m。
2.16氫冷器的回水管必須與凝汽器出水管分開,并將氫冷器回水管接長直接排入虹吸井內(nèi)。若氫冷器回水管無法與凝汽器出水管分開,則嚴禁使用明火對凝汽器管銅找漏。
2.17防止氫冷發(fā)電機封閉母線爆破失火事故的措施按原水利電力部(87)電生字第8號文關于轉發(fā)“防止國產(chǎn)氫冷發(fā)電機封閉母線爆破事故技術措施”的通知執(zhí)行。
2.18當氫冷發(fā)電機失火時,應迅速切斷氫源和電源,使發(fā)電機解列停機,并使用固定的滅火裝置進行滅火。機旁應設置大中型二氫化碳或1211滅火裝置作滅火備用。
2.19由于漏氫而著火時,首先應斷絕氫源或用石棉布密封漏氫處,不使氫氣逸出。
2.20制氫站(供氫站)平面布置的防火間距及廠房防爆設計應符合現(xiàn)行的GBJ16《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和現(xiàn)行的GB4962《氫氣使用安全技術規(guī)程》的規(guī)定。其中泄壓面積與房間容積的比例應超過上限0.22。
2.21制氫站(供氫站)宜布置于廠區(qū)連緣,車輛出入方便的地段,并盡可能靠近主要用氫地點。
2.22制氫站(供氫站)和其他裝有氫氣的設備附近均嚴禁煙火,嚴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并應設“嚴禁煙火”的標示牌。制氫站(供氫站)儲氫罐周圍(距10m處)應設有圍墻。如條件不允許時,距離可以適當減少,但需經(jīng)單位保衛(wèi)(消防)部門同意,并報當?shù)毓膊块T批準。
2.23制氫站(供氫站)屋頂應做成平面結構,防止出現(xiàn)積聚氫氣的死角。地坪盡可能做到平整,耐磨,不發(fā)火花。
2.24制氫站(供氫站)應通風良好,保證空氣中氫氣最高含量不超過1%,建筑物頂部或外墻的上部設氣窗(樓)或排氣孔(通風口),排氣孔應面向安全地帶。室內(nèi)排氣次數(shù)每小時不得少于3次,事故通風每小時換氣次數(shù)不得少于7次。
2.25采用自然通風時,排氣孔應設在屋頂最高部位,每個排氣孔直徑不應少于200mm。屋頂如有梁隔成2個以上的間隔,或井字結構、助字結構,則每個間隔內(nèi)應設排氣孔。排氣孔的下邊應與屋頂內(nèi)表面齊平,以防止氫氣積聚。
2.26每周應對制氫站(供氫站)空氣中的含氫量進行一次檢測,最高不得超過1%。
2.27一般氫氣化驗室不得設在生產(chǎn)氫氣的場合。如化驗室設在生產(chǎn)氫氣的同一建筑內(nèi),則應用防火墻隔開,門應直通廠房外。
2.28氫氣生產(chǎn)系統(tǒng)的廠房和貯氫罐等應有可靠的防雷設施。避雷針與自然通風口的水平距離,不應少于1.5m,與強迫通風口的距離不應少于3m;與放空管口的距離不應少于5m。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應高出管口1m以上。
2.29制氫站(供氫站)應采用防爆型電氣裝置,并采用木制門窗,門應向外開。電線應穿密封金屬套管,并經(jīng)氣密試驗檢查合格。儀表等低壓設備應有可靠絕緣,電話電鈴應安裝在室外。
2.30氫氣設備生產(chǎn)系統(tǒng)各部位,必須使用銅質(zhì)或鈹銅合金工具。
2.31制氫設備要動火檢修,或進行能產(chǎn)生火花的作業(yè)時,應盡可能將需要修理的部件移到廠房外安全地點進行。如必須在現(xiàn)場動火作業(yè),應按各單位“動火工作票制度”執(zhí)行。
3電力變壓器、油浸電抗器、消弧線圈和互感器
3.1變壓器容量在120MVA及以上時,宜設固定水噴霧滅火裝置,缺水地區(qū)的變電所及一般變電所宜用固定的1211、二氧化碳或排油充氮滅火裝置。
新建、擴建或改建的單機容量為200MW及以上的發(fā)電廠,其主變壓器和廠用高壓變壓器均應裝設固定水噴霧滅火裝置。
水噴霧滅火裝置應定期進行試驗,使裝置處于良好狀態(tài)。
3.2油量為2500kg及以上的室外變壓器之間,如無防火墻,則防火距離不應小于下列規(guī)定:
35kV及以下5m
63kV6m
110kV8m
220~500kV10m
油量在2500kg及以上的變壓器與油量在600kg及以上的充油電氣設備之間,其防火距離不應小于5m。
3.3若防火距離不能滿足3.2條的規(guī)定時,應設置防火隔墻。防火隔墻應符合以下要求:
(1)防火隔墻高度宜高于變壓器油枕頂端0.3m,寬度大于儲油坑兩側各0.6m。防火隔墻高度與寬度,應考慮變壓器火災時對周圍建筑物損壞的影響。
(2)防火隔墻與變壓器散熱器外緣之間必須有不少于1m的散熱空間。
(3)防火隔墻應達到國家一級耐火等級。
3.4室外單臺油量在1000kg以上的變壓器及其他油浸式電氣設備,應設置儲油坑及排油設施;室內(nèi)單臺設備總油量在100kg以上的變壓器及其他油浸式電氣設備,應在距散熱器或外殼1m周圍砌防火堤(堰),以防止油品外溢。
儲油坑容積應按容納100%設備油量或20%設備油量確定。當按20%設備油量設置儲油坑,坑底應設有排油管,將事故油排入事故儲油坑內(nèi)。排油管內(nèi)徑不應小于100mm,事故時應能迅速將油排出。管口應加裝鐵柵濾網(wǎng)。
儲油坑內(nèi)應設有凈距不大于40mm的柵格,柵格上部鋪設卵石,其厚度不小于250mm,卵石粒徑應為50~80mm。
當設置總事故油坑時,其容積應按最大一臺充油電氣設備的全部油量確定。當裝設固定水噴霧滅火裝置時,總事故油坑的容積還應考慮水噴霧水量而留有一定裕度。
應定期檢查和清理儲油坑卵石層,以不被淤泥、灰渣及積土所堵塞。
3.5變壓器防爆筒的出口端應向下,并防止產(chǎn)生阻力,防爆膜宜采用脆性材料。
3.6室內(nèi)的油浸變壓器,宜設置事故排煙或消煙設施。火災時,送風系統(tǒng)應停用。室內(nèi)(或洞內(nèi))變壓器的頂部,不宜敷設電纜。
3.7高層建筑內(nèi)的電力變壓器、消弧線圈等設備,應布置在專用的房間內(nèi),外墻開門處上方應設置防火挑檐,挑檐的寬度不應小于1m,而長度為門的寬度兩側各加0.5mm。
3.8室外變電站和有隔離油源設施的室內(nèi)油浸設備失火時,可用水滅火,無放油管路時,則不應用水滅火。
發(fā)電機變壓器組中間無斷路器,若失火,在發(fā)電機未停止惰走時,嚴禁人員靠近變壓器滅火。
3.9互感器如發(fā)生故障停用時,應先停電后切除故障互感器,不宜直接去拉開故障互感器。
4電纜
4.1防止電纜火災延燃的措施有:封、堵、涂、隔、包、水噴霧和其他。
4.2涂料、堵料必需經(jīng)國家技術鑒定合格,并由公安部門頒發(fā)生產(chǎn)許可證的工廠生產(chǎn),其產(chǎn)品應是適用于電纜的不燃或難燃材料,并符合規(guī)范規(guī)定的耐火時間。在涂刷時要注意稀釋液的防火。
4.3凡穿越墻壁、樓板和電纜溝道而進入控制室、電纜夾層、控制柜及儀表盤、保護盤等處的電纜孔、洞、豎井和進入油區(qū)的電纜入口處必須用防火堵料嚴密封堵。發(fā)電廠的電纜沿一定長度可涂以耐火涂料或其他阻燃物質(zhì)??拷溆驮O備的電纜溝,應設有防火延燃措施,蓋板應封堵。
4.4如需在已完成電纜防火措施的電纜層上新敷設電纜,必須及時地補做相應的防火措施。
4.5電纜廊道內(nèi)宜每隔60m劃分防火隔段。
4.6嚴禁將電纜直接擱置在蒸汽管道上,架空敷設電纜時,電纜與蒸汽管凈距不應少于1m(電力電纜)和0.5m(控制電纜),與油管道的凈距應盡可能增大。
4.7電纜夾層、隧(廊)道、豎井、電纜溝內(nèi)應保持整潔,不得堆放雜物,電纜溝洞嚴禁積油。
4.8汽機機頭附近、鍋爐灰渣孔、防爆門以及磨煤機冷風門的泄壓噴口,不得正對著電纜,否則必須采取防火措施(如采用罩蓋、封閉式槽盒)。
4.9在電纜夾層、隧(廊)道、溝洞內(nèi)灌注電纜盒的絕緣劑時,熔化絕緣劑工作應在外面進行。
4.10在多個電纜頭并排安裝的場合中,應在電纜頭之間加隔板或填充阻燃材料。
4.11進行撲滅隧(廊)道、通風不良的場所的電纜頭著火時,應戴上氧氣呼吸保護器及絕緣手套,并穿上絕緣鞋。
4.12電力電纜中間接頭盒的兩側及其鄰近區(qū)域,應增加防火包帶等阻燃措施。
4.13防止施工中動力電纜與控制電纜混放,電纜分布不均甚至堆積亂放。在動力電纜與控制電纜之間,應設置層間耐火隔板。
4.14火力發(fā)電廠汽機,鍋爐房、輸煤系統(tǒng)宜使用鎧甲電纜或阻燃電纜,不適用普通塑料電纜。
新建或擴建的300MW及以上機組應采用滿足GB12666.5-90《電線電纜燃燒實驗方法》中A類成束燃燒試驗條件的阻燃型電纜;對于重要回路如直流油泵、消防水泵及蓄電池直流電源線路等,應采用滿足GB12666.6-90《電線電纜燃燒實驗方法》中A類耐火強度試驗條件的耐火型電纜。
5酸性蓄電池室
5.1嚴禁在蓄電池室內(nèi)吸煙和將任何火種帶入蓄電池室內(nèi)。蓄電池室門上應用紅漆書寫“蓄電池室”“嚴禁煙火”或“火災危險,嚴禁火種入內(nèi)”的標語。
5.2蓄電池室可裝設整個管路焊接的暖氣裝置,嚴禁采用明火取暖。
5.3蓄電池應裝置在單獨的室內(nèi),開啟式蓄電池室用耐火二級、乙類生產(chǎn)建筑與相鄰房間隔斷,防酸隔爆型蓄電池室用耐火二級、丙類生產(chǎn)建筑與相鄰房間隔斷。蓄電池室門應向外開。
5.4蓄電池室應裝有通風裝置,通風道應單獨設置,不應通向煙道或廠房內(nèi)的總通風系統(tǒng)。離通風管出口處10m內(nèi)(含10m)有引爆物質(zhì)場所時,則通風管的出風口至少應高出該建筑物屋頂2m。
5.5蓄電池室應使用防爆型照明和防爆型排風機,開關、熔斷器、插座等應裝在蓄電池室的外面。
蓄電池室的照明線應采用耐酸導線,并用暗線敷設。檢修用的行燈應采用12V防爆燈,其電纜應用絕緣良好的膠質(zhì)軟線。
5.6凡是進出蓄電池室的電纜、電線,在穿墻處應用耐酸瓷管或聚氯乙烯硬管穿線,并在其進出口端用耐酸材料將管口封堵。
5.7當蓄電池室受到外界火勢威脅時,應立即停止充電,如充電剛完畢,則應繼續(xù)開啟排風機,抽出室內(nèi)不良氣體。
5.8蓄電池室火災時,應立即停止充電,并采用“1211”或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滅。
5.9蓄電池室通風裝置的電氣設備或蓄電池室的空氣入口處附近火災時,應立即切斷該設備的電源。
6其他電氣設備
6.1油斷路器火災時,嚴禁直接切斷起火斷路器電源,應切斷其兩側前后一級的斷路器電源,然后進行滅火。
首先采用“1211”、二氧化碳、干粉滅火器進行撲救,不得已時可以用泡沫滅火器撲救。如僅套管外部起火,亦可用噴霧水槍撲救。
6.2斷路器內(nèi)部燃燒爆炸使油四濺,擴大燃燒面積時,除用滅火器滅火外,可用干砂撲滅地面上的燃油,用水或泡沫滅火器撲滅建筑物上的火焰。
6.3室內(nèi)布置的電力電容器群體總油量超過100kg時,應有貯油設施或擋油欄。電容器室的建筑物應是耐火二級丙類生產(chǎn)標準。所采用的防火門應向外開。
室外布置的電力電容器與高壓電氣設備需保持5m及以上的距離,防止事故擴大。
6.4電容器室內(nèi)布置時,基坑地面宜采用水泥沙漿抹面并壓光,在其上面鋪以100mm厚的細砂。如室外布置,則基坑宜采用水泥沙漿抹面,在擋油設施內(nèi)鋪以卵石(或碎石)。
6.5電力電容器火災時,應立即斷開電源,并把電容器投向放電電阻或放電電壓互感器。
6.6500kV的穿墻套管,其內(nèi)部的絕緣體充有絕緣油,應作為消防的重點對象,需備有足夠的消防器材和蹬高設備。
6.7500kV直流閥或閥廳火災時,應立即切斷電源,并關閉通風機,使閥廳的大氣壓力與外界大氣壓力相等。
6.8低壓配線的選擇,除按其允許載流量應大于負荷的電流總和外,其所選型號與所使用的場合應相適應。
篇2:電動機防火措施
引起電動機火災的主要原因有:選擇使用不當或維修保養(yǎng)不夠,造成電動機相間、匝間短路或接地,斷相過載運行;連接線圈的接觸點接觸不良,鐵損過大;電源電壓過高或過低,接線方法錯誤;電源頻率過低;軸承磨損,轉子掃鏜,線圈匝間開焊及短路開環(huán)、開路運行等。
預防電動機火災的主要措施有:根據(jù)電動機的使用要求正確選擇電動機型號和容量,一般電動機容量要大于所帶機械的功率10%左右;根據(jù)電動機的型號和用途正確地安裝,使電動機及啟動裝置與可燃物質(zhì)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并且要安裝在非燃燒的基座上;電動機所配用的電源線靠近電動機的一段,必須用金屬軟管或塑料套管保護。另一端與電動機進線盒連接處,應作良好固定。電動機及電源線管均應接地,接地線應牢固地固定在電動機螺栓上。
根據(jù)電動機型號和容量,選擇采用合適的保護裝置。加強電動機的檢查和維護保養(yǎng),及時清掃保持清潔,及時加注潤滑油;電動機周圍不準堆放可燃或易燃物,啟動部分附近不準堆放任何物品,以免影響操作。電動機及連動的機械至開關的通道應保持暢通。嚴格控制電動機運行溫度,運行時溫升一般不得超過55度;嚴格操作規(guī)程,發(fā)現(xiàn)不安全因素,及時排除,電動機使用完畢,應及時切斷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