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98
關鍵詞:規范設計GB系統設計規范
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施行日期:1999年6月1日
目次
1總則
2術語
3系統保護對象分級及火災探測器設置部位
3.1系統保護對象分級
3.2火災探測器設置部位
4報警區域和探測區域的劃分
4.1報警區域的劃分
4.2探測區域的劃分
5系統設計
5.1一般規定
5.2系統形式的選擇和設計要求
5.3消防聯動控制設計要求
5.4火災應急廣播
5.5火災警報裝置
5.6消防專用電話
5.7系統接地
6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聯動控制
6.1一般規定
6.2消防控制室
6.3消防控制設備的功能
7火災探測器的選擇
7.1一般規定
7.2點型火災探測器的選擇
7.3線型火災探測器的選擇
8火災探測器和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的設置
8.1點型火災探測器的設置數量和布置
8.2線型火災探測器的設置
8.3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的設置
9系統供電
10布線
10.1一般規定
10.2屋內布線
附錄A探測器安裝間距的極限曲線
附錄B不同高度的房間梁對探測器設置的影響
附錄C按梁間區域面積確定一只探測器保護的梁間區域的個數
附錄D火災探測器的具體設置部位(建議性)
D.1特級保護對象
D.2一級保護對象
D.3二級保護對象
附錄E本規范用詞說明
附加說明
1總則
1.0.1為了合理設計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防止和減少火災危害,保護人身和財產安全,制定本規范。
1.0.2本規范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內設置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不適用于生產和貯存火藥、炸藥、彈藥、火工品等場所設置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1.0.3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必須遵循國家有關方針、政策,針對保護對象的特點,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1.0.4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除執行本規范外,尚應符合現行的有關強制性國家標準、規范的規定。
2術語
2.0.1報警區域
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警戒范圍按防火分區或樓層劃分的單元。
2.0.2探測區域
將報警區域按探測火災的部位劃分的單元。
2.0.3保護面積
一只火災探測器能有效探測的面積。
2.0.4安裝間距
兩個相鄰火災探測器中心之間的水平距離。
2.0.5保護半徑
一只火災探測器能有效探測的單向最大水平距離。
2.0.6區域報警系統
由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和火災探測器等組成,或由火災報警控制器和火災探測器等組成,功能簡單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2.0.7集中報警系統
由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和火災探測器等組成,或由火災報警控制器、區域顯示器和火災探測器等組成,功能較復雜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2.0.8控制中心報警系統
由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設備、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和火災探測器等組成,或由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設備、火災報警控制器、區域顯示器和火災探測器等組成,功能復雜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3系統保護對象分級及
火災探測器設置部位
3.1系統保護對象分級
3.1.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保護對象應根據其使用性質、火災危險性、疏散和撲救難度等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并宜符合表3.1.1的規定。
3.2火災探測器設置部位
3.2.1火災探測器的設置部位應與保護對象的等級相適應。
3.2.2火災探測器的設置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具體部位可按本規范建議性附錄D采用。
4報警區域和探測區域的劃分
4.1報警區域的劃分
4.1.1報警區域應根據防火分區或樓層劃分。一個報警區域宜由一個或同層相鄰幾個防火分區組成。
4.2探測區域的劃分
4.2.1探測區域的劃分應符合下列規定:
4.2.1.1探測區域應按獨立房(套)間劃分。一個探測區域的面積不宜超過500m2;從主要入口能看清其內部,且面積不超過1000m2的房間,也可劃為一個探測區域。
4.2.1.2紅外光束線型感煙火災探測器的探測區域長度不宜超過100m;纜式感溫火災探測器的探測區域長度不宜超過200m;空氣管差溫火災探測器的探測區域長度宜在20~100m之間。
4.2.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二級保護對象,可將幾個房間劃為一個探測區域。
4.2.2.1相鄰房間不超過5間,總面積不超過400m2,并在門口設有燈光顯示裝置。
4.2.2.2相鄰房間不超過10間,總面積不超過1000m2,在每個房間門口均能看清其內部,并在門口設有燈光顯示裝置。
4.2.3下列場所應分別單獨劃分探測區域:
4.2.3.1敞開或封閉樓梯間;
4.2.3.2防煙樓梯間前室、消防電梯前室、消防電梯與防煙樓梯間合用的前室;
4.2.3.3走道、坡道、管道井、電纜隧道;
4.2.3.4建筑物悶頂、夾層。
5系統設計
5.1一般規定
5.1.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設有自動和手動兩種觸發裝置。
5.1.2火災報警控制器容量和每一總線回路所連接的火災探測器和控制模塊或信號模塊的地址編碼總數,宜留有一定余量。
5.1.3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備,應采用經國家有關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單位檢驗合格的產品。
5.2系統形式的選擇和設計要求
5.2.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形式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5.2.1.1區域報警系統,宜用于二級保護對象;
5.2.1.2集中報警系統,宜用于一級和二級保護對象;
5.2.1.3控制中心報警系統,宜用于特級和一級保護對象。
5.2.2區域報警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5.2.2.1一個報警區域宜設置一臺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系統中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不應超過兩臺。
5.2.2.2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應設置在有人值班的房間或場所。
5.2.2.3系統中可設置消防聯動控制設備。
5.2.2.4當用一臺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警戒多個樓層時,應在每個樓層的樓梯口或消防電梯前室等明顯部位,設置識別著火樓層的燈光顯示裝置。
5.2.2.5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安裝在墻上時,其底邊距地面高度宜為1.3~1.5m,其靠近門軸的側面距墻不應小于0.5m,正面操作距離不應小于1.2m。
5.2.3集中報警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5.2.3.1系統中應設置一臺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和兩臺及以上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設置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和兩臺及以上區域顯示器。
5.2.3.2系統中應設置消防聯動控制設備。
5.2.3.3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應能顯示火災報警部位信號和控制信號,亦可進行聯動控制。
5.2.3.4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應設置在有專人值班的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內。
5.2.3.5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消防聯動控制設備等在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內的布置,應符合本規范第6.2.5條的規定。
5.2.4控制中心報警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5.2.4.1系統中至少應設置一臺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一臺專用消防聯動控制設備和兩臺及以上區域火災報警控制器;或至少設置一臺火災報警控制器、一臺消防聯動控制設備和兩臺及以上區域顯示器。
5.2.4.2系統應能集中顯示火災報警部位信號和聯動控制狀態信號。
5.2.4.3系統中設置的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和消防聯動控制設備在消防控制室內的布置,應符合本規范第6.2.5條的規定。
5.3消防聯動控制設計要求
5.3.1當消防聯動控制設備的控制信號和火災探測器的報警信號在同一總線回路上傳輸時,其傳輸總線的敷設應符合本規范第10.2.2條規定。
5.3.2消防水泵、防煙和排煙風機的控制設備當采用總線編碼模塊控制時,還應在消防控制室設置手動直接控制裝置。
5.3.3設置在消防控制室以外的消防聯動控制設備的動作狀態信號,均應在消防控制室顯示。
5.4火災應急廣播
5.4.1控制中心報警系統應設置火災應急廣播,集中報警系統宜設置火災應急廣播。
5.4.2火災應急廣播揚聲器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5.4.2.1民用建筑內揚聲器應設置在走道和大廳等公共場所。
每個揚聲器的額定功率不應小于3W,其數量應能保證從一個防火分區內的任何部位到最近一個揚聲器的距離不大于25m。走道內最后一個揚聲器至走道末端的距離不應大于12.5m。
5.4.2.2在環境噪聲大于60dB的場所設置的揚聲器,在其播放范圍內最遠點的播放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15dB。
5.4.2.3客房設置專用揚聲器時,其功率不宜小于1.0W。
5.4.3火災應急廣播與公共廣播合用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5.4.3.1火災時應能在消防控制室將火災疏散層的揚聲器和公共廣播擴音機強制轉入火災應急廣播狀態。
5.4.3.2消防控制室應能監控用于火災應急廣播時的擴音機的工作狀態,并應具有遙控開啟擴音機和采用傳聲器播音的功能。
5.4.3.3床頭控制柜內設有服務性音樂廣播揚聲器時,應有火災應急廣播功能。
5.4.3.4應設置火災應急廣播備用擴音機,其容量不應小于火災時需同時廣播的范圍內火災應急廣播揚聲器最大容量總和的1.5倍。
5.5火災警報裝置
5.5.1未設置火災應急廣播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設置火災警報裝置。
5.5.2每個防火分區至少應設一個火災警報裝置,其位置宜設在各樓層走道靠近樓梯出口處。警報裝置宜采用手動或自動控制方式。
5.5.3在環境噪聲大于60dB的場所設置火災警報裝置時,其聲警報器的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15dB。
5.6消防專用電話
5.6.1消防專用電話網絡應為獨立的消防通信系統。
5.6.2消防控制室應設置消防專用電話總機,且宜選擇共電式電話總機或對講通信電話設備。
5.6.3電話分機或電話塞孔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5.6.3.1下列部位應設置消防專用電話分機:
(1)消防水泵房、備用發電機房、配變電室、主要通風和空調機房、排煙機房、消防電梯機房及其他與消防聯動控制有關的且經常有人值班的機房。
(2)滅火控制系統操作裝置處或控制室。
(3)企業消防站、消防值班室、總調度室。
5.6.3.2設有手動火災報警按鈕、消火栓按鈕等處宜設置電話塞孔。電話塞孔在墻上安裝時,其底邊距地面高度宜為1.3~1.5m。
5.6.3.3特級保護對象的各避難層應每隔20m設置一個消防專用電話分機或電話塞孔。
5.6.4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或企業消防站等處,應設置可直接報警的外線電話。
5.7系統接地
5.7.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應符合下列要求:
5.7.1.1采用專用接地裝置時,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4Ω;
5.7.1.2采用共用接地裝置時,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1Ω。
5.7.2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設專用接地干線,并應在消防控制室設置專用接地板。專用接地干線應從消防控制室專用接地板引至接地體。
5.7.3專用接地干線應采用銅芯絕緣導線,其線芯截面面積不應小于25mm2。專用接地干線宜穿硬質塑料管埋設至接地體。
5.7.4由消防控制室接地板引至各消防電子設備的專用接地線應選用銅芯絕緣導線,其線芯截面面積不應小于4mm2。
5.7.5消防電子設備凡采用交流供電時,設備金屬外殼和金屬支架等應作保護接地,接地線應與電氣保護接地干線(PE線)相連接。
6消防控制室和消防聯動控制
6.1一般規定
6.1.1消防控制設備應由下列部分或全部控制裝置組成:
6.1.1.1火災報警控制器;
6.1.1.2自動滅火系統的控制裝置;
6.1.1.3室內消火栓系統的控制裝置;
6.1.1.4防煙、排煙系統及空調通風系統的控制裝置;
6.1.1.5常開防火門、防火卷簾的控制裝置;
6.1.1.6電梯回降控制裝置;
6.1.1.7火災應急廣播的控制裝置;
6.1.1.8火災警報裝置的控制裝置;
6.1.1.9火災應急照明與疏散指示標志的控制裝置。
6.1.2消防控制設備的控制方式應根據建筑的形式、工程規模、管理體制及功能要求綜合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6.1.2.1單體建筑宜集中控制;
6.1.2.2大型建筑群宜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控制。
6.1.3消防控制設備的控制電源及信號回路電壓宜采用直流24V。
6.2消防控制室
6.2.1消防控制室的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且入口處應設置明顯的標志。
6.2.2消防控制室的送、回風管在其穿墻處應設防火閥。
6.2.3消防控制室內嚴禁與其無關的電氣線路及管路穿過。
6.2.4消防控制室周圍不應布置電磁場干擾較強及其他影響消防控制設備工作的設備用房。
6.2.5消防控制室內設備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6.2.5.1設備面盤前的操作距離:單列布置時不應小于1.5m;雙列布置時不應小于2m。
6.2.5.2在值班人員經常工作的一面,設備面盤至墻的距離不應小于3m。
6.2.5.3設備面盤后的維修距離不宜小于1m。
6.2.5.4設備面盤的排列長度大于4m時,其兩端應設置寬度不小于1m的通道。
6.2.5.5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或火災報警控制器安裝在墻上時,其底邊距地面高度宜為1.3~1.5m,其靠近門軸的側面距墻不應小于0.5m,正面操作距離不應小于1.2m。
6.3消防控制設備的功能
6.3.1消防控制室的控制設備應有下列控制及顯示功能:
6.3.1.1控制消防設備的啟、停,并應顯示其工作狀態;
6.3.1.2消防水泵、防煙和排煙風機的啟、停,除自動控制外,還應能手動直接控制;
6.3.1.3顯示火災報警、故障報警部位;
6.3.1.4顯示保護對象的重點部位、疏散通道及消防設備所在位置的平面圖或模擬圖等;
6.3.1.5顯示系統供電電源的工作狀態;
6.3.1.6消防控制室應設置火災警報裝置與應急廣播的控制裝置,其控制程序應符合下列要求:
(1)二層及以上的樓房發生火災,應先接通著火層及其相鄰的上、下層;
(2)首層發生火災,應先接通本層、二層及地下各層;
(3)地下室發生火災,應先接通地下各層及首層;
(4)含多個防火分區的單層建筑,應先接通著火的防火分區及其相鄰的防火分區;
6.3.1.7消防控制室的消防通信設備,應符合本規范5.6.2~5.6.4條的規定;
6.3.1.8消防控制室在確認火災后,應能切斷有關部位的非消防電源,并接通警報裝置及火災應急照明燈和疏散標志燈;
6.3.1.9消防控制室在確認火災后,應能控制電梯全部停于首層,并接收其反饋信號。
6.3.2消防控制設備對室內消火栓系統應有下列控制、顯示功能:
6.3.2.1控制消防水泵的啟、停;
6.3.2.2顯示消防水泵的工作、故障狀態;
6.3.2.3顯示啟泵按鈕的位置。
6.3.3消防控制設備對自動噴水和水噴霧滅火系統應有下列控制、顯示功能:
6.3.3.1控制系統的啟、停;
6.3.3.2顯示消防水泵的工作、故障狀態;
6.3.3.3顯示水流指示器、報警閥、安全信號閥的工作狀態。
6.3.4消防控制設備對管網氣體滅火系統應有下列控制、顯示功能:
6.3.4.1顯示系統的手動、自動工作狀態;
6.3.4.2在報警、噴射各階段,控制室應有相應的聲、光警報信號,并能手動切除聲響信號;
6.3.4.3在延時階段,應自動關閉防火門、窗,停止通風空調系統,關閉有關部位防火閥;
6.3.4.4顯示氣體滅火系統防護區的報警、噴放及防火門(簾)、通風空調等設備的狀態。
6.3.5消防控制設備對泡沫滅火系統應有下列控制、顯示功能:
6.3.5.1控制泡沫泵及消防水泵的啟、停;
6.3.5.2顯示系統的工作狀態。
6.3.6消防控制設備對干粉滅火系統應有下列控制、顯示功能:
6.3.6.1控制系統的啟、停;
6.3.6.2顯示系統的工作狀態。
6.3.7消防控制設備對常開防火門的控制,應符合下列要求:
6.3.7.1門任一側的火災探測器報警后,防火門應自動關閉;
6.3.7.2防火門關閉信號應送到消防控制室。
6.3.8消防控制設備對防火卷簾的控制,應符合下列要求:
6.3.8.1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簾兩側,應設置火災探測器組及其警報裝置,且兩側應設置手動控制按鈕;
6.3.8.2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簾,應按下列程序自動控制下降:
(1)感煙探測器動作后,卷簾下降至距地(樓)面1.8m;
(2)感溫探測器動作后,卷簾下降到底;
6.3.8.3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簾,火災探測器動作后,卷簾應下降到底;
6.3.8.4感煙、感溫火災探測器的報警信號及防火卷簾的關閉信號應送至消防控制室。
6.3.9火災報警后,消防控制設備對防煙、排煙設施應有下列控制、顯示功能:
6.3.9.1停止有關部位的空調送風,關閉電動防火閥,并接收其反饋信號;
6.3.9.2啟動有關部位的防煙和排煙風機、排煙閥等,并接收其反饋信號;
6.3.9.3控制擋煙垂壁等防煙設施。
7火災探測器的選擇
7.1一般規定
7.1.1火災探測器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
7.1.1.1對火災初期有陰燃階段,產生大量的煙和少量的熱,很少或沒有火焰輻射的場所,應選擇感煙探測器。
7.1.1.2對火災發展迅速,可產生大量熱、煙和火焰輻射的場所,可選擇感溫探測器、感煙探測器火焰探測器或其組合。
7.1.1.3對火災發展迅速,有強烈的火焰輻射和少量的煙、熱的場所,應選擇火焰探測器。
7.1.1.4對火災形成特征不可預料的場所,可根據模擬試驗的結果選擇探測器。
7.1.1.5對使用、生產或聚集可燃氣體或可燃液體蒸氣的場所,應選擇可燃氣體探測器。
7.2點型火災探測器的選擇
7.2.1對不同高度的房間,可按表7.2.1選擇點型火災探測器。
7.2.2下列場所宜選擇點型感煙探測器:
7.2.2.1飯店、旅館、教學樓、辦公樓的廳堂、臥室、辦公室等;
7.2.2.2電子計算機房、通訊機房、電影或電視放映室等;
7.2.2.3樓梯、走道、電梯機房等;
7.2.2.4書庫、檔案庫等;
7.2.2.5有電氣火災危險的場所。
7.2.3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不宜選擇離子感煙探測器:
7.2.3.1相對濕度經常大于95%;
7.2.3.2氣流速度大于5m/s;
7.2.3.3有大量粉塵、水霧滯留;
7.2.3.4可能產生腐蝕性氣體;
7.2.3.5在正常情況下有煙滯留;
7.2.3.6產生醇類、醚類、酮類等有機物質。
7.2.4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不宜選擇光電感煙探測器:
7.2.4.1可能產生黑煙;
7.2.4.2有大量粉塵、水霧滯留;
7.2.4.3可能產生蒸氣和油霧;
7.2.4.4在正常情況下有煙滯留。
7.2.5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宜選擇感溫探測器:
7.2.5.1相對濕度經常大于95%;
7.2.5.2無煙火災;
7.2.5.3有大量粉塵;
7.2.5.4在正常情況下有煙和蒸氣滯留;
7.2.5.5廚房、鍋爐房、發電機房、烘干車間等;
7.2.5.6吸煙室等;
7.2.5.7其他不宜安裝感煙探測器的廳堂和公共場所。
7.2.6可能產生陰燃火或發生火災不及時報警將造成重大損失的場所,不宜選擇感溫探測器;溫度在0℃以下的場所,不宜選擇定溫探測器;溫度變化較大的場所,不宜選擇差溫探測器。
7.2.7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宜選擇火焰探測器:
7.2.7.1火災時有強烈的火焰輻射;
7.2.7.2液體燃燒火災等無陰燃階段的火災;
7.2.7.3需要對火焰做出快速反應。
7.2.8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場所,不宜選擇火焰探測器:
7.2.8.1可能發生無焰火災;
7.2.8.2在火焰出現前有濃煙擴散;
7.2.8.3探測器的鏡頭易被污染;
7.2.8.4探測器的“視線”易被遮擋;
7.2.8.5探測器易受陽光或其他光源直接或間接照射;
7.2.8.6在正常情況下有明火作業以及X射線、弧光等影響。
7.2.9下列場所宜選擇可燃氣體探測器:
7.2.9.1使用管道煤氣或天然氣的場所;
7.2.9.2煤氣站和煤氣表房以及存儲液化石油氣罐的場所;
7.2.9.3其他散發可燃氣體和可燃蒸氣的場所;
7.2.9.4有可能產生一氧化碳氣體的場所,宜選擇一氧化碳氣體探測器。
7.2.10裝有聯動裝置、自動滅火系統以及用單一探測器不能有效確認火災的場合,宜采用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火焰探測器(同類型或不同類型)的組合。
7.3線型火災探測器的選擇
7.3.1無遮擋大空間或有特殊要求的場所,宜選擇紅外光束感煙探測器。
7.3.2下列場所或部位,宜選擇纜式線型定溫探測器:
7.3.2.1電纜隧道、電纜豎井、電纜夾層、電纜橋架等;
7.3.2.2配電裝置、開關設備、變壓器等;
7.3.2.3各種皮帶輸送裝置;
7.3.2.4控制室、計算機室的悶項內、地板下及重要設施隱蔽處等;
7.3.2.5其他環境惡劣不適合點型探測器安裝的危險場所。
7.3.3下列場所宜選擇空氣管式線型差溫探測器:
7.3.3.1可能產生油類火災且環境惡劣的場所;
7.3.3.2不易安裝點型探測器的夾層、悶頂。
8火災探測器和手動火災
報警按鈕的設置
8.1點型火災探測器的設置數量和布置
8.1.1探測區域內的每個房間至少應設置一只火災探測器。
8.1.2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的保護面積和保護半徑,應按表8.1.2確定。
8.1.3感煙探測器、感溫探測器的安裝間距,應根據探測器的保護面積A和保護半徑R確定,并不應超過本規范附錄A探測器安裝間距的極限曲線D1~D11(含D9
篇2: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安裝工程監理細則
1范圍
本章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安裝工程。不適用于生產和貯存火藥、炸藥、彈藥、火工品等有爆炸危險的場所設置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安裝工程。
2程序及要求
建筑工程的消防設計圖紙的設計,必須是有相應的設計資質證書的設計單位設計。由建設單位將圖紙和資料送公安消防監督機構審核,經審核批準后方可施工。
從事消防設施施工的單位,應當具有相應的資質等級,其資質等級由公安消防機構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審定,發給消防工程施工企業資質證書。
建筑工程現場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單位負責。施工單位開工前必須向公安消防機構申報,經公安消防機構核發施工現場消防安全許可證后方可施工。
(4)施工單位必須按照已批準的消防設計圖紙施工,不得擅自改動。
(5)施工管理人員,如施工員、質檢員、材料員等應作到持證上崗。特殊工種,如電工、焊工等也應作到持證上崗。
(6)選用的機具必須符合施工現場的技術要求,使用強檢和非強檢的計量器具應按國家計量法的要求進行管理。
(7)安裝的消防產品、機電產品和材料均符合規定要求。
(8)工程施工中應接受公安消防監督機構和質量監督機關等上級單位的檢查指導,以確保工程質量。
(9)施工中應嚴格按已批準的設計圖紙施工,認真執行有關的消防設計規范、施工驗收規范、施工工藝幾有關的圖集、廠方資料等施工要求。
(10)施工工程記錄和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填寫,應作到與工程同步,工程竣工驗收交付使用時應交給建設單位一套完整的工程資料,按合同要求,繪制竣工圖。
(11)消防工程安裝調試全部完成后,施工單位應先進行自檢,合格后再請建設單位(監理)、設計單位進行竣工驗收,辦理竣工驗收單。
(12)建設單位或施工單位應委托有資格的建筑消防設施檢測單位進行技術測試,并提交技術測試報告。
(13)建設單位應向公安消防監督機構提交驗收申請,送交有關資料,請公安消防監督機構進行消防工程驗收,經檢驗合格后發給消防設施驗收合格證,才準許使用,否則,驗收不合格或未經驗收均不準使用。
3準備階段
參加建設單位組織的圖紙會審,對圖紙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建設單位提交設計單位,整理并簽發圖紙會審紀要。
審查施工單位提交的施工組織計劃。
施工單位所安裝使用的消防報警設備及材料應填報《工程材料/構配件/設備報審表》,監理工程師審核后予以簽返。
現場檢查施工單位施工準備情況。
4施工階段工藝流程
鋼管和金屬線槽安裝→鋼管內導線敷設線槽配線→火災自動報警設備安裝→調試→檢測驗收交付使用
5監控要點及質量標準
⑴按現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施工及驗收規范)監督檢查施工全過程。
⑵質量評定標準暫時套用GBJ300-88、GBJ303-88,部分內容更改如下;
A配管及管內穿線,保證項目中導線間和導線對地間的絕緣電阻值改為必須大于20兆歐;基本項目管路敷設中,暗配管的保護層厚度應改為30mm;允許偏差項目中,管子最小彎曲半徑大于或等于6D,在地下或混凝土內暗配管為10D。
B火災報警控制器和聯動柜安裝套用成套配電柜及動力開關柜安裝分項工程質量評定表。
C端子箱和模塊箱安裝質量評定可套用電氣照明器具及其配電箱安裝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表。
D工作接地線的安裝質量評定套用避雷針(網)及接地裝置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表。
E報警探測器分項質量評定,保證項目中,探測器的類別、型號、位置、數量、功能等應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基本項目中,探測器安裝應牢固,配件齊全,無損傷變形和破損現象。導線連接必須可靠壓接或焊接,并應有標志,外接導線應有余量。探測器安裝位置應符合保護半徑、保護面積要求;允許偏差項目中,探測器距離墻壁、梁邊和四周遮擋物大于等于0.5米,距離空調送風口的距離大于等于1.5米,距離多孔頂柵口大于等于0.5米。在寬度小于3米走道頂布置探測器宜居中,感溫探測器安裝距離10米,感煙探測器安裝距離15米,距離端墻的距離不應大于探測器安裝距離的一半。探測器宜水平安裝,傾斜角度不應大于45度。
6驗收階段
驗收順序:施工單位先自檢,填寫《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表》后報檢,施工單位報送《工程報驗單》。
(2)驗收合格:簽署《工程報驗單》。
驗收不合格:退回《工程報驗單》,簽發《不合格工程通知》,整改后報送《整改復查報審表》,監理重新檢查驗收。
(3)檢驗方法:檢查施工過程中的全部技術資料;施工現場檢查。
(4)檢查數量:按施工單位抽查數抽查其中的30%,但均不少于3處,或與施工單位共同檢查,監督施工單位的評定結果。
篇3: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一、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
1、消防控制室必須實行每日24小時專人值班制度,每班不應少于2人,確保及時發現并準確處置火災和故障報警;
2、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員應當在崗在位,認真記錄控制器日運行情況,每日檢查火災報警控制器的自檢、消音、復位功能以及主備電源切換功能,并填寫《消防控制室值班記錄表》的相關內容;
3、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員應當經消防專業考試合格,持證上崗;
4、正常工作狀態下,報警聯動控制設備應處于自動控制狀態。嚴禁將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聯動控制的防火卷簾等防火分隔設施設置在手動控制狀態。其他聯動控制設備需要設置在手動狀態時,應有火災時能迅速將手動控制轉換為自動控制的可靠措施。
二、消防控制室資料管理
1、消防控制室應當按照《消防控制室通用技術要求》,存放單位基本情況和動態管理檔案資料。
基本情況包括:
(1)建(構)筑物竣工后的總平面布局圖、建筑消防設施平面布置圖、建筑消防設施系統圖及安全出口布置圖、重點部位位置圖等。
(2)建筑消防設施設備登記表。
(3)消防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滅火應急疏散預案等。
(4)消防安全組織結構圖,包括消防安全責任人、管理人、專職、義務消防人員等內容。
(5)員工消防安全培訓記錄、滅火應急疏散預案的演練記錄。
(6)消防系統控制邏輯關系說明、設備使用說明書、系統操作規程、系統和設備維護保養制度等。
(7)定期保存和歸檔設備運行狀況、接報警記錄、火災處理情況、設備檢修檢測報告等資料。
動態管理情況包括:
動態管理情況包括建筑消防設施的值班記錄、巡查記錄、定期檢查記錄、年度檢測報告、故障維修記錄以及維護保養計劃、維護保養記錄等。
三、消防控制室的標識
對下列資料統一規格制作并懸掛于消防控制室:
1、消防行政許可文書。
2、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員上崗證。
3、消防控制室管理及應急程序。
4、自動消防設施操作流程圖。
5、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流程圖。
6、建筑消防設施平面布置圖。
7、建筑總平面布局圖。
8、消防安全重點部位示意圖。
9、消防安全組織結構圖。
10、消防設施設備管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