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修補機操作流程
修補前準備:
一.接通電源(220V,單相50HZ)
二.連接磁鐵:
1.用力擰緊磁鐵線于主機負極輸出接線柱上。
2.兩個磁鐵必需同時吸附于模具上。如模具體積過小,也應盡量做到同時吸附。
3.磁鐵與模具接觸面保持清潔,確保良好的導通。銅皮表面所吸附雜質應去除,模具表面吸附磁鐵處有油污或氧化物用煤油或砂布清理。
4.磁鐵吸附點選擇:與缺損處直線距離盡可能近,且平整、與磁鐵接觸面積大。
三、連接焊頭:
1.將焊頭連接線用力擰緊于主機正極輸出接線柱。
2.根據缺損面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形狀的紫銅焊頭,并可對紫銅焊頭形狀進行適量加工,注意加工后形狀與模具接觸面積不要過大。(參照模具修補注意問題2)
注意:工作過程中,磁鐵線和焊槍線的移動會將擰緊的接線柱拉松,造成接線柱燒蝕,影響修補效果,應經常檢查、擰緊。
四.插上腳踏控制開關
五.調整功率,選擇補材:
⑴按照每種補材外殼所示功率數據調節主機功率,片狀材料功率參照同厚度合金鋼.
⑵根據不同的模具鋼材料選擇不同的補材(詳見補材表)
六、模具修補:
基本過程:
1)將焊槍按壓于補材表面。
2)踩下腳開關。
3)滾壓焊槍。
4)松開腳控制開關。
5)將焊頭與模具脫離。
注意:如果先后秩序錯誤機器雖然會報警保護,但也可能偶爾在模具表面燒熔出坑點!
注意事項:
⑴清理:在需要修補處作簡單清理去除油污和雜質,否則在修補過程中有通電不暢和火花飛濺現象。
(2)滾壓速率:焊槍轉動速度以脈沖輸出電流在補材上形成熔結點緊密排列為宜,轉動速度不能過快,否則修補拋光后有少量補材剝離和細小氣孔現象.
(3)焊槍與模具接觸點:焊槍與補材之間接觸面積越小壓貼的越好,瞬間通過的電流密度越大(電流越集中),焊點的熱量越大,補材結合程度相對較好。補材外殼所示功率數據為φ5mm標準焊槍電極棒與平面補材接觸時的功率要求,相同的功率焊頭接觸面積越大,電流分散,補后效果不理想,反之,接觸面積過小,修補過程中易造成補材熔化飛濺和表面坑洼不平。
(4)姿勢及壓力:修補時焊槍與模具面成45度為佳,并對焊槍施加一定的壓力,壓力大小根據缺損面的粗糙程度而定,不光滑,雜質較多表面用力宜大。
(5)復雜型腔:精細、多棱角、復雜面修補時用精密功率,薄材料多次修補為佳,常規狀態適用于修補量比較大的缺損處。
(6)氧化表面修補:
過程:清理雜質--->去除氧化層--->邊緣用小功率修補--->填平--->拋光
1)氧化模具修補前須先用電動工具去除氮化層,將補材直接焊接于鋼材基材上,否則補材與基材之間有氧化層隔離,易剝落。
2)修補邊緣部分盡量用小功率,薄材料,可減輕、減少因修補發熱而產生邊緣痕跡。
(7)修補點拋光后,外圈有輕突起,產生原因是修補時產生熱量將工件淬硬造成,淬火特性好的材質尤其明顯,邊緣部分用小功率,薄材料修補可避免此種現象(方法參照氧化模具修補)。
(8)修補拋光后內凹,產生原因是補材硬低于基材造成,選用硬度與基材相近補材可避免。
七.日常維護
為了使你的機器更好的為您服務,應做好對機器的日常維護,這對焊接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由于工作的脈沖電流為低壓大電流,所以應特別注意接線端、電纜、焊槍和磁鐵銅皮。一定要保持它們之間同模具的電氣接觸良好。
1)磁鐵銅皮磨損及時更換。
2)電纜如有明顯斷股,應更換或修復。
3)焊槍內部應保持清潔,經常清理雜質。
4)檢查正負極接線柱,用力擰緊,如有燒蝕現象及時更換。
5)修補過程中焊槍發熱屬正常現象,持續修補時應用二根焊槍交替使用,不得在焊槍外包裹隔熱材料,否則會加速焊槍損壞。
篇2:改尺修磨修補崗安全生產操作規程
a.上崗必須持證上崗,并穿戴好勞動防護用品;檢查設備運轉部位是否有障礙物,經檢查無問題時,再開動設備。要嚴格執行工藝卡規定。
b.在檢查電焊機故障時,必須拉斷電源開關。
c.電焊把線要經常保持完好,防止漏電傷人。
d.輥道運管時,要觀察周圍人員活動情況,以防傷人。
e.補焊工進行鋼管修補時,必須使用抽風機或鼓風機排除煙塵。
f.吊運鋼管時,必須檢查鋼絲繩的使用情況。并掛吊牢靠,輕吊輕放。
g.從烘干箱中取焊條時,注意防止燙傷。
h.更換焊絲盤時要吊穩放正,方可摘掉天車鉤,對焊絲的使用要注意觀察,防止松盤和卡位、拉偏、拉倒焊絲盤。
i.搬運氣瓶要平穩,防止瓶倒砸傷人。
j.對本崗位在生產中出現的斷、漏電現象,要及時找電工處理,不準不懂亂動。
k.在鋼管軌道內工作前要首先確定沒有鋼管滾動。
l.使用氧氣-乙炔切割時,要確保連接處不漏氣、工作壓力適當;不使用時一定關閉閥門。
m.切管頭時,身體必須離開管頭半米以上,防止管頭掉下傷人。
n.切下的管頭必須運到指定地點。
o.使用砂輪機時,確保砂輪片安全可靠,并及時更換砂輪片。
p.交接班時,將地面殘渣清理干凈,注意安全、保護環境。
篇3:常見現澆混凝土質量缺陷修補技術
我們在現澆混凝土結構構件施工過程中,往往受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不合理、現場攪拌制備條件差、混凝土澆搗不實、養護措施不當、施工工藝落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混凝土結構構件上會出現一些常見的質量缺陷。如:混凝土表面麻面、露筋、孔洞、縫隙及夾層缺陷,缺棱掉角、裂縫、混凝土強度不足、表面泛砂、凸模、梁柱接頭不平整等現象。為了消除這些質量缺陷對混凝土結構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就必須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不強手段以達到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質量技術要求。下面就常見現澆混凝土的質量缺陷,略談一下修補增強方面的新技術。
1、麻面
通常所說的麻面是指混凝土結構構件局部表面出現缺漿粗糙和呈現許多小凹坑、麻點,但無鋼筋和石子外露的現象,是現澆混凝土結構構件最常見的質量缺陷之一。
麻面的修補技術。麻面主要影響構件外觀,麻面部分面積較小或結構構件表面做粉刷的可不處理;對于面積較大的部分要修補,即將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濕潤后用水泥砂漿或1:2水泥砂漿抹刷,抹平壓光即可。
2、蜂窩
蜂窩是指混凝土構件局部出現酥松、砂漿少、石子多,骨料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或孔洞。
蜂窩的修補技術。混凝土構件有小蜂窩,可先用水沖洗干凈,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修補,抹平壓實;如果是大峰窩,則先將薄弱松散顆粒鑿去,洗凈后支模,用高一倍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可在其內部埋壓漿管和排氣管,表面抹砂漿后澆注混凝土封閉后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3、孔洞
孔洞是指混凝土構件結構內部存在有較大空隙,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別大,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是現澆混凝土最嚴重的質量缺陷。
孔洞的修補技術。對孔洞事故的補強,可在舊混凝土表面采用處理施工縫的方法處理,將孔洞處疏松的混凝土和突出的石子剔鑿掉,孔洞頂部要鑿成斜面避免形成死角,然后用水刷洗干凈,保持濕潤72h后,用比原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搗實。混凝土的水灰比宜控制在0.5以內,并摻水泥用量萬分之一的鋁粉,分層搗實,以免新舊混凝土接觸面上出現裂縫。
4、露筋
露筋是指混凝土構件內的主筋、負彎矩筋或箍筋等局部裸露在混凝土表面,露筋現象也是現澆混凝土結構構件比較常見的質量缺陷之一。
露筋的修補技術。主要是采取保護鋼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蝕,對于板底、梁側露筋較小的部分,鑿開露筋周圍疏松的混凝土,用鋼絲刷清理后,用防銹漆將露筋部分涂刷一遍,再在表面抹1:2水泥砂漿。露筋較深時應處理好界面后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5、缺棱掉角
缺棱掉角是指混凝土梁、柱、墻板和孔洞處直角邊上的混凝土局部殘損掉落,不規整,棱角有缺陷的現象。
缺棱掉角的修補技術。缺棱掉角較小時,清水沖洗后將該處用鋼絲刷刷凈充分濕潤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漿抹補整齊。也可將不實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顆粒鑿除,用水沖刷干凈后濕潤,然后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補好,認真養護;當缺棱掉角較大時,應將疏松部分混凝土鑿除,并將界面清理干凈充分濕潤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加強養護,待達到一定強度后再拆模養護。
6、施工縫夾層
施工縫夾層是指施工縫處混凝土結合不好,有縫隙或夾有雜物,造成結構整體性不良,將結構分割成幾個不相連接的部分。
施工縫夾層的修補技術。發生縫隙或夾層現象后要鑿去松散混凝土,用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強力填塞或壓漿。當表面縫隙較細時,可用清水將裂縫沖洗干凈,充分濕潤后抹水泥漿。對夾層的處理要慎重。補強前,先搭臨時支撐加固后,方可進行剔鑿。將夾層中的雜物和松軟混凝土清除,用清水沖洗干凈,充分濕潤再灌注,采用高一級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或混凝土減石砂漿,搗實養護。
7、裂縫
混凝土結構構件產生裂縫的原因比較復雜,有外荷載(包括施工和使用階段)引起裂縫,有變形(包括溫度與濕度變化及不均勻沉陷等產生的變形)引起的裂縫和有施工操作(如制作、脫模、養護、堆放、運輸、吊裝等)不善引起的裂縫。
裂縫的修補技術。對結構構件承載能力無影響的細小裂縫,可將裂縫處加以沖洗,用水泥漿抹補。如果裂縫開裂較大較深時,應將裂縫附近的混凝土表面鑿毛,或沿裂縫方向鑿成深為15-20mm、寬為100-200mm的V形凹槽,掃凈并灑水潤濕,先刷水泥凈漿一度,然后用1:2-1:2.5水泥砂漿分2-3層涂抹,總厚度控制在10-20mm左右,并壓實抹光。對于影響結構承載力,或有防水、防滲性能要求的裂縫,為恢復結構的整體性和抗滲性,應根據裂縫的寬度、性質和施工條件等,采用水泥灌漿的方法予以修補。一般對寬度大于0.5mm的裂縫,可采用水泥灌漿;寬度小于0.5mm的裂縫,宜采用化學灌漿。化學灌漿所用的灌漿材料,應根據裂縫性質、縫寬和干燥情況選用。作為補強用的灌漿材料,常用的有環氧樹脂漿液(能修補縫寬0.2mm以上的干燥裂縫)和甲凝(能修補0.05mm以上的干燥細微裂縫)等。作為防滲堵漏用的灌漿材料,常用的有丙凝(能灌入0.01mm以上的裂縫)和聚氨酯(能灌入0.015mm以上的裂縫)等。
8、混凝土強度不足
產生混凝土強度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制備、現場澆搗和養護四個方面造成的。
(1)配合比設計方面有時不能及時測定水泥的實際活性,影響了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正確性;另外套用混凝土配合比時選用不當;外加劑用量控制不準,都有可能導致混凝土強度不足。(2)制備方面任意增加用水量;配合比以重量折合體積比造成稱料不準;攪拌時顛倒加料順序及攪拌時間過短等,造成攪拌不均勻,導致混凝土強度降低。(3)現場澆搗方面主要是施工中振搗不實及發現混凝土有離析現象時,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來糾正。(4)養護方面主要是不按規定的方法、時間對混凝土進行妥善的養護,以致造成混凝土強度降低。
混凝土強度不足的補強技術。若發現小面積混凝土強度不足的結構或構件,須將這部分進行增溫、暖棚等方法加強養護,以增加其混凝土的強度。若出現較大面積的混凝土強度不足的現象,采取補強措施前,首先應進行專家論證,制定切實可行的混凝土加固補強方案,經相關部門共同審批后,聘請具有特定資質的專業加固隊伍來實施。
9、梁柱板接槎不當
梁、柱、板接槎不當是指現澆混凝土的梁頭、板底、柱頂出現凸模、夾渣或尺寸偏小,混凝土用量不足的現象。
梁、柱、板接槎不當的修補技術。若混凝土結構構件出現凸模現象時,須將梁、柱、板接槎處多余的混凝土鑿掉,并將其表面鑿毛,清理浮灰充分濕潤后,刷一道素水泥漿,抹1:2水泥砂漿壓實,以達到鋼筋的保護層厚度。若出現夾渣時,須將夾渣部分鑿開,清掉夾渣,將界面清理后用高一級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或混凝土減石砂漿,搗實養護。若出現混凝土尺寸偏小,量不足的情況時,須將其混凝土表面鑿毛,支模加固后,刷一道素水泥漿,用比原混凝土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補好,認真養護。
10、柱底爛根
柱底爛根是指混凝土柱子與板面或梁頂面接槎處出現的局部起砂、夾層、夾渣或雜質較集中的質量缺陷,從而使混凝土柱子與板面或梁頂面之間的混凝土接觸面積縮小,強度較弱。
柱底接頭爛根的修補技術。首先將柱子與板面或梁頂薄弱的混凝土有雜質、夾渣或起砂的部分鑿凈,用鋼絲刷沖刷界面充分濕潤后,再用1:2水泥砂漿壓實。若爛根部分較深,須先搭臨時支撐加固,采用高一級強度等級的細石混凝土或混凝土減石砂漿,搗實養護。
11、表面泛砂
表面泛砂是指混凝土結構構件表面出現混凝土強度不足,砂顆粒、小石子松動,脫落的現象。
表面泛砂的修補技術。將混凝土結構構件表面松動的砂顆粒或石子用鑿或鋼絲刷清理干凈洗凈后,刷一道素水泥漿。在表面抹1:2水泥砂漿壓實,加強養護。
12、板面裂紋
板面裂紋是指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表面,出現不同深度,不規則的裂紋。
板面裂紋的修補技術。一般對寬度大于0.5mm的裂縫,可采用水泥灌漿;寬度小于0.5mm的裂縫,宜采用化學灌漿。化學灌漿所用的灌漿材料,應根據裂縫性質、縫寬和干燥情況選用。作為補強用的灌漿材料,常用的有環氧樹脂漿液(能修補縫寬0.2mm以上的干燥裂縫)和甲凝(能修補0.05mm以上的干燥細微裂縫)等。作為防滲堵漏用的灌漿材料,常用的有丙凝(能灌入0.01mm以上的裂縫)和聚氨酯(能灌入0.015mm以上的裂縫)等。如果裂紋開裂較大較深時,應將裂紋附近的混凝土表面鑿毛,或沿裂紋方向鑿成深為15-20mm、寬為100-200mm的V形凹槽,掃凈并灑水濕潤,先刷水泥凈漿一度,然后用1:2-1:2.5水泥砂漿分2-3層涂抹,總厚度控制在10-20mm左右,并壓實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