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企業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調查處理制度

企業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調查處理制度

2024-07-10 閱讀 1124

一、生產安全事故的報告

1、有關法律、法規對生產安全事故報告的規定

《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報告本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如實報告當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

2、公路施工企業生產安全報告程序和內容

(1)報告程序

1)傷亡事故發生后,負傷者或者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直接或者逐級報告企業負責人。

2)企業負責人接到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報告企業上級主管部門和企業所在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建設行政管理部門、公安部門、人民檢察院、勞動部門、工會。特種設備發生事故的,還應當同時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3)發生重傷、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業應當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防止事故擴大。

(2)報告內容

1)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工程項目、企業名稱。

2)事故發生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3)事故發生原因的初步判斷。

4)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5)事故報告單位。

二、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

1.生產安全事故調查的目的與任務

(1)弄清事故發生經過。

(2)找出事故原因。

(3)吸取事故教訓,教育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從業人員,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

(4)宏觀研究事故規律。

(5)為修正安全法規標準、規章制度,強化安全管理提供依據。

(6)分清事故責任。

(7)有針對性地采取安全措施,恢復、建立生產經營單位的正常生產秩序。

2.生產安全事故調查的程序

盡可能進行詳細調查分析。生產安全事故調查程序包括:事故現場處理與勘察,物證搜集,事故事實資料的搜集,證人材料的搜集,事故現場攝影與現場事故圖的繪制,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責任分析,填寫事故報表,事故結案材料歸檔。

3、生產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傷亡事故分析可借助于有關專業技術知識來進行。如建筑物及支架等倒塌、機械設備損壞等,可根據工程力學理論進行分析;火災、爆炸事故可根據物質的燃燒和爆炸機理及爆炸力學進行分析;人為失誤可根據人機工程學和心理學等進行分析。由于上述各種分析手段具有各自獨立的體系,在分析傷亡事故時可參閱有關專業書籍或邀請有關專家參加。

除了以上專業技術手段之外,還有系統安全分析方法。這些方法對分析事故發生過程的各種邏輯關系,查明事故原因是非常有用的。這些方法主要包括:魚刺圖分析法;事件樹分析法;故障樹分析等。

三、生產安全事故的處理

全面的生產安全事故后的處理工作應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1、事故原因分析。通過原因分析,確定造成事故的直接、間接管理缺陷和技術原因。以此來確定相關人員對事故發生所應負的責任,制定事故預防措施。

2、教育事故責任者和從業人員。通過事故慘痛教訓和對事故原因的分析、對相關責任人處理決定以及重申相關安全法律、法規、規章、標準等,使事故責任者和從業人員從事故中真正提高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

3.事故預防措施。事故預防措施針對事故原因而制定。事故原因分析準確了,所制定的預防措施也就能夠切實可行。預防類似事故再次發生,主要應該包括從人、物、環境等三方面所采取的預防措施,或管理措施、技術措施等內容,如對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教育,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設備維修和更新,改進工藝流程、產品結構,生產作業場所的改善等。

4.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根據事故調查確認的事實,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進行事故責任分析并處理事故責任者的目的在于分清責任,做出處理,使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廣大從業人員從中吸取教訓,改進工作,預防事故重復發生。因此,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必須嚴格依據安全生產事故責任追究的法規或規章制度進行,公之于眾,并將處理情況在傷亡事故報告書中作明確交待。

篇2:道路運輸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制度

為了積極預防、妥善處理道路運輸安全事故,保護公司、他人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浙江省道路運輸行業行車事故統計報告制度》等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條?發生道路運輸安全后,現場有關人員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組織搶救,同時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主要負責人。

第二條?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事故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第三條?發生道路運輸安全死亡事故時,發生事故單位應當在2小時內向有關職能部門報告,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補報。

第四條?安全事故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傷亡情況、財產損失金額、事故簡要經過、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發生的初步原因、報告單位、報告人及其他應當報告的事項。

第五條事故調查

事故發生單位在事故發生后應成立事故調查小組,對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損失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小組應將調查情況和處理建議以書面形式向單位和上級有關部門匯報。

第六條事故處理

1.事故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廣大員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防范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

2.在進行事故調查分析的基礎上,事故責任部門應根據事故調查報告中提出的建議,制定整改措施。

3.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由公司依據事故調查報告中對事故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和建議,進行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對事故造成的傷亡人員工傷認定、勞動鑒定、工傷評殘和工傷保險待遇處理,由公司工會和安全部門按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和有關省、市綜合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5.事故調查處理結束后,公司或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詳情、原因及責任人處理等編印成事故通報,組織全體職工進行學習,從中吸取教訓,防止事故的再次發生。

6.每起事故處理結案后,公司安全部門應負責將事故調查處理資料收集整理后實施歸檔管理。

第七條生產安全事故檔案

1.事故快報表。

2.事故調查報告。

3.事故現場照片、示意圖、亡者身份證、死亡證、技術鑒定等資料。

4.事故認定書。

5.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決定。

6.整改措施

7、其他有關的資料。

篇3:安全事故責任與追究制度

第一條

依據《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安全質量事故責任追究辦法》,按照鐵道部、股份公司和哈大客專公司的要求,為規范對安全質量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哈大鐵路客運專線TJ-1標建立安全質量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第二條

按照事故等級、嚴重程度和社會影響大小對事故責任者進行責任追究。生產安全事故等級劃分執行《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鐵路交通事故等級劃分執行《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01號)和《鐵路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鐵道部令第30號),工程質量事故等級劃分執行《鐵路建設工程質量事故處理規定》(鐵建設[2003]48號)。

第三條

責任追究的人員包括:

作業隊隊長:孫志華、

作業隊書記:趙光

作業隊副隊長:魏興宇、李健威、寧寶森

作業隊安質負責人:張濤

第四條

責任追究形式包括:通報批評、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

第五條

作業隊發生一般死亡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一般C類以上鐵路交通事故、工程質量大及以上事故,或連續發生因工傷亡、工程質量事故的作業隊隊長、副隊長和相關部門負責人應到項目部匯報。

第六條

對事故責任者的責任追究,原則上按照《事故調查報告》提出的處理建議,報股份公司確定后執行。

第七條

發生輕傷、重傷3人(不含)以下生產安全事故、一般D類鐵路交通事故、工程質量一般事故,未造成較大不良社會影響的,作業隊隊長、副隊長、安質負責人給予通報批評。

第八條

發生一般生產安全事故、C類及以上一般鐵路交通事故、工程質量大事故的,對作業隊隊長給予警告及以上行政處分,對作業隊副隊長、安質負責人給予行政記過及以上處分。

第九條

發生較大生產安全事故、較大鐵路交通事故、工程質量重大事故的,對作業隊隊長給予行政記過及以上處分,對作業隊副隊長、安質負責人給予行政記大過及以上處分。

第十條

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死亡30人(不含)以下特別重大質量事故的,對作業隊隊長給予行政記大過及以上處分,對作業隊副隊長、安質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

第十一條

發生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死亡30人及以上特別重大質量事故的,對作業隊隊長、作業隊副隊長、安質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

第十二條

一年內發生兩起(含兩起)以上同類或同類以上安全質量事故,在上述規定的基礎上提升一檔進行責任追究。

第十三條

各單位發生安全質量事故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上報,不按有關規定上報,有謊報、漏報、遲報、瞞報情節的,在原規定處分基礎上提升一檔進行責任追究。

第十四條

對事故責任者觸犯刑律,涉嫌犯罪的,依法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