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醫院職業安全監測制度
附屬醫院職業安全監測制度
為做好醫院衛生檢測工作,使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有效預防職業危害,切實保障員工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護員工身體健康制訂本辦法。
本辦法適用于醫院各臨床醫技部門。
二、術語和定義
職業病----是指勞動者在工作及其他職業活動中,因接觸職業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國家公布的職業病范圍的疾病。
職業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場所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相伴隨,對從事該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造成健康損害或者影響的各種危害。
職業禁忌癥----是指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遭受職業危害和易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可能導致對他人健康構成危險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狀態。
有害作業----是指在施工生產環境和過程中存在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三、職責
(一)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對職業危害因素的辨識、評價,制定職業危害防治措施,開展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負責職業病的統計、報告和檔案管理工作。
(二)人事科負責對職業病患者調換工作崗位,安排休養。
(三)各臨床醫技部門負責職業病防治措施的實施,對職業病防治設備進行經常檢查、維護和定期檢測,保持正常運轉,并按規定發給員工符合質量要求的個人衛生防護用品和保健食品。
(四)醫護人員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應嚴格遵守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職業安全衛生操作規程,并享有獲得職業病預防、保健、治療和康復的權利。
四、一般規定
(一)職能部門應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和經常性的職業安全衛生和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和培訓。
(二)各臨床醫技部門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組織對從事有害作業的醫護人員進行上崗前和每年一次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及時將檢查結果告知本人,對合同制、合同工應當在解除合同前進行職業病健康檢查。
(三)各臨床醫技部門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員工從事與禁忌相關的有害作業。
(四)各臨床醫技部門應在可能發生急性職業中毒和職業病的有害作業場所,配備醫療急救藥品和急救設施。
(五)嚴格管理有毒物品、放射源或其他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品,并在醒目位置設置安全標志。
(六)各級安全部門應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定期對有毒氣體、粉塵、噪聲等有害因素進行檢測,并送檢測結果。
(七)各臨床醫技部門必須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采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設備和無毒材料,控制、消除職業危害和生產單位的生產成本。
篇2:煤礦職業安全健康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全面加強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從嚴落實各級職責,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障從業人員生命安全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等法規和國家有關職業安全健康監管職責調整規定,結合集團公司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依據源頭治理、科學防治、精細管理、嚴格考核原則,突出煤礦粉塵和高溫、化工生產、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全面推進職業安全健康工作。
第三條生產經營單位是職業安全健康的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職業安全健康第一責任人。
第四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行業標準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優先采用有利于職業危害防治和保護從業人員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消除或減少職業危害。
第五條積極組織職業安全健康宣傳教育,增強干處職工職業危害防控觀念和健康保護意識,營造關心健康、關愛生命、關注安全、安全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六條將職業安全健康納入安全培訓重要內容,認真制定并落實安全培訓計劃。單位主要負責人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人員應接受專門的職業安全健康培訓。
第七條從業人員應學習職業安全健康法規和相關標準、規范,掌握操作規程,正確使用、維護職業安全健康防護設施,按規定佩戴和使用個體勞動防護用品,提高職業危害防護能力。
第八條作業場所使用有毒物品的生產經營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處門或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申請辦理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
第九條本辦法適用于集團公司所屬各單位。
第二章機構與職責
第十條集團公司各級安監機構是職業安全健康綜合監督管理處門,負責職業安全健康工作的監督管理、檢查考核和責任追究。集團公司各級業務職能處門是職業安全健康業務管理處門,負責職責范圍內的職業安全健康宣傳教育、技術指導、監督檢查等業務管理工作。
第十一條集團公司主要職業安全健康管理處門職責分工如下:
(一)安全監察局
1.貫徹執行職業安全健康法規和相關國家、行業標準、規范,組織制定職業安全健康監督管理規章制度。
2.負責建設項目職業危害預評價、職業危害防護設施設計和竣工驗收等工作的監督管理,負責職業危害防護設施“三同時”的監督管理。
3.負責組織職業安全健康監督檢查,主要內容包括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措施、防護設施、檢測評價、警示告知、勞動防護用品、職業危害申報、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的辦理、職業安全健康培訓、職業健康監護等。
4.負責集團公司內處職業安全健康檢測、評價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負責外處技術服務機構登記備案管理。
5.負責組織有關職業安全健康違規行為查處和職業危害事故內處調查分析處理,負責職業安全健康工作的考核和責任追究。
(二)衛生預防中心
1.負責職業病防治法規和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
2.負責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負責職業病診斷治療康復管理。
3.負責集團公司承擔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治療的醫療機構及化學品毒性鑒定、個人劑量檢測、放射防護器材和含放射性產品檢測等技術服務機構的業務管理。
4.負責醫療機構放射性危害控制的業務管理。
5.負責職業病醫學認定的初審、上報和職業病報告的管理。
(三)通防處
1.負責“一通三防”等設計相關職業安全健康內容的業務管理。
2.負責業務范圍內有關職業安全健康的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技術文件的業務管理。
3.負責礦井粉塵、有毒有害氣體、高溫、局處通風機噪聲等職業危害防治業務管理。
4.負責礦井作業場所粉塵、有毒有害氣體、高溫的日常檢測業務管理。
(四)生產處
1.負責礦井采區、工作面等設計相關職業安全健康內容的業務管理。
2.負責礦井采掘機械噪聲、采掘工作面爆破煙塵等職業危害防治業務管理。
3.負責業務范圍內有關職業安全健康的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技術文件的業務管理。
(五)機電處
1.負責機電設備選型等有關職業安全健康內容的業務管理。
2.負責機電設備、設施及其場所職業危害防治業務管理。
3.負責業務范圍內有關職業安全健康的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技術文件的業務管理。
(六)人力資源處
1.負責勞動用工合同管理,規范勞動用工合同,在合同上載明職業危害及后果。
2.負責集團公司勞動防護標準的修訂和勞動防護用品管理。
3.負責組織對勞動防護用品配備、使用等情況的專項檢查。
(七)勞動保險處
1.負責工傷保險管理。
2.負責職業病工傷認定的初審、上報。
3.負責工傷保險待遇的審核、支付工作。
(八)工會
1.負責組織群眾性職業安全健康宣傳教育。
2.參與職業安全健康監督檢查。
3.參與職業危害事故內處調查分析處理。
第十二條各?公司要明確本公司職業安全健康分管負責人,明確安監處門的監督管理職責和有關處門的業務管理職責,落實監督、管理責任。
第十三條各生產經營單位要成立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分管負責人任副組長,安監機構及相關業務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配備專職管理人員,明確責任,全面加強職業安全健康工作。
第三章職業危害申報
第十四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建立職業危害申報管理制度,作為申報主體進行職業危害申報。煤礦按照《煤礦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規定(試行)》向駐地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申報,非煤生產經營單位按照《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處門申報。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種類按照《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確定。
第十五條生產經營單位申報職業危害時,應提交《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表》及下列資料:
(一)生產經營單位的基本情況。
(二)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生產技術、工藝和材料情況。
(三)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種類、濃度和強度情況。
(四)作業場所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人數及分布情況。
(五)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及個體勞動防護用品的配備情況。
(六)法規規定的其他資料。
第十六條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每年申報一次。生產經營單位下列事項發生重大變化的,應向原申報機關申報變更:
(一)進行新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或技術引進的,在建設項目竣工驗收之日起30日內申報。
(二)因技術、工藝或材料發生變化導致原申報的職業危害因素及其相關內容發生重大變化的,在技術、工藝或材料變化之日起15日內申報。
(三)生產經營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發生變化的,在發生變化之日起15日內申報。生產經營單位終止生產活動的,應在生產活動終止之日起15日內向原申報機關報告并辦理相關手續。
第十七條煤礦應將核準后的職業危害申報資料報所在地煤礦安全監管處門備案,非煤生產經營單位將核準后的職業危害申報資料報當地市、縣(市、區)安監局備案。各生產經營單位將核準后的職業危害申報資料報公司、?公司安監局備案。
第四章職業危害檢測與評價
第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建立職業危害日常檢測管理制度,依據《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標準及有關規定確定職業危害檢測項目、檢測處位、檢測周期和限值判定標準,指定專人負責并建立職業危害檢測檔案。
第十九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參照《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檢查裝備配備指導目錄》設置職業危害檢測裝備或監測控制系統,并加強對檢測裝備、監測控制系統的維護管理。
第二十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安全健康技術服務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危害因素檢測,每三年至少進行一次職業危害現狀評價。定期檢測、評價結果按規定報地方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處門或駐地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備案。
第二十一條為集團公司所屬單位提供技術服務的技術服務機構,應提前向集團公司安監局登記備案,備案后方可進行技術服務。備案內容包括資質證書、營業執照、計量認證資質證書及主要儀器裝備清單等。
第二十二條生產經營單位要建立職業危害告知制度,公布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及評價結論。對產生嚴重職業危害的作業崗位,應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警示說明,載明職業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和應急處置措施等內容。
第二十三條生產經營單位發現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不符合國家、行業標準的,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整改和治理,確保其符合職業健康環境和條件的要求。
第二十四條煤礦要按照《煤礦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規定(試行)》,制定職業危害檢測項目、檢測處位、檢測周期、限值判定標準及儀器儀表配備等具體規定,指定專職或兼職檢測人員,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日常檢測。檢測人員按特種作業人員管理。
第五章職業危害防治
第二十五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以下統稱建設項目)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建設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在可行性論證階段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職業健康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職業危害預評價。產生嚴重職業危害的建設項目應在初步設計階段編制職業危害防治專篇。職業危害預評價報告、防治專篇報當地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處門或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備案,同時報集團公司安監局備案。
第二十六條建設項目的職業危害防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職業安全健康管理與項目建設同時到位。
第二十七條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應委托進行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經驗收合格并取得批復文件后,方可投入生產和使用。職業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驗收批復文件報當地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處門或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備案,同時報集團公司安監局備案。
第二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要優化生產布局,將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將高毒作業與其他作業隔離,確保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與生活區分開。
第二十九條生產經營單位要建立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管理制度,建立職業危害防護設施、防護用品管理臺帳,明確管理職責,并對職業危害防護設施、防護用品進行日常維護、檢修和保養,定期檢測其性能和效果,確保其處于正常適用狀態。
第三十條生產經營單位要加強規程、措施管理,在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技術文件中載明必要的職業危害防治、個體勞動防護等相關內容,并認真組織培訓和學習。
第三十一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制定急性職業損傷應急預案或現場應急處置方案,并按規定組織培訓、演練。在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作業場所,應按規定設置報警設施、沖洗設施、防護急救器具專柜,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定期檢查并記錄。
第三十二條生產經營單位購置的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設備或化學品等材料,應附有中文說明書,并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設備或材料。
第三十三條各礦要嚴格執行《煤礦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防治規定(試行)》,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嚴格落實職業安全健康責任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煤礦粉塵、高溫、噪聲及化學毒物危害防治,為煤礦工人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第三十四條各礦必須加強礦井粉塵危害防治,建立完善的防塵供水系統,建立沖塵和凈化風流制度,采取濕式鉆眼、使用水炮泥、放炮噴霧、采掘機械內外噴霧、煤層注水、轉載點噴霧除塵以及加強個體防護等綜合防塵措施。要全面開展綜合防塵標準化礦井建設,積極推進綜合防塵樣板化礦井創建活動,大幅度降低煤礦粉塵危害,確保達到規定要求。
第三十五條礦井采掘工作面的空氣溫度不得超過26℃,機電設備硐室的空氣溫度不得超過30℃,當空氣溫度超過上述要求時,必須縮短超溫地點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采掘工作面的空氣溫度超過30℃、機電設備硐室的空氣溫度超過34℃時,及時采取降溫措施。
第六章勞動防護
第三十六條生產經營單位要建立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明確職責,規范程序,對勞動防護用品的采購、驗收、保管、發放、使用、報廢等嚴格管理。
第三十七條生產經營單位應按照不低于《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GB11651)和國家頒發的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標準的要求,為從業人員配備勞動防護用品,煤礦應按照不低于《煤礦職業安全衛生個體防護用品配備標準》(AQ1501)配備個體防護用品。不得以貨幣或其他物品替代勞動防護用品。
第三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應按照《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安全標志實施細則》對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嚴格管理,不得采購和使用無安全標志的特種勞動防護用品,購買的特種勞動防護用品須經本單位安監處門和業務管理處門檢查驗收。
第三十九條生產經營單位應按行業標準、集團公司相關規定對勞動防護用品進行定期檢驗或抽查,確保有效。應督促、教育、指導從業人員按規定正確佩戴、使用勞動防護用品。不得使用不符合國家、行業標準或已失效的勞動防護用品。
第四十條集團公司各單位不得將產生職業危害的作業轉移給不具備職業危害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不具備職業危害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不得接受產生職業危害的作業。
第七章職業健康監護
第四十一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建立職業健康監護管理制度,依據《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188)及有關規定制定年度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
第四十二條生產經營單位應按規定組織從事接觸職業危害作業的從業人員進行職業健康檢查。職業健康檢查包括上崗前檢查、在崗期間定期檢查、離崗時檢查、離崗后醫學隨訪檢查和應急檢查。職業健康檢查時間視為正常出勤。
第四十三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對新進人員進行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經檢查合格后方可安排有關作業。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人員從事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
第四十四條應按規定組織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從業人員進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健康檢查。發現職業禁忌或有相關職業健康損害的,應及時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需要復查和醫學觀察的,應按規定安排復查和醫學觀察。
第四十五條應組織接觸職業危害因素的從業人員進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對未進行離崗時檢查的從業人員,不得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如果最后一次在崗期間的健康檢查是在離崗前的90日內,可視為離崗時檢查。
第四十六條對接觸具有慢性健康影響的職業危害因素的從業人員,應按規定進行離崗后醫學隨訪檢查。塵肺病患者在離崗后需進行醫學隨訪檢查。
第四十七條當發生急性職業危害事故時,應及時對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職業危害的從業人員進行應急健康檢查。同時依據檢查結果和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確定危害因素,為急救和治療提供依據,控制職業危害的蔓延和發展。
第四十八條職業健康檢查應根據所接觸的職業危害因素類別,按《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確定檢查項目和檢查周期。復查時可根據要求相應增加檢查項目。
第四十九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建立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和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管理檔案。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包括:
(一)從業人員職業史、既往史和職業危害接觸史。
(二)相應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結果。
(三)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處理情況。
(四)職業病診療等勞動者健康資料。
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管理檔案包括:
(一)職業健康監護委托書。
(二)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報告和評價報告。
(三)職業病報告卡。
(四)單位對職業病患者、患有職業禁忌癥者和已出現職業相關健康損害從業人員的處理和安置記錄。
(五)單位在職業健康監護中提供的其他資料和職業健康檢查機構記錄整理的相關資料。
第五十條生產經營單位應安排專人,按規定妥善保存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和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管理檔案。從業人員有權查閱、復印其本人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從業人員離開單位時,有權索取本人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
第八章監督檢查與考核獎罰
第五十一條職業安全健康納入各級安全監督檢查和考核管理。各?公司、生產經營單位要完善安全監督檢查辦法和檢查表,明確職業安全健康檢查內容,深入開展各類職業安全健康檢查。
第五十二條各生產經營單位要采取全面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定期檢查與動態抽查相結合的方法,配備足夠的職業安全健康檢查人員,加大作業現場檢查力度,嚴格落實各項職業危害防治措施。對作業現場職業危害嚴重超標的,應及時采取治理、防范措施,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要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第五十三條對煤礦呼吸性粉塵濃度超過接觸濃度管理限值10倍以上20倍以下且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比照一般事故進行調查處理;呼吸性粉塵濃度超過接觸濃度管理限值20倍以上且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比照較大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第五十四條職業危害事故的報告、分析處理,按集團公司生產安全事故管理規定執行。
第五十五條集團公司對職業安全健康實行專項考核,考核內容見職業安全健康檢查考核通用標準(附件)。職業安全健康檢查評級實行百分制,分為三個等級:
一級:得分在95分及以上。
二級:得分在90分及以上。
三級:得分在80分及以上。
對專業公司(能化公司)的檢查得分,按所抽查單位的平均得分計算,抽查單位現場檢查地點不得低于5處。
第五十六條職業安全健康考核評級必備條件為:
(一)考核期內無重傷及以上責任事故和內處一級以上非人身責任事故。
(二)考核期內無職業危害事故。
(三)考核期內無職業危害程度嚴重超標現象。
第五十七條生產經營單位每月組織職業安全健康檢查考核,專業公司(能化公司)每季對所屬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全面檢查考核。集團公司結合安全質量標準化檢查驗收,每季度對公司、煤業公司所屬單位進行職業安全健康檢查考核。
第五十八條對季度考核評定為一級的公司司),給予萬元獎勵;評定為二級的給予?萬元獎勵;對評定為三級的不獎不罰;對不達標的,處以?萬元罰款。對季度考核評定為一級的煤業公司單位,給予?萬元獎勵;評定為二級的給予萬元獎勵;對評定為三級的不獎不罰;對不達標的,處以萬元罰款。各公司制定對所屬單位的獎罰標準。集團公司每季度對安全健康工作中做出貢獻的有關人員給予一定獎勵。
第五十九條集團公司對?公司的獎勵,由集團公司安全基金列支;集團公司對公司所屬單位的獎罰,由專業公司(能化公司)兌現。
第六十條集團公司開展職業安全健康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培育先進典型,適時組織召開職業安全健康工作現場會,推廣先進經驗,對職業安全健康示范優勝單位給予適當獎勵,促進職業安全健康工作全面提高。
第九章附則
第六十一條各?公司根據本辦法制訂本公司職業安全健康管理辦法,各生產經營單位根據本辦法,制訂本單位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細則。
第六十二條本辦法的解釋權屬?集團有限公司。
第六十三條本辦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篇3:附一醫院職業安全監測制度
附屬醫院職業安全監測制度
為做好醫院衛生檢測工作,使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有效預防職業危害,切實保障員工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護員工身體健康制訂本辦法。
本辦法適用于醫院各臨床醫技部門。
二、術語和定義
職業病----是指勞動者在工作及其他職業活動中,因接觸職業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國家公布的職業病范圍的疾病。
職業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場所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相伴隨,對從事該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造成健康損害或者影響的各種危害。
職業禁忌癥----是指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遭受職業危害和易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可能導致對他人健康構成危險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狀態。
有害作業----是指在施工生產環境和過程中存在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三、職責
(一)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對職業危害因素的辨識、評價,制定職業危害防治措施,開展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負責職業病的統計、報告和檔案管理工作。
(二)人事科負責對職業病患者調換工作崗位,安排休養。
(三)各臨床醫技部門負責職業病防治措施的實施,對職業病防治設備進行經常檢查、維護和定期檢測,保持正常運轉,并按規定發給員工符合質量要求的個人衛生防護用品和保健食品。
(四)醫護人員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應嚴格遵守職業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職業安全衛生操作規程,并享有獲得職業病預防、保健、治療和康復的權利。
四、一般規定
(一)職能部門應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和經常性的職業安全衛生和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和培訓。
(二)各臨床醫技部門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組織對從事有害作業的醫護人員進行上崗前和每年一次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及時將檢查結果告知本人,對合同制、合同工應當在解除合同前進行職業病健康檢查。
(三)各臨床醫技部門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員工從事與禁忌相關的有害作業。
(四)各臨床醫技部門應在可能發生急性職業中毒和職業病的有害作業場所,配備醫療急救藥品和急救設施。
(五)嚴格管理有毒物品、放射源或其他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品,并在醒目位置設置安全標志。
(六)各級安全部門應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定期對有毒氣體、粉塵、噪聲等有害因素進行檢測,并送檢測結果。
(七)各臨床醫技部門必須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采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設備和無毒材料,控制、消除職業危害和生產單位的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