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爆炸危險辨識評估制度
1.目的
為了明確粉塵爆炸風險辨識與評估的職責、方法、范圍、流程、控制原則、回顧、持續改進等,更好的對粉塵爆炸風險進行控制,防范危險發生,特制定本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合用于公司內的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和控制管理。
3.職責
3.1主要負責人負責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的領導、組織、協調、分工等職責。
3.2安全主管負責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的策劃、實施、檢查監測工作,審查風險評價。
3.3各部門主管負責本部門的粉塵爆炸危險風險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工作。
4.4、一般規定
4.1粉塵爆炸危險辨識的范圍
1)公司常規糧食粉塵生產活動公司常規活動(如拋光作業、通風除塵設備維修作業、拋光設備維修作業等)和非常規生產活動(如臨時搶修)。
2)所有進入鋁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人員(包括本公司員工、外來人員)。
3)粉塵爆炸危險場所的所有設施,如建筑物、設備、設施(含自有的或租賃設備設施)。
4)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
5)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
4.2粉塵爆炸危險辨識時機與頻次
1)安全主任不間斷的組織風險評估工作,識別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風險,采取切實可行的控制措施控制風險,每年至少對風險控制結果監測、評審一次,確認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風險評估一般每年9月至10月份有安全主任組織一次,當下列情況發生時,應及時進行風險評估:
a.有新的或變更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出臺時。
b.操作變化或工藝改變時。如:新建、改建、擴建、技改項目。
c.作業現場、生產經營活動非正常進行時。
d.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產生新的認識時。
e.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時。
4.3粉塵爆炸危險辨識方法
1)首先正確區分第一類危險源或第二類危險源,第一類危險源指活動中可能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和工作環境因素,前者是傷亡事故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后者是發生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者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因此,風險辨識的首要任務是辨識第一危險源,然后再辨識第二危險源。
2)公司采用詢問、交談、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對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等方法較直觀地辨識風險。
4.4粉塵爆炸危險評估
在危險辨識基礎上,生產部門可用以下方法進行危險評估:
直接判定法:借助分析人員的經驗、判斷能力和有關標準、法規、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評價。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直接評價為重大危險源:
a.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b.不符合本地區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規定,可能導致危險。
c.相關方(含員工)強烈投訴或抱怨的危險源。
d.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的重大危險和行為性危險因素。
4.5風險分級。
根據后果的嚴重程度和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來進行評價,其結果從高到低分為:1級、2級、3級、4級、5級。分級的標準見表1:
風險級別
風險名稱
風險說明
1
不可容許風險
事故潛在的危險性很大,并難以控制,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極大,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多人傷亡。
2
重大風險
事故潛在的危險性較大,較難控制,發生事故的頻率較高或可能性較大,容易發生重傷或多人傷害,或會造成多人傷亡。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達Ⅲ、Ⅳ級別者
3
中度風險
雖然導致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經常發生事故或未遂過失,潛伏有傷亡事故發生的風險。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達Ⅰ、Ⅱ級別者。
4
可容許風險
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雖然重傷的可能性較小,但有可能發生一般傷害事故的風險。
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為安全作業,但對職工休息和健康有影響者。
5
可忽視風險
危險性小,不會傷人的風險。
事故的后果與可能性的綜合評價結果
表2?事故后果與可能性綜合評價結果
后果
可能性
極不可能
可能
不可能
輕微傷害
5
4
3
一般傷害
4
3
2
嚴重傷害
3
2
1
風險評價要聯系實際,參照以往的經驗和控制效果,既要評價可能發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實事求是地分析發生的可能性,要考慮與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適應。制定《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優先選用直接判斷法,也可以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等方法。對下述情況可直接定為較高級別的風險:①不符合職業健康安全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②相關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③曾經發生過事故,現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④直接到可能導致危險的錯誤,且無適當控制措施的。
對應風險評價結果和上述要求,可得表3:
4.6危險控制
4.6.1對應風險評價結果和上述要求,可得表3:
表3?風險控制措施表
風險級別
控制措施
代號
名稱
5
可忽視風險
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記錄
4
可容許風險
可保持現有控制措施,即不需另外的控制措施,但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可不增加額外的成本的改進措施,需要檢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
3
中度風險
應努力采取措施降低風險,但應仔細測定并限定預防成本,應在規定時間內實施風險減少措施,如條件不具備,可考慮長遠措施和當前簡易控制措施
在中度風險與嚴重傷害后果相關的場合,必須進一步評價,更準確地確定傷害的可能性,確定是否需要改進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制定目標和管理
2
重大風險
直至風險降低后才能開始工作。為降低風險有時必須配給大量的資源,當風險涉及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時,就應采取應急措施,應制定目標和管理方案。
1
不可容許風險
只有當風險已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若即便經無限的資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風險,就必須禁止工作
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方案。
制定風險控制的原則:應優先選擇消除風險的措施,其次是降低風險(如采用技術和管理或增設安全曉行監控、報警、連鎖、防護或隔離措施)。
4.6.2風險控制措施計劃應在實施前予以評審,應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審并保留評審結果:
1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容許水平;
2否產生新的危險源;
3否已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案;
4影響的人員如何評價計劃的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計劃的控制措施是否會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4.6根據識別的危險源及風險控制措施計劃評估結果制定《危險源控制措施表》,企業應每月不少于一次對危險源控制措施進行檢查,以確保措施有效性。
5.0相關文件與記錄
《危險源辨識與評價表》
《危險源控制措施表》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