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辨識系統分析理論

危險辨識系統分析理論

2024-07-10 閱讀 1686

危險辨識與系統分析理論

系統安全表示一種最佳安全狀態。其涵義為:在系統運營的周期內應用系統安全管理及系統安全工程原理,鑒別系統危險性并使之減至最小,從而使系統在損失效率、耗費時間和投資使用范圍內達到最佳安全程度。系統安全管理是為了完成以下系統安全業務所需要的計劃管理的一部分:

協調系統安全所需要的內容;

安全活動的計劃、組織和管理;

與系統其他計劃的協調;

有計劃地、適時實現系統安全目標,進行計劃分析、研究和評價

系統安全工程是系統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下,應用科學和工程原理、標準及技術知識,去鑒別、消除或控制系統中的危險性。系統安全分析是實現系統安全的重要手段。它是對不安全的環境條件、操作及物的故障或其它不安全因素等進行分析的方法。其分析的目的就是從系統安全觀點出發,對已有系統或擬建的新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理論分析及實驗研究,掌握系統的組成及任務功能,熟悉系統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及變化趨勢,進而查明系統危害以便在整個系統壽命期內根除或控制危害。

系統安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調查和評價可能出現的初始的、誘發的和起作用的危害之間的相互關系;

調查和評價與系統安全有關的環境條件、設備、人員以及其他因素;

調查和評價調查和評價通過利用適當的設備、規程、工藝或材料避免或根除其他特殊危害的措施;

調查和評價對可能的危害的控制措施及把這些控制措施應用到系統中的最好方法;

調查和評價對不能避免或根除的危害失去或減少控制可能會出現的后果;

調查和評價一旦對危害失去控制,為防止傷害和損壞的安全防護措施。

系統安全分析技術方法:系統安全分析技術是完成系統安全分析的各種具體分析技術方法的總稱,通常可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類型。定性分析能夠找出系統的危險性,估計出危險的程度;定量分析可以計算出事故發生概率和損失率。系統安全分析的具體技術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故障樹分析(FTA)

事件樹分析(ETA)

預先危險性分析(PHA)

安全檢查表(SCL)

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FMEA)

可操作性研究(OS)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