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管理制度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管理制度

2024-07-10 閱讀 5356

1、目的對公司范圍內的危險源進行辨識,評價確定出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并就此制定職業健康安全風險控制措施。2、適用范圍適用于公司范圍內危險源的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3、職責3.1、質量環境安全部負責組織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的工作。3.2、各相關部門配合、參與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工作。3.3、管理者代表批準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及風險控制措施。4、工作程序4.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時機。4.1.1、公司進行初始環境評審時,要做好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4.1.2、以全體部門為對象,每年的第三季度的管理評審后在設定的第二年的目標前進行。4.1.3、在相關法律法規變更,公司的活動、產品、服務、運行條件,以及相關方的要求等情況發生變化時,可適時進行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4.2、危險源的辨識4.2.1、質量環境安全部將“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識別表”發放到相關部門。4.2.2、各相關部門組織人員從其活動、產品、服務、運行條件中找出能夠控制或可望施加影響的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填寫“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識別表”并反饋到質量環境安全部。4.2.3、對公司共有職業健康安全設施設備、建筑物及其周邊地帶的危險源辨識,由質量環境安全部進行。4.2.4、質量環境安全部對收集回來的“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識別表”進行統計和分析,整理出全公司的“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登記表”。4.3、風險評價4.3.1、質量環境安全部依據“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登記表”,將匯總分類后的危險源逐一填入“職業健康安全風險評價表”中,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采用定性的方法進行風險評價。4.3.2、風險級別的確定以事故后果的嚴重性等級(見表1)作為表的列項目,以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等級(見表2)作為表的行項目,制成二維表格,在行列的交點上得出風險的評估分級(見表3)。表1事故后果的嚴重性等級嚴重性等級等級說明事故后果說明Ⅰ嚴重傷害出現多人傷亡Ⅱ一般傷害人員嚴重受傷,嚴重職業病Ⅲ輕微傷害人員輕度受傷,輕度職業病表2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等級可能性等級等級說明事故發生的情況A很可能可能性極大B極少有可能發生C不可能很不可能,以至于可以認為不會發生表3OHS風險評估等級確定表嚴重性程度風險級別可能性等級輕微傷害(Ⅲ)一般傷害(Ⅱ)嚴重傷害(Ⅰ)不可能(C)5級4級3級極少(B)4級3級2級很可能

(A)3級2級1級4.3.3、風險級別的含義表4風險級別的含義風險級別風險級別的含義1級風險(不可容許風險)事故潛在危險性很大,并難以控制,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極大,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多人傷亡的風險。2級風險(重大風險)◆事故潛在危險性較大,較難控制,發生頻率較高或可能性較大,容易發生重傷或多人傷害;或者會造成多人傷亡,但事故發生可能性一般的風險。◆粉塵、噪聲、毒物作業危險程度分級達Ⅲ、Ⅳ級者。3級風險(中度風險)◆雖然導致重大傷害事故的可能性較小,但經常發生事故或未遂過失,潛伏有傷亡事故發生的危險。◆粉塵、噪聲、毒物作業危險程度分級達Ⅰ、Ⅱ級者,高溫作業危險程度分級Ⅲ、Ⅳ級者。4級風險(可容許風險)◆具有一定危險性,雖然重傷可能性極小,但有可能發生一般傷害事故的風險。◆高溫作業危害程度分級達Ⅰ、Ⅱ級者;或粉塵、噪聲、高溫、毒物作業危害程度分級為安全作業,但對職工休息和健康有影響者。5級風險(可忽略風險)危險性小,不會傷人的風險4.3.4、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的確定4.3.4.1、確定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的確定準則①1級、2級、3級、4級風向,要確定為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向。②下述情況可直接確定為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a)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b)相關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c)曾經發生過事故,至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d)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危險的錯誤,且無適當控制措施的。4.3.4.2、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的登記將確定的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登記到“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及其控制措施一覽表”中。4.4、風險控制策劃4.4.1、根據風險評價結果,策劃風險控制措施。風險控制措施包括風險級別見表4:①用職業健康安全目標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進行控制。對1級、2級風險,一定要制定職業健康安全目標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對3級風險,視情況制定職業健康安全目標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②運行控制對1級、2級、3級、4級風險,要制定運行控制程序,按程序進行管理。③應急控制對于潛在的緊急風險情況,應制定應急準備和響應控制程序,按程序進行管理。4.4.2、將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及其控制措施一覽表”中,報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由質量環境安全部下發至各部門。4.5、當公司的活動、產品、服務發生較大變化或法規及其他要求更新時,各部門應及時對危險源進行補充識別,并報質量環境安全部進行風險評價以重新確定重大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并進行風險控制策劃。5、危險源的三種狀態5.1、正常狀態: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產生風險的危險源。5.2、異常狀態:在工作過程中發生如土方坍塌、變壓器油泄漏等可以預見的情況下產生與正常狀態有較為嚴重后果的風險問題。5.3、緊急狀態:如火災、洪水、爆炸、臺風、地震等突發情況帶來的重大人員傷亡的危險源。6、危險源的三種時態6.1、過去:以往存在的風險或過去曾發生的安全事故等。6.2、現在:組織現有的、現存的危險源。6.3、將來:組織將來產生新的危險源

篇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