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護理工作輸血流程

護理工作輸血流程

2024-07-11 閱讀 9342

護理工作流程:輸血流程

由兩名醫護人員核對醫囑、患者血型報告單、發血報告單上的病人床號、姓名、

住院號、血型、血液種類、血量,核對供血者的血袋號、血型及與患者交叉配

血結果,核對血袋上標簽的血袋號、血型、血液種類、血量與發血報告單上是否相符

檢查血袋的采血日期,血袋有無外滲,血液外觀質量,確認無溶血、凝血塊,

無變質后方可使用

準備輸血巡視卡、輸血管、針頭、生理鹽水,

遵醫囑準備輸血前用藥,檢查其是否在有效期內

兩人攜帶病歷、輸血用物、交叉配血單共同到病人床前核對床號,

詢問病人姓名,查看床頭卡,詢問血型,以確認受血者

輸血前再次檢查血液質量,先用鹽水沖管再接血,連續輸兩袋血之間

用鹽水沖洗輸血管,再接另一袋,輸血過程中密切巡視病人有無輸血反應

完成輸血操作后,再次核對醫囑,病人床號、姓名、血型、發血報告單、

血袋標簽的血型、血袋號、采血日期,確認無誤后執行者與核對者在發血

報告單上填寫血袋號、執行時間并簽名,填寫輸血巡視卡及《輸血安全護理單》

將發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在醫囑執行單上簽名

血輸完后在血袋上寫上完成日期、時間,并將血袋送回血庫至少保存一天

備注:

1、血取回后盡快輸用,勿加溫,勿放入冰箱速凍,室溫下放置時間不宜過長(血在室溫下可放置15~30分鐘)。

2、輸血起始速度宜慢(20滴/分),觀察15分鐘后患者無不適可根據病情調快輸血速度(40~60滴/分)。休克患者可適當加快輸血速度,兒童、年老、體弱、心肺疾病患者速度宜慢。血液中不可加入其他藥物。

篇2: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制度

醫院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制度

1.輸血科(血庫)在發血時,同時發出《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

2.臨床科室用血后,根據《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內容逐項填寫。每天上午9:00以前由輸血科(血庫)派專人到各用血科室收取,保證24h內返回輸血科(血庫),返回率要求達到100%。

3.輸血科(血庫)及時將輸血不良反應統計上報給醫務處,并同時反饋給血站,讓血站及時了解血液在臨床的使用情況,以便及時發現血液質量隱患。

4.輸血過程中,受血者如果發生嚴重輸血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查找原因,并立即通知輸血科(血庫)。

5.輸血科(血庫)接到通知后作如下處理:

(1)立即核對《臨床輸血申請單》、血袋標簽、血型、交叉配血試驗記錄是否出錯;

(2)立即鑒定受血者與供血者保留血樣的ABO、Rh血型,與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結果比較是否一致;

(3)重新作交叉配血試驗(包括鹽水相和非鹽水相),驗證配血結果是否準確;

(4)抽取受血者抗凝血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用顯微鏡觀察紅細胞有無凝集現象,判斷有無急性溶血反應發生;

(5)有條件的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排除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6)用無菌瓶抽取受血者抗凝血2份,1份作細菌培養;1份先輕離心分離血漿,然后,再取血漿重離心,取血漿離心后的沉渣涂片,革蘭氏染色查細菌,排除急性細菌污染反應;

(7)有條件的可作白細胞抗體試驗或過敏原試驗,判斷是否是過敏反應或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引起。

6.輸血不良反應的處理過程和結果應祥細記錄,并隨病歷長期保存。

篇3:醫院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職責

醫院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職責

1.在院長或分管院長領導下,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度負責對全院臨床輸血工作進行規范管理和技術指導,杜絕臨床輸血事故發生。

2.認真貫徹執行《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嚴格按上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執行。

3.建立臨床輸血質量管理體系,并監督運行,保證臨床輸血安全有效。

4.制訂本院輸血計劃,工作制度、崗位職責,并認真組織實施。

5.制訂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計劃,努力提高工作人員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

6.提倡成分輸血,科學合理用血,提高臨床輸血療效。

7.加強職工責任心教育,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標準操作規程,嚴防責任事故發生。

8.執行用血審批制度及統計上報制度。

9.每季度組織召開一次醫院輸血管理工作會議,及時通報輸血管理工作動態,對存在的問題制訂整改方案,及時整改。

10.每年組織召開一次醫院輸血管理工作總結會,對輸血工作成績突出者給予表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