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氣體鋼瓶安全管理制度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公司生產用氣體鋼瓶的管理職能、管理內容與要求、檢查與考核。
本標準適用于公司生產用氣體鋼瓶的管理。
規范性引用文件
《氣瓶安全監察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46號
《電業安全工作規程》(熱力和機械部分)
2?職責
2.1物資部門負責生產用氣體鋼瓶的管理,負責氣瓶的送裝、保管、發放和回收。負責氣瓶的標識及附件配置和定期檢驗。
2.2各使用部門負責氣瓶使用期間的管理。
2.3安監部負責生產用氣瓶的安全監督。
3管理內容與要求
3.1氣瓶的標識:
3.2本公司共有五種氣體鋼瓶,分別裝氧氣、二氧化碳、乙炔。
3.3氣瓶顏色及噴涂標準,見下表:
序號?
鋼瓶內氣體名稱?
?瓶體顏色?
噴字顏色
氧?氣?
天藍色
黑?色
?二氧化碳
?灰?色?
黑?色
乙?炔
白?色
紅?色?
氬氣瓶
灰色
綠色
氮氣?黑色?黃色
3.2氣瓶的要求
3.2.1進入本公司的氣瓶上必須有進入本公司的氣瓶上必須有國家有關規定統一規定的鋼印代號,否則不能進廠使用。
3.2.2進入本公司的氣瓶必須是經過檢驗合格的氣瓶,試驗不合格者不準使用。接收氣瓶時,應檢查印在瓶上的試驗日期、試驗機構的鑒定。
3.2.3氣瓶的外部觀察,無嚴重腐蝕或嚴重的機械損傷,有明顯正確的漆色和標志,而且安全裝置齊全。
3.2.4氣瓶的瓶帽及套圈應齊全,氣瓶上必須裝有兩道防震圈。
3.2.5氣瓶顏色及噴字顏色應按公司統一規定,上部應印制統一的“豐鶴發電公司”字樣。氣瓶在保管、使用中,嚴禁改變氣瓶的顏色和標志,以防止誤充氣。
3.3氣瓶的入庫驗收、保管、發放、使用和回收
3.3.1本公司所用氣瓶由物資部門統一購買,并負責質量驗收和保管。
3.3.2氣瓶應在專用庫房存放,倉庫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并由物質部定期檢查庫房安全防護措施及設施合乎要求,存放的氣瓶必須有一定的富裕量,不能影響生產使用。
3.3.3運行使用的氣瓶,用完后由運行人員做好記號,及時通知物質部門回收。檢修使用的氣瓶,由使用單位及時回收,交至物資部門。
3.3.4生產現場用氣瓶存放地點應有醒目的存放標示牌,標明空瓶和有氣瓶。
3.3.5氣瓶放置地點不得靠近熱源,氧氣、乙炔瓶使用中保持8米的安全距離,乙炔瓶不能平放在地上。
3.3.5現場使用氣瓶時,應注意保持瓶體清潔,避免粘上污物、特別是油污,不得亂涂亂畫,更不得更改氣瓶的鋼印和顏色標志。
3.3.6運行用二氧化碳氣體,要提前報計劃,以便有充足的富裕量。
3.3.7氣瓶庫房內應分類擺放,標志明顯。空瓶和充滿氣的瓶應分開。
3.3.8氣瓶的使用要求按《電業安全工作規程》(熱力和機械部分)的規定執行。
4檢查與考核
4.1本標準由安監部進行檢查與考核。
4.2違反本標準中的任意一項,扣50—500元。
篇2:液化石油氣鋼瓶安全管理制度
(一)根據《北京市燃氣管理條例》、《北京市餐飲服務業使用瓶裝液化石油氣安全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企業要從取得燃氣經營許可的合法企業購買液化石油氣,要使用有燃氣運輸資質的企業運送氣瓶。
(三)使用的鋼瓶必須是具有鋼瓶生產資質廠家的產品,且在有效期內的合格鋼瓶,減壓器、膠管必須是經有關部門檢測合格的產品。
(四)配備兼職液化石油氣管理人員,負責燃氣灶具、鋼瓶、閥門等設施及液化石油氣使用過程中的安全管理。
(五)操作人員應掌握使用液化石油氣的正確方法,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使用燃氣設施。
(六)單氣瓶使用時,氣瓶與灶具的距離保持在0.5—1.0m之間。
(七)多瓶使用,應設置專用瓶庫,瓶庫與灶間硬管連接。
(八)專用瓶庫要通風良好,瓶庫內應使用防爆型電器,開關應安裝在瓶庫外。瓶庫應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和配備滅火器材。瓶庫內不得堆放雜物、易燃、易爆物品,不許住人。
(九)空瓶與重瓶應分開放置,有明顯的標志,并在鋼瓶放置的地點配備規定數量的滅火器。
(十)鋼瓶放置地點不得靠近熱源和明火,夏季應防止鋼瓶曝曬。嚴禁用溫度超過40度的熱源對鋼瓶進行加熱。
(十一)使用與液化石油氣配套合格的用氣灶具。
(十二)液化石油氣管理人員經常在角閥、瓶口等連接處進行試漏檢驗。
(十三)不得加熱氣瓶和自行處理鋼瓶內的殘液,或者拆修瓶閥等附件。
(十四)鋼瓶在搬運時,輕裝輕卸,嚴禁摔、砸、滾動、倒置。
(十五)發現問題及隱患及時進行整改。
篇3:氧氣乙炔鋼瓶(乙炔庫)防火管理制度
1、氧氣、乙炔鋼瓶要明確專人管理,管理員必須持證上崗;
2、氧氣、乙炔鋼瓶不準混放和同車裝運;
3、庫房應采用耐火材料建筑,露天存放氣瓶應有遮陽設施;
4、瓶庫內嚴禁煙火,周圍不得儲存易燃、易爆物品和動用明火;
5、乙炔、氧氣瓶應直立存放,放軒整齊;
6、乙炔瓶要直立使用,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沖擊碰撞;
7、作業時氧氣、乙炔要安裝回火裝置,二瓶距離不得少于5米,與明火不得少于10米,下班后兩瓶必須妥善保管;
8、作業時必須要有人監護,配備合適的消防器材并注意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