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鋼結構焊縫質量要求規程

鋼結構焊縫質量要求規程

2024-07-11 閱讀 3232

鋼結構焊縫質量要求

1焊縫外觀質量,見表13-7-13。

焊縫外觀質量檢查表表13-7-13

2焊縫無損檢測要求

2.1焊縫質量等級分類

構件間等強度對接焊縫,節點區的對接焊縫及翼緣與腹板的對接焊縫為一級焊縫,柱與牛腿、柱與框架梁上下面板、牛腿與框架梁連接處主焊縫。

2.2超聲波探傷范圍比例(UT)

I級焊縫100%

II級焊縫20%

III級焊縫外觀檢查

板厚小于8mm的焊透焊縫以焊接工藝,坡口形式,及焊縫根部處理技術保證焊縫質量;

如對于厚板超聲波探傷存在疑問時,可采用*射線或γ射線探傷進行復驗。

2.3探傷標準

超聲波探傷按GB11345-89要求檢驗,焊縫評定等級為BII級;*射線探傷標準為GB3323-87。

2.4低合金鋼的無損探傷應在焊接完成24小時后進行;對于板厚超過40mm時,無損探傷應在焊接完成48小時后進行。

2.5局部探傷的焊縫,如發現有存在不允許的缺陷時,應在缺陷的兩端延伸探傷長度,增加的長度為該焊縫長度的10%,且不小于200mm如仍發現有不允許的缺陷時,則應對該焊縫進行100%的探傷。

3焊接缺陷的修復

3.1焊縫返修時應根據無損探傷確定的缺陷位置、深度,用砂輪打磨或碳弧氣刨清除缺陷。缺陷為裂紋時,碳刨前應在裂紋兩端鉆止裂孔并清除裂紋及其兩端各50mm長的焊縫或母材。

3.2焊縫尺寸不足、凹陷、咬邊超標,應補焊。

3.3夾渣、氣孔、未焊透,用碳刨刨除后,補焊。

3.4焊縫過溢或焊瘤,用砂輪打磨或碳刨刨除。

3.5補焊應采用低氫焊條進行焊接,焊條直徑不大于4.0mm,并比焊縫的原預熱溫度提高50℃。

3.6因焊接而產生變形的構件,應采用機械方法或火焰加熱法進行矯正,低合金鋼加熱區的溫度不應大于850℃,嚴禁用水進行急冷。

3.7清除缺陷時刨槽應成四側邊斜面角大于10°的坡口,并修整表面、磨除氣刨滲碳層,必須要時用滲透探傷或磁粉探傷方法確定裂紋是否徹底清除。

3.8焊補時應在坡口內引弧,熄弧時應填滿弧坑,多層焊的焊層之間接頭應錯開,焊縫長度應不小于100mm,當焊縫長度超過500mm時,應采用分段退焊法。

3.9返修部位應連續焊成。如中斷焊接時,應采取后熱、保溫措施,防止產生裂紋。再次焊接前,應用磁粉或滲透探傷方法檢查,確認無裂紋后方可繼續補焊。

3.10對于返修焊縫時,其預熱溫度應比相同條件下正常焊接的預熱溫度稍高,并應根據工程節點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進行焊后消氫處理。

3.11焊縫正、反面各作為一個部位,同一部位返修不宜超過一次。返修時應要取有效措施,重新制訂方案,并經工程技術負責人審批和監理工程師認可后方可進行。

3.12返修焊接應填報返修施工記錄及返修前后的無損探傷報告,作為工程驗收及存檔資料。

3.13當采用碳弧氣刨進行返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3.13.1碳弧氣刨必須經過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操作。

3.13.2如發現“夾碳”,應在夾碳邊緣5-10mm處重新起刨,深度要比夾碳處深2~3mm,“粘渣”時用砂輪打磨。

3.13.3露天操作時,應盡量沿順風方向操作,必要時應采取有效的防風措施,在封閉環境操作時,應有通風措施。

篇2:焊縫外觀質量檢驗作業指導書

焊縫外觀質量檢驗作業指導書

1.目的:

指導焊接檢驗員正確檢驗,記錄產品的焊縫外觀質量。為統計分析、改進焊接質量提供依據。

2.范圍:

適用于質量體系覆蓋的金屬結構產品的焊縫外觀質量(焊縫外觀成型和外觀缺陷)檢驗。

3.職責:

3.1焊接檢驗員負責編制檢驗計劃,焊縫分布圖,按指導書的規定進行焊縫外觀質量的檢驗和記錄,并對檢驗和記錄的正確性、真實性負責。

3.2質量記錄管理人員負責記錄的收集、整編和歸檔,并對記錄的完整性負責。

4.方法:

4.1檢驗準備

4.1.1熟悉產品設計圖紙、工藝文件和產品驗收標準,掌握焊縫外觀質量檢驗項

目及允許偏差。

4.1.2編制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填寫“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表)(見附錄5.1)經質檢部門負責人審批簽字后實施。

4.1.3繪制“焊縫分布圖”(附錄5.2)。標注焊縫代號、焊角尺寸等內容。

4.1.4檢驗工器具準備:焊縫檢驗尺(規)、鋼板尺、鋼卷尺、檢驗記錄表、鉛油等。

4.2檢驗時間:

4.2.1焊工自檢:每條焊縫焊完后,焊工應立即清除焊碴進行自檢,并記錄。

4.2.2焊接檢驗員專檢;在焊工自檢完成后,按檢驗計劃進行檢驗并作出記錄。

4..3檢驗數量:對產品Ⅰ、Ⅱ類焊縫外觀質量采取全數、全長檢查,其它焊縫在質量穩定狀態下可酌情采取大比例抽樣檢查,否則應全數檢查。當設計或監理有特殊要求時,按要求進行檢查。

4.4檢驗方法:

4.4.1焊縫外觀質量按“焊縫外觀質量檢驗方法指導卡”(附錄5.3)中規定的方法檢查。

4.4.2“焊縫外觀質量檢驗方法指導卡”中末包含的檢查項目及產品特殊型式焊縫的檢查方法應經過質檢部門負責人認可。

4.5檢驗記錄:

4.5.1檢驗記錄統一使用附錄5.4規定的“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記錄”表,該表與“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表配合使用(兩表中焊縫代號對應相同)。

4.5.2檢驗記錄的填寫應符合SDQ-B-25《質量記錄控制程序》的規定。即:要求采用鋼筆或園珠筆,顏色為蘭、黑色;記錄內容應填寫齊全,空格劃“/”符號,錯誤更改劃“//”符號,并由更改人簽字或蓋章;質量記錄填寫應真實、準確、完整,字跡清楚、工整。

4.5.3表中“外觀成型”和“外觀缺陷”中的各檢查項目欄按如下規定填寫:

(1)當檢查項目的尺寸偏差或數量在驗收規范允許范圍內(即合格)時,在欄內劃“0”。

(2)當檢查項目(表面氣孔除外)的尺寸偏差或數量超出規范允許范圍(即不合格)時,在欄內填寫不合格項的累計長度值(不填寫具體偏差)。

(3)表面氣孔超出驗收規范允許范圍(即不合格)時,在欄內填寫氣孔個數或間距數值。

4.5.4表中“返工記錄”欄內一律填寫“見序號××字樣”,返工處理后的檢查記錄、日期及評定均填寫在序號××橫格中)。

4.6記錄整編、歸檔:

4.6.1單項產品竣工后,應將“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焊縫分布圖和“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記錄”表編入產品質量檢驗記錄中,一并成冊進檔。

4.6.2產品質量檢驗記錄、歸檔時應填寫“質量記錄歸檔請單”并辦理交接簽字手續。

5.附錄:

5.1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計劃表(格式)

5.2焊縫分布圖(圖框格式)

5.3焊縫外觀質量檢驗方法指導卡

5.4焊縫外觀質量檢驗記錄(格式)

篇3:鋼結構焊縫質量要求規程

鋼結構焊縫質量要求

1焊縫外觀質量,見表13-7-13。

焊縫外觀質量檢查表表13-7-13

2焊縫無損檢測要求

2.1焊縫質量等級分類

構件間等強度對接焊縫,節點區的對接焊縫及翼緣與腹板的對接焊縫為一級焊縫,柱與牛腿、柱與框架梁上下面板、牛腿與框架梁連接處主焊縫。

2.2超聲波探傷范圍比例(UT)

I級焊縫100%

II級焊縫20%

III級焊縫外觀檢查

板厚小于8mm的焊透焊縫以焊接工藝,坡口形式,及焊縫根部處理技術保證焊縫質量;

如對于厚板超聲波探傷存在疑問時,可采用*射線或γ射線探傷進行復驗。

2.3探傷標準

超聲波探傷按GB11345-89要求檢驗,焊縫評定等級為BII級;*射線探傷標準為GB3323-87。

2.4低合金鋼的無損探傷應在焊接完成24小時后進行;對于板厚超過40mm時,無損探傷應在焊接完成48小時后進行。

2.5局部探傷的焊縫,如發現有存在不允許的缺陷時,應在缺陷的兩端延伸探傷長度,增加的長度為該焊縫長度的10%,且不小于200mm如仍發現有不允許的缺陷時,則應對該焊縫進行100%的探傷。

3焊接缺陷的修復

3.1焊縫返修時應根據無損探傷確定的缺陷位置、深度,用砂輪打磨或碳弧氣刨清除缺陷。缺陷為裂紋時,碳刨前應在裂紋兩端鉆止裂孔并清除裂紋及其兩端各50mm長的焊縫或母材。

3.2焊縫尺寸不足、凹陷、咬邊超標,應補焊。

3.3夾渣、氣孔、未焊透,用碳刨刨除后,補焊。

3.4焊縫過溢或焊瘤,用砂輪打磨或碳刨刨除。

3.5補焊應采用低氫焊條進行焊接,焊條直徑不大于4.0mm,并比焊縫的原預熱溫度提高50℃。

3.6因焊接而產生變形的構件,應采用機械方法或火焰加熱法進行矯正,低合金鋼加熱區的溫度不應大于850℃,嚴禁用水進行急冷。

3.7清除缺陷時刨槽應成四側邊斜面角大于10°的坡口,并修整表面、磨除氣刨滲碳層,必須要時用滲透探傷或磁粉探傷方法確定裂紋是否徹底清除。

3.8焊補時應在坡口內引弧,熄弧時應填滿弧坑,多層焊的焊層之間接頭應錯開,焊縫長度應不小于100mm,當焊縫長度超過500mm時,應采用分段退焊法。

3.9返修部位應連續焊成。如中斷焊接時,應采取后熱、保溫措施,防止產生裂紋。再次焊接前,應用磁粉或滲透探傷方法檢查,確認無裂紋后方可繼續補焊。

3.10對于返修焊縫時,其預熱溫度應比相同條件下正常焊接的預熱溫度稍高,并應根據工程節點的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進行焊后消氫處理。

3.11焊縫正、反面各作為一個部位,同一部位返修不宜超過一次。返修時應要取有效措施,重新制訂方案,并經工程技術負責人審批和監理工程師認可后方可進行。

3.12返修焊接應填報返修施工記錄及返修前后的無損探傷報告,作為工程驗收及存檔資料。

3.13當采用碳弧氣刨進行返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3.13.1碳弧氣刨必須經過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操作。

3.13.2如發現“夾碳”,應在夾碳邊緣5-10mm處重新起刨,深度要比夾碳處深2~3mm,“粘渣”時用砂輪打磨。

3.13.3露天操作時,應盡量沿順風方向操作,必要時應采取有效的防風措施,在封閉環境操作時,應有通風措施。